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我们有机会看到很多不同的课堂,随之很自然地就会发现:同一个教学内容,经过不同教师的设计加工,就会演绎出风格迥异的课堂,而效果如何,与教学方法的选择息息相关。从事多年初中历史教学,我越来越注重带学生去体验、感受历史,而情境教学法也成为我课堂经常使用的教学方法之一。
所谓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接下来,我就结合北师大版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九课《甲骨文与青铜器》一课的设计过程及实施效果来谈一谈情境体验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与教材配套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对本课的要求是:(1)知道甲骨文、金文、小纂、隶书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2)以司母戊鼎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可见,这节课作为一堂专门的文化史课,知识点简单,都属于识记层次,如果课堂的设计仅仅局限于知识的堆砌,就会显得空洞无趣。因此,备课时,我就着重思考:如何能带着学生既感性又理性地去了解甲骨文和青铜器,从而感受商文化的繁荣、体会商朝国力的强大,进而产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同感、自发地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思来想去,我在课堂中的很多重要环节选择了情境体验法,并结合上课的实际效果,在运用情境体验法的具体细节上进行了相应调整,取得了与最初设计相比更好的教学效果,以下是我的几点切身体会。
一、情境体验法的使用要遵循的首要原则是:创设的情境一定要利于为教学服务,体现较强的目的性,并追求更高的有效性
最初,在设计导入环节时,考虑到要调动学生的兴趣,我采用了游戏体验法,游戏名称是“你来比划我来猜”。我在白板上展示出一组图片,一个学生面对白板,负责口头描述,另一个学生背对白板,负责根据描述猜词。如此设计的教学意图是想让学生通过游戏的体验充分感受到与语言(学生描述)相比文字(白板顯示)的重要性,从而认识到文字的出现标志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并顺利进入中国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的学习中。然而,在上课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在游戏环节参与的热情很高,很兴奋,甚至还想多玩儿一会儿,却很难立刻冷静下来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这让我意识到,这个游戏情境的创设可控性不强,而且与我要达成的目标关联度不高,导致引入不够直接,浪费了时间。所以我在其他班级上课时做了及时的调整。我在网上下载并截取了一段电视节目《汉字英雄》的宣传视频,时长53秒,视频中记者通过采访的形式简洁又直接地介绍了当今社会中人们提笔忘字,很多复杂易错的汉字不会写的现象。开课后,我开门见山地告诉学生,我们要一起来关注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社会现象,然后播放视频,提出问题。学生总结概括了这种提笔忘字的现象,从而直接过渡到文字的话题,引入到中国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的学习内容中。
相比之下,我个人觉得以视频创设情境的实施效果更好。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既关注了身边的热点话题,又顺利直接地导入教学内容。
结合这次经历,我深深感受到了,情境体验法的使用要遵循的首要原则是:创设情境一定要利于为教学服务,体现较强的目的性,并追求更高的有效性。
二、教学中通过音乐渲染情境,可以调动学生的情感,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更好地实现德育渗透
在本课收尾环节,为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我运用白板课件在不同音乐的伴奏下播放了两组配有文字的图片。第一组图片是在一首优美的带有编钟敲击音的《茉莉花》的伴奏下播放的,相继展示了除甲骨文与青铜器外更多的中华文明的典型代表:造福千秋的都江堰、神奇的编钟、儒家创始人孔子、道家创始人老子、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陵兵马俑、中国古代四大发明、雄伟的万里长城、金碧辉煌的故宫(紫禁城),并在白板上展示一句话,高度赞扬中华文明:曾经有一位外国专家参观完故宫后,意味深长地说:“我们现在有的,你们将来都会有;而你们现在有的,我们永远不会有。”正当学生沉浸、陶醉于这种辉煌成就中时,课件中黑屏白字出现几个字:“然而,现在……”并随之播出一首忧伤的小提琴曲,图文展示:雄伟的长城却只能默默忍受着“遍体鳞伤”的悲痛,古老的汉字却只能默默承受着“面目全非”的悲伤,流落的瑰宝却只能默默忍受着“有家难回”的悲哀……最后,在此情此景之下,引导学生思考:作为青少年,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文明?学生积极发言,有感而发。通过这次教学实践,我发现,在音乐渲染的情境中,学生更易产生情感共鸣,并能够积极思考发言。这说明,通过音乐渲染情境,是调动学生情感、引发学生思考、实现德育渗透的有效果途径之一。
