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广东梅州嘉应学院开设客家山歌课为切入点,就地方高校本土教育的现状进行探讨,对制约本土音乐发展的因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能为其他地区的本土音乐教育提供一些实践经验,从而完善地方高校的本土音乐教育。
关键词:地方高校;本土音乐;音乐教育
本土音乐,从广义上讲,是指中华民族这块国土上所产生的和流传下来的音乐。“从严格意义讲,‘本土音乐’属小传统音乐文化,是根植于民间,具有草根性文化特质的音乐”。从这些概念中可以看出:本土音乐是本土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实践中自主生产、享用和传承的音乐,具有区域性、乡土性特点的民族民间音乐。人们俗称“地方音乐”、“本乡音乐”、“乡土音乐”。以粤东北地区的本土音乐为例:粤东北即是指广东东北部梅州市所管辖的范围,是现今客家人最为集中居住的地方,享有“世界客都”的美誉。由于地处盆地,四面环山,自然形成了一个封闭的状态,这种封闭的状态使客家音乐保持了浓郁的民族风格,具有独特的地方色彩。客家本土音乐有广东汉乐、木偶戏、采茶戏、山歌剧;歌舞方面,有船灯、马灯、舞火龙、锣花舞、席狮舞等;民歌方面,有号子、山歌、小调、儿歌、风俗歌;说唱音乐方面,有五句板等。
一、地方高校进行本土音乐教育的现状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精神,“各高等学校可以根据本校学科建设,所在地域等教育资源的优势以及教师的特长和研究成果,开设各种具有特色的艺术任意选修课程或专题讲座,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和需求”。近十几年,地方高校依托得天独厚的人文地理环境优势,以“扎根办学”为战略发展的核心,开发和利用本土音乐资源,打造自身品牌,逐步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地方高校责无旁贷地承担了传承和发展本土音乐的重任。但是由于本土音乐复杂性和多样性,许多地方高校对本土音乐教育还是处于实践和推广的实验性阶段,在实施本土音乐教育过程中,往往无暇顾及课堂教学的质量问题,忽视了建立教学评价体系,不知如何有步骤、有计划地深入对本土音乐的教育。那么,如何进一步完善地方高校本土音乐的教育呢?
二、完善地方高校本土音乐教育的建议
(一)建立地区文化研究基地,营造地方高校本土音乐教育文化氛围。
“音乐是一种文化,或者说音乐是文化整体中的一部分。因此,不能把音乐仅仅视为形态或技术层面上的东西,还应包括音乐生产的社会、历史背景及哲学、文学、艺术和意识、行为等各种层面的内容”。音乐研究已从单一学科跨越到多学科、多领域,地方高校进行本土音乐教育时,利用高校的综合性优势,建立地区文化研究基地。以梅州嘉应学院为例,1990年,嘉应学院成立了“客家研究所”,10多年来,参与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科研课题60多项,课题涉及人类学、历史学、民俗学、语言学、文学等多学科的研究。在学校客家研究所的多学科、多视角的理论力量支持下,整合各门学科的研究成果,为客家音乐的研究创造良好的客家文化学术氛围。
(二)确立多种途径,完善地方高校本土音乐教育的课堂教学。
(1)架构一种民间艺人与学生的“媒介”,完善地方高校本土音乐教育课堂教学。地方高校进行本土音乐的教育,采用聘请民间艺人走进校园,以讲座或表演的形式,教唱(奏)本土民间音乐,直接让学生体验和了解本土音乐的形态,以“口传心授”为主要传承方式。 “‘口传心授’,就是通过口耳来传其形,以内心领悟来体味其神韵,在传“形”的过程中,对其音乐进行深入的体验和理解” 。这种传承方式是在传“形”的过程中“领悟”,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和体验,而学校安排本土音乐课程的课时一般较少,加大了学习的难度;再者,民间艺人不是“学校式”教育者,并不了解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不能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在这些因素的阻碍下,学生在课堂上基本无法掌握最基本的音乐唱腔。
如何完善民间艺人在课堂上的教唱环节,使“教”与“学”两者之间结合的更加融合?它需要在民间艺人和学生之间架构一个 “媒介”,这个“媒介”必须是受过基础音乐教育,又是长期生活在本土,了解本土音乐的人。简单地说,当民间艺人在课堂进行教唱(奏)时,本土高校教师需要在场参与学唱(奏),配合教学和解说困惑,从文化理论上弥补民间艺人的不足,适当引导教学。这样,学生在课后训练时,才能及时找到“解惑”者(本土教师),从而逐渐掌握本土音乐的风格特点。
(2)构建本土音乐资料库,系统编写本土音乐教材,完善地方高校本土音乐教育的课堂教学。面对经济浪潮的冲击,乡土音乐生存空间越来越狭小,有些甚至民间音乐濒临消失,因此,保护和收集、整理和传承应该同步进行。近几年,嘉应学院以本土音乐教师作为研究客家音乐的生力军,根据客家音乐分类成立研究小组,加快收集本土音乐资源的步伐,认真编写教材,逐步完善本土音乐教育的课堂教学。
(3)建立可操作的评价体系,完善地方高校本土音乐教育课堂教学。建立课堂评价、阶段评价、综合性评价三种评价体系,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保证课堂质量,进一步完善课堂教学。
