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新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之一,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索为基础的新颖教学模式。地理学科涉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等多方面的知识,综合性、实践性、时代性强,教师应抓取教材中所蕴涵的创新教学素材,才能充分挖掘出每个学生的潜力。【关键词】地理教学培养创新素质高中地理教师运用怎样的思维角度与方式进行课堂教学,才能更好地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欲?参加工作多年来,我曾尝试、体味了不少的教学方式,其中,创新教育的做法令教学收获颇丰。
一、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个人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意向、愿望和动机。它是人们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形成创新素质的起。
1、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可以激发人的想象和创造力,因此,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浓厚兴趣。让学生充分认识学习地理的目的和意义,懂得学习地理对学生成才的重要作用。教师通过巧妙运用具体的激趣方法,如创设情景、巧妙设疑、艺术语言等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对学习过程本身和教学内容的兴趣。
2、营造一个鼓励学生创新的课堂氛围。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探索与创新。建立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为此,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与想象。如,上课允许学生随时举手提出问题,允许学生和老师争论不贩观点,从中让学生体验创新的快乐。
3、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正确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内在动力。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得创新的重要意义,创新是时代的呼唤,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也是一个人自我发展的必备素质和未来竞争的前提。一个国家拥有创新人才多少,将决定经济发展的快慢和科技进步的大小。当学生明白了创新的意义后,他们强烈的创造动机和责任意识会得到加强,会自觉地为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和为美好的人生去创造。
二、多方面多角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指善于运用自己有的知识分析,研究面临的事物或问题,从而找到具有创造性地解释、解决这些问题的新途径和方法,这种心理品质是创新素质的核心。
1、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强烈 的求知欲,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也是创新的催化剂。创新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没有疑问便没有思考,没有思考便没有人的想象、直觉和灵感等创思维要素的产生。教师要善待学生提出的问题,鼓励学生自觉地探索新事物,善于创新设堂“空白”,让学生去质疑、解疑。例如,学习了地球自转的规律和结果后,让学生课后思考“假如地球不自转,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在学习了我国沙漠化面积扩大的原因后,留给学生思考“为什么沙尘暴会不断加强?你能找出治理沙化的最好方法吗?”并允许学生异想天开,充分发表自己的新观点、新想法。
2、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对己知信息中产生的大量变化的、独特的新信息,沿不同方向、在不同范围、不因循传统的思维方式。 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没有思维的发散,就谈不上思维的集中、求异和创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应着重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同一问题进行思考。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一题多解、一题多思、一题多变,诱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与侧面思考、寻找答案,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独特的解题思路、方法。例如“如何开发中国丰富的水能资源?”“如何保护热带雨林?”等问题,这十分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训练。
3、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是以表象或具体语言进行的思维活动,是以形象方式反映现实或表述知、情、意的思维方式。尽管在人的思维发展过程中,形象思维是较初级的形式,但它在创新思维中却占有主导地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教师要善于把比较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化,丰富学生有关视觉、听觉、语言的形象。教师可以采用叙述法、联想法、想象法进行训练。例如:经常让学生看地图说各地区的分布,看漫画讲地理含义,看图表分析地理规律,看自然景观联想地理特征等。通过这些训练,可以提高学生对事物的敏感性,从而提高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创造力。
三、全面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根据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的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产品的能力。创新能力是创新素质的集中体现。
1、要在课堂上开展好课内活动。着重强调学生亲自实践、发现、体验、强调学以致用,教、学、做合一。开展有利于学生创造性发挥的学习活动。如课堂知识竞赛、小组讨论、正反辩论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在体验知识中、运用知识中捕捉到创新灵感,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例如在学习了中国的旅游业后,组织学生调查当地的旅游资源及开发利用情况,最后让学生对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方向提出合理化建议。
2、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在学生创造力的形成上,课外活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课外活动通常具有知识性、科学性、实践性、灵活性、趣味性等特点。在这种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获得创造力发展所需要的良好环境,而且开始了真正的创造活动。作为地理教师,应该大力开展一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比如:组织各类兴趣小组(天文、气象、地震、环保等),举办专题讲座,开展演讲和知识竞赛、参观调查,结合实际撰写地理小论文,参加各种公益活动等。学生经常参加这些活动,不仅可以扩大视野、启迪思维,而且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而课堂教学未触及和深入的问题去研究,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3、要促成创造性人格品质。人的创新能力与他的人格品质有着密切联系、情绪、动机、坚持性、独立性等都影响着创新能力的发展。有创造性的学生多表面为自信、富有责任感,富有想象力,独立性强、求知欲旺、兴趣广泛,勇于探索等。为此,要鼓励学生自信敢为,促使其创造个性自由充分地发展。同时,要培养学生科学的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努力培养学生成为时代所需要的新型人才。
