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所谓要素,即重要元素,意为不可或缺、必不可少。语文要素,是语文训练的基本要素,包括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学习语文的能力、学习语文的基本内容和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教师在施教过程中,应结合语文教材的编排体系和学生年龄心理特点,应注重各册教材的前后联系,也要把握同一单元中编选内容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安排,力求环环相扣、步步落实,方能促进学生的成长。
关键词:小学四年级语文上;下册;语文要素;联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正文
本学年中,我有幸执教小学四年级语文,参照教学大纲及新课程标准,抓住语文要素是现行小学统编教材中的这个核心概念,把握这一构建语文教材训练体系的基石,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教材主编之一陈先云先生认为:“所谓语文要素,就是语文训练的基本元素,包括基本方法、基本能力、基本学习内容和学习习惯。”
纵观教材,从三年级上册开始,每单元的篇章页用简明的文字点明语文要素,再用简洁精练的语言分行罗列出单元教学目标,让教学者有一个整体把握,而单元中每篇课文,都围绕语文要素及训练目标环环相扣,教师在具体施教中,既要前后联系,又要环顾左右,才能准确定位师生的切入点。
下面,以我任教的四年级语文统编教材为例,浅谈上、下册中语文要素是如何紧密联系的。
一、“感受自然之美”和“乡村生活”
四年级语文上册一单元“感受自然之美”与四年级下册一单元“乡村生活”,中心点是“自然之美”,上册重在“感受”,下册重在“体会情感”。
上册中先呈现各种美丽的画面,让读者“边读边想象画面,深切直观地感受自然之美”,如:“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的壮美、磅礴;“我”和阿妈“月下散步”的宁静、清幽之景,倦鸟归巢与红霞满天的美景,草地上悠然自得的花牛图以及满天繁星引人的遐想。从而让人感到文字之美、情景之美;进而在习作中让学生推荐一个好地方,突出自然之美的特点,达到先学后用的效果。同时,在阅读美文中,也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品味文字的魅力。
下册则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抓关键语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从画面想象上升到情感体验。如:《古诗三首》中,初夏美景及农忙;儿童追蝶的情趣;《村居》中一家老少五口的其乐融融。让学生在动静结合的描绘中,体会到诗人对生机勃勃、宁静、闲适的乡村生活的喜爱与向往。又从不同时节中体会到乡下人家独特、迷人的景致;还可想象儿童从天窗中得到的“慰藉”,从《三月桃花水》中体会到作者对春暖花开、鸟语花香、勃勃生机的春天的喜爱之情,并能感悟到比喻、排比、拟人等多种修辞的妙处。在习作中,强调写喜爱之地,表达自己独特感受。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了情感的体验。
二、从“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到“阅读时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上、下册均“围绕提问”,但侧重点不同。上册是“思考后提问”,下册重在“提不懂问题,并试着解决。”
四年级语文上册围绕提问策略,安排了童话《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引导学生从局部、整体上大胆提问,让学生在思维中初步构建整体与部分的概念;《蝙蝠和雷达》重在引导学生多角度提问,范围更广,进行学生思维的扩散性训练;《呼风唤雨的世界》则引导学生筛选对课文最有帮助的来提问,让问题有价值,切中要害。在语文交际平台上则从“态度、方法、习惯”等方面对问题策略加以总结。在对古代名句积累中,让学生明了想问的意义。
四年级语文下册选文则与自然、科技紧密联系。《琥珀》一文让学生读中想象推测其成因;《飞向蓝天的恐龙》从假说到例证,介绍恐龙演化的过程;纳米技术则让学生思维拓展到解决纳米还可有什么用途。《千年梦圆在今朝》则记录了中国人飞天梦圆的过程。整体编排让学生有疑问,并试着去解决,既拓展了学生眼界,又启迪了学生天马行空思维。而习作《我的奇思妙想》,则更是放飞学生思维,从有问题到解决疑问。
三、从“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的观察”到“体会现代诗的特点、感情到综合性学习。”最后体现到“习例作文”的延续。
四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古诗三首》让学生明白看到问题应全面,不能片面;正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明了“雪的白,梅的香”各有优点。《爬山虎的脚》抓住爬山虎爬墙的动作细致描绘,《蟋蟀的住宅》抓住蟋蟀建造住宅的细致过程来写,突出其特点、变化,展示细致入微的观察结果,体现了延续性。
四年级语文下册则选取现代诗,让学生对比与古诗的区别,体会诗人感情,突出“母亲”的“母爱”和对“自然之美”的赞扬与喜爱。从读诗到摘录,从观察到尝试写诗,最后综合展示收集的“诗集”,体现中西结合,古今文化传承,让文化自信在学生头脑中留下印痕。
同时,在四年级语文下册五单元习作单元中,延续观察的方法,按照游览的顺序写景物,从而引导学生有顺序、有重点地观察自然,留心身边的景美,物美。例文中《颐和园》按方位顺序,详略得当地介绍园中各景,《七月的天山》则采用移步换景方法,抓住印象深刻之景来描写,体现了四年级上册“观察细致”的延续。
四、从“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到“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和“学习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童话的奇妙,体会人物真善美的形象。”
