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人意识在魏晋南北朝的时候开始自觉,到宋代,进一步发展,在《沧浪诗话》中,严羽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诗学观念,他论证了“人”在文学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强调人的主体意识自觉性。
关键词:《沧浪诗话》;严羽;人;主体意识
艾布拉姆斯认为,世界、作家、作品、读者组成了文学。世界为作者提供写作的素材,作者根据自己所需提炼素材,借由语言来创作文学作品。作品形成后,读者来阅读,从而完成文学活动。在文学活动中,人是自觉地参与其中。严羽认识到文学活动是人的自觉的审美活动,在其文论思想中,透露着主体意识的自觉性。
一、文学活动中主体意识的自觉性
文学即是人学,文学是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作品由人创作出来,它必定会是人的影子的投射体。严羽在论文学时,看到了人在整个文学活动中的主体意识自觉性的表达。
(一)学诗得要“识”、学习中展现主体意识
文学即是人学,它是人的自觉性活动。不是每个人天生都有诗才,多数得要靠后天学习。“以识为主”,学习前人的经典,多读书,多穷理,方可自然悟入。学习是写诗必要的,但是“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1]P26这就需要写作者自身的主体性意识的显现。
“夫学诗者以识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1]P1,严羽提出了学习写诗要以“识”为主,“识”就是通过对前人的经典之作的研读,有自己的认识。“识”是自我提升的过程,诗歌的形式有客观的规定,但是不为书所累,自然洒脱,把客观的东西内化,为我所用,才是学习的本质。严羽赞同,要写诗就得先学习,严羽看到了学习的重要性。
严羽遵循“师古”的传统,提倡“以盛唐为法”,他所谓的盛唐并非指盛唐时期的诗歌,而是贯穿着“悲壮雄浑、气象浑厚”的诗学精神的诗歌作品。“先须熟读《楚辞》,朝夕讽咏以为本;及读古诗十九首,乐府四篇李凌苏武汉魏五言皆须熟读,即以李杜二集枕藉观之,如今人治经,然后博取唐名家,酝酿胸中,久自然悟入。”[1]P1严羽推崇“盛唐”的诗歌,他写《沧浪诗话》的重要原因是纠正江西诗派“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的弊病,“文字”“才学”是逻辑思维的显现,以形象思维来创作文学作品,缺少创作者的主体意识的显现,在艺术上学习古代的诗歌,忽略了对自身的关注,使文学脱离现实生活。但是他认为学诗得要向经典学习,取众名家之长、内化,显现自己的主体意识,形成自身的诗歌风格。
生活是文学的唯一源泉,我们的素材都来自生活。严羽在这里提倡写诗得有“诗法”,得要学习前人的经典,吸取众家之长,自身灵活运用,在创作中显现主体意识。
(二)学诗得“悟”,“妙悟”的主体意识
整个文学活动是自觉的审美活动,人自觉参与其中。严羽认识到写诗要以“识”为主,向“盛唐”诗歌学习,翻覆诵读,熟参那些经典之作,酝酿胸中,久而悟入。
“大抵禅道唯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1]P11以禅喻诗,严羽受禅宗的影响,他看到了诗歌与参禅的相同之处 ——“悟”。“严羽说得‘悟’是学诗、写诗的一种思维方法。”[2]P113文学有自身的规律,诗歌是审美创作,要以艺术直觉为主,“悟”所需的思维方法就是形象思维。反对以才学、议论为诗,是因为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不同,文学需要的是形象思维。然而我们“以盛唐为师”,学习古人的经典之作,在艺术与风格上向古人学习,所学到的都是知识,进一步转化为形象性的知识,这样主体意识就会显现出来。
