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第五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曲式结构分析

来源 :当代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iwol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1796—1798年期间贝多芬正式完成了《第五钢琴奏鸣曲》的创作,该作品是贝多芬在维也纳初期所创作的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正是在这个时期贝多芬的作品开始形成一定的自身特点,标志着其创作正是朝着更加成熟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贝多芬;奏鸣曲;古典;作品分析
  贝多芬乃是集古典之大成,开浪漫之先河的一位德国伟大作曲家,在众多音乐作品中独树一帜,特别是在器乐创作里取得空前的成就。在贝多芬的作品中,有突破和创新。他的音乐融合了民族特色与时代感,古典美与浪漫情怀,并对奏鸣曲式结构的成熟与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他的音乐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同时也促进了浪漫主义音乐的发展,对后世音乐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贝多芬的生平
  “贝多芬(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维也纳古典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创作了9部交响曲、32首钢琴奏鸣曲、10首小提琴奏鸣曲、5首钢琴协奏曲、16首弦乐四重奏、1部歌剧、2部群众歌剧、1部清唱剧、3部大合唱,”[1]在其一生中创作了包括室内乐、艺术歌曲等多种类型的大量作品,这些作品的出现为国内外音乐发展带来了极为深刻的作用,因此人们也将贝多芬称之为“乐圣”。
  贝多芬年轻时遭遇了一连串的不幸。在经济上,他很难保证自己艺术创作的顺利进行,他的贵族梦一次又一次地破灭了。最让他难以忍受的是他失聪了,这对一个音乐家来说是一场灾难。但他坚强的性格和坚定的内心使他发誓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与之顽强斗争。正是在这种精神的熏陶下,他创作了一首又一首震撼人心、充满战斗精神的英雄乐章,这也是《第五钢琴奏鸣曲》具有激情与奋斗的重要因素。
  二、第一乐章曲式结构分析
  (一)结构图示
  《第五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为典型的奏鸣曲式,极快而抖擞的快板(Allegro molto e con brio)、c小调、3/4拍,乐曲是由主和弦和分散和弦向上上行的意志性动机以f,以及另一个与此相对应以p的优雅动机结连起来的爽脆利落的第一主题而开始。接着隔一小节的休止进入经过部,然后以降E大调出现旋律优美的第二主题。将此反复,发展,走向高潮而出现第一主题的音型,然后以小结尾逐渐归于平静而结束呈示部。发展部是首先以C大调气势凶狠地出现第一主题,接着把第二主题做大胆的变化。在再现部则把第一主题做短暂的再现,其次是第二主题先以F大调,然后再按照老套以c小调再现,最后不另设尾奏,只以小结尾结束乐曲。
  曲式结构图如下所示:
  


  (二)结构分析
  1.呈示部(1—105小节)
  呈示部可以划分为主部、连接部、副部与结束部四个基本组成部分。一般由主题对比来呈现最基本的乐思。因此呈现部是呈示整个乐章主题与音乐发展的基础。
