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专业构成教学的改革探索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ogt7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突出了建筑学专业开设构成教学环节的重要性,分析了教学现状及弊端,强调构成的训练应贯穿于建筑设计创作而非孤立环节。创新地提出在构成训练中,建立“传帮带”的高低年级合作影响体系,加深不同年级对于构成设计的理解,真正使构成融入建筑设计中去。以改革实验的形式探索方法的可行性,以期长期有效地开展下去。
  关键词:建筑学专业;构成教学;改革探索;“传帮带”体系
  作者简介:申玲(1982–),女,湖南祁东人,湖南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讲师;刘峰(1979-),女,湖南常宁人,湖南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助教。(湖南 株洲 412007)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湖南工业大学教改项目(项目编号:湖工大教字[2011]15号-2011D3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0-0046-02
  一、构成教学在建筑设计基础课程中的作用
  建筑学课程从“建筑设计基础”开始就一直强调建筑这个以空间形式存在的实体场所必须建立在美感与科学和谐共存之中。其中的美感正是要靠“构成”的方法去发现,去思考,去创造。设计基础课程旨在通过创新与发散性思维拓展学生的思路,进而将设计理念转移到图纸之上,掌握“构成”方法会使理念更加清晰、表现更加充分。作为一年级学生初识建筑学专业的先导课程,“建筑设计基础”涵盖内容广泛,但最重要的核心内容还是培养学生的空间理念,而引入构成方法无疑是逐步培养这一理念的有效方式之一。
  二、现行构成教学中的不足
  1.理论抽象主观,学生对构成内容的理解有偏差
  建筑设计基础中的构成通常基于艺术类“三大构成”的体系概念,增加“空间限定”之类的内容。但对于理工科出身的建筑学一年级学生来说,因为大部分学生没有美术基础,对于艺术类的内容知之甚少。没有理论积淀则无法掌握形态设计的基本范畴,也不知道构成的训练与建筑设计有何关系。因此他们在训练中只是单纯地对老师布置的作业进行大意组织,有的甚至直接剽窃参考作品。
  2.构成训练课时有限
  在建筑学的课程设置中构成内容通常没有独立的课程安排,大多将其放在“建筑设计基础”中进行教学。但就“建筑设计基础”本身而言,课时虽多但内容广泛。通常围绕不同的知识点需要通过2~3个同步练习作业来巩固,而分配到各个不同的练习作业平均只有8个课时左右,除去必要的理论讲述,平均到每个练习就只有2个课时。2个课时对于初学者而言往往还只能停留在设计构思阶段,因此更多地动手创作过程只能在课下完成。然而缺少与老师的直接讨论和交流,他们的设计很容易进入误区,加之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中间推敲环节的作用,也导致设计中过程与结果的往复运动关系割裂的结果。
  3.构成教学与建筑设计联系不够紧密
  构成系列教学内容通常是普适性的,如平面构成着眼于抽象的点、线、面的构成组合训练及形式美原则的基本概念;立体构成则旨在训练三维实体的造型能力以及材质和肌理的表达。这种艺术性通识内容往往导致建筑学学生在完成此类作业后却仍然对构成的许多概念模糊不清,对建筑与城市规划、景观中的构成存在更是无法自觉。必须加大空间构成的比例,并与立体构成的形态处理部分联合起来帮学生建立起辩证统一的建筑创作理念。
  三、教学改革方案
  建筑设计基础课的老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认识建筑、空间、设计,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培养设计能力、掌握设计方法。由于建筑设计是一个较为复杂的互动过程,教学方法必须关注学生的接受能力及过程体验,甚至由无到有的思维历程演变。因此面对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对教学规律与方法的研究和改革探索显得尤为迫切。
  1.合理安排构成在设计基础课程中的位置