严羽追求的是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他赞同在写诗中主体意识的自觉发挥。诗歌是人创造出来的,人的学识有高下之分,但与诗歌的成就高下却不成正比。“且孟襄阳学力下韩退之远甚,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故也。”[1]P11写诗,要以艺术直觉为主,更多地运用诗人的形象思维,文学创作虽然需要学习客观的知识,但是文学成就的高下却是诗人主体意识的显现。
“‘妙悟’要求领悟和表现诗歌的艺术规律,其中包含着审美鉴赏和审美创作两个方面。作为‘妙悟’的鉴赏论来说,它是审美经验的积淀,要求全面理解和把握前人诗歌所创造的最高层次的审美意境,深刻地洞察其艺术特性和丰富经验;作为创作者来说,从‘悟’到‘妙悟’,主要是诗歌创作要富有形象性,符合诗歌创作的艺术思维规律,正确处理好‘词、理、意、兴’的关系,达到‘词、理、意、兴’的统一。”[3]P296蔡先生从审美鉴赏与审美创作两个方面来理解“妙悟说”,我非常赞同。文学是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作品里包含着作者的主体意识。作品完成后,它需要读者的阐释来完成整个文学活动。读者在阐释时,也会根据自身的主体意识来阐明文本,所以说,整个文学活动中都有人主体意识的自觉显现。
“妙悟”所要“悟”的是诗歌创作、鉴赏所需要的形象思维,觉悟诗歌的艺术之美。尽管“妙悟”之说像参禅,有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感觉,这思想有唯心主义的影子。但是我认为他提出的“妙悟”说,实则是他看到了主体意识在文学活动中的自觉显现,受时代的约束,他把这理解为“悟”。
二、诗歌表现内容——人的主体意识
在我国,有“诗言志”与“诗缘情”的传统,却都是说明文学的本质在于显现人的主体意识。
“诗言志”与“诗缘情”都认为文学是表达人的怀抱、感情,而“诗言志的‘志’含有志向、抱负等的意思。渗透了儒家思想的痕迹”[4]P331,文学带有浓厚的政治教化的目的性,带有儒家思想的色彩,忽略了文学审美的本质规律。严羽关于诗歌的本质特点的看法没有儒家思想的色彩。他继承了我国“诗缘情”的传统,把“情”与政治教化分开,对诗歌的抒情本质予以了回归。他提出“诗者,吟咏情性也”[1]P26,一针见血地指出诗歌的本质特点——吟咏人的真情实感,看到人才是诗歌的本质的显现,人的主体情感才是诗歌所要表现的内容。
呼唤久违的审美理想,严羽提出了“兴趣”说,“‘兴趣’的艺术境界,是与一种高尚通达的感情相连的。提倡表现高尚通达的感情,反对把诗歌当成表现个人琐碎欲望的工具,应是严羽提倡‘兴趣’说得意义之一。”[2]P23诗歌创作要以“识”为主,由“识”而“悟”,一味妙悟,而至于“兴趣”的艺术境界,所以,文学内容是人主体意识的自觉显现。
严羽以禅论诗,推崇“盛唐诗歌”,提倡写诗“要以识为主”,向古代经典学习,熟参经典,一味妙悟,达到“兴趣”的艺术境界。把文学的本质予以向抒情本质回归。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出的一系列诗话理论,关键点都在于“人”,他都看到了人在整个文学活动中的主体意识的自觉显现。
宋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求字字有来历,“点石成金”,而忽略了文学的审美特征。严羽为了拯救诗坛,他提倡“师古”,以盛唐诗歌为师,熟参以悟,写出有“兴趣”的诗歌,在诗歌里描绘诗人的真情实感,把诗歌的诗歌的本质回归到抒情上来。这些都是严羽看到了在整个文学活动中,以人为主,人在整个文学活动中会不自觉的把自己的主体意识给显现出来。由于受时代的影响,禅学思想与心学的影响,他的诗学观念看起来有唯心主义的影子,实则是他看到了在整个文学活动中人的主体意识的自觉显现。
参考文献:
[1]严羽著,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8.
[2]洪树华著.《沧浪诗话》诗学体系及批评旨趣[M].安徽大学出版社,2010,8.
