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内科护理》是护理专业核心课程,是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前的桥梁课程,涵盖医院各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特点和护理操作技能。高职层次以培养社会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传统的教学以“知识+技能”为主,重点突出“知识体系”的完整,有悖于高职培养目标,技能训练、能力本位教学应是《内科护理》课程改革的突破点。
【关键词】能力本位;高职;内科护理;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3.07
一、课程改革定位
《内科护理》是护理专业核心课程,是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前的桥梁课程,涵盖医院各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特点和护理操作技能。卫生部《关于实施医院护士岗位管理的指导意见》(卫医政发〔2012〕30号)印发,护士职业岗位任务分六大块:健康评估、病情观察、用药护理、心理护理、执行医嘱、护理操作。高职层次以培养社会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传统的教学以“知识+技能”为主,重点突出“知识体系”的完整,有悖于高职培养目标。护士职业技能性强、动手能力要求高,更要求高职护生具备熟练的操作技能,同时,充足的知识积累也以熟练的技能作为外显形式,改革应以“熟练技能+必须知识”为目标,技能训练、能力本位教学应是《内科护理》课程改革的突破点。
二、 课程改革设计理念和思路
1、课程改革设计理念
在《内科护理》课程设计上,应围绕当前的行业标准和护理执业需求进行。首先对学生的就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调研,并据此进行职业能力分析,确立以“培养学生知识应用的能力,满足学生岗位能力的需要,获得护士职业资格,及学生工作后的可持续发展打基础”作为教学理念。
2、设计思路
通过行业调研、护理毕业生的岗位调查和护理专家的座谈及卫生部《关于实施医院护士岗位管理的指导意见》(卫医政发〔2012〕30号)印发,提到的责任护士的职责,确定内科护理的典型工作任务和流程,并据此总结和提炼出内科护士的职业能力。再把职业能力转化为学习领域的教学目标,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三、课程改革目标设计
1.能力目标 能够识别内科患者常见的症状、体征,识别病情变化,具备对危重患者做出应急处理的能力、具有实施内科常用护理操作技术、常用检查配合、常用诊疗器械的应用能力、能够运用护理程序对内科患者进行整体护理、具有向个人、家庭、社区提供保健服务和开展健康教育的能力等。
2.知识目标 应知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护理评估、护理措施及健康教育、应知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标准、需要护理配合的治疗要点、应知与内科护理操作相关的理论知识,联系临床實践等。
3.素质目标 树立“生命至上”职业意识,具有认真负责、虚心好学精神、具有关心、爱护、尊重护理服务对象和认真、严谨、热情、勤快的工作作风、具有与患者及家属和谐沟通的能力、具有人文关怀精神、具有热爱护理专业、乐于奉献、高度的责任心、同情心及团队合作精神、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等。
四、课程内容设计
该课程分为九个模块,分别是呼吸内科护理、心内科护理、消化内科护理、泌尿内科护理、血液内科护理、内分泌内科护理、风湿内科护理、神经内科护理、传染病护理。每一模块又分成若干个任务,将学习活动融入在工作过程中。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通过共同完成工作任务的护理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内科护理岗位必需的专业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五、教学方法设计
以能力为本位,突出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课程内容与岗位任务对接,设计积极有效的教学实施。
1.启发式教学法 教师提出问题,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励学生开动脑筋思考,通过启发学生思考、开阔学生思路,然后按照提出问题的思路进行讲授,使学生通过思考,按照问题思路构建基本知识。
2.PBL教学法 将学生置于临床个案中,学生对个案分析,提出假说,然后寻找资料,分析假说,最后在课堂上集体讨论解决问题。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指导学生如何去查找有关问题的答案,记录各学生的表现,以便了解不同学生的弱点所在并给予相应的指导。
3.案例教学法 ①病例准备:根据教学内容精心准备2份或3份临床病历资料,并拟定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问题要有一定的启发性和诱导性,有利于病例讨论、深化所学知识、经历解决问题的系统过程。病例选择可以是单一的典型病例,也可是综合病例,如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全心衰,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等,体现疾病知识的相关性和连续性。②课堂实施: 在每一个模块讲授结束以后,引入病例讨论,总结该模块所学的内容,把所学的东西前后串联起来。首先,老师用多媒体展示病例资料,学生分组讨论,讨论该病例的初步医疗诊断,并根据病例资料分析其现存的和潜在的护理诊断,提出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及健康教育内容。然后,每组推举一名学生代表发言,阐述本组的观点和思路,其他成员进行适当的补充。最后,由教师进行归纳讲评,完整准确地概括知识要点,帮助学生抓住重点,补充遗漏之处,分析错误原因,使所学的知识完整确切。
4.“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法 将教学场所设在实训室,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在做中教,在做中学,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直观和抽象交错出现,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充分调动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5.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法:通过让学习者合作解决真实性的一系列相关的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基本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每个大教学情景能够支持学生进行持续的探索,学生能够在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时间内从多种角度对其中的问题进行持续的求解。
六、考核方案设计
