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哲学简史》是由冯友兰先生根据演讲稿改编而来的,演讲稿是1947年冯友兰先生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讲授的关于中国哲学报告。随后数十年间,《中国哲学简史》被翻译成多个版本,《中国哲学简史》十分短小精悍,而且内容十分扼要,《中国哲学简史》准确地表达了冯友兰先生对中国哲学的观点,《中国哲学简史》对人生、处事等对个方面进行了系统论述,反映出中国人对处事为人的基本哲学,这些哲学理论就是中国的文化经典,本文将从哲学的内涵、哲学研究方法等详细阐述《中国哲学简史》的内涵。
【关键词】: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文化;经典
《中国哲学简史》由美国麦米伦公司1948年出版,《中国哲学简史》英文版已经被翻译成多种语言版本,其对欧美发达国家的影响很大,上世纪80年代,冯友兰先生的学生涂又光先生将《中国哲学简史》翻译成中文,至此《中国哲学简史》回归中国文化的世界,冯友兰先生在自序中评注为“小史者,非徒巨著之节略,姓名、学派之清单也。”其言下之意就是《中国哲学简史》并非讲述“节略”,而是“全史在胸”。《中国哲学简史》以冯友兰先生的早期作品《中国哲学史》以及《贞观六书》为基础,《中国哲学简史》贯穿了中国各个朝代的哲学理论,是一部十分系统的哲学著作,下面将详细阐述《中国哲学简史》的哲学观念,并将《中国哲学简史》与《中国哲学史》做对比。
1 《中国哲学简史》的哲学观
1.1 哲学的内容
“哲学”一词并非源自中国本土,哲学实质上属于舶来品,但哲学与中国的“大道”类似,是所有科学的科学。早在古希腊时期古人们将哲学分为论理学、物理学以及伦理学,而现代哲学理论将其分为人生论、宇宙论以及知识论。《中国哲学简史》记述了冯友兰先生对哲学的理解,冯友兰先生将哲学看作是对人生的系统理解。在中国传统哲学中,人为天地灵长,人对世界的思考也是世界的折射,而世界是人思想的背景,人类现有的任何认知均为知识,思想本身就是知识,而且《中国哲学简史》中对中国哲学的理解是连贯性的,人生论、知识论、宇宙论也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研究重点,同时也是三个相互联系的理论。
1.2 哲学的特征
《中国哲学简史》中将哲学描述为“不可思议,不可言说者”,而哲学本身就是不可思议的,哲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无用”,《中国哲学简史》以“无用之大用”推出哲学自身的特征,哲学本身是十分模糊的,而且不具备讨论性,每个人对哲学的理解都是哲学的反应,这种包含与被包含关系十分模糊。中国传统哲学以“无用”定义自然大道,哲学不同于传统学科,哲学不能直接增加人的技能与知识,《中国哲学简史》将哲学看作是自然大道,是人对自然的理解,使人类获得与自然共存的基础。
1.3 哲学的用处
《中国哲学简史》中对哲学用处的理解是“不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而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按照中国传统哲学的理论,哲学的作用是帮助人类达到超乎自然的境界,使人们获得高于道德的价值。《中国哲学简史》的经典理论就是“无用之大用”,哲学的“无用之大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圣”,哲学是通过内在修为的提高创造境界,哲学可以提高人的内在境界,从内在境界超脱自然,从而获得“心灵的归宿”,二是“外王”,外界的王者并非手段超群,而是具备最高的精神人格,《中国哲学简史》对哲学作用的理解符合中国古代贤人理解的“内圣外王之道”。
1.4 哲学的方法
《中国哲学简史》归纳了两种研究哲学的方法,包括正方法以及负方法,正方法实质上是说明哲学的研究对象,《中国哲学简史》以理性思维模式对形上学以及范畴进行分析,直接从正面诠释了行上学方法,《中国哲学简史》对这种方法定义为“逻辑分析的方法”以及“形式主义的方法”,用名词的方法表达肯定的分析,其本身属于不可言说的方法,《中国哲学简史》中的很多观点均采用了“形式主义”的方法。负方法主要用于研究不可言的事物,中国传统哲学方法往往是以意达言,《中国哲学简史》将这种方法称为“直觉主义方法”。
2 《中国哲学简史》的哲学史