[3]蔡镇楚著.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M].长沙岳麓书社,1999.
[4]彭亚飞著.中国正统文学观念[M].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关键词:《沧浪诗话》;严羽;人;主体意识
艾布拉姆斯认为,世界、作家、作品、读者组成了文学。世界为作者提供写作的素材,作者根据自己所需提炼素材,借由语言来创作文学作品。作品形成后,读者来阅读,从而完成文学活动。在文学活动中,人是自觉地参与其中。严羽认识到文学活动是人的自觉的审美活动,在其文论思想中,透露着主体意识的自觉性。
一、文学活动中主体意识的自觉性
文学即是人学,文学是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作品由人创作出来,它必定会是人的影子的投射体。严羽在论文学时,看到了人在整个文学活动中的主体意识自觉性的表达。
(一)学诗得要“识”、学习中展现主体意识
文学即是人学,它是人的自觉性活动。不是每个人天生都有诗才,多数得要靠后天学习。“以识为主”,学习前人的经典,多读书,多穷理,方可自然悟入。学习是写诗必要的,但是“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1]P26这就需要写作者自身的主体性意识的显现。
“夫学诗者以识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1]P1,严羽提出了学习写诗要以“识”为主,“识”就是通过对前人的经典之作的研读,有自己的认识。“识”是自我提升的过程,诗歌的形式有客观的规定,但是不为书所累,自然洒脱,把客观的东西内化,为我所用,才是学习的本质。严羽赞同,要写诗就得先学习,严羽看到了学习的重要性。
严羽遵循“师古”的传统,提倡“以盛唐为法”,他所谓的盛唐并非指盛唐时期的诗歌,而是贯穿着“悲壮雄浑、气象浑厚”的诗学精神的诗歌作品。“先须熟读《楚辞》,朝夕讽咏以为本;及读古诗十九首,乐府四篇李凌苏武汉魏五言皆须熟读,即以李杜二集枕藉观之,如今人治经,然后博取唐名家,酝酿胸中,久自然悟入。”[1]P1严羽推崇“盛唐”的诗歌,他写《沧浪诗话》的重要原因是纠正江西诗派“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的弊病,“文字”“才学”是逻辑思维的显现,以形象思维来创作文学作品,缺少创作者的主体意识的显现,在艺术上学习古代的诗歌,忽略了对自身的关注,使文学脱离现实生活。但是他认为学诗得要向经典学习,取众名家之长、内化,显现自己的主体意识,形成自身的诗歌风格。
生活是文学的唯一源泉,我们的素材都来自生活。严羽在这里提倡写诗得有“诗法”,得要学习前人的经典,吸取众家之长,自身灵活运用,在创作中显现主体意识。
(二)学诗得“悟”,“妙悟”的主体意识
整个文学活动是自觉的审美活动,人自觉参与其中。严羽认识到写诗要以“识”为主,向“盛唐”诗歌学习,翻覆诵读,熟参那些经典之作,酝酿胸中,久而悟入。
“大抵禅道唯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1]P11以禅喻诗,严羽受禅宗的影响,他看到了诗歌与参禅的相同之处 ——“悟”。“严羽说得‘悟’是学诗、写诗的一种思维方法。”[2]P113文学有自身的规律,诗歌是审美创作,要以艺术直觉为主,“悟”所需的思维方法就是形象思维。反对以才学、议论为诗,是因为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不同,文学需要的是形象思维。然而我们“以盛唐为师”,学习古人的经典之作,在艺术与风格上向古人学习,所学到的都是知识,进一步转化为形象性的知识,这样主体意识就会显现出来。
严羽追求的是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他赞同在写诗中主体意识的自觉发挥。诗歌是人创造出来的,人的学识有高下之分,但与诗歌的成就高下却不成正比。“且孟襄阳学力下韩退之远甚,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故也。”[1]P11写诗,要以艺术直觉为主,更多地运用诗人的形象思维,文学创作虽然需要学习客观的知识,但是文学成就的高下却是诗人主体意识的显现。
