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学生学会学习”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一项战略性任务。为了培养出“面向世界的未来人才”,就必须处理好知识与能力、方法与技能、目的与手段等方面的关系,重视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加强对学生创造能力和学会如何学习的训练。因此,初中的教育教学必须在学习策略的获得与改进这个核心问题上下功夫,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并得到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学习策略训练;课题研究;课堂教学;班级管理
纵观近十几年的教育历程,教学方法不断改进,教学模式不断更新,教学难度不断降低,可学生的学习能力却一降再降。知识越来越简单了,学生却越来越不容易掌握了,这是什么原因呢?笔者认为,在长期应试教育下,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努力学习,但成绩却不理想,主要就是没有掌握好的学习方法。针对这种情况,笔者选择“初中生学习策略研究”这一课题展开研究。
一、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学习策略
1.训练学生发现问题的策略。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深入思考。反思自己的教学不难发现,学生总是被要求去解答由教师或他人所提出的问题,而很少有机会自己提出问题,导致了学生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提出的问题越来越少。那么,怎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呢?
(1)在关键处设疑。无论是哪门学科,老师都喜欢在课堂上设置疑问,埋下伏笔,引导学生思考。有些问题学生遇到了阻力会主动思考,而有些问题容易被学生忽略,而这些问题恰恰是问题的关键,教师就要在此处设疑。比如在讲解《老王》一课时,老王送给作者香油和大鸡蛋,我故意问学生:“大鸡蛋?大鸡蛋有多大?这体现了老王什么心理?”学生本来没有注意到这个“大”,经老师一提醒,马上蹦出了思维的火花。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把质疑当作一种习惯。
(2)把提问当任务。要求学生按老师指导的提问方法,每节课提一两个问题,适时评价。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把提问题当作一种习惯。
鼓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用批判的眼光去观察问题,要敢于向课本、权威质疑,要会提出不同见解。久而久之,学生提出的问题也更有力量了。
2.训练学生分析问题的策略。进入初中,学生学习的科目骤然增多,难度也加大,因此学生要想学好各门功课,就必须有很强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采取了以下做法。
(1)审题能力的培养。要解决问题先要读懂题意。如何读题,古人总结出的一句话说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即一遍读,搞清楚是让我们做什么事;二遍读,进行筛选,捕捉题中有用的信息、谁和谁有关系、有什么关系;三遍读,告诉我们解决什么问题。只有我们读懂了题,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2)问题转化能力的培养。学生做数学题的时候往往读懂了题意,对条件和问题有了全面认识,但对下一步怎么做毫无思路。此时我们可对问题进行变形,改变问题的提问方式或已知的表述方式,或找出与之等价的问题,使已有的东西和未知的东西更加接近。例如:学习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时,引导学生发现,只要把两个未知数消去一个,二元就变成了一元,这样把问题转化后可以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未知问题已知化。
3.训练学生问题解决的策略。很多心理学家认为,所有的问题都含有三个基本成分:(1)问题的给定。它是指已经明确知道的关于问题的条件的描述,是问题的起始状态。(2)问题的目标。它是指构成问题的结论的明确描述,是问题要求的答案或目标状态。(3)问题的障碍。它是指问题的正确解决方法不是直接显而易见的,必须间接地通过一定的思维活动才能找到答案而达到目标状态。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策略就是围绕这三个基本成分展开。
二、在班级管理中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
学生学习目标的确立是学习的原动力,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目标,没有学习的兴趣,那么对他们进行学习策略的培训就是一句空话。所以在教学中,笔者采取以下做法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
1.指导学生确定学习目标,调整学习策略。学习目标有远期、中期和近期三级目标,为了便于检测指导和利于学生训练, 笔者以近期目标训练为主,一般要求学生明确自己在近期或某阶段内(可以是一个学习单元)自己需要学什么,知识能力水平要达到怎样的高度,以及自己要采取怎样的学习方法等。每期目标实现后,都要及时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小结,分析成败原因,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情感是意志力的源泉,两者结合更加赋予了主体对认识目标的坚韧不拔的执着追求,使主体能自觉根据学习过程的体验调整学习策略。
2.反思领悟,强化学习策略。所谓反思领悟就是学生学会自我评价、自我调节与监控的过程。其实,学习的有效性不仅来自于成功的操作,更来自于对操作本身的反思和总结,对学习上差错与失误的反思是学生提升自我的一个绝好机会。在反思过程中,学生不但会对错误本身有更深刻的认识,而且也更易于认识自我,更可能由此形成相应的对策。在下一次的实践中,学生往往会以上次对错误的认识监控新的操作过程,进一步领会和掌握学习策略,寻找到更适合自我的学习方法。
综上所述,学习策略的学习只有与学科教学结合,在日常学习中培养,才能收到最佳效果。结合学科教學进行学习策略训练,实际上就是学习策略学科化,这正是学习策略的本质所在。
关键词:学习策略训练;课题研究;课堂教学;班级管理
纵观近十几年的教育历程,教学方法不断改进,教学模式不断更新,教学难度不断降低,可学生的学习能力却一降再降。知识越来越简单了,学生却越来越不容易掌握了,这是什么原因呢?笔者认为,在长期应试教育下,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努力学习,但成绩却不理想,主要就是没有掌握好的学习方法。针对这种情况,笔者选择“初中生学习策略研究”这一课题展开研究。
一、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学习策略
1.训练学生发现问题的策略。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深入思考。反思自己的教学不难发现,学生总是被要求去解答由教师或他人所提出的问题,而很少有机会自己提出问题,导致了学生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提出的问题越来越少。那么,怎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呢?