《中国哲学简史》不仅仅单纯地阐述了中国的哲学史,同时也在中国哲学史的基础上提炼出了系统的哲学史观。冯友兰先生对历史的解读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事情的过程名为历史,二是事情的记叙也可以成为历史,前面一点体现了历史的客观性,后面一点体现了历史的主观性,历史的好坏在于记叙的真实性,因此历史“亦惟须永远重写而已”,中国哲学史也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哲学史本身,二是后人记叙的哲学史,客观哲学史本身只有一部,但主观的解释却有很多种类,《中国哲学简史》将探索哲学的真面目作为哲学发展的主要目的。
3 《中国哲学简史》与《中国哲学史》对比
《中国哲学简史》与《中国哲学史》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哲学史划分方式,二是哲学史的宏观把握。《中国哲学简史》舍弃《中国哲学史》的历史分期方法,而是以中国哲学的自身发展为纲领进行划分,将中国哲学史的发展脉络显示得更加清晰,《中国哲学史》以子学时代” 与“ 经学时代” 划分,可以突出秦汉时期的哲学统一思想,而《中国哲学简史》没有将历史作为主要的线索,将中国哲学的发展作为主要脉络,突出了中国哲学史发展的多样性与丰富性。与《中国哲学史》相比,《中国哲学简史》形成了对中国哲学史的整体把握,从宏观的角度分析中国哲学史的发展,以中国哲学与宗教的关系为例,每种宗教的核心都存在着其内在哲学含义,哲学上层建筑是迷信、教条以及组织等形式,《中国哲学简史》的上述观点阐述了中国哲学与文化的一个本质特点,中国传统文化中将伦理作为精神支柱,除此之外,《中国哲学简史》对“道德价值”与“超道德价值”进行了准确区分。
参考文献:
[1]李中华. 对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的普遍关切──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的时代性[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02:56-61.
[2]连晶. 从《中国哲学简史》看冯友兰的哲学观和哲学史观[J]. 安阳工学院学报,2009,01:31-33.
[3]冯蕾. 跨文化交际对中国翻译思想的影响——以《中国哲学简史》的两个译本为例[J]. 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15,04:81-84.
[4]傅张萌. 从译者主体性角度看《中国哲学简史》的汉译[J]. 海外英语,2012,13:167-168.
【关键词】: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文化;经典
《中国哲学简史》由美国麦米伦公司1948年出版,《中国哲学简史》英文版已经被翻译成多种语言版本,其对欧美发达国家的影响很大,上世纪80年代,冯友兰先生的学生涂又光先生将《中国哲学简史》翻译成中文,至此《中国哲学简史》回归中国文化的世界,冯友兰先生在自序中评注为“小史者,非徒巨著之节略,姓名、学派之清单也。”其言下之意就是《中国哲学简史》并非讲述“节略”,而是“全史在胸”。《中国哲学简史》以冯友兰先生的早期作品《中国哲学史》以及《贞观六书》为基础,《中国哲学简史》贯穿了中国各个朝代的哲学理论,是一部十分系统的哲学著作,下面将详细阐述《中国哲学简史》的哲学观念,并将《中国哲学简史》与《中国哲学史》做对比。
1 《中国哲学简史》的哲学观
1.1 哲学的内容
“哲学”一词并非源自中国本土,哲学实质上属于舶来品,但哲学与中国的“大道”类似,是所有科学的科学。早在古希腊时期古人们将哲学分为论理学、物理学以及伦理学,而现代哲学理论将其分为人生论、宇宙论以及知识论。《中国哲学简史》记述了冯友兰先生对哲学的理解,冯友兰先生将哲学看作是对人生的系统理解。在中国传统哲学中,人为天地灵长,人对世界的思考也是世界的折射,而世界是人思想的背景,人类现有的任何认知均为知识,思想本身就是知识,而且《中国哲学简史》中对中国哲学的理解是连贯性的,人生论、知识论、宇宙论也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研究重点,同时也是三个相互联系的理论。
1.2 哲学的特征
《中国哲学简史》中将哲学描述为“不可思议,不可言说者”,而哲学本身就是不可思议的,哲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无用”,《中国哲学简史》以“无用之大用”推出哲学自身的特征,哲学本身是十分模糊的,而且不具备讨论性,每个人对哲学的理解都是哲学的反应,这种包含与被包含关系十分模糊。中国传统哲学以“无用”定义自然大道,哲学不同于传统学科,哲学不能直接增加人的技能与知识,《中国哲学简史》将哲学看作是自然大道,是人对自然的理解,使人类获得与自然共存的基础。