“‘妙悟’要求领悟和表现诗歌的艺术规律,其中包含着审美鉴赏和审美创作两个方面。作为‘妙悟’的鉴赏论来说,它是审美经验的积淀,要求全面理解和把握前人诗歌所创造的最高层次的审美意境,深刻地洞察其艺术特性和丰富经验;作为创作者来说,从‘悟’到‘妙悟’,主要是诗歌创作要富有形象性,符合诗歌创作的艺术思维规律,正确处理好‘词、理、意、兴’的关系,达到‘词、理、意、兴’的统一。”[3]P296蔡先生从审美鉴赏与审美创作两个方面来理解“妙悟说”,我非常赞同。文学是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作品里包含着作者的主体意识。作品完成后,它需要读者的阐释来完成整个文学活动。读者在阐释时,也会根据自身的主体意识来阐明文本,所以说,整个文学活动中都有人主体意识的自觉显现。
“妙悟”所要“悟”的是诗歌创作、鉴赏所需要的形象思维,觉悟诗歌的艺术之美。尽管“妙悟”之说像参禅,有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感觉,这思想有唯心主义的影子。但是我认为他提出的“妙悟”说,实则是他看到了主体意识在文学活动中的自觉显现,受时代的约束,他把这理解为“悟”。
二、诗歌表现内容——人的主体意识
在我国,有“诗言志”与“诗缘情”的传统,却都是说明文学的本质在于显现人的主体意识。
“诗言志”与“诗缘情”都认为文学是表达人的怀抱、感情,而“诗言志的‘志’含有志向、抱负等的意思。渗透了儒家思想的痕迹”[4]P331,文学带有浓厚的政治教化的目的性,带有儒家思想的色彩,忽略了文学审美的本质规律。严羽关于诗歌的本质特点的看法没有儒家思想的色彩。他继承了我国“诗缘情”的传统,把“情”与政治教化分开,对诗歌的抒情本质予以了回归。他提出“诗者,吟咏情性也”[1]P26,一针见血地指出诗歌的本质特点——吟咏人的真情实感,看到人才是诗歌的本质的显现,人的主体情感才是诗歌所要表现的内容。
呼唤久违的审美理想,严羽提出了“兴趣”说,“‘兴趣’的艺术境界,是与一种高尚通达的感情相连的。提倡表现高尚通达的感情,反对把诗歌当成表现个人琐碎欲望的工具,应是严羽提倡‘兴趣’说得意义之一。”[2]P23诗歌创作要以“识”为主,由“识”而“悟”,一味妙悟,而至于“兴趣”的艺术境界,所以,文学内容是人主体意识的自觉显现。
严羽以禅论诗,推崇“盛唐诗歌”,提倡写诗“要以识为主”,向古代经典学习,熟参经典,一味妙悟,达到“兴趣”的艺术境界。把文学的本质予以向抒情本质回归。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出的一系列诗话理论,关键点都在于“人”,他都看到了人在整个文学活动中的主体意识的自觉显现。
宋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求字字有来历,“点石成金”,而忽略了文学的审美特征。严羽为了拯救诗坛,他提倡“师古”,以盛唐诗歌为师,熟参以悟,写出有“兴趣”的诗歌,在诗歌里描绘诗人的真情实感,把诗歌的诗歌的本质回归到抒情上来。这些都是严羽看到了在整个文学活动中,以人为主,人在整个文学活动中会不自觉的把自己的主体意识给显现出来。由于受时代的影响,禅学思想与心学的影响,他的诗学观念看起来有唯心主义的影子,实则是他看到了在整个文学活动中人的主体意识的自觉显现。
参考文献:
[1]严羽著,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8.
[2]洪树华著.《沧浪诗话》诗学体系及批评旨趣[M].安徽大学出版社,2010,8.
[3]蔡镇楚著.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M].长沙岳麓书社,1999.
[4]彭亚飞著.中国正统文学观念[M].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