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条件下,中学物理教师要成为学生课业负担的减负者、自主探究的引导者、形成自主学习策略的指导者、学习效果的评价者及克服心理障碍的心理咨询者。
关键词: 物理 自主学习 教学指导 教师角色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1]。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实施和深入,自主学习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很多教育工作者倡导自主学习方式的推广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自主学习条件下,教师需要与时俱进,转换角色,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自主学习的内涵与教学指导对自主学习的意义
近年来,自主学习一直是中外教育心理学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但由于研究者的立场和视角不同,他们对自主学习概念的界定尚未达成统一。纽约城市大学的Zimmerman认为,当学生在元认知、动机和行为3个方面都是积极的参与者时,其学习就是自主的[2]。我国学者余文森认为:“自主学习就是学生自己主宰自己的学习。”与他主学习相对立[3]。而庞维国给出了更具体的定义:“自主学习一般是指个体自觉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或能力。”[4]
虽然不同的研究者对自主学习概念的理解不尽相同,但他们都有一些共同认识:都重视学习者对学习过程的自我控制,同时也不会忽视教师的教学指导在学生自主学习中的重要作用。Zimmerman就指出:“虽然学生可以通过自我探索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但这种探索方式往往会任务繁重、充满挫折、效率低下。”[5]系统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指导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庞维国对此也提出了类似的看法,他认为,尽管自主学习能力在某些时候可以通过自己“发现”来获得,但是在更多情况下是“导”会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系统的教学指导[6]。
二、中学生物理自主学习的调查和分析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鼓励学生通过主动参与、自主探究来提高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因此自主学习理论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应用对物理教学改革的促进作用尤为明显,调查和分析中学生的物理自主学习情况可以为中学物理教学改革、教师角色转变提供现实的材料支持。
1.调查方法和对象
我们采用访谈法来调查中学生物理自主学习情况,访谈法是研究者通过与受访者交谈来了解受访者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点的研究方法,“与问卷调查相比,访谈具有更大的灵活性以及对意义进行解释的空间”,[7]而且,通过访谈法检测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所获取的信息比问卷测查更深入、准确[4]。调查是从学习动机、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的安排、学习方法的获取、对待学习困难的态度、对考试成绩的态度及对学习资源的利用等6个方面开展的。调查对象为广州市越秀区某中学的5名初二学生、天河区某中学3名高二学生及一名初中物理教师。
2.调查结果和分析
对于物理的重要性,中学生一般都有较高认识,明白物理对于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重要意义;多数中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愿望,他们希望去自主探究一些他们感兴趣的物理知识,但沉重的课业负担和考试压力导致他们的自主学习时间不足;有些中学生能够通过个人学习经验的总结提炼出一些物理学习策略,但其学习策略的形成过程缺乏教师针对性的指导,难以保证科学性;中学生对待学习困难的心态分化明显,有些中学生对待学习困难比较自信乐观,有些中学生在面对学习困难时会有些担心和烦恼,还有些中学生甚至会因此丧失学习物理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不少教师过于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从而对学生针对考试而做的自我调整产生不利影响;高中生寻找、利用学习资源的主动性要强于初中生,初中生的主动性受到兴趣的影响较大,初中生和高中生搜索、利用学习资源的方法一般都比较单一。
三、中学生物理自主学习中的教师角色
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成长的重要阶段,各方面发展尚未定型,他们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动机、学习策略等会受到外界因素的较大影响,考察学生的自主学习需要充分考虑外界因素特别是教师的教学指导的影响,教师不仅能够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策略等内在因素,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决定学生自主学习的外部环境。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需要改变原本的知识传递者身份,设法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指导、训练他们的学习过程,使他们学会学习[8]。针对调查中发现的中学生自主学习物理时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中学物理教师需要转换传统角色,积极创设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物理自主学习中。
1.学生课业负担的减负者
