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儿童视角中的“数学”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icihaici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周围运动现象可以说无处不在。人可以做各种运动;在外力的帮助下物体也可以运动。
  二、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1.分类、感知。
  (1)依次出示6个运动的画面(火车、电梯、风扇的叶片、直升机的螺旋桨、缆车、钟表面指针的运动)。
  (2)提问:这几种物体的运动方式相同吗?它们分别是怎么运动的?可以一边看,一边跟着做动作(分别用手掌的水平移动和用手指画圆圈表示)。
  (3)谈话:你能根据它们不同的运动现象,给它们分分类吗?互相商量商量。
  (4)反馈:你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样分?(学生交流分类方法及分类的理由,并辅助手势表示)
  2.揭示课题:像火车的运动、电梯的升降、缆车的移动,这样的运动方式叫平移。而像风扇叶片、螺旋桨、钟表指针这样的运动,叫旋转。
  3.练一练。
  (1)谈话:生活中你还在哪里见过平移或旋转现象呢?
  (2)出示想想做做1的图形。
  (3)学生反馈,并用手势表示。
  (4)小结:窗户的运动、国旗的升降……都是平移。旋转门的转动、方向盘的转动……都是旋转。只要留心观察,平移和旋转真是随处可见。
  4.(演示汽车模型)假设这辆汽车正在一条笔直的公路上行驶,你说说汽车的这种运动叫什么?
  5.小结:其实,在生活中平移和旋转现象并不都是单独存在的,它们经常会同时出现在同一物体上。
  [设计意图: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导入,容易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并且教师在选择实例时,选用了能够反映概念本质属性的感知对象,尽量排除了非本质属性的干扰。为了让学生构建准确的平移、旋转概念而又不用语言表述,教师采取了这样的措施:用动作的准确性弥补语言表达的不足。最后,汽车模型的出现让学生明白平移和旋转的相互依存关系。]
  三、研究平移
  1.感知平移距离。
  (1)谈话:今天我们重点来研究平移。其实,平移现象还可以表现在纸上。(出示房子一格一格移动的动态图)
  (2)提问:小房子的这种运动叫什么?它是向哪个方向平移的?
  (3)提问:小房子由原来的位置向右平移到现在的位置经过了几格距离?
  (4)操作:拿出图纸自己研究研究,然后四人一组讨论讨论。
  2.理解平移距离。
  (1)学生反馈讨论结果。
  (2)教师重点介绍抓住“顶点”来数的方法:这种数格子的方法真好,抓住了房顶上的一点。平移之后这个点现在的位置在哪儿?数一数,这点原来的位置和现在的位置之间有几格?
  (3)提问:只能选择这个点吗?还可以选择哪个点?
  (4)操作:请你在左边的虚线图上任选一点,标出来。平移之后这点现在的位置在哪儿?数一数这两点之间有几格距离。
  (5)反馈:学生介绍自己所选择的点,以及平移的距离。
  (6)追问:我们选择了不同位置上的点,分别数出了它们原来的位置与现在的位置距离有几格。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结:今后,要看一个图形平移了多少格,只要看其中的某一个点原来的位置与现在的位置距离有几格。
  4.练一练。
  (1)提问:这个图形可以在纸上左右平移,也可以上下平移。(出示房子上下平移图)你打算怎样数这个图形平移了多少格?
  (2)操作:生独立完成24页图、26页图。
  [设计意图:矛盾是激发探究欲望的最有利因素。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对房子图平移的格数会产生不同的猜测。教师利用这个机会,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然后在小组中充分展示思维过程,同时也能在倾听中把自己的想法同其他人的方法进行比较,理解和采纳不同的意见。这样,既呈现了多种方法,又发现了规律。同时,教师适时优化方法,紧紧抓住图形上的“点”,让学生重点研究,大大降低了错误的概率。]
  四、画平移之后的图形
  1.谈话:运用这个方法,我们还能按要求画出各种图形。
  2.试画三角形平移图。
  (1)提问:这里有一个三角形,题目中要我们把这个三角形怎么样?(向右平移6格)你打算怎么画?
