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社会心理学认为社会普遍存在对某事物认识的 “刻板化观念”,诸多社会现实反映出社会对档案的认知与评价也存在偏见,这与档案的价值属性、社会对经济利益的过度追求相关。本文从档案的社会印象和价值传播着手,提出了数字档案资源建设的三元主体论,并基于传播学“传播流”观点尝试探讨数字档案资源传播效果实现的策略。
[关键词] 社会印象;价值传播;数字档案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 01. 097
[中图分类号] G2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6)01- 0188- 02
0 引 言
时至今日传统档案管理思维不能适应利用需求日益多样化的问题已暴露出来,而数字档案为满足需求的多样化提供了条件,为其价值传播提供了机遇,但数字档案资源管理模式、发展机制规范化等问题的存在,使档案事业的社会印象停留在“狭窄”框架内,限制了档案利用和价值传播。重构数字档案资源管理和传播框架,有助于改变档案社会印象甚至改善档案生态环境,促进数字档案馆健康发展。
1 社会印象与价值传播
社会心理学认为社会对某事物的认识存在“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一旦形成刻板印象,就很难再改变。美国著名的新闻评论家李普曼也认为,媒体对于社会的再现与人们对社会的认知一样,都是用自身已有的文化框架解读,按照已有印象认知会导致媒体内容存在着“刻板印象”。基于现实的考察发现,档案事业发展至今,社会存在档案认识的“刻板印象”,影响其社会印象和价值传播。
档案事业虽被列入事业的发展规划,但在各方面政策的兑现有限,甚至有的领导认为档案机构是档案历史资料保管单位而已,经济价值有限,因此并未给予相应的重视。档案事业的边缘地位在许多文学作品中也有折射,档案机构成了安置不受重视人员的机构,有的称为冷清之地、养老之地,档案员都成了弱势群体代表。社会公众对其认识偏狭,有的认为档案无用、档案机构是没有发展的单位,有的只在有利用、需求之时,方知其作用;档案机构内部也存在一种认识,认为其属于边缘单位,不受重视,甚至有自轻心理。笔者认为社会对档案事业认知存在偏见,是社会互动过程中逐渐积累形成的,存在对档案“先下定义,后看东西”的现实,综合反映为社会对档案事业的刻板印象。而社会对档案认知不够、重视不足及其“刻板成见”,容易导致档案工作被边缘化的危险。
“刻板印象”是社会基于有限信息形成的知觉错误,容易陷入先入为主的心理,妨碍形成正确认识和评价。究其原因是社会中对直接经济利益的追逐造成的,与档案不能满足社会直接利润需求呈正相关,这是档案无用论、档案价值狭窄论的根源。
2 社会印象改善与数字档案资源建设
如何改变社会对档案的“刻板印象”?首先,强化档案功能、价值的社会认知。通过网站、编研、展览满足多样信息需求,利用媒介宣传,针对社会关注问题主动宣示价值,促进社会认知改变。其次,加强对社会评价的监督。通过社会调研、调查,针对社会对档案的认知疑问,及时回应。再次,营造档案行业良好生态环境。政府的重视能够促进营造档案行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形成良好的档案归档认识、档案移交纪律、档案利用意识,在社会互动中逐渐强化社会档案认知,培养公民档案素养。最后,通过强化资源建设尤其是数字档案资源建设,内化服务能力,与社会形成良好互动,促进社会的正确评价。
2.1 数字档案资源建设的主体论
传统档案管理时期,档案资源建设是以二元主体主导实现的。主要是以组织档案室和公共档案馆的视角鉴定,而将社会公众(利用者)视为服务对象或对立面。由于档案鉴定观念对利用者范围的考量狭窄,导致档案资源建设不能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可,资源的利用价值和传播效率有限。数字档案管理时期,资源的数字化使管理和利用更为方便,但管理主体和服务定位上并未发生改变,二元主体主导资源建设与公众利用需求形成错位,资源利用效率、价值传播的局面没有较大改观。这主要源于在二元主导的资源建设结构中,从公共管理某一领域或组织当前现实需要开展资源建设,而未从更广的社会公众需求视角进行考量,导致资源建设、需求满足出现异位。因此要倡导将公共利益、公众需求纳入到资源建设主体结构中,形成三元主体间的互动,实质是将更广的利用需求引入到资源建设中来,公共思想的加入能带动数字资源建设的重构、资源利用效率和价值传播效率的提高。