长久以来,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一直是一个引人关注的问题,过重的课业负担在很大程度上挤占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甚至正常睡眠时间。受沉重的课业负担影响,学生即使在学习过程中受到兴趣或灵感的驱使而想去探究物理知识,也常因时间不足而难以实施。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有多方面原因,而其最直接的原因来自教师的心理误区,即刻板印象影响、从众心理作用、补偿心理作怪、成就动机驱使、期望心理错位[9]。过重的课业负担束缚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发展,显然不利于学生的物理自主学习。教师若能找出自己的问题所在,走出心理误区,让学生从过重的课业负担中释放出来,学生将会有更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自主安排物理学习。
2.学生自主探究的引导者
我国中小学教学中长期存在着轻视实践探索的现象,学生探究能力、动手能力不足。如今,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和物理知识的广泛应用,社会对个体的创新、探索能力有了更高要求,学生也面对着更为纷繁复杂的物理知识,他们会有更多的疑问,也会闪现出更多的有创新意义的念头,这些都将促使学生主动探究他们关心的有关物理的理论、实验与实际应用等。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有利于他们体会科学探索过程,也有助于他们积极、有效地利用学习资源。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学生需要自己设立探究目标、设计方案、搜集资料、得出结论,“自主性是探究式学习最本质的规定性”。[10]探究式学习强调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但由于很多物理探究活动对探究者的理论知识、实验技能及实验条件要求较高,学生的自主探究往往会有一定的盲目性和局限性,教师需要适当地加以引导、帮助,使他们的自主探究活动更科学、高效,更具操作性,从而更有效地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
3.学生自主学习策略的指导者
个体要做到自主学习,自己首先必须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并且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有效地运用这些策略[6]。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使用的自主学习策略主要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等。相对小学生而言,中学生已经能够较好地运用一些自主学习策略,他们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会自觉形成一些利于自己物理学习的自主学习策略,这些策略的形成和应用促进了他们的物理自主学习。但中学生对物理学科的认识还较肤浅,完全靠他们自己提炼经验或借鉴别人成功学习经验而获得的学习策略难免会有不足,而且学生自身条件也参差不齐,并非每个学生都能较有效地运用自主学习策略。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他们必要的方法指导和督促,让他们能够熟练地掌握、运用适合自己的物理自主学习策略。
4.学生学习效果的科学评价者
传统教学中,教师评价学生的学习往往会过于强调终结性评价,此次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则提倡采用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形成性评价形式多样,有学习周记、学习档案、学生讨论、课堂提问、课堂观察、问卷调查和面谈等,形成性评价更利于学生调控学习过程。但同时,我们也注意到新课程实施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有些教师虽然支持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但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时却仍然主要依赖终结性评价,过于重视考试成绩,这样必然会对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根据学习情况所做的自我调整产生不利影响。如果教师能够既重视学生的学习结果,又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采用多种评价方式结合的办法来评价学生的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就会得到很大提高。
5.学生克服心理障碍的心理咨询者
物理是中学阶段比较难学的一门科目,而自主学习对学生的学习品质又有很高要求,学生经常需要独立解决很多物理问题,他们在自主学习物理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心理障碍。青少年的生理、心理条件尚未成熟,很难完全依靠个人力量克服心理障碍,而他们有时又不愿意公开向教师、家长求助,这时教师需要细心观察学生的心理变化,及早发现他们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心理障碍,主动给予他们一些必要的帮助。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心理障碍产生原因有很多,主要由物理学科本身、学生自身及学生与物理问题之间相互作用形式和方法不当等三个因素造成[11]。教师在发现学生学习物理产生心理障碍后,要多和学生交流,找出根本症结所在并和学生一起确定解决对策,从而帮助他们调整心理状态,让他们重新树立起自主学习物理的信心。
四、结语
自主学习对学生物理学习能力的发展、知识的掌握有显著促进作用,同时它对物理教师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学物理教师需要尽快转换角色,以适应需求。另外,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为物理教师的角色转换提供必要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师范类院校也要给物理教育专业的学生提供相应的理论课程与实践支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N].中国教育报,2001.7.27(2).
[2]Zimmerman,B.J.Development of self-regulated learning:Which are the key subprocesses?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86(16):307-313.
[3]余文森.略谈主体性与自主学习[J].教育探索,2001,(12).
[4]庞维国.自主学习的测评方法[J].心理科学,2003,(5).