课程成绩形成(比例分配):本课程在原有 “平时成绩+期末成绩”考核方法上增加形成性考核方式,注重学习者课程学习成果的阶段性成绩,对学习者学习目标进行阶段性测试,把职业素养、社会能力、学习态度等列为《内科护理》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内容,将理论知识、实践技能、职业素质等多方考核融为一体。
参考文献
戴士宏.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关键词】能力本位;高职;内科护理;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3.07
一、课程改革定位
《内科护理》是护理专业核心课程,是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前的桥梁课程,涵盖医院各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特点和护理操作技能。卫生部《关于实施医院护士岗位管理的指导意见》(卫医政发〔2012〕30号)印发,护士职业岗位任务分六大块:健康评估、病情观察、用药护理、心理护理、执行医嘱、护理操作。高职层次以培养社会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传统的教学以“知识+技能”为主,重点突出“知识体系”的完整,有悖于高职培养目标。护士职业技能性强、动手能力要求高,更要求高职护生具备熟练的操作技能,同时,充足的知识积累也以熟练的技能作为外显形式,改革应以“熟练技能+必须知识”为目标,技能训练、能力本位教学应是《内科护理》课程改革的突破点。
二、 课程改革设计理念和思路
1、课程改革设计理念
在《内科护理》课程设计上,应围绕当前的行业标准和护理执业需求进行。首先对学生的就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调研,并据此进行职业能力分析,确立以“培养学生知识应用的能力,满足学生岗位能力的需要,获得护士职业资格,及学生工作后的可持续发展打基础”作为教学理念。
2、设计思路
通过行业调研、护理毕业生的岗位调查和护理专家的座谈及卫生部《关于实施医院护士岗位管理的指导意见》(卫医政发〔2012〕30号)印发,提到的责任护士的职责,确定内科护理的典型工作任务和流程,并据此总结和提炼出内科护士的职业能力。再把职业能力转化为学习领域的教学目标,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三、课程改革目标设计
1.能力目标 能够识别内科患者常见的症状、体征,识别病情变化,具备对危重患者做出应急处理的能力、具有实施内科常用护理操作技术、常用检查配合、常用诊疗器械的应用能力、能够运用护理程序对内科患者进行整体护理、具有向个人、家庭、社区提供保健服务和开展健康教育的能力等。
2.知识目标 应知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护理评估、护理措施及健康教育、应知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标准、需要护理配合的治疗要点、应知与内科护理操作相关的理论知识,联系临床實践等。
3.素质目标 树立“生命至上”职业意识,具有认真负责、虚心好学精神、具有关心、爱护、尊重护理服务对象和认真、严谨、热情、勤快的工作作风、具有与患者及家属和谐沟通的能力、具有人文关怀精神、具有热爱护理专业、乐于奉献、高度的责任心、同情心及团队合作精神、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等。
四、课程内容设计
该课程分为九个模块,分别是呼吸内科护理、心内科护理、消化内科护理、泌尿内科护理、血液内科护理、内分泌内科护理、风湿内科护理、神经内科护理、传染病护理。每一模块又分成若干个任务,将学习活动融入在工作过程中。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通过共同完成工作任务的护理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内科护理岗位必需的专业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五、教学方法设计
以能力为本位,突出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课程内容与岗位任务对接,设计积极有效的教学实施。
1.启发式教学法 教师提出问题,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励学生开动脑筋思考,通过启发学生思考、开阔学生思路,然后按照提出问题的思路进行讲授,使学生通过思考,按照问题思路构建基本知识。
2.PBL教学法 将学生置于临床个案中,学生对个案分析,提出假说,然后寻找资料,分析假说,最后在课堂上集体讨论解决问题。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指导学生如何去查找有关问题的答案,记录各学生的表现,以便了解不同学生的弱点所在并给予相应的指导。
3.案例教学法 ①病例准备:根据教学内容精心准备2份或3份临床病历资料,并拟定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问题要有一定的启发性和诱导性,有利于病例讨论、深化所学知识、经历解决问题的系统过程。病例选择可以是单一的典型病例,也可是综合病例,如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全心衰,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等,体现疾病知识的相关性和连续性。②课堂实施: 在每一个模块讲授结束以后,引入病例讨论,总结该模块所学的内容,把所学的东西前后串联起来。首先,老师用多媒体展示病例资料,学生分组讨论,讨论该病例的初步医疗诊断,并根据病例资料分析其现存的和潜在的护理诊断,提出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及健康教育内容。然后,每组推举一名学生代表发言,阐述本组的观点和思路,其他成员进行适当的补充。最后,由教师进行归纳讲评,完整准确地概括知识要点,帮助学生抓住重点,补充遗漏之处,分析错误原因,使所学的知识完整确切。
4.“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法 将教学场所设在实训室,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在做中教,在做中学,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直观和抽象交错出现,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充分调动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5.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法:通过让学习者合作解决真实性的一系列相关的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基本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每个大教学情景能够支持学生进行持续的探索,学生能够在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时间内从多种角度对其中的问题进行持续的求解。
六、考核方案设计
课程成绩形成(比例分配):本课程在原有 “平时成绩+期末成绩”考核方法上增加形成性考核方式,注重学习者课程学习成果的阶段性成绩,对学习者学习目标进行阶段性测试,把职业素养、社会能力、学习态度等列为《内科护理》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内容,将理论知识、实践技能、职业素质等多方考核融为一体。
参考文献
戴士宏.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