2.2 三元主体间的共同体关系
三元主体建构,主要是通过让档案行政管理机构进行需求调研征集、利用需求反馈等形式,将公众需求汇集并科学评审,公布社会公众关注内容反应公众主体意见。公共档案馆和组织档案室可参考并灵活开展资源建设,在照顾了较广范围的公众需求的同时,也顾及了组织的具体实际。由于公众的加入资源建设不再是简单的移交、利用关系,公众需求收集和反馈的环节让三个主体形成了互动。从二元对立到三元平衡,管理思维改变的背后是共同体关系的建立,真正地将公众的信息需求、利益置于主体思维考量,达成共识的过程也是价值传播的基础,为资源价值传播展现了宽阔的市场。
2.3 三元主体间的博弈
在三元主体的资源建设框架中,公众由于与数字资源产生的距离,使其与其他拥有管理职能的二者相比,在权力资源方面处于劣势,尤其是传统管理的主体思维中的“把关人”思想将公众置于服务对象定位上,导致公众参与有局限性。因此要鼓励公众主动参与、诉诸需求,形成积极互动。当然更需要政府在制度、政策上有效引导资源建设主体的重构,促进形成资源建设新局面。
从数字档案资源的真正形成主体和服务主体是公众这一点看,以公众需求为导向,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同时也能避免档案利用度不高导致资源的耗费,促使“刻板成见”和社会评价的改变。 3 数字档案信息传播过程与效果实现
数字档案信息的传播过程,是信息共享的过程,关系到价值的发挥、社会评价的形成。作为传播者的档案机构、作为利用者的受众、作为信息的数字档案内容、作为传播渠道和作为效果的需求满足,构成了传播的基本要素,我们可以尝试从传播学中的“传播流”来解析数字档案信息资源的传播和价值实现,提供一种能够促进其价值传播的视角。
3.1 控制信息流和引导影响流
信息流是指档案信息由传播者向利用者流动、传递,对信息流的控制分为被动传播和主动传播。被动传播,档案机构要对利用需求进行全面分析,评估馆藏资源提供利用服务,利用数字档案在时空传播上的优势拓展价值传播范围,被动传播是建立在利用者对档案资源价值的认知基础上。主动传播是指档案机够通过展览、编研、讲座以及各种媒体,尤其是新媒体进行档案馆藏及其价值的传播,一方面可以让社会更多地认知其价值,促进利用群的扩大;另一方面潜在利用者对其价值的认知要受到周围人们态度、立场的影响,媒介、专家、学者、同事、亲朋等能影响潜在利用者的评判、信任,可以通过影响这些能成为意见领袖的群体,间接促进档案利用者重新认识,使问题得以有效解决。总之,要促进档案信息流的正常传递,建立符号、意义交流的共通意义空间,维护传播要素的运转秩序,达成良好的传播预期效果。
3.2 消解噪音流
在档案信息传播流、影响流发生作用过程中,并非是信息共享的真空地带,而是存在各种噪音,包括传播者、利用者的认知能力不足、符号和意义理解上的差异、社会偏见、资源条件限制、时空约束等,能形成制约、影响并加剧档案信息传播流、影响流的失序,信息流和影响流更可能刺激噪音的产生、扩大。因此在传播过程中要消解噪音的存在,促进需求的满足和反馈的实现。
数字档案信息由于能突破时空限制,更为控制信息流、引导影响流和消解噪音流提供了条件,数字档案馆发展成为改变社会印象与价值传播的良好契机,但归根结底还要靠数字档案信息资源的建设、传播要素的控制,形成良好的档案信息传播机制,达成满足利用需求的传播效果。
主要参考文献
[1]胡百精.危机传播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2]张梦婷.基于知识管理的数字档案信息服务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3.
