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huimin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01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正确评价作者的生死观。
  2、学习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协作手法,感受幽远的文思,清新的辞采。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线索,了解文章内容,揣摩作者的感情。
  2、了解书序体裁的特色,学习本文在写景方面的特点,掌握重要的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联系时代背景,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有关生死的人生态度。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导入(展示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序帖卷》,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我们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
  介绍背景知识:浙江的绍兴兰渚山是美丽的地方。当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兰花。尽管兰花多且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不过由于有了王羲之的“修禊”仪式(古代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这是古代的一朝风俗,到水边洗濯、嬉戏、并举祈、消灾的仪式。),东晋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谢安、孙绰等41人就在此集会,他们曲水流觞,引酒赋诗,各抒怀抱,最后有王羲之作序总述其事。王羲之不但文章写的好,又善书法,有书圣之称,于是兰亭,(兰渚之亭)流芳万古,大大超过了兰草的清香,就让我们共同欣赏吧。
  朗读
  1,配乐朗读或者教师范读
  要求:注意文章语气、节奏、字音。
  2,学生齐读。(教师订正)
  (1)朗读语调提示:“永和九年……修模事也”以中速读。下文有关集会的文句应以清新明快的语调读出,特别重读“乐”,以体现作者快乐的心境。
  (2)朗读指导:··固知/一/死生/为/荒诞,齐/彭殇/为/妄作。”读出节拍,读出批判语气,··后之视今,亦由分之现昔,悲乎/缓缓吐出,重音为‘·悲’,以后的句子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
  3,找具一定有朗读水平的学生范读。其他学生默读,要求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
  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了解序的题材特点
  明确:
  序是一种文体,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有的则如说明文,还有的写法上同散文笔调,这一类的多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兰亭集序》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
  2、本文写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以及变化?
  明确:
  由乐而生痛,言痛而生感,终了而言悲,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
  我们就以此感情的变化为线索,走进兰亭,走近王羲之的感情世界。
  3、分小组讨论,给文章划分段落部分,概括要点。
  明确:第一部分:叙宴集盛况
  第二部分:发人生感慨
  第三部分:明作序要旨
  赏析课文
  1、以课文的第一部分为主,看作者在表达自己的心境时从哪几个方面写的?
  明确: 时间:永和九年 暮春之初
  风景: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清流急湍 天气气清 惠风和畅
  人物:群贤少长 列坐其次 一觞一咏 畅叙幽情
  感受:信可乐也 写法:写景抒情 叙议结合
  作者用简洁雅净、铿铿有致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湍急的流水,飞花溅玉,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机盎然。于是诗兴大发,他們纷纷临流赋诗。虽无丝竹管弦之兴,然而可以"畅叙幽情,各抒怀抱。我们仿佛看到了这些雅士间儒雅的风度和诗意人生,这种美好的聚会自此以后成为千古美谈。作者发出由衷的感叹,"信可乐也"。这实在是人生的极致。这种乐是对兰亭美景的陶醉,是来自于兰亭集会的畅快。
  课堂练习:
  学生选择春天或秋天的一个场景进行描写,要求使用写景抒情和叙述和议论结合的方式。
  2、学生尝试背诵第一段。
  理清背诵思路:记叙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岭”引出四周环境及场面的铺叙,最后由“是日地”领起描写游人的心境,抒发集会的心情。
  要求:学生体会作者状物写景言简意赅、妙趣天成的特点,感受作者快乐的心境。请学生摘录写景句。
  3、学习第二段,了解作者的心境的变迁。
  明确:王处的时代是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极剧动荡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因此,他们有一人谈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内",有的人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正如王羲之在文中写道:"虽趣舒殊,静噪不同,当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可就一时的满足和陶醉中,岁月流逝,青春已经不再,而功业无成,作者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人生就是这样永无止境地追求满足而又不断地厌倦,既充满了快乐也充满了无尽的烦恼,怎能不感慨万分。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往昔的盛会已化为历历在目的往事,过去曾有的欢乐,已如流水向东而去,这真"胜景不常,胜筵难再",这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死生之大,岂不痛哉?人的寿命的长短,要听凭造化,无论寿命的长短,其结果是殊途同归,"终期于尽",人总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强大而无法抗拒,因而个体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也无法回避对"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4、朗读并分析第三自然段。
  理清背诵思路: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转入对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写,批判当前士大夫“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现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随之又发出“后之视今,亦由今视昔,悲乎"的慨叹。可见作者对人生敏锐、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对人生特别的热爱和执著,接着作者交代了《兰亭集》的成因“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总结全文。作者的"悲",与他的人生观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看佛教、道教徒总是把生死看得很虚无、很超脱,他们"一生死生,齐彭殇",可我们不是神仙道人,是血肉之躯,要珍惜生命,士大夫当"兼济天下",去实现自己的抱负。可这种生活观在我(王羲之)看来是何等的虚伪可笑。正因为我对生命是如此的珍惜,因此,"每览昔者兴感之由”,我"悲"古人,因为我对生命的体验和古人对生命的体验是何其相似;我亦"悲"后人,"后之观今,亦由今之视昔",后人读我的文章,犹如我读古人的文章一样,作者询问古今,发出悲叹。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而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的,更加深刻感慨。
  5、集体齐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背诵。
  6、学生齐读课文三遍,背诵。
  小结
  我认为王羲之的人生观不消极,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诗中写道"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
其他文献
目的 研究内皮素-1(ET-1)在局部引起热痛觉过敏的表现及机制。方法 小鼠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NS组)、ET-1组(ET组)、ETA受体拮抗剂BQ123加ET-1组(BE组),每组6例。NS足底注射生理盐水,ET
时间又过去一年,又值农历新年,《电子知识产权》杂志向各位新老读者,一直以来关心、关注和爱护我们的学界、企业界的读者朋友们拜年!对于我们来说,过去的2011年是不平凡的一
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将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法引入水利工程施工课程教学中。根据“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理念,结合水利工程施工课
【摘 要】 目的:研究临床路径(CP)应用于骨科临床实习与手术教学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骨科实习本科生60名随机分为2组:CP组30例实施CP教学,对照组30例实施传统教学,对比两族的教学效果。结果:CP组的理论考核成绩、操作成绩与病例分析成绩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10年)的住院医师、主治医师负责教学工作。(2)制定教师教学职责、目标、要求,由教师全权负责所带学生的临床实习与手术操作实习。根据教学
目的克隆原生动物阴道毛滴虫(Trichomonas vaginalis,TV)长寿保障基因[longevity assurance gene 1(LAG1)]的同源基因Tv-LAG1。构建Tv-LAG1原核表达重组体及表达其融合蛋白。方法
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及产业融合的不断深入,推动移动通信进入3G、4G时代。智能终端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电话、短信等有限的窄带通信模式,极大地丰富了业务应用的内容和功能,智能
【摘 要】 学生干部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学生工作的生力军,是沟通教师和学生的纽带,是贯彻和落实各项工作的骨干。本文通过对学生工作的实践和经验总结,论述了高校学生干部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应具有的基本作用,充分展现高校学生干部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8-00-01  高等学校的根本目标和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