  首先,呈示部就是体现贝多芬英雄性格的小调主和弦,之后以一串强有力的和弦,和以附点节奏为基础的上行分解和弦相互配合进行表现,通过该表现方式更好展现了创作者的坚强意志,同时也将其内心愤怒在最高音发泄到了极点,直陈地摆出了矛盾,紧接着又是转变,一声近乎乞求的叹息声与前一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矛盾仿佛暂时缓和。此后,矛盾和解决交换着出现,最后又转变到统一。整个乐章的风格就是矛盾和解决的对立,互相交替着叙述、冲动、叹息和表达的休止符,使得乐章中的矛盾冲突更好展现,并让音乐透射出昂扬挺拔,做好了斗争的准备的精神。
  2.主题部
  呈示部的主部主题由两种不同的材料组成。材料一是一个明亮、曲折向上飞跃,用一组强大的和弦和节奏打破一个短语,一个坚强的意志非常富有的动机,和最高的注意,如洗涤内心的愤怒的极限,一个简单的理解的矛盾。材料二是一种平缓的下行,像是叹息的呼喊,和前面的句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材料一表现出更加强烈的推动力,材料二则给人一种较为明显的忧郁感,似乎是在对情感进行平息之后又一次爆发。动静结合,使音乐更具弹性。主题在扩充之后展开,旋律走向以下行为主,加分解和弦的装饰音。语气情绪随着单音到双音逐渐加深,再到八度切分进行,音色逐渐加强,使其更加飘忽不定,更有徘徊之感。三连音似乎引导着情感走向,矛盾和解决依次不断出现。最后,主题归结为统一。调式的调性统一为c和声小调,织体是多声部织体的和声,速度变化不大。在第21小节的旋律结尾,出现了一个完美的I-V-I终止式,结束了主部主题。后面乐节是对主部主题的变化和再现,以补充主部主题。到此主部结束。从分析中可以看出它们的对立暗示了整个乐章的风格,从叙述、愤怒、哀求和叹息间对休止符的交叉使用,使得旋律间存在的矛盾表现得更为明显,让整个音乐屹立激昂,准备斗争的表现。
  主部主题分为三个阶段,加补充乐段构成。前4小节的主题是由3小节跳进分解和弦的锯齿形形状跳进上行和1小节双音级进下行组成,就像一个疑问语气,而后者采取双音级下行,就像回答前面的疑问语气。主部从c小调主和弦齐奏开始,营造出强烈的爆发感。然后由3小节跳进分解和弦升调和1小节双音级下行组成,上行部分呈升调走向,下行部分呈降调走向。第二乐句的前3小节是这4小节的变化重复,使音乐在一开始就充满了活力。从第9小节开始到第16小节,音乐开始发生变化,旋律的音调开始不断下行,变成了一种带有叹息性质的节奏型。向上跳进及向下级进时给人带来两种完全不同的感觉,前进节奏较为紧凑,后者较为松散,正是通过这种鲜明的对比,使得4小节主题无论是在音色方面还是节奏方面都尤为鲜明,让人觉得前8小节的4+4对称结构包含了充满活力和突破的音乐。因此,“主部的1—16小节可以表示为:4(3+1)+4(3+1)+4(2+2)+4,这就形成了一个“起、承、转、合”的结构周期。”[2]除了第9小节形成了一个转折结构外,在旋律音调的方向上它开始不断级进下行,形成了一种带有叹息音调性质的节奏型。在第三阶段(17—18)开始期间,音高的下行与主旋律开始所表现出的呈锯齿状曲折上行二者既有区别又相互统一,二者的调式及调性在c和声小调中较为一致。第21小節时整个主部主题进入到高潮部分,补充部分(22—30)加强了主部主题,主部主题全终止结束。   3.连接部
  连接部是主部主题向副部主题发展的过渡性段落,它在调性、音调和形象上都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海顿、莫扎特等古典主义初期作曲家所写的奏鸣曲中,连接部通常都比较短小,连接主部主题和副部主题调性的开展方法也比较简单,连接部通常在主调的半终止上靠以段落。基于上述步骤的分析,可以发现,贝多芬中期创作的奏鸣曲和早期乐曲相比,连接部分的地位得到了提高。在主部短暂休止后第45小节和声增加了增六和弦,给人一种别出心裁的感觉。调性在主调中突然从下属方向降A大调开始,经过f小调和降D大调,然后过渡到平行大调(E大调),最后以大调的属和弦形成8小节的持续音段落。在属准备之后,第56小节进入副部。连接部的调性由主调下属方向开始,在先后经历f小调、降D大调的基础上进入到第48小节,该小节会到达降B大调主和弦。由此可以看出,连接部从一开始通过不断的下方三度的转调(降A-f-降D-降B),将低音持续在降E大调的属音上,从而为副部调性作预备。由此连接部从调性上巧妙地完成主副部连接,也充分体现了古典风格强烈的和声功能和流畅性。