四年级语文上册四单元,从四篇神话故事中,可以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也可感受到盘古、女娲的无私,精卫的执着,普罗米修斯的盗取火种给人类造福,不怕各种严厉的惩罚,体现他不畏强权、无私奉献精神。形象鲜明,而习作《我和△△过一天》,则充分发挥了学生想象力,突出所写人物个性、情趣。
四年级语文下册六单元围绕“成长”这个主题,则是“学习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让我们走近机智、勇敢的雨来生活之中,了解“我们家的男子漢”学会独立、挑战的种种趣事;体会到《芦花鞋》中青铜的勤劳、纯朴。以文章六要素到文章内容把握,到人物形象的“成长”,这既是延续,又是对能力的提升。
同时,四年级语文下册八单元中“经典童话”让我们感受到宝葫芦的强大能力与带来的苦恼;巨人性格的变化,海的女儿的英勇献身的大爱,感受到奇妙想像力和真善美的人物形象在童话中的呈现,从而激发学生读整本书的兴趣,与神话故事相伴成长。
五、以“关注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之“家园情怀”到“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过程中感受到人物的品质”。
四年级语文上册七单元以“家国情怀”为主题,将守边将士“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豪气,“醉卧沙场,征战不回”的乐观精神刻画得淋漓尽致,再现他们为国建功、保家卫国的情怀,到少年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从梅兰芳蓄须不为日本人演出的铁骨铮铮的民族气节到延安精神的传承,要求我们关注人物、事件,把握住文章主要内容,明确文章的主题。
四年级语文下册七单元则以“人物品质”为主题。从古诗中体会诗人精神追求到戎边将士的英勇威武;从古人勤勉求学到哈维兹船长忠于职守、舍己为人;《黄继光》则展现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学习之中,我们让学生通过对人物的语言,肖像,神态,心理,动作等描写中感受到人物尽职尽责,无私无畏的品质。下册的习作要求则强调了从多方面写人物的特点,则是对描写人物各种方法的进一步运用。
在教学中,教师以抓关键词学到关键句子;从古诗、文言文的熟读朗诵到学习方法的归纳运用;从简单认识人物到结合背景更深层次地理解和评价人物,这些,都体现了教材编排中循序渐进的过程,体现了一步一个脚印,要求的螺旋式上升。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既注重学生基本知识的过手,又注重知识的牵引、拓展;既注重听、说、读、写能力的提升,又培养创新能力;既注重学习内容的广度、深度,又注重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让各语文要素在各册,各单元中紧密联系,方能构建学生良好的知识体系,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从而促进学生全方位的成长。
参考书目
①温儒敏、陈先云 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四年级语文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9年7月第一版
②温儒敏、陈先云 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四年级语文下册 人民教育出版 2019年12月第一版
关键词:小学四年级语文上;下册;语文要素;联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正文
本学年中,我有幸执教小学四年级语文,参照教学大纲及新课程标准,抓住语文要素是现行小学统编教材中的这个核心概念,把握这一构建语文教材训练体系的基石,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教材主编之一陈先云先生认为:“所谓语文要素,就是语文训练的基本元素,包括基本方法、基本能力、基本学习内容和学习习惯。”
纵观教材,从三年级上册开始,每单元的篇章页用简明的文字点明语文要素,再用简洁精练的语言分行罗列出单元教学目标,让教学者有一个整体把握,而单元中每篇课文,都围绕语文要素及训练目标环环相扣,教师在具体施教中,既要前后联系,又要环顾左右,才能准确定位师生的切入点。
下面,以我任教的四年级语文统编教材为例,浅谈上、下册中语文要素是如何紧密联系的。
一、“感受自然之美”和“乡村生活”
四年级语文上册一单元“感受自然之美”与四年级下册一单元“乡村生活”,中心点是“自然之美”,上册重在“感受”,下册重在“体会情感”。
上册中先呈现各种美丽的画面,让读者“边读边想象画面,深切直观地感受自然之美”,如:“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的壮美、磅礴;“我”和阿妈“月下散步”的宁静、清幽之景,倦鸟归巢与红霞满天的美景,草地上悠然自得的花牛图以及满天繁星引人的遐想。从而让人感到文字之美、情景之美;进而在习作中让学生推荐一个好地方,突出自然之美的特点,达到先学后用的效果。同时,在阅读美文中,也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品味文字的魅力。
下册则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抓关键语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从画面想象上升到情感体验。如:《古诗三首》中,初夏美景及农忙;儿童追蝶的情趣;《村居》中一家老少五口的其乐融融。让学生在动静结合的描绘中,体会到诗人对生机勃勃、宁静、闲适的乡村生活的喜爱与向往。又从不同时节中体会到乡下人家独特、迷人的景致;还可想象儿童从天窗中得到的“慰藉”,从《三月桃花水》中体会到作者对春暖花开、鸟语花香、勃勃生机的春天的喜爱之情,并能感悟到比喻、排比、拟人等多种修辞的妙处。在习作中,强调写喜爱之地,表达自己独特感受。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了情感的体验。
二、从“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到“阅读时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上、下册均“围绕提问”,但侧重点不同。上册是“思考后提问”,下册重在“提不懂问题,并试着解决。”
