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阅读教学中,只有教会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去解决课文中的具体问题,才能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学生也才能学得主动、学得有趣。也就是说,只有让学生真正掌握自行阅读的能力,才能真正提高阅读课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方法;品读;速读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我们学习语文,不但要掌握文字的音、形、义,更要读懂文字组合后所表达的内在含义,这就是阅读!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就好比让学生找到打开阅读大门的钥匙,能使他们运用方法自主地阅读,读懂内容,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能更好地提高语文阅读课的教学效果。在多年的教学中,本人归纳一些指导学生阅读的小做法。
一、教给学生品读的方法
作为语文老师,应该教会学生“读”的方法、“读”的精髓,让学生通过阅读去感受作者的意图,去认识作者所表达的事物,甚至通过联想,领悟作者的言外之意、未表之意。
(一)品读领悟情感
任何一篇文章都寄托作者内心深处的写作情感,而这些情感就隐藏于文章中的某一个段落、某一个句子,或者某一个词语,甚至某个标点符号。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抓住这些美妙之处,通过反复读的训练,让学生与文本对话,走进作者内心,从而品味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我采用的是“读—画—谈—悟”四字要诀,就是通读全文,抓住关键部分勾画重点文段,思考文本或作者写作意图谈见解,从而领悟人物情感。如《梅花魂》一课,为了让学生领悟外祖父的爱国思乡情怀,我先让学生通读全文,勾画外祖父三次流泪的文段进行反复诵读,然后让学生谈谈外祖父哭的原因,再指导学生细读梅花秉性的语段,找出梅花与中国人的相似之处,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悟外祖父有国不能归、落叶不归根的遗憾,唯有寄情于梅花的情感。为了加深这种情感体验,我在引导学生品读时,还注重加强了引读的指导。
(二)品读领悟写法
文章在表达的过程中绝不会千篇一律,往往会运用各种表达方法,为了突出写作意图,作者时而叙述,时而抒情,时而描写,时而议论,老师要善于发掘这些精彩的句段,引导学生品读、体会,让写法教学融入学生的个性阅读中。如《梅花魂》中有一处举例外祖父珍爱墨梅图的内容,“我”不小心玷污了墨梅图,一向慈祥的外祖父却训斥妈妈,那句语言的描写就采用了反问句式,我让学生模仿外祖父当时生气的语气表演读,让学生体会外祖父表面是训斥妈妈,实质是心疼墨梅图被玷污。而我内心的不解:一枝画梅,有什么稀罕的呢?这个心理活动的描写又是一句反问,用我的不理解反衬外祖父对墨梅图的珍爱。又如《穷人》一文,当桑娜抱回西蒙的两个孤儿,焦急等待丈夫归来时的心理活动描写,文章用了很多省略号和感叹号,我引导学生品读这部分内容时,让学生在读中反复揣摩,读出省略号的节奏,学生便能读懂桑娜当时忐忑不安的心理;读准感叹号的语调,学生便能读懂桑娜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决心。
二、教给学生速读内容的方法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可能要求学生对每篇课文进行逐字逐句的推敲理解,应具有整体感知的能力,因此就要教给学生快速有效获取信息的方法:
1.根据题目及注释获取信息。如《为人民服务》一文中的题目,就直接揭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从而让学生根据中心论点设想:谁为人民服务?为什么要为人民服务?怎样为人民服务?……然后带着问题有效快速地读懂文章。
2.寻找关键语句,如中心句、议论抒情句、总起句和总结句及文中反复出现的语句等。教《一夜的工作》一文时,可以问学生:“总理一夜工作体现了他什么品质?”然后叫学生找中心句,使学生迅速把握了这篇文章的两大部分主要内容:总理工作劳苦,生活简朴。在教《灯光》一文时,教给学生找反复出现的文句的方法,引导学生找“多好啊”在文中出现的次数,让学生思考这句话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及作者的写作意图。
3.寻找带标志性的词、句。教《索溪峪的“野”》一文时,提示学生寻找标志性的词“野”,学生迅速地找出了“山是野的”“水是野的”“野物是野的”“人也渐渐变野了”等句子,一下子便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又如《再见了,亲人》一文,可以先抛出“志愿军叔叔跟谁再见”的问题,学生一下子就找出了文章写志愿军与大娘、小金花、大嫂道别,继而读懂了朝鲜人民为志愿军所做的牺牲,体会到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友谊。总之,掌握了上述方法,可以快速有效获取信息,提高整体感知的能力。
三、教给学生理解词句含义的方法
字、词、句是构成文章的材料。要想准确理解词句含义,就必须掌握一定的方法。比较常用的方法有:
(一)句子含义分析法