教学中,“千言万语无法企及,一段音乐却迎刃而解”的现象时常会有,可见音乐渲染情境的重要性。音乐渲染情境,不仅可以在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环节助我们一臂之力,在很多其他教学环节也功不可没。例如,在本课小组合作时,我也采用音乐渲染情境,一段古典的《渔舟唱晚》将学生带入探究甲骨文的世界中,学生的内心境界更加愉悦,思考空间更加开阔,小组合作更为和谐……
三、教学中创设情境必须着眼于加强学生的多感官体验,调动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为突破重难点创造条件
最初,在设计探究甲骨文这个情境时,我只要求学生破译甲骨文,学生很有兴趣,乐于参与。但是,在突破“理解甲骨文发现的历史意义”这个重难点时却仍旧遇到瓶颈。这让我意识到,必须通过创设情境加强多感官体验,调动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以助于突破重难点。所以,我后来设计了探究框架,如下图:
每组拿到一份任务后,我提出要求:请同学们首先在方格内写上你们组要破译的甲骨文,然后组内讨论,破译这个文字,并用一句话概括你们破译的依据。最后思考:通过破译此字,我了解到商朝 方面的情况。讨论结束后,每组派一名代表到台前来展示成果。
通过这个小组合作探究,学生动手写、用眼看、动脑分析、开口表达,进入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调动了多感官体验,展示了多方面的能力。有了这个情境体验,学生切身体会到了发现、破译甲骨文的重要性,因此,突破“理解甲骨文发现的历史意义”这一重难点也就水到渠成了。
历史学科具有过去性的特点,为了能够带着学生穿越于古今,身临其境地去感知历史,必须创设恰当可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兴趣、在情境中发现问题、在情境中思考探索、在情境中铭记历史……跟随情境,感受历史。
编辑 韩 晓
所谓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接下来,我就结合北师大版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九课《甲骨文与青铜器》一课的设计过程及实施效果来谈一谈情境体验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与教材配套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对本课的要求是:(1)知道甲骨文、金文、小纂、隶书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2)以司母戊鼎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可见,这节课作为一堂专门的文化史课,知识点简单,都属于识记层次,如果课堂的设计仅仅局限于知识的堆砌,就会显得空洞无趣。因此,备课时,我就着重思考:如何能带着学生既感性又理性地去了解甲骨文和青铜器,从而感受商文化的繁荣、体会商朝国力的强大,进而产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同感、自发地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思来想去,我在课堂中的很多重要环节选择了情境体验法,并结合上课的实际效果,在运用情境体验法的具体细节上进行了相应调整,取得了与最初设计相比更好的教学效果,以下是我的几点切身体会。
一、情境体验法的使用要遵循的首要原则是:创设的情境一定要利于为教学服务,体现较强的目的性,并追求更高的有效性