[3]薛四新,张晓.论数字档案馆的共建与共享[J].档案学研究,2010(2).
[关键词] 社会印象;价值传播;数字档案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 01. 097
[中图分类号] G2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6)01- 0188- 02
0 引 言
时至今日传统档案管理思维不能适应利用需求日益多样化的问题已暴露出来,而数字档案为满足需求的多样化提供了条件,为其价值传播提供了机遇,但数字档案资源管理模式、发展机制规范化等问题的存在,使档案事业的社会印象停留在“狭窄”框架内,限制了档案利用和价值传播。重构数字档案资源管理和传播框架,有助于改变档案社会印象甚至改善档案生态环境,促进数字档案馆健康发展。
1 社会印象与价值传播
社会心理学认为社会对某事物的认识存在“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一旦形成刻板印象,就很难再改变。美国著名的新闻评论家李普曼也认为,媒体对于社会的再现与人们对社会的认知一样,都是用自身已有的文化框架解读,按照已有印象认知会导致媒体内容存在着“刻板印象”。基于现实的考察发现,档案事业发展至今,社会存在档案认识的“刻板印象”,影响其社会印象和价值传播。
档案事业虽被列入事业的发展规划,但在各方面政策的兑现有限,甚至有的领导认为档案机构是档案历史资料保管单位而已,经济价值有限,因此并未给予相应的重视。档案事业的边缘地位在许多文学作品中也有折射,档案机构成了安置不受重视人员的机构,有的称为冷清之地、养老之地,档案员都成了弱势群体代表。社会公众对其认识偏狭,有的认为档案无用、档案机构是没有发展的单位,有的只在有利用、需求之时,方知其作用;档案机构内部也存在一种认识,认为其属于边缘单位,不受重视,甚至有自轻心理。笔者认为社会对档案事业认知存在偏见,是社会互动过程中逐渐积累形成的,存在对档案“先下定义,后看东西”的现实,综合反映为社会对档案事业的刻板印象。而社会对档案认知不够、重视不足及其“刻板成见”,容易导致档案工作被边缘化的危险。
“刻板印象”是社会基于有限信息形成的知觉错误,容易陷入先入为主的心理,妨碍形成正确认识和评价。究其原因是社会中对直接经济利益的追逐造成的,与档案不能满足社会直接利润需求呈正相关,这是档案无用论、档案价值狭窄论的根源。
2 社会印象改善与数字档案资源建设
如何改变社会对档案的“刻板印象”?首先,强化档案功能、价值的社会认知。通过网站、编研、展览满足多样信息需求,利用媒介宣传,针对社会关注问题主动宣示价值,促进社会认知改变。其次,加强对社会评价的监督。通过社会调研、调查,针对社会对档案的认知疑问,及时回应。再次,营造档案行业良好生态环境。政府的重视能够促进营造档案行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形成良好的档案归档认识、档案移交纪律、档案利用意识,在社会互动中逐渐强化社会档案认知,培养公民档案素养。最后,通过强化资源建设尤其是数字档案资源建设,内化服务能力,与社会形成良好互动,促进社会的正确评价。
2.1 数字档案资源建设的主体论
传统档案管理时期,档案资源建设是以二元主体主导实现的。主要是以组织档案室和公共档案馆的视角鉴定,而将社会公众(利用者)视为服务对象或对立面。由于档案鉴定观念对利用者范围的考量狭窄,导致档案资源建设不能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可,资源的利用价值和传播效率有限。数字档案管理时期,资源的数字化使管理和利用更为方便,但管理主体和服务定位上并未发生改变,二元主体主导资源建设与公众利用需求形成错位,资源利用效率、价值传播的局面没有较大改观。这主要源于在二元主导的资源建设结构中,从公共管理某一领域或组织当前现实需要开展资源建设,而未从更广的社会公众需求视角进行考量,导致资源建设、需求满足出现异位。因此要倡导将公共利益、公众需求纳入到资源建设主体结构中,形成三元主体间的互动,实质是将更广的利用需求引入到资源建设中来,公共思想的加入能带动数字资源建设的重构、资源利用效率和价值传播效率的提高。