通过分析句子的结构、写法,如修辞手法、描写方法、说明方法等,理解句子的含义,这种句子的理解通常由句子写法、具体内容、表达情感三个方面构成。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应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呢?在教学中,应该先引导学生:什么叫黑洞洞?大白天怎么会黑洞洞呢?这黑洞洞实际上指的是什么?什么叫碰壁?真的是用鼻子碰墙壁吗?这碰壁是否有所指?……经过这样的反复推敲,终于使学生明白:原来句子是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借“四周黑洞洞”比喻当时社会的一片黑暗,借“碰壁”比喻自己与反动势力做斗争时受到的挫折与迫害,表达了鲁迅先生憎恨旧社会、憎恨反动势力的情感;鲁迅先生把受到的迫害笑谈成“碰壁”,表达了自己革命的乐观精神,这就是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二)介绍时代背景法
有些篇目,内容离学生生活比较遥远,如外国作品、战争中的故事或特色的民风民俗等,这就需要老师恰当地补充时代背景介绍,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句子。但是切记介绍的内容要紧扣文章主旨,否则会偏离文本,语文课演变成历史课或政治课。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结尾写道:“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的奶奶一齐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如何理解前后两个“幸福”的含义?要准确理解这两个“幸福”的含义,就必须结合文章的作者——安徒生的生活背景及当时的社会制度,对小女孩的悲惨命运进行理解,对于小女孩来说,能在幻觉中看一眼自己渴望的东西,就已经是“幸福”的事情了,能跟着奶奶走(实际是死亡)才是真正的“幸福”,穷人活着就是受罪!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体会作者批判不合理社会制度的写作意图。又如教《十六年前的回忆》,如果不去介绍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学生也就无法理解当时的局势严重,更无法体会李大钊为了革命事业把生死置之度外的伟大精神。《詹天佑》一文,有个过渡句子:詹天佑不怕困难……马上开始勘测线路。如果不去介绍争取修筑铁路权的政治、经济利益链条的相关知识,学生对外国列强对清政府的要挟难以理解,更难以理解詹天佑接受任务所受的压力及责任重大,对詹天佑的爱国情怀也只能浮于文字的表面。
(三)重点词突破法
含义深刻的句子里,往往会有些重要的词语,通过解释重点词的意思来理解整个句子的含义。如《老人与海鸥》一文中,有个句子: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了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了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我先让学生理解“褪了色”的意思,从三个“褪了色”体会老人的生活贫困,老人省吃俭用也要喂养海鸥的行为,感悟老人爱鸥,把海鸥看作自己的子女、亲人一样。
四、教给学生质疑解疑的方法
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就告诉我们要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进而进行独立思考,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如教《养花》一文时,要求学生在题目中质疑:为什么叫养花,而不是种花?这是不是作者弄错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作者对花的感情等去思考,结果学生发现,这不仅不是作者弄错了,还深刻理解了作者的用意——把花当作小动物、宠物来看待,从而把握了文章的思想感情。又如《再见了,亲人》,让学生质疑文中的亲人是谁,为什么要把他们称为亲人……从而让学生去寻找“亲人”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感悟中朝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关系。因此,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从课文的“矛盾”之处生疑,并采用回顾课文解疑的方法。此外,还引导学生从文章前后照应、情节及人物形象等方面去设疑,并运用比较、联想等方法去释疑。这样围绕“疑”,有的放矢地阅读,就能达到质疑解难的目的,提高阅读能力。
其实,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学生就能自主地读懂阅读的内容。但是不同的文章,则要根据实际情况考虑不同的阅读方法,有时还要把几种方法结合在一起运用。上面枚举的,只是个人实践中总结的一些心得,就像是阅读方法中的冰山一角。总之,在阅读教学中,只有教会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去解决课文中的具体问题,才能讓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学生也才能学得主动,学得有趣。也就是说,只有让学生真正掌握自行阅读的能力,才能真正提高阅读课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姚虹宇.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J].阅读与鉴赏(教研版),2007(8).