[5]Zimmerman,B.J.Attaining self-regulation:A social cognitive perspective.In M.,Boekaerts,P.R.,Pintrich
关键词: 物理 自主学习 教学指导 教师角色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1]。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实施和深入,自主学习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很多教育工作者倡导自主学习方式的推广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自主学习条件下,教师需要与时俱进,转换角色,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自主学习的内涵与教学指导对自主学习的意义
近年来,自主学习一直是中外教育心理学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但由于研究者的立场和视角不同,他们对自主学习概念的界定尚未达成统一。纽约城市大学的Zimmerman认为,当学生在元认知、动机和行为3个方面都是积极的参与者时,其学习就是自主的[2]。我国学者余文森认为:“自主学习就是学生自己主宰自己的学习。”与他主学习相对立[3]。而庞维国给出了更具体的定义:“自主学习一般是指个体自觉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或能力。”[4]
虽然不同的研究者对自主学习概念的理解不尽相同,但他们都有一些共同认识:都重视学习者对学习过程的自我控制,同时也不会忽视教师的教学指导在学生自主学习中的重要作用。Zimmerman就指出:“虽然学生可以通过自我探索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但这种探索方式往往会任务繁重、充满挫折、效率低下。”[5]系统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指导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庞维国对此也提出了类似的看法,他认为,尽管自主学习能力在某些时候可以通过自己“发现”来获得,但是在更多情况下是“导”会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系统的教学指导[6]。
二、中学生物理自主学习的调查和分析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鼓励学生通过主动参与、自主探究来提高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因此自主学习理论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应用对物理教学改革的促进作用尤为明显,调查和分析中学生的物理自主学习情况可以为中学物理教学改革、教师角色转变提供现实的材料支持。
1.调查方法和对象
我们采用访谈法来调查中学生物理自主学习情况,访谈法是研究者通过与受访者交谈来了解受访者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点的研究方法,“与问卷调查相比,访谈具有更大的灵活性以及对意义进行解释的空间”,[7]而且,通过访谈法检测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所获取的信息比问卷测查更深入、准确[4]。调查是从学习动机、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的安排、学习方法的获取、对待学习困难的态度、对考试成绩的态度及对学习资源的利用等6个方面开展的。调查对象为广州市越秀区某中学的5名初二学生、天河区某中学3名高二学生及一名初中物理教师。
2.调查结果和分析
对于物理的重要性,中学生一般都有较高认识,明白物理对于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重要意义;多数中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愿望,他们希望去自主探究一些他们感兴趣的物理知识,但沉重的课业负担和考试压力导致他们的自主学习时间不足;有些中学生能够通过个人学习经验的总结提炼出一些物理学习策略,但其学习策略的形成过程缺乏教师针对性的指导,难以保证科学性;中学生对待学习困难的心态分化明显,有些中学生对待学习困难比较自信乐观,有些中学生在面对学习困难时会有些担心和烦恼,还有些中学生甚至会因此丧失学习物理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不少教师过于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从而对学生针对考试而做的自我调整产生不利影响;高中生寻找、利用学习资源的主动性要强于初中生,初中生的主动性受到兴趣的影响较大,初中生和高中生搜索、利用学习资源的方法一般都比较单一。
三、中学生物理自主学习中的教师角色
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成长的重要阶段,各方面发展尚未定型,他们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动机、学习策略等会受到外界因素的较大影响,考察学生的自主学习需要充分考虑外界因素特别是教师的教学指导的影响,教师不仅能够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策略等内在因素,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决定学生自主学习的外部环境。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需要改变原本的知识传递者身份,设法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指导、训练他们的学习过程,使他们学会学习[8]。针对调查中发现的中学生自主学习物理时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中学物理教师需要转换传统角色,积极创设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物理自主学习中。
1.学生课业负担的减负者
长久以来,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一直是一个引人关注的问题,过重的课业负担在很大程度上挤占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甚至正常睡眠时间。受沉重的课业负担影响,学生即使在学习过程中受到兴趣或灵感的驱使而想去探究物理知识,也常因时间不足而难以实施。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有多方面原因,而其最直接的原因来自教师的心理误区,即刻板印象影响、从众心理作用、补偿心理作怪、成就动机驱使、期望心理错位[9]。过重的课业负担束缚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发展,显然不利于学生的物理自主学习。教师若能找出自己的问题所在,走出心理误区,让学生从过重的课业负担中释放出来,学生将会有更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自主安排物理学习。
