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文章要求教师应立足于数学教材内涵,创造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联的学习场景,引发学生积极自主参与数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在熟悉的学习场景中掌握数学知识和学习能力。
关键词: 生活数学;学情;策略;实践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日常生活中到处充满着数学知识,教师应紧扣数学这一特点,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一、 立足实际学情,创设生活场景
教师立足于教材内涵和实际学情,联系日常生活实际情景,创设学生最感兴趣的学习场景,让学生在这种生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寻找数学问题解决活动策略,发展数学学习能力。
例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小数的大小比较”时,教师组织学生测量班级里五名同学的身高:张钰涵1.45米、林一苇1.48米、李依1.36米、黄恬1.5米、林小涵1.44米,测量之后,教师把这五名学生的身高数据列举在屏幕上,让学生说说这五名同学哪个最高。学生看到这一系列数字后,自主交流的欲望被充分激发,大家在探讨中正确与错误的观点纷纷呈现出来,如何才能正确地比较出谁的身高最高,谁的身高最低?部分学生认为:从相同的数位进行比较,看看相同数位上的数大的,这个同学的身高就是最高,反之,则是最低的;另一部分学生进行补充:在相同数位进行比较的同时,必须从高位比起,同时还要纠正小数位数多的那个数就是最大的错误观点。经过学生一番探究与教师的点拨,学生初步一致认为黄恬的身高是最高的,李依的身高则是最低的。在这个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学习场景里,教师运用班班通屏幕出示教材中的例4,这是一道给四名学生跳远成绩排名次的问题:小明3.05米、小红2.84米、小莉2.88米、小军2.93米,教师可以结合教材要求,利用屏幕演示操作活动,从高位起进行比较,先把四个学生的跳远成绩从整数上比较:3>2,看出小明在跳远中跳得最远;接着拿出剩下三个学生跳远成绩,由于这三个学生跳远成绩整数部分相同,所以就从十分位上进行比较:8<9,从中看出小军比小红和小莉跳得远,小军排名第二;最后引导学生把小红和小莉的跳远成绩从百分位上进行比较:8>4,小莉比小红跳得远。通过屏幕演示活动,学生清楚地掌握怎样正确比较小数的大小,如何有序地对小数大小进行比较。
二、 运用合理策略,融合生活数学
教师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经验出发,选择有效的教学活动策略,营造激发学生积极探究数学新知的活动氛围,促使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进行观察、分析,提炼相关的数学问题,利用有效的解决数学问题方法,建构完善的数学知识模型,进一步提升学生数学知识与技能。
例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时,教师运用班班通屏幕出示教材中小精灵的问题:你能举例说明1/4的含义吗?学生观看屏幕上的数学问题,进入思考氛围里,教师则提出:“请大家从自己的身边寻找与1/4有关的例子,看看哪个同学举出的1/4例子最多?”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拓宽思维,积极参与探究活动,生1:“饭桌边有4张椅子,每张椅子应该是所有椅子的1/4吧。”生2:“一只苹果切成4份,分给哥哥、姐姐、弟弟、妹妹,每人得到的份数就是1/4。”生3:“一张长方形或正方形的硬纸板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1/4。”生4:“我们班的同学平均分成人数相等的四组,其中一组就是全班的1/4,剩下的三组就是全班的3/4。”学生从熟悉的生活实际中列举了许多有关1/4的例子,对1/4的含义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体会。接着,教师把教材情境图里提供的1/4的例子呈现出来,引导学生观察、讨论、探究,结合学生列举的例 子反复思考、交流,尝试讲述1/4的含义:把一个图形或物体看成一个整体,而这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进行表示,即单位“1”;当把这个整体(单位“1”)平均分成四份,一份就是1/4,其他三份就是3/4。学生尝试叙述1/4的含义过程中,教师让学生结合生活实例叙述它的含义,如,把4张椅子看作一个整体,即单位“1”,把它平均分成4份,每张椅子就是这些椅子的1/4,三张椅子就是3/4。学生通过融合生活中的数学,采取相应、合理的学习策略,进行思考、表达与探究,概括并理解了分数的意义,建构这一知识点的基本模型。
三、 实践应用教学,体现生活数学
学以致用是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活动的充分体现。为了让数学知识延伸、拓展,让学生深刻体验数学知识的结构内涵,教师应设计一些与生活实际相关联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数学知识解决这些日常生活问题,一方面进一步訓练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丰富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情感体验。
例如,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时,学生经历和学习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了这一知识点的内容。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数学思维的创新意识,融通生活数学在实践活动中的应用,教师设计一些与生活数学有关的作业,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解决数学问题,深刻领悟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如,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分别组织学习小组,利用测量工具,动手测量出操场圆形花坛的直径,详细记录好数据,回到班级中运用所学的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求出学校圆形花坛的面积。每个学习小组把自己测量和计算出来的数据在班级中相互交流,促使学生把抽象知识具体化,加深学生对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理解。教师也可以设计如下动手实践活动题目:钟表厂要设计生产一款圆形的挂钟,有如下三项设计方案:①钟面的直径30厘米,要在挂钟的边缘镶嵌宽度3厘米的边框;②钟面的直径16厘米,要在挂钟的边缘镶嵌宽度2厘米的边框;③钟面的直径8厘米,要在挂钟的边缘镶嵌宽度1厘米的边框。哪种方案能够大方美观,适合平常家庭客厅悬挂?请同学们回家后动手做一做以上三种设计方案的挂钟模型,探究一下,哪种方案符合钟表厂的设计要求,并帮助钟表厂计算出符合设计要求的钟面面积、边框面积。学生把自己认为符合设计要求的挂钟模型以及钟面面积、边框面积等数据,带到班级里进行展示、交流、探究。这种生活化数学能促进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搜集数据能力、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 生活数学;学情;策略;实践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日常生活中到处充满着数学知识,教师应紧扣数学这一特点,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一、 立足实际学情,创设生活场景