最初,在设计导入环节时,考虑到要调动学生的兴趣,我采用了游戏体验法,游戏名称是“你来比划我来猜”。我在白板上展示出一组图片,一个学生面对白板,负责口头描述,另一个学生背对白板,负责根据描述猜词。如此设计的教学意图是想让学生通过游戏的体验充分感受到与语言(学生描述)相比文字(白板顯示)的重要性,从而认识到文字的出现标志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并顺利进入中国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的学习中。然而,在上课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在游戏环节参与的热情很高,很兴奋,甚至还想多玩儿一会儿,却很难立刻冷静下来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这让我意识到,这个游戏情境的创设可控性不强,而且与我要达成的目标关联度不高,导致引入不够直接,浪费了时间。所以我在其他班级上课时做了及时的调整。我在网上下载并截取了一段电视节目《汉字英雄》的宣传视频,时长53秒,视频中记者通过采访的形式简洁又直接地介绍了当今社会中人们提笔忘字,很多复杂易错的汉字不会写的现象。开课后,我开门见山地告诉学生,我们要一起来关注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社会现象,然后播放视频,提出问题。学生总结概括了这种提笔忘字的现象,从而直接过渡到文字的话题,引入到中国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的学习内容中。
相比之下,我个人觉得以视频创设情境的实施效果更好。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既关注了身边的热点话题,又顺利直接地导入教学内容。
结合这次经历,我深深感受到了,情境体验法的使用要遵循的首要原则是:创设情境一定要利于为教学服务,体现较强的目的性,并追求更高的有效性。
二、教学中通过音乐渲染情境,可以调动学生的情感,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更好地实现德育渗透
在本课收尾环节,为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我运用白板课件在不同音乐的伴奏下播放了两组配有文字的图片。第一组图片是在一首优美的带有编钟敲击音的《茉莉花》的伴奏下播放的,相继展示了除甲骨文与青铜器外更多的中华文明的典型代表:造福千秋的都江堰、神奇的编钟、儒家创始人孔子、道家创始人老子、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陵兵马俑、中国古代四大发明、雄伟的万里长城、金碧辉煌的故宫(紫禁城),并在白板上展示一句话,高度赞扬中华文明:曾经有一位外国专家参观完故宫后,意味深长地说:“我们现在有的,你们将来都会有;而你们现在有的,我们永远不会有。”正当学生沉浸、陶醉于这种辉煌成就中时,课件中黑屏白字出现几个字:“然而,现在……”并随之播出一首忧伤的小提琴曲,图文展示:雄伟的长城却只能默默忍受着“遍体鳞伤”的悲痛,古老的汉字却只能默默承受着“面目全非”的悲伤,流落的瑰宝却只能默默忍受着“有家难回”的悲哀……最后,在此情此景之下,引导学生思考:作为青少年,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文明?学生积极发言,有感而发。通过这次教学实践,我发现,在音乐渲染的情境中,学生更易产生情感共鸣,并能够积极思考发言。这说明,通过音乐渲染情境,是调动学生情感、引发学生思考、实现德育渗透的有效果途径之一。
教学中,“千言万语无法企及,一段音乐却迎刃而解”的现象时常会有,可见音乐渲染情境的重要性。音乐渲染情境,不仅可以在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环节助我们一臂之力,在很多其他教学环节也功不可没。例如,在本课小组合作时,我也采用音乐渲染情境,一段古典的《渔舟唱晚》将学生带入探究甲骨文的世界中,学生的内心境界更加愉悦,思考空间更加开阔,小组合作更为和谐……
三、教学中创设情境必须着眼于加强学生的多感官体验,调动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为突破重难点创造条件
最初,在设计探究甲骨文这个情境时,我只要求学生破译甲骨文,学生很有兴趣,乐于参与。但是,在突破“理解甲骨文发现的历史意义”这个重难点时却仍旧遇到瓶颈。这让我意识到,必须通过创设情境加强多感官体验,调动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以助于突破重难点。所以,我后来设计了探究框架,如下图:
每组拿到一份任务后,我提出要求:请同学们首先在方格内写上你们组要破译的甲骨文,然后组内讨论,破译这个文字,并用一句话概括你们破译的依据。最后思考:通过破译此字,我了解到商朝 方面的情况。讨论结束后,每组派一名代表到台前来展示成果。
通过这个小组合作探究,学生动手写、用眼看、动脑分析、开口表达,进入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调动了多感官体验,展示了多方面的能力。有了这个情境体验,学生切身体会到了发现、破译甲骨文的重要性,因此,突破“理解甲骨文发现的历史意义”这一重难点也就水到渠成了。
历史学科具有过去性的特点,为了能够带着学生穿越于古今,身临其境地去感知历史,必须创设恰当可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兴趣、在情境中发现问题、在情境中思考探索、在情境中铭记历史……跟随情境,感受历史。
编辑 韩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