(1)在关键处设疑。无论是哪门学科,老师都喜欢在课堂上设置疑问,埋下伏笔,引导学生思考。有些问题学生遇到了阻力会主动思考,而有些问题容易被学生忽略,而这些问题恰恰是问题的关键,教师就要在此处设疑。比如在讲解《老王》一课时,老王送给作者香油和大鸡蛋,我故意问学生:“大鸡蛋?大鸡蛋有多大?这体现了老王什么心理?”学生本来没有注意到这个“大”,经老师一提醒,马上蹦出了思维的火花。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把质疑当作一种习惯。
(2)把提问当任务。要求学生按老师指导的提问方法,每节课提一两个问题,适时评价。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把提问题当作一种习惯。
鼓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用批判的眼光去观察问题,要敢于向课本、权威质疑,要会提出不同见解。久而久之,学生提出的问题也更有力量了。
2.训练学生分析问题的策略。进入初中,学生学习的科目骤然增多,难度也加大,因此学生要想学好各门功课,就必须有很强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采取了以下做法。
(1)审题能力的培养。要解决问题先要读懂题意。如何读题,古人总结出的一句话说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即一遍读,搞清楚是让我们做什么事;二遍读,进行筛选,捕捉题中有用的信息、谁和谁有关系、有什么关系;三遍读,告诉我们解决什么问题。只有我们读懂了题,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2)问题转化能力的培养。学生做数学题的时候往往读懂了题意,对条件和问题有了全面认识,但对下一步怎么做毫无思路。此时我们可对问题进行变形,改变问题的提问方式或已知的表述方式,或找出与之等价的问题,使已有的东西和未知的东西更加接近。例如:学习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时,引导学生发现,只要把两个未知数消去一个,二元就变成了一元,这样把问题转化后可以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未知问题已知化。
3.训练学生问题解决的策略。很多心理学家认为,所有的问题都含有三个基本成分:(1)问题的给定。它是指已经明确知道的关于问题的条件的描述,是问题的起始状态。(2)问题的目标。它是指构成问题的结论的明确描述,是问题要求的答案或目标状态。(3)问题的障碍。它是指问题的正确解决方法不是直接显而易见的,必须间接地通过一定的思维活动才能找到答案而达到目标状态。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策略就是围绕这三个基本成分展开。
二、在班级管理中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
学生学习目标的确立是学习的原动力,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目标,没有学习的兴趣,那么对他们进行学习策略的培训就是一句空话。所以在教学中,笔者采取以下做法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
1.指导学生确定学习目标,调整学习策略。学习目标有远期、中期和近期三级目标,为了便于检测指导和利于学生训练, 笔者以近期目标训练为主,一般要求学生明确自己在近期或某阶段内(可以是一个学习单元)自己需要学什么,知识能力水平要达到怎样的高度,以及自己要采取怎样的学习方法等。每期目标实现后,都要及时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小结,分析成败原因,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情感是意志力的源泉,两者结合更加赋予了主体对认识目标的坚韧不拔的执着追求,使主体能自觉根据学习过程的体验调整学习策略。
2.反思领悟,强化学习策略。所谓反思领悟就是学生学会自我评价、自我调节与监控的过程。其实,学习的有效性不仅来自于成功的操作,更来自于对操作本身的反思和总结,对学习上差错与失误的反思是学生提升自我的一个绝好机会。在反思过程中,学生不但会对错误本身有更深刻的认识,而且也更易于认识自我,更可能由此形成相应的对策。在下一次的实践中,学生往往会以上次对错误的认识监控新的操作过程,进一步领会和掌握学习策略,寻找到更适合自我的学习方法。
综上所述,学习策略的学习只有与学科教学结合,在日常学习中培养,才能收到最佳效果。结合学科教學进行学习策略训练,实际上就是学习策略学科化,这正是学习策略的本质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