教师立足于教材内涵和实际学情,联系日常生活实际情景,创设学生最感兴趣的学习场景,让学生在这种生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寻找数学问题解决活动策略,发展数学学习能力。
例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小数的大小比较”时,教师组织学生测量班级里五名同学的身高:张钰涵1.45米、林一苇1.48米、李依1.36米、黄恬1.5米、林小涵1.44米,测量之后,教师把这五名学生的身高数据列举在屏幕上,让学生说说这五名同学哪个最高。学生看到这一系列数字后,自主交流的欲望被充分激发,大家在探讨中正确与错误的观点纷纷呈现出来,如何才能正确地比较出谁的身高最高,谁的身高最低?部分学生认为:从相同的数位进行比较,看看相同数位上的数大的,这个同学的身高就是最高,反之,则是最低的;另一部分学生进行补充:在相同数位进行比较的同时,必须从高位比起,同时还要纠正小数位数多的那个数就是最大的错误观点。经过学生一番探究与教师的点拨,学生初步一致认为黄恬的身高是最高的,李依的身高则是最低的。在这个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学习场景里,教师运用班班通屏幕出示教材中的例4,这是一道给四名学生跳远成绩排名次的问题:小明3.05米、小红2.84米、小莉2.88米、小军2.93米,教师可以结合教材要求,利用屏幕演示操作活动,从高位起进行比较,先把四个学生的跳远成绩从整数上比较:3>2,看出小明在跳远中跳得最远;接着拿出剩下三个学生跳远成绩,由于这三个学生跳远成绩整数部分相同,所以就从十分位上进行比较:8<9,从中看出小军比小红和小莉跳得远,小军排名第二;最后引导学生把小红和小莉的跳远成绩从百分位上进行比较:8>4,小莉比小红跳得远。通过屏幕演示活动,学生清楚地掌握怎样正确比较小数的大小,如何有序地对小数大小进行比较。
二、 运用合理策略,融合生活数学
教师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经验出发,选择有效的教学活动策略,营造激发学生积极探究数学新知的活动氛围,促使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进行观察、分析,提炼相关的数学问题,利用有效的解决数学问题方法,建构完善的数学知识模型,进一步提升学生数学知识与技能。
例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时,教师运用班班通屏幕出示教材中小精灵的问题:你能举例说明1/4的含义吗?学生观看屏幕上的数学问题,进入思考氛围里,教师则提出:“请大家从自己的身边寻找与1/4有关的例子,看看哪个同学举出的1/4例子最多?”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拓宽思维,积极参与探究活动,生1:“饭桌边有4张椅子,每张椅子应该是所有椅子的1/4吧。”生2:“一只苹果切成4份,分给哥哥、姐姐、弟弟、妹妹,每人得到的份数就是1/4。”生3:“一张长方形或正方形的硬纸板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1/4。”生4:“我们班的同学平均分成人数相等的四组,其中一组就是全班的1/4,剩下的三组就是全班的3/4。”学生从熟悉的生活实际中列举了许多有关1/4的例子,对1/4的含义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体会。接着,教师把教材情境图里提供的1/4的例子呈现出来,引导学生观察、讨论、探究,结合学生列举的例 子反复思考、交流,尝试讲述1/4的含义:把一个图形或物体看成一个整体,而这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进行表示,即单位“1”;当把这个整体(单位“1”)平均分成四份,一份就是1/4,其他三份就是3/4。学生尝试叙述1/4的含义过程中,教师让学生结合生活实例叙述它的含义,如,把4张椅子看作一个整体,即单位“1”,把它平均分成4份,每张椅子就是这些椅子的1/4,三张椅子就是3/4。学生通过融合生活中的数学,采取相应、合理的学习策略,进行思考、表达与探究,概括并理解了分数的意义,建构这一知识点的基本模型。
三、 实践应用教学,体现生活数学
学以致用是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活动的充分体现。为了让数学知识延伸、拓展,让学生深刻体验数学知识的结构内涵,教师应设计一些与生活实际相关联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数学知识解决这些日常生活问题,一方面进一步訓练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丰富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情感体验。
例如,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时,学生经历和学习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了这一知识点的内容。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数学思维的创新意识,融通生活数学在实践活动中的应用,教师设计一些与生活数学有关的作业,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解决数学问题,深刻领悟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如,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分别组织学习小组,利用测量工具,动手测量出操场圆形花坛的直径,详细记录好数据,回到班级中运用所学的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求出学校圆形花坛的面积。每个学习小组把自己测量和计算出来的数据在班级中相互交流,促使学生把抽象知识具体化,加深学生对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理解。教师也可以设计如下动手实践活动题目:钟表厂要设计生产一款圆形的挂钟,有如下三项设计方案:①钟面的直径30厘米,要在挂钟的边缘镶嵌宽度3厘米的边框;②钟面的直径16厘米,要在挂钟的边缘镶嵌宽度2厘米的边框;③钟面的直径8厘米,要在挂钟的边缘镶嵌宽度1厘米的边框。哪种方案能够大方美观,适合平常家庭客厅悬挂?请同学们回家后动手做一做以上三种设计方案的挂钟模型,探究一下,哪种方案符合钟表厂的设计要求,并帮助钟表厂计算出符合设计要求的钟面面积、边框面积。学生把自己认为符合设计要求的挂钟模型以及钟面面积、边框面积等数据,带到班级里进行展示、交流、探究。这种生活化数学能促进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搜集数据能力、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