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开放的新课堂具有生成性。首先,教学内容的特点决定了课堂中必然生成较多的新内容;其次,教材的特点决定了生成的内容必然是绚丽多姿的。再次,它生成的丰富内容可以是新知识、新目标,也可以是新方法、新过程。这种生成是不能以教师个人观点和作者创作初衷为标准衡量的,只要能很好地实现培养目标它就是成功的。新课堂需要预设,但它不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比预设的空间更广阔,生成的课堂精彩纷呈。
【关键词】新课堂;开放性;生成性
在《中学语文》2006年第6期刊登崔益林老师的《走出预设与生成的课堂教学误区》一文中,崔老师就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很有价值。但还有一些细节我不能理解,现提出来就教于崔益林老师。
一、课堂教学中可以生成什么
新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必须具备开放性与生成性,这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根本途径。在开放的新课堂中,教学内容可分为三个方面:课本知识、教师个人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知识,必须是在师生共同讨论探究过程中自然生成,这个生成要特别注重人的情感体验,尤其是学生的感悟理解。因此,学生的认知水平、发展意向、思维特点、个性差异,教师的经验理解感悟,课堂环境及其他的一些偶发因素等等都影响或决定着生成的内容。这个过程应是一个开放的过程,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教师事先完全预见,并准确预设好,根本不可能。因此教学内容的结构特点决定了课堂教学中必然生成较多的新内容。
其次看教学的主要依据——教材,它仅仅是教学“材料”,只是个例子。其主要作用仅是为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提供一种媒介。我们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就可以把课文当作一个个“引子”“话题”,只要是由这个“引子”“话题”合理生发开去而生成的新内容都可以认为是教学内容的一部分,都是有效生成。当然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话题”进行再思考,甚至是批判,也应该是可以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就明确提出:要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要用现代化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时代是发展进步的,思想是不断更新的,立足点是可以自由转换的,阅历是丰富独特的,那么认识评价又怎能是一成不变的?由此看来,是教材的特点决定了生成的新内容必然是绚丽多姿的。
所以《背影》中“爬月台,过铁道”那段感人的父爱描写,学生生成出朱自清父亲违背交通规则该受到惩罚的内容,教师就不能完全否定,说成是错误生成。教师应该肯定这个学生的观点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现实意义,但同时指出该片断是描写父爱的典型场景,引导学生感受体验。女儿要玫瑰,母亲就不顾生命危险横穿马路去对面公园采摘;儿子要小鸟,父亲就想尽办法捉一只黄鹂栓在线上让儿子拖着玩。在讲究公共秩序,提倡社会公德,尊重一切生命的今天,对此教师难道还能只谈父母之爱的伟大么?如何看待这伟大之爱中的不和谐因素?教师必须启发学生站在时代的高度重新审视!
木兰敢于从男人的背后走出来,同男子一样从军卫国,这是何等的胆识!学生竟能从她替父从军的情节中看出这是女权主义的萌芽,一个多么大胆前卫且深刻的见解!多么精彩的内容,岂能叫错误生成!
我们不能因为生成的内容与自己的要求不一样而否定它,也不能因为它与作者的创作初衷相反而认为是错误。都在认为莫泊桑的《项链》意在批判小资产阶级虚荣心时,谁曾料想到有人竟把它解读为一曲恩爱夫妻的赞歌?我们在说玛蒂尔德丢项链的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时,谁又能否认生活中确实有太多的偶然性决定着我们的命运?——你能说莫泊桑的《项链》没有揭示生活中这一残酷的偶然性?
估计鲁迅再也不会想到今天那些不堪承受生活重压的人竟然还说需要阿Q精神,那可是先生极力批判的愚昧的国民身上的痼疾!优秀的作品是常读常新的,它能随时代一起前行,完全根据教师个人的观点和作者的创作初衷去否定他人的解读,那生成的天空该多单调呀!
在性质上,教材只是呈现一定的内容和信息以供师生展开教学活动的材料,并不完全等同于学习内容;在类型上,学习内容并不能完全拘泥于文字,它还有非文本形式。学习内容并不等同于知识点,还应有能力、方法态度等,所以不能因为生成内容与教学重点不一致,与作者观点不相吻合,与创作初衷相违背就判定为错误生成。
在科学的知识体系上,按一定的方法,探究而生成的新内容,或者说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在他的经验阅历基础上生成的理解感悟,我认为都是精彩的。
再次,新课堂重视三维目标的培养。要构建比较完整的课堂教学目标体系,要体现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但就某一节课的具体教学内容而言,他的培养目标是有明显的侧重点。课堂教学中可以生成全新的教学内容,全新的教学内容极有可能让教学目标的侧重点发生变化,这样就生成了新的培养目标和结果。初学诗歌,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维目标上你可能定位为兴趣爱好的培养,但是在教学中很可能由于学生对某一细节有切身感受而引发出兴趣,并由此展开,深入探究,最终结果可能是成为正确价值观、积极人生态度的培养了。
伴随着新内容的生成,教师必须根据新内容的特点选用最适合的方法,要确定最恰当的过程。这样课堂教学中又生成了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有时为了最有效的完成培养目标,也需要生成新的方法和过程。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课堂教学中生成新内容、新目标、新方法、新过程等新因素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只要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极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对学生知、能、情、意的整体培养目标都能落到实处,不管本节课是生成了新内容、新目标还是新方法、新过程,这堂课都应该是精彩纷呈的。
二、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崔老师认为:“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升华。”
在预设的基础上生成新内容,新的内容恰好又升华了预设内容,这种生成当然很好。可是学生的思维是开放的、多向的、求异的,他们善于突发奇想,敢于向传统与定势挑战,师生对话中的“突发事件”是谁也无法预见的,这样的生成如何寻找预设的基础?