[2]宋笑林.授生以鱼,不如授生以渔[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6(12).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方法;品读;速读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我们学习语文,不但要掌握文字的音、形、义,更要读懂文字组合后所表达的内在含义,这就是阅读!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就好比让学生找到打开阅读大门的钥匙,能使他们运用方法自主地阅读,读懂内容,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能更好地提高语文阅读课的教学效果。在多年的教学中,本人归纳一些指导学生阅读的小做法。
一、教给学生品读的方法
作为语文老师,应该教会学生“读”的方法、“读”的精髓,让学生通过阅读去感受作者的意图,去认识作者所表达的事物,甚至通过联想,领悟作者的言外之意、未表之意。
(一)品读领悟情感
任何一篇文章都寄托作者内心深处的写作情感,而这些情感就隐藏于文章中的某一个段落、某一个句子,或者某一个词语,甚至某个标点符号。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抓住这些美妙之处,通过反复读的训练,让学生与文本对话,走进作者内心,从而品味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我采用的是“读—画—谈—悟”四字要诀,就是通读全文,抓住关键部分勾画重点文段,思考文本或作者写作意图谈见解,从而领悟人物情感。如《梅花魂》一课,为了让学生领悟外祖父的爱国思乡情怀,我先让学生通读全文,勾画外祖父三次流泪的文段进行反复诵读,然后让学生谈谈外祖父哭的原因,再指导学生细读梅花秉性的语段,找出梅花与中国人的相似之处,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悟外祖父有国不能归、落叶不归根的遗憾,唯有寄情于梅花的情感。为了加深这种情感体验,我在引导学生品读时,还注重加强了引读的指导。
(二)品读领悟写法
文章在表达的过程中绝不会千篇一律,往往会运用各种表达方法,为了突出写作意图,作者时而叙述,时而抒情,时而描写,时而议论,老师要善于发掘这些精彩的句段,引导学生品读、体会,让写法教学融入学生的个性阅读中。如《梅花魂》中有一处举例外祖父珍爱墨梅图的内容,“我”不小心玷污了墨梅图,一向慈祥的外祖父却训斥妈妈,那句语言的描写就采用了反问句式,我让学生模仿外祖父当时生气的语气表演读,让学生体会外祖父表面是训斥妈妈,实质是心疼墨梅图被玷污。而我内心的不解:一枝画梅,有什么稀罕的呢?这个心理活动的描写又是一句反问,用我的不理解反衬外祖父对墨梅图的珍爱。又如《穷人》一文,当桑娜抱回西蒙的两个孤儿,焦急等待丈夫归来时的心理活动描写,文章用了很多省略号和感叹号,我引导学生品读这部分内容时,让学生在读中反复揣摩,读出省略号的节奏,学生便能读懂桑娜当时忐忑不安的心理;读准感叹号的语调,学生便能读懂桑娜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决心。
二、教给学生速读内容的方法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可能要求学生对每篇课文进行逐字逐句的推敲理解,应具有整体感知的能力,因此就要教给学生快速有效获取信息的方法:
1.根据题目及注释获取信息。如《为人民服务》一文中的题目,就直接揭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从而让学生根据中心论点设想:谁为人民服务?为什么要为人民服务?怎样为人民服务?……然后带着问题有效快速地读懂文章。
2.寻找关键语句,如中心句、议论抒情句、总起句和总结句及文中反复出现的语句等。教《一夜的工作》一文时,可以问学生:“总理一夜工作体现了他什么品质?”然后叫学生找中心句,使学生迅速把握了这篇文章的两大部分主要内容:总理工作劳苦,生活简朴。在教《灯光》一文时,教给学生找反复出现的文句的方法,引导学生找“多好啊”在文中出现的次数,让学生思考这句话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及作者的写作意图。
3.寻找带标志性的词、句。教《索溪峪的“野”》一文时,提示学生寻找标志性的词“野”,学生迅速地找出了“山是野的”“水是野的”“野物是野的”“人也渐渐变野了”等句子,一下子便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又如《再见了,亲人》一文,可以先抛出“志愿军叔叔跟谁再见”的问题,学生一下子就找出了文章写志愿军与大娘、小金花、大嫂道别,继而读懂了朝鲜人民为志愿军所做的牺牲,体会到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友谊。总之,掌握了上述方法,可以快速有效获取信息,提高整体感知的能力。
三、教给学生理解词句含义的方法
字、词、句是构成文章的材料。要想准确理解词句含义,就必须掌握一定的方法。比较常用的方法有:
(一)句子含义分析法