  (2)学生尝试画。
  (3)交流:跟你的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画的,要说清楚你先画了什么,再画了什么,最后画了什么。
  (4)展示反馈。
  (5)示范画法:三角形有几个顶点?可以先分别把这三个顶点向右平移6格,最后用直尺把这三个点依次连起来。
  3.试画平行四边形平移图。
  (1)要求:想好先画什么,再画什么,最后画什么,然后再动手。
  (2)教师巡视、指导。
  4.归纳:画平移后的图形,都是先找到图形的端点或顶点平移后的位置,再根据平移后的点画出图形。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画图的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平移距离的理解。同时,巩固了对平移距离的理解。]
  (作者单位:江苏省镇江市京口教师培训中心)
其他文献
新课程的重要理念是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活动中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成为课堂教学中知识的探究者和各种技能、知识和能力形成的实践者;教师则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基于学生的发展需要去发挥主导作用。但是,学生发展的需要到底是什么,有时候不仅学生本人不清楚,一些教师也很茫然。有的教师可能只是根据经验或者教参的提示去把握,并不能深切地了解学生真正的发展需要。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当学生不知
优化教学过程,促进学生探索学习  汤建英    学生的探索说白了就是“先学后教”,就是一定程度上削弱教师课堂上的“戏份”。探索式教学要贯彻一个原则:只要有可能让学生自己探索,教师就不教,即便有些内容学生探索起来有难度,教师也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能探索。  1 “下水”示范探索。教师的教学可以分为3个层次:展现解法,展现思路,展现思路的寻找过程。教师的教学很多是一种展现思路的教学,很少展现思路的寻
什么是有效教学?我采用宽泛意义上的理解:凡能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实现预期目标的教学活动,就是有效教学。“效”字右边是“文”,“有效”是指教学有效率,有效果,有效益。“效果”,重在“果”字上,是说学生知识能力素养得到提高;“效率”,重在“率”字上,是速度,是说投入较少较为合理的时间和精力;“效益”则重在“益”字上,即养成学生的思维方式、情感方式和学习方式,让学生越学越聪明,为其终身发展奠基。三把尺子组
淮安市实验小学,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精神的百年老校,首批江苏省实验小学、模范学校。学校确立“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实施“轻负担,高质量、创特色”办学策略。学校艺术教育、科技教育特色成绩卓著,先后荣获“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科技教育先进学校”等三十多项国家级、省级奖项,被誉为“淮安市基础教育窗口”、“淮安市素质教育典范”。    熟悉淮安市实验小学的人都知道,“轻
【第一次教学设计】  2007年5月,在一次全国名师展示课上,我第一次执教了《牛津小学英语6B》(译林版)第6单元《Planning for the weekend》这篇对话,这是当时教学课件的一个主界面:    那一次,我以“采访”任务为主线,为学生安排了一系列的采访计划,引导学生在完成采访计划的过程中,经历感知、理解、运用语言的过程。“采访新教师”——学生在此过程中初步感知本课重点句式be g
在我国现行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中,有两种倾向值得人们关注:一是应试教育之风盛行。正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客观分析当前教育存在问题时所指出的:“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往往是表面上高度负责,敬业奉献,实质上是“好心干坏事”;二是教育的“理想化”。即常常在“理想化”的状态与假设之中作出不合国情、不切学生实际的“理想化”的思考与决策。
【片段一】要不要让学生“发现”?  (教学例1)出示一幅图片。(师用鼠标拉动图片,先放大,再缩小。)  师:请你选择合适的词语来表述上面图片的变化?  生:这是将图片拉长、放大了。  生:又缩小了。  师:仔细观察这两幅图,思考:放大后的长方形的长与原来长方形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    生:放大后长方形的长是原来长方形长的两倍。  生:现在长方形的长与原长方形的长的比是2∶1。  生:现在长方形
1992年获诺贝尔生理学奖费舍尔教授认为:“给学生空间”非常重要,因为有“空间”,才可能有想象力,才可以进行创造。这里的空间是指能够激发学生思维活力和想象力的开放空间。在这样的空间里学生敢于“异想天开”,敢于尝试体验,敢于创造。我们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特点,结合教学内容。打破教学空间的封闭,开拓教学的“新领域”。    一、问题的开放——教学空间开放的导航仪    儿童思维发展研究表明:
作为“江苏教育一面高高飘扬的光辉旗帜”,作为“我国小学教育界的梅兰芳”,斯霞教育教学的影响深入人心。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学习斯霞还局限在“童心母爱”教育思想的传承,拘泥于“随课文分散识字”教学方法的实践,这无疑制约了我们对斯霞语文教学思想的体认,体系的发掘以及风格的提炼。斯霞是母语教育的一座富矿,将斯霞语文教学的实践经验与研究成果提升到教学流派的层面上再认识、再梳理、再总结,这是一种应然,当然也是一
在苏教版低年级教材中,收录了许多儿童诗作,如《乡下孩子》《送给盲婆婆的蝈蝈》《一朵紫丁香》等。它们以睿智的语言、活泼的童趣、美好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彰显着独有的文学特质,成为学生认识生活、丰富情感、学习语言和实现自我的文本典范。笔者以苏教版二年级下册《雨后》一文的教学为例,谈谈关于儿童诗教学的思考和实践。  一、浸染语言  在诗歌教学中,可以针对具体作品的特点,选择一个或几个艺术元素,引导学生深入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