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月,元宵。
来自湖南的打工妹李桦早早地吃了饭,喊上老乡赶去社区看戏。到场的时候,社区临时搭建的舞台前已经聚集了黑压压一大片人。台上演员水袖善舞,李桦和她的老乡看得入了神……
今年春节,李桦没有回家,她的家乡湖南郴州遭受了百年一遇的雪灾。每逢佳节倍思亲,异乡的春节格外难熬。好在她所在的姚江社区节日活动很丰富,特别是元宵节举办了为期5天的专场戏曲表演,李桦和她的老乡早就盼着看一看戏,闹一闹元宵。
在宁波,像李桦这样的外来务工人员还有很多。
不少人说,刚到宁波的时候很想家,但宁波是个留人的地方,热闹,也有温情。他们可以和所有的宁波老百姓一起,享受到丰富的文化生活……
改革开放春风,吹暖宁波文化,如今,大剧院、音乐厅等三江文化长廊上的“明珠”成了群众得以欣赏到更多高雅艺术的“梧桐树”;活跃在社区和乡镇的数千支业余文化队伍,不仅丰富了农村父老乡亲的文化生活,也改变了“城里人送戏下乡”的传统,“乡下人送戏进城”扩大了城乡文化交流的内涵;“文艺甬军”打造的精品文化,成了宁波一张与外界交流的“文化名片”;文化遗产保护留住了宁波文化之根,展现了甬城独特的文化魅力;文化体制改革让民营企业参与文化建设,为打造文化大市引入了一股“活水”……近年来,宁波市文化大市建设快速推进,市场主体的繁荣,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唱响了一台文化大戏。
文化蛋糕城乡共事
在市政府上班的小王最近常跑图书馆,他告诉我们,自今年1月中旬起,宁波市图书馆实行全免费开放,在原来免费阅览、借阅、听讲座的基础上,进一步实行免费办证和免费检索馆藏数字资源。宁波市图书馆现已成为目前国内少数几家“零门槛?公共图书馆之一。“这为我们老百姓的业余充电进一步提供了方便,也助长了大家的学习氛围。”小王说。
如今,宁波人的娱乐方式更多倾向文化生活,书籍,电影,演出,运动成了更多人业余生活的兴奋点。社科讲坛,新年音乐会,环保电影,健身比赛……越来越多的新名词传播开来,成了老百姓耳熟能详的时尚文化行为。
宁波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柴英在接受采访时曾说:“宁波‘人人享受文化’的核心内涵就是‘亲民、便民和悦民’,它的具体载体就是构筑‘十五分钟文化活动圈’,它的核心就是让广大居民在家门口就近、就便地享受文化、参与文化、创造文化。”
譬如,宁波市从2002年起举办高雅艺术展演活动,去年财政投入高雅艺术的补贴资金为650万元,确保了各剧院实行低票价运作。市民在家门口就可以欣赏到中国京剧院、中央芭蕾舞团、维也纳爱乐乐团等国内外一流团体的演出。2006年起,宁波市有关部门和企业出资150万元举行“利时之约”大型公益演出季,在3个多月的时间里,每个双休日的夜晚,市民都能在音乐厅欣赏经典音乐会,部分低收入群众、困难群众、外来务工人员还得到免费赠送的门票。
即便在宁波各乡村,也随处可见到各式各样的乡村文化宫,许多群众说:“村里办了文化宫,我们农民也享受到了城里人的文化生活。”
文化精品服务于民
2007年,宁波市创作的电视剧《天地粮人》、广播剧《静静的胡杨》、《淘气包马小跳》、报告文学《让我们敲希望的钟啊》、歌曲《江南青青竹》5部文艺作品分别获得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和入选作品奖,获奖总数列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5个计划单列市之首。宁波市通过鼓励精品艺术创作、扶持民间业余文化队伍、补助高雅演出等方式,极大繁荣了文化市场。
近年来,宁波市修订完善了《宁波市文化精品工程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和《宁波市优秀文艺作品奖励办法》,成立了文化精品工程专家委员会,制订了《宁波市文化精品工程专家委员会议事规则》,建立了文化精品工程项目责任制。
在政策的积极引导下,全市创作了一大批文艺精品,除5部作品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外,甬剧《典妻》先后获得了文华大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曹禺戏剧奖优秀剧目奖、中国戏曲学会奖,2006~2007年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提名剧目奖;3名演员相继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在第八届中国艺术节上,选送的青瓷瓯乐《越·瓷风》获全国群星奖最高奖“群星大奖”、“群星创作奖”,表演唱《老墙门》获“群星创作奖”,广场舞蹈《象山渔鼓》获“群星表演奖”;小品《烦恼》获得“曹禺奖”金奖和“金狮奖”银奖,少儿舞蹈《小巷记忆》获全国首届“蒲公英”奖创作表演双金奖,镇海后大街社区龙鼓队获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