记得在一次作文课上,在训练到“扶贫需要扶什么”时,我就顺便给学生讲了那个“山区放羊娃”的老故事。学生们听完“让羊长壮,多卖钱,赚了钱,讨媳妇,生个娃,再放羊”后,不由得哈哈大笑。突然有个学生站了起来说:这与我们现在好好学习,找个好工作,拿高工资,娶个漂亮姑娘,生个聪明儿子,再好好学习,有什么区别?不要认为我们住得好,吃得好,就可以对别人的生活方式肆意指责。他们清苦但安逸,我们舒适可有太多的烦恼。不要把我们的幸福观强加给别人。有项调查表明,人的幸福指数并不是随着金钱的增加而上升的呀!我只能感叹这位学生思想的精彩,可我根本无法让它建立在我预设的基础上。如此生成又能有几位老师敢说他每一次都能准确预设?
另外还有环境等不确定因素突然闯入课堂的“突发事件”,你还能一味的用化解、转移、压制等方法消除它们对课堂的干扰?生活活生生的闯入课堂了,与生活外延等同的语文还能每一次都把它们赶出课堂?这样的生成真的无法在预设的基础上展开,也无法对预设进行升华。
如果一定要把预设与生成定位为基础与升华的关系,那么生成的地盘也太小了。在极力倡导自由和谐的新课堂中,谁也不会愿意让生成局限在这么一个小角落里舞蹈,我们应将预设当做占统治地位的传统课堂的点缀。
课堂,是学生自主探索未知世界的窗口,应该让学生在每一堂语文课中都能产生快乐的生命体验。这当然需要计划,需要教师预设,但是同时也离不开开放与生成。
希望我们每一位教师能在预设与生成的合奏中弹奏出最完美的乐章!
【关键词】新课堂;开放性;生成性
在《中学语文》2006年第6期刊登崔益林老师的《走出预设与生成的课堂教学误区》一文中,崔老师就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很有价值。但还有一些细节我不能理解,现提出来就教于崔益林老师。
一、课堂教学中可以生成什么
新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必须具备开放性与生成性,这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根本途径。在开放的新课堂中,教学内容可分为三个方面:课本知识、教师个人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知识,必须是在师生共同讨论探究过程中自然生成,这个生成要特别注重人的情感体验,尤其是学生的感悟理解。因此,学生的认知水平、发展意向、思维特点、个性差异,教师的经验理解感悟,课堂环境及其他的一些偶发因素等等都影响或决定着生成的内容。这个过程应是一个开放的过程,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教师事先完全预见,并准确预设好,根本不可能。因此教学内容的结构特点决定了课堂教学中必然生成较多的新内容。
其次看教学的主要依据——教材,它仅仅是教学“材料”,只是个例子。其主要作用仅是为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提供一种媒介。我们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就可以把课文当作一个个“引子”“话题”,只要是由这个“引子”“话题”合理生发开去而生成的新内容都可以认为是教学内容的一部分,都是有效生成。当然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话题”进行再思考,甚至是批判,也应该是可以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就明确提出:要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要用现代化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时代是发展进步的,思想是不断更新的,立足点是可以自由转换的,阅历是丰富独特的,那么认识评价又怎能是一成不变的?由此看来,是教材的特点决定了生成的新内容必然是绚丽多姿的。
所以《背影》中“爬月台,过铁道”那段感人的父爱描写,学生生成出朱自清父亲违背交通规则该受到惩罚的内容,教师就不能完全否定,说成是错误生成。教师应该肯定这个学生的观点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现实意义,但同时指出该片断是描写父爱的典型场景,引导学生感受体验。女儿要玫瑰,母亲就不顾生命危险横穿马路去对面公园采摘;儿子要小鸟,父亲就想尽办法捉一只黄鹂栓在线上让儿子拖着玩。在讲究公共秩序,提倡社会公德,尊重一切生命的今天,对此教师难道还能只谈父母之爱的伟大么?如何看待这伟大之爱中的不和谐因素?教师必须启发学生站在时代的高度重新审视!
