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言文教学,很多教师都会选择朗读这种教学方式。不可否认,反复诵读自古以来就是学习文言文的主要途径。可是如果教师没有提出诵读的基本要求,学生盲目地读;教师也不作技巧指导,诵读没有循序渐进,急于求成,朗读的预期效果往往不尽人意。因此,只有将“读”“导”结合起来,方能收到“读”的良好效果和预期目的。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朗读导读
最近,笔者参加了浙江省文言文课堂教学大赛评比活动。参加竞赛的选手都是各市县教研部门选拔推荐产生的,他们具有扎实的语文功底、独特的教学风格。教学展示活动,有大家称道的课,也有美中不足的课。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路引发了笔者诸多思考。文言文教学是最具挑战性的,时代的跨越、古今语言的差异以及学生对古文学习的接受程度等,给文言文教学带来了很多的困难;而要提高文言文的课堂教学效益,“读”“导”相济不可忽视。下面从分析两位参赛老师的课例入手,谈谈笔者对此问题的感受。
参赛选手之一的王峰老师执教《项羽之死》一文时,采用了朗读的教学方式。他在学生自由大声朗读全文之后,便指名学生朗诵《垓下歌》。由于学生们对这首诗歌毫不知“情”,教师没有帮助学生解决理解和感受上的困难,读得不理想。这时教师便自己高声朗读了起来。他读得不错,深情并茂,字正腔圆,很好演绎了诗歌中那份英雄落寞之气,学生不由自主地为他鼓起了掌。紧接着老师便叫学生跟他一起朗读,然后教师就让学生背诵这首诗歌。这个教学环节占用了大半节课。老师该做的事未做,这样的朗诵教学方式是值得商榷的。笔者以为教师至少应做这样几件事:其一,引导学生把读准字音、吐字清晰作为朗读的最低要求。在课前没有预习的情况下,应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借助工具书或利用文下注释,标注不认识、读不准的字音,并划出结构复杂、难念拗口的句子,然后高声朗诵几遍。其二,借助教师范读和领读的契机,引导学生一句一句、一段一段地细读,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初步掌握文言断句、重读的规律。对于难读的句子和片段,教师可用语法知识,帮助学生揣摩涵泳,找准重音,读出节奏,读出语气。例如,“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首诗歌每句都有一个“兮”字,它作为语气助词放在句中表示停顿,故在朗读时,“兮”字后面应稍作停顿并要延长字音。同时,该诗的首句和后三句表现的情感是不一样的。首句中“拔”和“盖”两字,写出了项羽的力量之大与霸气之浓,所以这两字应重读并要读出一种逼人气势。而后三句出现了否定词“不”以及疑问词“奈何”,表现的是一种痛苦无奈之情,所以读的节奏应该是较缓慢的。其三,要引导学生把握词句的含义和深味,让学生读出文意,读出文气,进行情感体验。当诵读《垓下歌》,有这么几个词句须重点理解:饮(项王则夜起,饮帐中)、常(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长骑之)、数(歌数阕)、泣(项王泣数行下)。当四面楚歌时,曾經的霸王没有选择立即突围,却夜起饮帐中,边上伺候着常(固定)幸从的女人、常骑之的宝马。如果教师能在此处引导学生在理解这些字词背后隐含的情感之后,再去诵读这首诗歌,那么就能体会霸王内心传达出的那份没落、悲凉、痛苦之情,诵读便能有声有色、感染听者,也就是说,我们对人物的内心情感的感知,是与词义的梳理分析同步进行的。在这一点即“读”与“导”的关系上,另一名选手李惠明老师就处理得较好。课文的第三段项羽试图突围出去并最终成功,有这样一句:“项羽乃谓其骑曰:‘何如?’”教师叫学生凭自己的理解试读一下这句话。几名学生都读得不好。这时,李老师“挖”出段中的文句,并板书:“遂斩汉一将”、“复斩汉一督尉”、“杀数十百人”、“亡其两骑耳”,引导学生咀嚼语言文字的精妙。学生对课文的内容逐渐理解以至有所感悟。而后叫学生将这四句话连起来读几次,这一连犹如洪水奔泻而下,学生很快感受到了这位霸王在穷途末路时依然呈现出的那份神勇和霸气,再读“何如?”一句,学生便水到渠成领悟到了它该有的语气和情感。其四,学生充分朗读之后,教师提出熟读成诵的要求,以从中获得文言学习的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这样,学生的文言语感和文言学习的兴趣才得以发挥和巩固。
朗读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开启学生走入文言文之门的金钥匙。当然,朗读不是学生形同虚设的盲目读,而应当如余映潮老师所说:“朗读不仅仅是出声地读,不仅仅是大声地念书,不仅仅是一种基本技能的训练活动,它更是强调品味感受的阅读活动,是充满诗意的活动,也是丰富细腻的情感活动。”欲使朗读成为“品味感受的阅读活动”、“充满诗意的活动”、“丰富细腻的情感活动”,就需要教师的匠心“导读”。只“读”不“导”,学生恐怕是瞎子摸鱼;“读”“导”相协,方能收到“读”的良好效果和预期目的。