通过分析句子的结构、写法,如修辞手法、描写方法、说明方法等,理解句子的含义,这种句子的理解通常由句子写法、具体内容、表达情感三个方面构成。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应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呢?在教学中,应该先引导学生:什么叫黑洞洞?大白天怎么会黑洞洞呢?这黑洞洞实际上指的是什么?什么叫碰壁?真的是用鼻子碰墙壁吗?这碰壁是否有所指?……经过这样的反复推敲,终于使学生明白:原来句子是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借“四周黑洞洞”比喻当时社会的一片黑暗,借“碰壁”比喻自己与反动势力做斗争时受到的挫折与迫害,表达了鲁迅先生憎恨旧社会、憎恨反动势力的情感;鲁迅先生把受到的迫害笑谈成“碰壁”,表达了自己革命的乐观精神,这就是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二)介绍时代背景法
有些篇目,内容离学生生活比较遥远,如外国作品、战争中的故事或特色的民风民俗等,这就需要老师恰当地补充时代背景介绍,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句子。但是切记介绍的内容要紧扣文章主旨,否则会偏离文本,语文课演变成历史课或政治课。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结尾写道:“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的奶奶一齐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如何理解前后两个“幸福”的含义?要准确理解这两个“幸福”的含义,就必须结合文章的作者——安徒生的生活背景及当时的社会制度,对小女孩的悲惨命运进行理解,对于小女孩来说,能在幻觉中看一眼自己渴望的东西,就已经是“幸福”的事情了,能跟着奶奶走(实际是死亡)才是真正的“幸福”,穷人活着就是受罪!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体会作者批判不合理社会制度的写作意图。又如教《十六年前的回忆》,如果不去介绍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学生也就无法理解当时的局势严重,更无法体会李大钊为了革命事业把生死置之度外的伟大精神。《詹天佑》一文,有个过渡句子:詹天佑不怕困难……马上开始勘测线路。如果不去介绍争取修筑铁路权的政治、经济利益链条的相关知识,学生对外国列强对清政府的要挟难以理解,更难以理解詹天佑接受任务所受的压力及责任重大,对詹天佑的爱国情怀也只能浮于文字的表面。
(三)重点词突破法
含义深刻的句子里,往往会有些重要的词语,通过解释重点词的意思来理解整个句子的含义。如《老人与海鸥》一文中,有个句子: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了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了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我先让学生理解“褪了色”的意思,从三个“褪了色”体会老人的生活贫困,老人省吃俭用也要喂养海鸥的行为,感悟老人爱鸥,把海鸥看作自己的子女、亲人一样。
四、教给学生质疑解疑的方法
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就告诉我们要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进而进行独立思考,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如教《养花》一文时,要求学生在题目中质疑:为什么叫养花,而不是种花?这是不是作者弄错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作者对花的感情等去思考,结果学生发现,这不仅不是作者弄错了,还深刻理解了作者的用意——把花当作小动物、宠物来看待,从而把握了文章的思想感情。又如《再见了,亲人》,让学生质疑文中的亲人是谁,为什么要把他们称为亲人……从而让学生去寻找“亲人”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感悟中朝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关系。因此,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从课文的“矛盾”之处生疑,并采用回顾课文解疑的方法。此外,还引导学生从文章前后照应、情节及人物形象等方面去设疑,并运用比较、联想等方法去释疑。这样围绕“疑”,有的放矢地阅读,就能达到质疑解难的目的,提高阅读能力。
其实,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学生就能自主地读懂阅读的内容。但是不同的文章,则要根据实际情况考虑不同的阅读方法,有时还要把几种方法结合在一起运用。上面枚举的,只是个人实践中总结的一些心得,就像是阅读方法中的冰山一角。总之,在阅读教学中,只有教会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去解决课文中的具体问题,才能讓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学生也才能学得主动,学得有趣。也就是说,只有让学生真正掌握自行阅读的能力,才能真正提高阅读课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姚虹宇.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J].阅读与鉴赏(教研版),2007(8).
[2]宋笑林.授生以鱼,不如授生以渔[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6(12).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