木兰敢于从男人的背后走出来,同男子一样从军卫国,这是何等的胆识!学生竟能从她替父从军的情节中看出这是女权主义的萌芽,一个多么大胆前卫且深刻的见解!多么精彩的内容,岂能叫错误生成!
我们不能因为生成的内容与自己的要求不一样而否定它,也不能因为它与作者的创作初衷相反而认为是错误。都在认为莫泊桑的《项链》意在批判小资产阶级虚荣心时,谁曾料想到有人竟把它解读为一曲恩爱夫妻的赞歌?我们在说玛蒂尔德丢项链的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时,谁又能否认生活中确实有太多的偶然性决定着我们的命运?——你能说莫泊桑的《项链》没有揭示生活中这一残酷的偶然性?
估计鲁迅再也不会想到今天那些不堪承受生活重压的人竟然还说需要阿Q精神,那可是先生极力批判的愚昧的国民身上的痼疾!优秀的作品是常读常新的,它能随时代一起前行,完全根据教师个人的观点和作者的创作初衷去否定他人的解读,那生成的天空该多单调呀!
在性质上,教材只是呈现一定的内容和信息以供师生展开教学活动的材料,并不完全等同于学习内容;在类型上,学习内容并不能完全拘泥于文字,它还有非文本形式。学习内容并不等同于知识点,还应有能力、方法态度等,所以不能因为生成内容与教学重点不一致,与作者观点不相吻合,与创作初衷相违背就判定为错误生成。
在科学的知识体系上,按一定的方法,探究而生成的新内容,或者说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在他的经验阅历基础上生成的理解感悟,我认为都是精彩的。
再次,新课堂重视三维目标的培养。要构建比较完整的课堂教学目标体系,要体现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但就某一节课的具体教学内容而言,他的培养目标是有明显的侧重点。课堂教学中可以生成全新的教学内容,全新的教学内容极有可能让教学目标的侧重点发生变化,这样就生成了新的培养目标和结果。初学诗歌,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维目标上你可能定位为兴趣爱好的培养,但是在教学中很可能由于学生对某一细节有切身感受而引发出兴趣,并由此展开,深入探究,最终结果可能是成为正确价值观、积极人生态度的培养了。
伴随着新内容的生成,教师必须根据新内容的特点选用最适合的方法,要确定最恰当的过程。这样课堂教学中又生成了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有时为了最有效的完成培养目标,也需要生成新的方法和过程。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课堂教学中生成新内容、新目标、新方法、新过程等新因素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只要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极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对学生知、能、情、意的整体培养目标都能落到实处,不管本节课是生成了新内容、新目标还是新方法、新过程,这堂课都应该是精彩纷呈的。
二、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崔老师认为:“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升华。”
在预设的基础上生成新内容,新的内容恰好又升华了预设内容,这种生成当然很好。可是学生的思维是开放的、多向的、求异的,他们善于突发奇想,敢于向传统与定势挑战,师生对话中的“突发事件”是谁也无法预见的,这样的生成如何寻找预设的基础?
记得在一次作文课上,在训练到“扶贫需要扶什么”时,我就顺便给学生讲了那个“山区放羊娃”的老故事。学生们听完“让羊长壮,多卖钱,赚了钱,讨媳妇,生个娃,再放羊”后,不由得哈哈大笑。突然有个学生站了起来说:这与我们现在好好学习,找个好工作,拿高工资,娶个漂亮姑娘,生个聪明儿子,再好好学习,有什么区别?不要认为我们住得好,吃得好,就可以对别人的生活方式肆意指责。他们清苦但安逸,我们舒适可有太多的烦恼。不要把我们的幸福观强加给别人。有项调查表明,人的幸福指数并不是随着金钱的增加而上升的呀!我只能感叹这位学生思想的精彩,可我根本无法让它建立在我预设的基础上。如此生成又能有几位老师敢说他每一次都能准确预设?
另外还有环境等不确定因素突然闯入课堂的“突发事件”,你还能一味的用化解、转移、压制等方法消除它们对课堂的干扰?生活活生生的闯入课堂了,与生活外延等同的语文还能每一次都把它们赶出课堂?这样的生成真的无法在预设的基础上展开,也无法对预设进行升华。
如果一定要把预设与生成定位为基础与升华的关系,那么生成的地盘也太小了。在极力倡导自由和谐的新课堂中,谁也不会愿意让生成局限在这么一个小角落里舞蹈,我们应将预设当做占统治地位的传统课堂的点缀。
课堂,是学生自主探索未知世界的窗口,应该让学生在每一堂语文课中都能产生快乐的生命体验。这当然需要计划,需要教师预设,但是同时也离不开开放与生成。
希望我们每一位教师能在预设与生成的合奏中弹奏出最完美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