  4.副部
  副主题基于主调c和声小调的关系大调降E大调,前8节是一个抒情长乐句,然后用顿音将旋律引向高音区(64—71),高音区则是这8小节变化重复,而副部表面上看起来和主部的反差很大,但由于主部与副部材料的隐性联系,使人听起来并不觉得有太大分裂。第82小节达到降E大调的K46和弦,第86小节主部主题材料开始转折。在第94小节末尾,以完全终止作为结尾结束。与主部相比,整个副部更加具有歌唱性,主题得到了充分地发展。乐思的质量上有较高的要求,并与主体形成了并置关系。在此之后,它展开并停在不完全终止上(72—77)。
  (二)展开部(106—167小节)
  展开部通常是一部作品表现冲突及分裂的核心部分,同时该部分也是区分奏鸣曲形式与其他形式的核心。展开部分以各种主题材料的不断发展为特点,表现出典型奏鸣曲风格积极而强烈的展开特征。从新调C大调开始,展开部分直接呈现主题,然后巧妙地将f小调的副主题以相同的形式改变,体现出一种新的音乐理念。
  谱例1:第105—121小节
  


  在谱例1中,旋律(106—107)的前两小节是展开部分的引进,展开部分是用主部的材料写成的。接下来的10个小节也使用了来自主题的材料。当旋律到第118小节时,展开部分的材料发生了变化。展开部的前12小节运用了两个对比鲜明的主题动机,对调性进行了新的处理。第一个动机是演奏同名大调,气氛变得强烈、明亮和开放。第二种动机与前一种动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由于调性的原因,对比会增加,这更凸显出痛苦。最后,调性为新材料的出现做好了准备。然后有两个八度重复的,带有宽广、舒展和色彩的歌唱旋律出现。前八部分f小调,在b小调后8小节再次声明,给人以放松、更深层的感觉,似乎在诉说这失望的心。通过一系列的调性转换为进一步的发展,给人以思绪连绵、心潮起伏的感觉。
  (三)再现部(168—284小节)
  再现部主要指的是音乐作品在经历呈示部及展开部之后实现回归及终结的部分。一般来说,奏鸣曲会利用展开部来实现对矛盾、冲突的有效展现,但到了再现部这些矛盾及冲突又被整合统一。
  再现部部分的语气与前面完全不同,从第168小节开始,主旋律部分的主题基本相同,但加强调性的乐句有所减少,使音乐显得清脆爽朗,表明了必胜的决心。后来的音乐发展,就像呈示部一样以频繁的翻唱,时而优雅时而激动,生动地展现了斗争的场面。例如在第191节中,连接器跳转到新调降G大调,然后跳转到降E大调,接着返回到f小调。第215小节的副主题从F大调开始,然后变成小调,接着回到大调,第229小节又变成小调,然后在第231小节又变成大调。这种不断的矛盾斗争促进了音乐的发展。更体现了音乐要表达的这种坚强意志和决心。
  贝多芬的《第五钢琴奏鸣曲》使用简单、纯粹的技术变化。主题原封不动地再现(168—189),没有加强乐句。论述中连接段落的材料也跳到了新调降G大调,又跳到了降E大调,接着又跳回到f小调。主和弦由8小节(207—214)的具有下属主和弦的持续音代替。副主题由F大调(215)开始,但在很短时间又会回到小调(229),随后会再次变化为主调(231)。从这一点上讲,呈示部分的所有材料在主题后都没有尾声,取而代之的是两个强音和弦(V-I),直到第一个乐章在第284小节结束。
  结  语
  本文在研究中对贝多芬《第五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总体结构及特征进行了具体阐述,同时还对第一乐章的曲式结构进行分析,表现出呈示部的矛盾,展开部的斗争,再现部干脆利落,对立和统一中反复交替,通过对作品整体的情感渗透,从而为作品整体注入活力。在写这篇论文的过程中,笔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贝多芬作品的整体结构、创作思维、音乐风格。
  注释:
  [1]李  竹.论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演奏版本[J].黄河之声,2018(23):50.