2.2 三元主体间的共同体关系
三元主体建构,主要是通过让档案行政管理机构进行需求调研征集、利用需求反馈等形式,将公众需求汇集并科学评审,公布社会公众关注内容反应公众主体意见。公共档案馆和组织档案室可参考并灵活开展资源建设,在照顾了较广范围的公众需求的同时,也顾及了组织的具体实际。由于公众的加入资源建设不再是简单的移交、利用关系,公众需求收集和反馈的环节让三个主体形成了互动。从二元对立到三元平衡,管理思维改变的背后是共同体关系的建立,真正地将公众的信息需求、利益置于主体思维考量,达成共识的过程也是价值传播的基础,为资源价值传播展现了宽阔的市场。
2.3 三元主体间的博弈
在三元主体的资源建设框架中,公众由于与数字资源产生的距离,使其与其他拥有管理职能的二者相比,在权力资源方面处于劣势,尤其是传统管理的主体思维中的“把关人”思想将公众置于服务对象定位上,导致公众参与有局限性。因此要鼓励公众主动参与、诉诸需求,形成积极互动。当然更需要政府在制度、政策上有效引导资源建设主体的重构,促进形成资源建设新局面。
从数字档案资源的真正形成主体和服务主体是公众这一点看,以公众需求为导向,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同时也能避免档案利用度不高导致资源的耗费,促使“刻板成见”和社会评价的改变。 3 数字档案信息传播过程与效果实现
数字档案信息的传播过程,是信息共享的过程,关系到价值的发挥、社会评价的形成。作为传播者的档案机构、作为利用者的受众、作为信息的数字档案内容、作为传播渠道和作为效果的需求满足,构成了传播的基本要素,我们可以尝试从传播学中的“传播流”来解析数字档案信息资源的传播和价值实现,提供一种能够促进其价值传播的视角。
3.1 控制信息流和引导影响流
信息流是指档案信息由传播者向利用者流动、传递,对信息流的控制分为被动传播和主动传播。被动传播,档案机构要对利用需求进行全面分析,评估馆藏资源提供利用服务,利用数字档案在时空传播上的优势拓展价值传播范围,被动传播是建立在利用者对档案资源价值的认知基础上。主动传播是指档案机够通过展览、编研、讲座以及各种媒体,尤其是新媒体进行档案馆藏及其价值的传播,一方面可以让社会更多地认知其价值,促进利用群的扩大;另一方面潜在利用者对其价值的认知要受到周围人们态度、立场的影响,媒介、专家、学者、同事、亲朋等能影响潜在利用者的评判、信任,可以通过影响这些能成为意见领袖的群体,间接促进档案利用者重新认识,使问题得以有效解决。总之,要促进档案信息流的正常传递,建立符号、意义交流的共通意义空间,维护传播要素的运转秩序,达成良好的传播预期效果。
3.2 消解噪音流
在档案信息传播流、影响流发生作用过程中,并非是信息共享的真空地带,而是存在各种噪音,包括传播者、利用者的认知能力不足、符号和意义理解上的差异、社会偏见、资源条件限制、时空约束等,能形成制约、影响并加剧档案信息传播流、影响流的失序,信息流和影响流更可能刺激噪音的产生、扩大。因此在传播过程中要消解噪音的存在,促进需求的满足和反馈的实现。
数字档案信息由于能突破时空限制,更为控制信息流、引导影响流和消解噪音流提供了条件,数字档案馆发展成为改变社会印象与价值传播的良好契机,但归根结底还要靠数字档案信息资源的建设、传播要素的控制,形成良好的档案信息传播机制,达成满足利用需求的传播效果。
主要参考文献
[1]胡百精.危机传播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2]张梦婷.基于知识管理的数字档案信息服务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3.
[3]薛四新,张晓.论数字档案馆的共建与共享[J].档案学研究,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