难能可贵的是,这些精品之作并没有在获奖后就束之高阁,而是在政府扶持下坚持走市场化的道路,丰富了文化市场,让本地群众享受到原汁原味的“宁波本土文化”。
文化舞台唱响变奏曲
宁波市提前3年在全国率先实现国家提出的“每村每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这得益于在“万场电影千场戏剧”进农村上采取“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政府买服务”的新思路。宁波市以“政府支持、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群众享受”的模式,积极创新文化体制机制,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新成果。
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宁波广电集团作为省、市确定的文化体制改革试点集团,深化内部机制改革、加快资源整合、探索跨行业多元化发展,力求实现跨越式发展。据初步统计,两大传媒集团产值去年比上年都实现了两位数以上的增长。东南商报吸收社会资金,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宁波日报印务中心转企改制后;新体制新机制为公司的发展注入了强劲活力,2006年实现利润比2005年翻了一番多。报业集团还积极拓展传统报业和数字报业融合之路,互动多媒体《宁波播报》、电子纸报、手机报等处于国内新兴媒体前列。宁波广电集团组建数字电视公司,积极推进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并着力推出移动电视等一批重点产业项目。海曙区文化馆创新理念,由海曙区国资部门委托文化馆投资兴办、注册资金500万元的独资文化企业一一宁波和美文化艺术发展中心,去年下半年启动后即取得经济效益,每年可反哺文化事业80万元。
“国助民办”与个人投资相结合,成为宁波市文化体制创新的另一个亮点。宁波市出台《捐赠宣传文化(体育)事业实施办法》,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捐助和兴办公益文化事业,比如,宁海“十里红妆”博物馆不仅全景式地再现了旧时宁绍地区的婚俗习惯,而且与上海、杭州的多家旅游公司签订了旅游合作协议,走上与旅游相结合的发展道路。
来自湖南的打工妹李桦早早地吃了饭,喊上老乡赶去社区看戏。到场的时候,社区临时搭建的舞台前已经聚集了黑压压一大片人。台上演员水袖善舞,李桦和她的老乡看得入了神……
今年春节,李桦没有回家,她的家乡湖南郴州遭受了百年一遇的雪灾。每逢佳节倍思亲,异乡的春节格外难熬。好在她所在的姚江社区节日活动很丰富,特别是元宵节举办了为期5天的专场戏曲表演,李桦和她的老乡早就盼着看一看戏,闹一闹元宵。
在宁波,像李桦这样的外来务工人员还有很多。
不少人说,刚到宁波的时候很想家,但宁波是个留人的地方,热闹,也有温情。他们可以和所有的宁波老百姓一起,享受到丰富的文化生活……
改革开放春风,吹暖宁波文化,如今,大剧院、音乐厅等三江文化长廊上的“明珠”成了群众得以欣赏到更多高雅艺术的“梧桐树”;活跃在社区和乡镇的数千支业余文化队伍,不仅丰富了农村父老乡亲的文化生活,也改变了“城里人送戏下乡”的传统,“乡下人送戏进城”扩大了城乡文化交流的内涵;“文艺甬军”打造的精品文化,成了宁波一张与外界交流的“文化名片”;文化遗产保护留住了宁波文化之根,展现了甬城独特的文化魅力;文化体制改革让民营企业参与文化建设,为打造文化大市引入了一股“活水”……近年来,宁波市文化大市建设快速推进,市场主体的繁荣,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唱响了一台文化大戏。
文化蛋糕城乡共事
在市政府上班的小王最近常跑图书馆,他告诉我们,自今年1月中旬起,宁波市图书馆实行全免费开放,在原来免费阅览、借阅、听讲座的基础上,进一步实行免费办证和免费检索馆藏数字资源。宁波市图书馆现已成为目前国内少数几家“零门槛?公共图书馆之一。“这为我们老百姓的业余充电进一步提供了方便,也助长了大家的学习氛围。”小王说。
如今,宁波人的娱乐方式更多倾向文化生活,书籍,电影,演出,运动成了更多人业余生活的兴奋点。社科讲坛,新年音乐会,环保电影,健身比赛……越来越多的新名词传播开来,成了老百姓耳熟能详的时尚文化行为。
宁波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柴英在接受采访时曾说:“宁波‘人人享受文化’的核心内涵就是‘亲民、便民和悦民’,它的具体载体就是构筑‘十五分钟文化活动圈’,它的核心就是让广大居民在家门口就近、就便地享受文化、参与文化、创造文化。”