  [2]薛  青.浅析贝多芬第五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J].今日科苑,2008(12):202.
  [收稿日期]2020-12-21
  [作者简介]林偌彤(1996—  ),女,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硕士研究生;喻晓雯(1977—  ),女,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副教授、研究生部副主任。(廣州  510000)
  (责任编辑:刘露心)
其他文献
期刊
中国声乐在结合自身风格特点与西方发声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至今,已经形成成熟独立的中国唱法体系,声乐教学的方式方法,也随着审美的提升不断完善和改进。艺术表现是演唱作品中
弗拉基斯拉夫·佐罗塔耶夫(Zolotaryov Vladislav Andreyevich,1942—1975,后文简称佐罗塔耶夫)是20世纪苏联著名的巴扬手风琴作曲家,他为近现代巴扬手风琴音乐的发展做出了
[摘要]弗雷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浪漫时期杰出的钢琴音乐大师,被誉为“钢琴诗人”。肖邦一生中创作了大量钢琴作品,所涉猎的体裁风格也十分广泛,其中谐谑曲这一体裁在肖邦的创作生涯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肖邦为这一音乐体裁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使谐谑曲的创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E大调第四谐谑曲》是肖邦4首谐谑曲中篇幅最为庞大的一部作品,曲式结构复杂、主题形态发展独特、调性及和声色彩也十分丰富,音乐
中国古典诗词,文化隽永,意韵深刻,在历史的发展中众多诗人创作了大量经典的作品.行至现代,根据中国古典诗词创作的作品种类良多,采丽竟繁.如何以诗词为鉴,在华夏民族丰富的语
[摘要]肖邦与希曼诺夫斯基都是波兰最杰出的音乐家、作曲家。由于两位作曲家所处的年代不同,其创作风格也各有千秋。文章第一部分介绍肖邦与希曼诺夫斯基两位作曲家所处当时社会环境对其创作的影响;第二部分简述玛祖卡舞曲的风格,肖邦与希曼诺夫斯基玛祖卡在演奏风格上的异同。本文的研究目的是让学习钢琴的人全面系统地了解并掌握玛祖卡舞曲的演奏,通过对比两位伟大的波兰作曲家创作风格与技巧,体会他们对波兰民族深厚的爱国
[摘要]近年钢琴热在我国逐渐兴起,成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本文从文化资本、经济、人口等多个维度分析了20世纪日本钢琴热产生与衰退的原因,用线性回归模型检验了经济发展与钢琴普及率的关系。并根据日本经验,结合我国社会、人口发展状况,指出我国发达地区或已进入钢琴热的顶点,建议对未来的钢琴产业与个体钢琴学习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  [关键词]日本;钢琴热;文化资本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稳步发展,居民收
在当前我国音乐教学活动中,视唱练耳作为音乐课程重要的内容,是一门技术与理论相结合的学科。教师在视唱练耳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引导学生掌握音乐理论、音乐技巧之外,还需要使
[摘要]本土音乐文化融入到高校音乐教育中是社会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音乐教育作为更高层次和专业的音乐教育平台,在教育的深度和广泛性上,能够有效地传播与挖掘本土音乐文化的精髓,进行本土音乐文化的传承。但目前关于本土音乐文化在高校音乐教育的传播方式和途径上缺乏系统的、整体的传播架构。文章从传播学的一些经典理论入手,探讨本土音乐文化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传播方式与途经。结果发现,子弹传播方式对有一定地方音
[摘要]情感是声乐表演的内在灵魂,也是对歌唱艺术精髓进行体现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从情感论角度进行分析,音乐之所以能够打动人,是因为音乐当中包括着丰富的情感内涵,可以让人们在聆听的过程中受到心灵的触动和情感上的熏陶。对于深夜表演活动来说,只有把情感和声音表达进行有效融合以及全面呈现才能够呈现良好的表演效果,真正意义上提高表演者的歌唱素质以及音乐素养,优化情感处理的成效。文章将着重就声乐表演当中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