1.3 哲学的用处
《中国哲学简史》中对哲学用处的理解是“不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而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按照中国传统哲学的理论,哲学的作用是帮助人类达到超乎自然的境界,使人们获得高于道德的价值。《中国哲学简史》的经典理论就是“无用之大用”,哲学的“无用之大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圣”,哲学是通过内在修为的提高创造境界,哲学可以提高人的内在境界,从内在境界超脱自然,从而获得“心灵的归宿”,二是“外王”,外界的王者并非手段超群,而是具备最高的精神人格,《中国哲学简史》对哲学作用的理解符合中国古代贤人理解的“内圣外王之道”。
1.4 哲学的方法
《中国哲学简史》归纳了两种研究哲学的方法,包括正方法以及负方法,正方法实质上是说明哲学的研究对象,《中国哲学简史》以理性思维模式对形上学以及范畴进行分析,直接从正面诠释了行上学方法,《中国哲学简史》对这种方法定义为“逻辑分析的方法”以及“形式主义的方法”,用名词的方法表达肯定的分析,其本身属于不可言说的方法,《中国哲学简史》中的很多观点均采用了“形式主义”的方法。负方法主要用于研究不可言的事物,中国传统哲学方法往往是以意达言,《中国哲学简史》将这种方法称为“直觉主义方法”。
2 《中国哲学简史》的哲学史
《中国哲学简史》不仅仅单纯地阐述了中国的哲学史,同时也在中国哲学史的基础上提炼出了系统的哲学史观。冯友兰先生对历史的解读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事情的过程名为历史,二是事情的记叙也可以成为历史,前面一点体现了历史的客观性,后面一点体现了历史的主观性,历史的好坏在于记叙的真实性,因此历史“亦惟须永远重写而已”,中国哲学史也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哲学史本身,二是后人记叙的哲学史,客观哲学史本身只有一部,但主观的解释却有很多种类,《中国哲学简史》将探索哲学的真面目作为哲学发展的主要目的。
3 《中国哲学简史》与《中国哲学史》对比
《中国哲学简史》与《中国哲学史》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哲学史划分方式,二是哲学史的宏观把握。《中国哲学简史》舍弃《中国哲学史》的历史分期方法,而是以中国哲学的自身发展为纲领进行划分,将中国哲学史的发展脉络显示得更加清晰,《中国哲学史》以子学时代” 与“ 经学时代” 划分,可以突出秦汉时期的哲学统一思想,而《中国哲学简史》没有将历史作为主要的线索,将中国哲学的发展作为主要脉络,突出了中国哲学史发展的多样性与丰富性。与《中国哲学史》相比,《中国哲学简史》形成了对中国哲学史的整体把握,从宏观的角度分析中国哲学史的发展,以中国哲学与宗教的关系为例,每种宗教的核心都存在着其内在哲学含义,哲学上层建筑是迷信、教条以及组织等形式,《中国哲学简史》的上述观点阐述了中国哲学与文化的一个本质特点,中国传统文化中将伦理作为精神支柱,除此之外,《中国哲学简史》对“道德价值”与“超道德价值”进行了准确区分。
参考文献:
[1]李中华. 对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的普遍关切──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的时代性[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02:56-61.
[2]连晶. 从《中国哲学简史》看冯友兰的哲学观和哲学史观[J]. 安阳工学院学报,2009,01:31-33.
[3]冯蕾. 跨文化交际对中国翻译思想的影响——以《中国哲学简史》的两个译本为例[J]. 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15,04:81-84.
[4]傅张萌. 从译者主体性角度看《中国哲学简史》的汉译[J]. 海外英语,2012,13:167-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