  基于建筑学专业一年级设计基础的内容设置,构成系列课程以其特点应安排于学生对建筑概念及要素有一定认识,同时也掌握基本的识图、制图技能之后,但可以放在建筑名作赏析课程之前,也可以作为建筑表现技能培养与建筑设计前期训练过程衔接的重要环节。既可以使学生熟练绘图技巧,也可以逐步探索与设计的联系,多角度地呈现建筑的不同层面。
  2.加强构成训练之间及与设计课程之间的贯通
  在构成训练中,平面构成训练可以说是整个构成系列的基础,不仅仅只是在二维平面中训练的点、线、面的图案构成,更应是让学生正确认识形态构成的基本概念,掌握其基本方式,加深对形式美基本原则的理解。立体构成训练可从选择一个平面构成作品入手,以此作为立体构成的构思原型,自然从二维引入到三维,将构成体系延伸。而作为与实体形态相对的空间,毋庸置疑是建筑最为根本的要素。因此基于建筑设计的空间构成是以模拟建筑空间形态创作构成形象,经由实体形态的立体构成创造基础,通过对空间形态的一些固有特性的把握,加入人体尺度概念,强化学生对空间及其属性甚至对行为心理等要素的认识和体验。
  3.在构成教学中建立起高年级与低年级交流的桥梁,搭建“传帮带”体系
  各个年级对于构成認识的深度不尽相同,往往在低年级阶段对构成的理解最为模糊。从一开始接触构成概念,到每阶段的练习制作大多停留在表面。常是在圈定的作业要求范围内操作,缺少延伸性的思考,很难与即将进行的建筑设计进行联系。而逐渐进入高年级后,每个阶段通过不同建筑类型的设计都会加深对于构成的理解,也会更多地寻找两者的联系。与其等着时间慢慢考验同学的领悟能力,不如主动地去缩短认识的过程。故在除一年级以外的每个年级中选择志愿者成立设计兴趣小组或以社团的形式构建高年级创作团队,以一年级构成练习中的典型作品为原型或寻找构成共性要素创造范例模型,结合各年级设计课任务特点塑造出有实际使用价值的建筑模型,并反馈给一年级同学,让他们直观体会到构成与建筑设计的关系,清晰地理解构成对设计创作的价值,从而更积极地进行构成作品的创作。主要过程体现在:一是需要形成由各年级建筑学同学组成的设计梯队,每个年级根据设计能力掌握的不同承担不同的模型设计任务;二是要确立低年级同学构成创作的基础,建立构成模型库,同时选择代表性模型让高年级设计团队建立对应建筑模型库。两个创作过程不是绝对的孤立,高年级同学可以指导低年级的构成处理,而也应尽可能让低年级同学观摩甚至参与到高年级的设计过程之中。三是将模型成果扩大到除设计团队的其他同学,由点及面地使建立起来的设计之间的联系影响所有的建筑学学生。可以结合模型布展、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四是建立长期有效的模型处理机制,不断完善构成与建筑设计的衔接方式,搭建“传帮带”式的建筑学构成学习体系。   四、实验方案——以传帮带体系建立为例
  1.构成与建筑设计共性思考
  结合不同类型建筑,考虑典型衔接环节——空间组合和心理、结构技术、流线组织,且均符合造型效果来思考设计目的本质。其中空间组合包括空间的开与合、组合和分隔、空间的包容、交错与过渡、空间的序列、虚拟、空间的流动与静止等;结构技术包括框架、壳体、网架、悬索等。
  2.建立构成模型库和建筑模型库
  拣取线材、面材和块材作为典型构成元素,建立针对共性点的系列构成模型:包括构成与空间组合(形态表现)的关系、构成与造型手法的关系、空间构成与结构的关系、构成与时空效应及流线组织、构成与心理的创意等。考虑到共性点的突出和纯粹,将构成材料限定为白色、无反光材料,建立构成模型库(图1)。
  挑选立体构成和空间构成中的典型模型进行建筑设计再创造,并探讨其实际用途。这一过程需通过高年级同学对低年级构成作品的再分析,结合已做过的设计任务进行联想、构思而完成(图2)。不同的年级、不同的设计者势必对于不同的构成作品有着独特的理解。
  3.举办交流展出
  通过模型布展的形式(图3)让设计团队和其他同学之间进行多角度地接触讨论,加深低年级学生对构成的理解,感受构成模型到建筑设计模型的演变。同时拓宽高年级同学的设计思路,让设计任务之初的构思过程更加快速和有效。
  4.管理模型网络,形成长期有效机制
  对比单纯地绘制图纸,学生们更愿意在模型练习中寻求对于设计更全面的展示。高年级与低年级之间“传帮带”的形式将构成的训练延伸至课堂之外,着实做到将课堂与课下充分结合。模型库的逐步充实也在整个建筑学的专业课系统中建立起了可视化的联系。经过这个系列训练后学生所做的构成知识储备也使其能够开始用理性的方法、从专业的角度去欣赏和分析解读建筑形体与空间。
  參考文献:
  [1]田学哲,郭逊.建筑初步[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设计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3]陈静勇.“建筑构成基础”引导设计启蒙的教学探讨[J].建筑学报,2000,(6):39-44.