四年级语文上册围绕提问策略,安排了童话《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引导学生从局部、整体上大胆提问,让学生在思维中初步构建整体与部分的概念;《蝙蝠和雷达》重在引导学生多角度提问,范围更广,进行学生思维的扩散性训练;《呼风唤雨的世界》则引导学生筛选对课文最有帮助的来提问,让问题有价值,切中要害。在语文交际平台上则从“态度、方法、习惯”等方面对问题策略加以总结。在对古代名句积累中,让学生明了想问的意义。
四年级语文下册选文则与自然、科技紧密联系。《琥珀》一文让学生读中想象推测其成因;《飞向蓝天的恐龙》从假说到例证,介绍恐龙演化的过程;纳米技术则让学生思维拓展到解决纳米还可有什么用途。《千年梦圆在今朝》则记录了中国人飞天梦圆的过程。整体编排让学生有疑问,并试着去解决,既拓展了学生眼界,又启迪了学生天马行空思维。而习作《我的奇思妙想》,则更是放飞学生思维,从有问题到解决疑问。
三、从“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的观察”到“体会现代诗的特点、感情到综合性学习。”最后体现到“习例作文”的延续。
四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古诗三首》让学生明白看到问题应全面,不能片面;正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明了“雪的白,梅的香”各有优点。《爬山虎的脚》抓住爬山虎爬墙的动作细致描绘,《蟋蟀的住宅》抓住蟋蟀建造住宅的细致过程来写,突出其特点、变化,展示细致入微的观察结果,体现了延续性。
四年级语文下册则选取现代诗,让学生对比与古诗的区别,体会诗人感情,突出“母亲”的“母爱”和对“自然之美”的赞扬与喜爱。从读诗到摘录,从观察到尝试写诗,最后综合展示收集的“诗集”,体现中西结合,古今文化传承,让文化自信在学生头脑中留下印痕。
同时,在四年级语文下册五单元习作单元中,延续观察的方法,按照游览的顺序写景物,从而引导学生有顺序、有重点地观察自然,留心身边的景美,物美。例文中《颐和园》按方位顺序,详略得当地介绍园中各景,《七月的天山》则采用移步换景方法,抓住印象深刻之景来描写,体现了四年级上册“观察细致”的延续。
四、从“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到“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和“学习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童话的奇妙,体会人物真善美的形象。”
四年级语文上册四单元,从四篇神话故事中,可以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也可感受到盘古、女娲的无私,精卫的执着,普罗米修斯的盗取火种给人类造福,不怕各种严厉的惩罚,体现他不畏强权、无私奉献精神。形象鲜明,而习作《我和△△过一天》,则充分发挥了学生想象力,突出所写人物个性、情趣。
四年级语文下册六单元围绕“成长”这个主题,则是“学习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让我们走近机智、勇敢的雨来生活之中,了解“我们家的男子漢”学会独立、挑战的种种趣事;体会到《芦花鞋》中青铜的勤劳、纯朴。以文章六要素到文章内容把握,到人物形象的“成长”,这既是延续,又是对能力的提升。
同时,四年级语文下册八单元中“经典童话”让我们感受到宝葫芦的强大能力与带来的苦恼;巨人性格的变化,海的女儿的英勇献身的大爱,感受到奇妙想像力和真善美的人物形象在童话中的呈现,从而激发学生读整本书的兴趣,与神话故事相伴成长。
五、以“关注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之“家园情怀”到“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过程中感受到人物的品质”。
四年级语文上册七单元以“家国情怀”为主题,将守边将士“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豪气,“醉卧沙场,征战不回”的乐观精神刻画得淋漓尽致,再现他们为国建功、保家卫国的情怀,到少年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从梅兰芳蓄须不为日本人演出的铁骨铮铮的民族气节到延安精神的传承,要求我们关注人物、事件,把握住文章主要内容,明确文章的主题。
四年级语文下册七单元则以“人物品质”为主题。从古诗中体会诗人精神追求到戎边将士的英勇威武;从古人勤勉求学到哈维兹船长忠于职守、舍己为人;《黄继光》则展现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学习之中,我们让学生通过对人物的语言,肖像,神态,心理,动作等描写中感受到人物尽职尽责,无私无畏的品质。下册的习作要求则强调了从多方面写人物的特点,则是对描写人物各种方法的进一步运用。
在教学中,教师以抓关键词学到关键句子;从古诗、文言文的熟读朗诵到学习方法的归纳运用;从简单认识人物到结合背景更深层次地理解和评价人物,这些,都体现了教材编排中循序渐进的过程,体现了一步一个脚印,要求的螺旋式上升。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既注重学生基本知识的过手,又注重知识的牵引、拓展;既注重听、说、读、写能力的提升,又培养创新能力;既注重学习内容的广度、深度,又注重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让各语文要素在各册,各单元中紧密联系,方能构建学生良好的知识体系,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从而促进学生全方位的成长。
参考书目
①温儒敏、陈先云 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四年级语文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9年7月第一版
②温儒敏、陈先云 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四年级语文下册 人民教育出版 2019年12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