★作者单位:浙江省衢州高级中学。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朗读导读
最近,笔者参加了浙江省文言文课堂教学大赛评比活动。参加竞赛的选手都是各市县教研部门选拔推荐产生的,他们具有扎实的语文功底、独特的教学风格。教学展示活动,有大家称道的课,也有美中不足的课。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路引发了笔者诸多思考。文言文教学是最具挑战性的,时代的跨越、古今语言的差异以及学生对古文学习的接受程度等,给文言文教学带来了很多的困难;而要提高文言文的课堂教学效益,“读”“导”相济不可忽视。下面从分析两位参赛老师的课例入手,谈谈笔者对此问题的感受。
参赛选手之一的王峰老师执教《项羽之死》一文时,采用了朗读的教学方式。他在学生自由大声朗读全文之后,便指名学生朗诵《垓下歌》。由于学生们对这首诗歌毫不知“情”,教师没有帮助学生解决理解和感受上的困难,读得不理想。这时教师便自己高声朗读了起来。他读得不错,深情并茂,字正腔圆,很好演绎了诗歌中那份英雄落寞之气,学生不由自主地为他鼓起了掌。紧接着老师便叫学生跟他一起朗读,然后教师就让学生背诵这首诗歌。这个教学环节占用了大半节课。老师该做的事未做,这样的朗诵教学方式是值得商榷的。笔者以为教师至少应做这样几件事:其一,引导学生把读准字音、吐字清晰作为朗读的最低要求。在课前没有预习的情况下,应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借助工具书或利用文下注释,标注不认识、读不准的字音,并划出结构复杂、难念拗口的句子,然后高声朗诵几遍。其二,借助教师范读和领读的契机,引导学生一句一句、一段一段地细读,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初步掌握文言断句、重读的规律。对于难读的句子和片段,教师可用语法知识,帮助学生揣摩涵泳,找准重音,读出节奏,读出语气。例如,“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首诗歌每句都有一个“兮”字,它作为语气助词放在句中表示停顿,故在朗读时,“兮”字后面应稍作停顿并要延长字音。同时,该诗的首句和后三句表现的情感是不一样的。首句中“拔”和“盖”两字,写出了项羽的力量之大与霸气之浓,所以这两字应重读并要读出一种逼人气势。而后三句出现了否定词“不”以及疑问词“奈何”,表现的是一种痛苦无奈之情,所以读的节奏应该是较缓慢的。其三,要引导学生把握词句的含义和深味,让学生读出文意,读出文气,进行情感体验。当诵读《垓下歌》,有这么几个词句须重点理解:饮(项王则夜起,饮帐中)、常(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长骑之)、数(歌数阕)、泣(项王泣数行下)。当四面楚歌时,曾經的霸王没有选择立即突围,却夜起饮帐中,边上伺候着常(固定)幸从的女人、常骑之的宝马。如果教师能在此处引导学生在理解这些字词背后隐含的情感之后,再去诵读这首诗歌,那么就能体会霸王内心传达出的那份没落、悲凉、痛苦之情,诵读便能有声有色、感染听者,也就是说,我们对人物的内心情感的感知,是与词义的梳理分析同步进行的。在这一点即“读”与“导”的关系上,另一名选手李惠明老师就处理得较好。课文的第三段项羽试图突围出去并最终成功,有这样一句:“项羽乃谓其骑曰:‘何如?’”教师叫学生凭自己的理解试读一下这句话。几名学生都读得不好。这时,李老师“挖”出段中的文句,并板书:“遂斩汉一将”、“复斩汉一督尉”、“杀数十百人”、“亡其两骑耳”,引导学生咀嚼语言文字的精妙。学生对课文的内容逐渐理解以至有所感悟。而后叫学生将这四句话连起来读几次,这一连犹如洪水奔泻而下,学生很快感受到了这位霸王在穷途末路时依然呈现出的那份神勇和霸气,再读“何如?”一句,学生便水到渠成领悟到了它该有的语气和情感。其四,学生充分朗读之后,教师提出熟读成诵的要求,以从中获得文言学习的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这样,学生的文言语感和文言学习的兴趣才得以发挥和巩固。
朗读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开启学生走入文言文之门的金钥匙。当然,朗读不是学生形同虚设的盲目读,而应当如余映潮老师所说:“朗读不仅仅是出声地读,不仅仅是大声地念书,不仅仅是一种基本技能的训练活动,它更是强调品味感受的阅读活动,是充满诗意的活动,也是丰富细腻的情感活动。”欲使朗读成为“品味感受的阅读活动”、“充满诗意的活动”、“丰富细腻的情感活动”,就需要教师的匠心“导读”。只“读”不“导”,学生恐怕是瞎子摸鱼;“读”“导”相协,方能收到“读”的良好效果和预期目的。
★作者单位:浙江省衢州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