  [4]李泰山.建筑与室内空间构成教学实验[J].美术研究,2010,(1):83-85.
  (责任编辑:王祝萍)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外伤致甲沟炎并发破伤风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成年人外伤致甲沟炎并发破伤风患者的临床资料.伤后均未及时行TAT预防注射,采用非特异性的综合疗法治疗.结果 7例全部治愈.结论 外伤致甲沟炎并发破伤风患者在早期应彻底清创,预防性使用TAT;治疗中使用安定控制抽搐和解除痉挛,适当把握气管切开指征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保证能量供给,可提高破伤风的治愈率。
目的 寻求快速控制恶性腹水生成的化疗方法,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方法 采用顺铂(DDP)、氟脲嘧啶(FU)腹腔周疗法,首次DDP 80 mg/m2、FU 750mg/m2,以后改为DDP 50 mg/m2、FU 500mg/m2,每周1次,共4周,每周评价腹水消长情况.结果 31例患者中,完全缓解(CR)16例,缓解率51.6%,部分缓解(PR)11例,缓解率35.5%,总有效率87.1%;严重毒副反
目的 探讨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合并隐匿性甲状腺癌(OTC)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分析126例甲亢合并甲状腺癌的临床特点及其预后.结果 126例甲亢合并甲状腺癌中有83例为OTC,占65.87%.43例行双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术,26例行颈阔清术,14例为患侧全切、对侧次全切除加峡部切除术.83例OTC中发现有淋巴结转移者仅4例.结论 甲亢合并甲状腺癌以OTC更多见,二者的关系是并存关系,是独立的
目的通过测定缺血性心肌病(ischemic cardiomyopathy,ICM)血清尿酸、肌酐、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及血脂水平,并与不稳定性心绞痛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的发病率、病死率高,社会经济负担重,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除吸烟、化学因素、空气污染等因素外,感染是COPD发展和加重的重要因素.无论在COPD的急性加重期亦或稳定期细菌感染都起着重要作用,有研究表明非典型致病菌和病毒在COPD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细菌、非典型致病菌、病毒还可在
摘要:核电厂在国家能源领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核电控制领域的应用中,核安全是核电厂生存的命脉,对保障和提高核电控制室设计的可靠性与安全性,采用核电HFE V
摘要:依据解释学及哈贝马斯的真理共识理论,教育中的理解来自于相关主体的同识。运用共识理论可以对理解过程作出融贯性解释,可以得出诸多具有启发性的理解,彰显教育的目的,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解释学;共识;理解;教育  作者简介:蒋哲昕(1978-),女,安徽芜湖人,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助理会计师。(广东 广州 510091)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
摘要:教育教学实践对培养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论述了社会实践在培养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过程中的作用,分析了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现存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法和对策。  关键词:研究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社会实践  作者简介:赵斌(1968-),男,吉林公主岭人,河北联合大学冶金与能源学院,教授;钟晓晖(1977-),男,河北邢台人,河北联合大学冶金与能源
摘要:随着我国电力工业的迅速发展,社会对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工程能力培养的要求越来越高,科学合理地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教育部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教育背景下,以培养优秀的卓越电气工程师为目标,针对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核心与本质——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构建了多元化多层次的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探索了培养学生工程能力的途径,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卓越电
摘要:在调研目前高等工程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针对面向工程的机械类“卓越工程师”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人才培养方案,即设置专业方向、重构课程体系、构建专业教学团队创新教学方法、开拓实践教育基地产学研结合、结合专业教学改革试点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整体优化、建立专兼职的教学队伍、创新毕业设计、加强实践环节教学质量的监控。  关键词:机械类;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  作者简介:段俊法(1972-),男,河南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