总之,创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大课题,是时代赋我们的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任重而道远,我们只有努力拼搏才能完成这一伟大而又艰巨任务,为祖国培养出更多合格的、有用的人才。
一、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个人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意向、愿望和动机。它是人们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形成创新素质的起。
1、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可以激发人的想象和创造力,因此,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浓厚兴趣。让学生充分认识学习地理的目的和意义,懂得学习地理对学生成才的重要作用。教师通过巧妙运用具体的激趣方法,如创设情景、巧妙设疑、艺术语言等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对学习过程本身和教学内容的兴趣。
2、营造一个鼓励学生创新的课堂氛围。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探索与创新。建立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为此,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与想象。如,上课允许学生随时举手提出问题,允许学生和老师争论不贩观点,从中让学生体验创新的快乐。
3、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正确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内在动力。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得创新的重要意义,创新是时代的呼唤,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也是一个人自我发展的必备素质和未来竞争的前提。一个国家拥有创新人才多少,将决定经济发展的快慢和科技进步的大小。当学生明白了创新的意义后,他们强烈的创造动机和责任意识会得到加强,会自觉地为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和为美好的人生去创造。
二、多方面多角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指善于运用自己有的知识分析,研究面临的事物或问题,从而找到具有创造性地解释、解决这些问题的新途径和方法,这种心理品质是创新素质的核心。
1、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强烈 的求知欲,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也是创新的催化剂。创新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没有疑问便没有思考,没有思考便没有人的想象、直觉和灵感等创思维要素的产生。教师要善待学生提出的问题,鼓励学生自觉地探索新事物,善于创新设堂“空白”,让学生去质疑、解疑。例如,学习了地球自转的规律和结果后,让学生课后思考“假如地球不自转,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在学习了我国沙漠化面积扩大的原因后,留给学生思考“为什么沙尘暴会不断加强?你能找出治理沙化的最好方法吗?”并允许学生异想天开,充分发表自己的新观点、新想法。
2、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对己知信息中产生的大量变化的、独特的新信息,沿不同方向、在不同范围、不因循传统的思维方式。 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没有思维的发散,就谈不上思维的集中、求异和创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应着重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同一问题进行思考。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一题多解、一题多思、一题多变,诱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与侧面思考、寻找答案,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独特的解题思路、方法。例如“如何开发中国丰富的水能资源?”“如何保护热带雨林?”等问题,这十分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训练。
3、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是以表象或具体语言进行的思维活动,是以形象方式反映现实或表述知、情、意的思维方式。尽管在人的思维发展过程中,形象思维是较初级的形式,但它在创新思维中却占有主导地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教师要善于把比较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化,丰富学生有关视觉、听觉、语言的形象。教师可以采用叙述法、联想法、想象法进行训练。例如:经常让学生看地图说各地区的分布,看漫画讲地理含义,看图表分析地理规律,看自然景观联想地理特征等。通过这些训练,可以提高学生对事物的敏感性,从而提高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创造力。
三、全面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根据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的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产品的能力。创新能力是创新素质的集中体现。
1、要在课堂上开展好课内活动。着重强调学生亲自实践、发现、体验、强调学以致用,教、学、做合一。开展有利于学生创造性发挥的学习活动。如课堂知识竞赛、小组讨论、正反辩论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在体验知识中、运用知识中捕捉到创新灵感,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例如在学习了中国的旅游业后,组织学生调查当地的旅游资源及开发利用情况,最后让学生对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方向提出合理化建议。
2、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在学生创造力的形成上,课外活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课外活动通常具有知识性、科学性、实践性、灵活性、趣味性等特点。在这种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获得创造力发展所需要的良好环境,而且开始了真正的创造活动。作为地理教师,应该大力开展一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比如:组织各类兴趣小组(天文、气象、地震、环保等),举办专题讲座,开展演讲和知识竞赛、参观调查,结合实际撰写地理小论文,参加各种公益活动等。学生经常参加这些活动,不仅可以扩大视野、启迪思维,而且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而课堂教学未触及和深入的问题去研究,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3、要促成创造性人格品质。人的创新能力与他的人格品质有着密切联系、情绪、动机、坚持性、独立性等都影响着创新能力的发展。有创造性的学生多表面为自信、富有责任感,富有想象力,独立性强、求知欲旺、兴趣广泛,勇于探索等。为此,要鼓励学生自信敢为,促使其创造个性自由充分地发展。同时,要培养学生科学的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努力培养学生成为时代所需要的新型人才。
总之,创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大课题,是时代赋我们的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任重而道远,我们只有努力拼搏才能完成这一伟大而又艰巨任务,为祖国培养出更多合格的、有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