2.学生自主探究的引导者
我国中小学教学中长期存在着轻视实践探索的现象,学生探究能力、动手能力不足。如今,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和物理知识的广泛应用,社会对个体的创新、探索能力有了更高要求,学生也面对着更为纷繁复杂的物理知识,他们会有更多的疑问,也会闪现出更多的有创新意义的念头,这些都将促使学生主动探究他们关心的有关物理的理论、实验与实际应用等。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有利于他们体会科学探索过程,也有助于他们积极、有效地利用学习资源。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学生需要自己设立探究目标、设计方案、搜集资料、得出结论,“自主性是探究式学习最本质的规定性”。[10]探究式学习强调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但由于很多物理探究活动对探究者的理论知识、实验技能及实验条件要求较高,学生的自主探究往往会有一定的盲目性和局限性,教师需要适当地加以引导、帮助,使他们的自主探究活动更科学、高效,更具操作性,从而更有效地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
3.学生自主学习策略的指导者
个体要做到自主学习,自己首先必须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并且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有效地运用这些策略[6]。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使用的自主学习策略主要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等。相对小学生而言,中学生已经能够较好地运用一些自主学习策略,他们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会自觉形成一些利于自己物理学习的自主学习策略,这些策略的形成和应用促进了他们的物理自主学习。但中学生对物理学科的认识还较肤浅,完全靠他们自己提炼经验或借鉴别人成功学习经验而获得的学习策略难免会有不足,而且学生自身条件也参差不齐,并非每个学生都能较有效地运用自主学习策略。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他们必要的方法指导和督促,让他们能够熟练地掌握、运用适合自己的物理自主学习策略。
4.学生学习效果的科学评价者
传统教学中,教师评价学生的学习往往会过于强调终结性评价,此次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则提倡采用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形成性评价形式多样,有学习周记、学习档案、学生讨论、课堂提问、课堂观察、问卷调查和面谈等,形成性评价更利于学生调控学习过程。但同时,我们也注意到新课程实施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有些教师虽然支持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但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时却仍然主要依赖终结性评价,过于重视考试成绩,这样必然会对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根据学习情况所做的自我调整产生不利影响。如果教师能够既重视学生的学习结果,又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采用多种评价方式结合的办法来评价学生的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就会得到很大提高。
5.学生克服心理障碍的心理咨询者
物理是中学阶段比较难学的一门科目,而自主学习对学生的学习品质又有很高要求,学生经常需要独立解决很多物理问题,他们在自主学习物理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心理障碍。青少年的生理、心理条件尚未成熟,很难完全依靠个人力量克服心理障碍,而他们有时又不愿意公开向教师、家长求助,这时教师需要细心观察学生的心理变化,及早发现他们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心理障碍,主动给予他们一些必要的帮助。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心理障碍产生原因有很多,主要由物理学科本身、学生自身及学生与物理问题之间相互作用形式和方法不当等三个因素造成[11]。教师在发现学生学习物理产生心理障碍后,要多和学生交流,找出根本症结所在并和学生一起确定解决对策,从而帮助他们调整心理状态,让他们重新树立起自主学习物理的信心。
四、结语
自主学习对学生物理学习能力的发展、知识的掌握有显著促进作用,同时它对物理教师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学物理教师需要尽快转换角色,以适应需求。另外,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为物理教师的角色转换提供必要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师范类院校也要给物理教育专业的学生提供相应的理论课程与实践支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N].中国教育报,2001.7.27(2).
[2]Zimmerman,B.J.Development of self-regulated learning:Which are the key subprocesses?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86(16):307-313.
[3]余文森.略谈主体性与自主学习[J].教育探索,2001,(12).
[4]庞维国.自主学习的测评方法[J].心理科学,2003,(5).
[5]Zimmerman,B.J.Attaining self-regulation:A social cognitive perspective.In M.,Boekaerts,P.R.,Pintri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