譬如,宁波市从2002年起举办高雅艺术展演活动,去年财政投入高雅艺术的补贴资金为650万元,确保了各剧院实行低票价运作。市民在家门口就可以欣赏到中国京剧院、中央芭蕾舞团、维也纳爱乐乐团等国内外一流团体的演出。2006年起,宁波市有关部门和企业出资150万元举行“利时之约”大型公益演出季,在3个多月的时间里,每个双休日的夜晚,市民都能在音乐厅欣赏经典音乐会,部分低收入群众、困难群众、外来务工人员还得到免费赠送的门票。
即便在宁波各乡村,也随处可见到各式各样的乡村文化宫,许多群众说:“村里办了文化宫,我们农民也享受到了城里人的文化生活。”
文化精品服务于民
2007年,宁波市创作的电视剧《天地粮人》、广播剧《静静的胡杨》、《淘气包马小跳》、报告文学《让我们敲希望的钟啊》、歌曲《江南青青竹》5部文艺作品分别获得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和入选作品奖,获奖总数列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5个计划单列市之首。宁波市通过鼓励精品艺术创作、扶持民间业余文化队伍、补助高雅演出等方式,极大繁荣了文化市场。
近年来,宁波市修订完善了《宁波市文化精品工程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和《宁波市优秀文艺作品奖励办法》,成立了文化精品工程专家委员会,制订了《宁波市文化精品工程专家委员会议事规则》,建立了文化精品工程项目责任制。
在政策的积极引导下,全市创作了一大批文艺精品,除5部作品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外,甬剧《典妻》先后获得了文华大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曹禺戏剧奖优秀剧目奖、中国戏曲学会奖,2006~2007年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提名剧目奖;3名演员相继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在第八届中国艺术节上,选送的青瓷瓯乐《越·瓷风》获全国群星奖最高奖“群星大奖”、“群星创作奖”,表演唱《老墙门》获“群星创作奖”,广场舞蹈《象山渔鼓》获“群星表演奖”;小品《烦恼》获得“曹禺奖”金奖和“金狮奖”银奖,少儿舞蹈《小巷记忆》获全国首届“蒲公英”奖创作表演双金奖,镇海后大街社区龙鼓队获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
难能可贵的是,这些精品之作并没有在获奖后就束之高阁,而是在政府扶持下坚持走市场化的道路,丰富了文化市场,让本地群众享受到原汁原味的“宁波本土文化”。
文化舞台唱响变奏曲
宁波市提前3年在全国率先实现国家提出的“每村每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这得益于在“万场电影千场戏剧”进农村上采取“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政府买服务”的新思路。宁波市以“政府支持、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群众享受”的模式,积极创新文化体制机制,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新成果。
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宁波广电集团作为省、市确定的文化体制改革试点集团,深化内部机制改革、加快资源整合、探索跨行业多元化发展,力求实现跨越式发展。据初步统计,两大传媒集团产值去年比上年都实现了两位数以上的增长。东南商报吸收社会资金,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宁波日报印务中心转企改制后;新体制新机制为公司的发展注入了强劲活力,2006年实现利润比2005年翻了一番多。报业集团还积极拓展传统报业和数字报业融合之路,互动多媒体《宁波播报》、电子纸报、手机报等处于国内新兴媒体前列。宁波广电集团组建数字电视公司,积极推进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并着力推出移动电视等一批重点产业项目。海曙区文化馆创新理念,由海曙区国资部门委托文化馆投资兴办、注册资金500万元的独资文化企业一一宁波和美文化艺术发展中心,去年下半年启动后即取得经济效益,每年可反哺文化事业80万元。
“国助民办”与个人投资相结合,成为宁波市文化体制创新的另一个亮点。宁波市出台《捐赠宣传文化(体育)事业实施办法》,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捐助和兴办公益文化事业,比如,宁海“十里红妆”博物馆不仅全景式地再现了旧时宁绍地区的婚俗习惯,而且与上海、杭州的多家旅游公司签订了旅游合作协议,走上与旅游相结合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