课堂评价。课堂评价体系采用师生互评、生生互评与自评相结合的形式,强调对评价对象的激励作用。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气氛下积极踊跃表现自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阶段性评价。这一评价主要体现在学期中、末的考核。以客家山歌课的期末考核为例:要求听、辩、唱一首客家山歌,实行抽查式。通过抽查的方式,有了“量”的要求,能比较准确地反映学生学习的实际状况。
综合性评价。举办总结性的山歌音乐会,进行综合评价。自2004年客家山歌进课堂后,嘉应学院举办了10场专题演唱会。每场音乐会经过师生共同努力,精心编排,在即兴表演的环节,现场创编歌词,场上场下互动良好,反响热烈。学生通过对客家山歌的学习、排练、演出、创编,从中领悟地方民间音乐艺术的魅力。
(三)以地方“品牌”音乐为龙头,逐步建立可行性的其他音乐课程。
地方高校进行本土教育,以本土最具特色的乐种或乐器为“品牌”,逐渐带动其他本土音乐,建立可行性本土音乐课程。如福建师范大学开设南音班后,将福建莆田民间流行的拉弦乐器文枕琴,作为二胡专业学生选修的一门乐器等;梅州嘉应学院在客家山歌引入课堂后,逐渐引入 “打竹板”、弹秦琴等器乐训练;舞蹈专业的教师也将客家民间歌舞席狮舞、杯花舞、落地金钱舞引入课堂,逐步丰富本土音乐教育。
以上论述,是以粤东北传统客家山歌引入高校课堂为例,对阻碍本土音乐教育发展的因素,提出的建议和对策。由于各地区的本土音乐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地方高校在实施本土音乐教育时,会遇到各种各样不同的问题。笔者相信,在地方高校教育者和关心本土教育的工作者共同努力下,一定会总结出更多适应本土音乐教育的方法,促进本土音乐教育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润.注重本土音乐教学推进音乐人才成长—试论本土音乐在专业音乐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J].吉林教育教科研版,2007.
[2]龚妮丽.本土音乐在现代音乐教育中的定位[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1.
[3]温萍.粤东奇葩—梅州市民族民间音乐研究[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9.
[4]樊祖荫.音乐与人—中国现当代音乐研究文集[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9.
[5]世界客都的大学―嘉应学院[J].客家人.杂志社第二期,2009.7.
[6]刘富琳.中国传统音乐“口传心授”的传承特征[J].音乐研究,1999.6.
[7]黄忠钊.挖掘乡土资源弘扬民族音乐—谈如何把乡土器乐引进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堂教学. [J]人民音乐,2003.3.
编辑/刘文捷
关键词:地方高校;本土音乐;音乐教育
本土音乐,从广义上讲,是指中华民族这块国土上所产生的和流传下来的音乐。“从严格意义讲,‘本土音乐’属小传统音乐文化,是根植于民间,具有草根性文化特质的音乐”。从这些概念中可以看出:本土音乐是本土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实践中自主生产、享用和传承的音乐,具有区域性、乡土性特点的民族民间音乐。人们俗称“地方音乐”、“本乡音乐”、“乡土音乐”。以粤东北地区的本土音乐为例:粤东北即是指广东东北部梅州市所管辖的范围,是现今客家人最为集中居住的地方,享有“世界客都”的美誉。由于地处盆地,四面环山,自然形成了一个封闭的状态,这种封闭的状态使客家音乐保持了浓郁的民族风格,具有独特的地方色彩。客家本土音乐有广东汉乐、木偶戏、采茶戏、山歌剧;歌舞方面,有船灯、马灯、舞火龙、锣花舞、席狮舞等;民歌方面,有号子、山歌、小调、儿歌、风俗歌;说唱音乐方面,有五句板等。
一、地方高校进行本土音乐教育的现状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精神,“各高等学校可以根据本校学科建设,所在地域等教育资源的优势以及教师的特长和研究成果,开设各种具有特色的艺术任意选修课程或专题讲座,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和需求”。近十几年,地方高校依托得天独厚的人文地理环境优势,以“扎根办学”为战略发展的核心,开发和利用本土音乐资源,打造自身品牌,逐步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地方高校责无旁贷地承担了传承和发展本土音乐的重任。但是由于本土音乐复杂性和多样性,许多地方高校对本土音乐教育还是处于实践和推广的实验性阶段,在实施本土音乐教育过程中,往往无暇顾及课堂教学的质量问题,忽视了建立教学评价体系,不知如何有步骤、有计划地深入对本土音乐的教育。那么,如何进一步完善地方高校本土音乐的教育呢?
二、完善地方高校本土音乐教育的建议
(一)建立地区文化研究基地,营造地方高校本土音乐教育文化氛围。
“音乐是一种文化,或者说音乐是文化整体中的一部分。因此,不能把音乐仅仅视为形态或技术层面上的东西,还应包括音乐生产的社会、历史背景及哲学、文学、艺术和意识、行为等各种层面的内容”。音乐研究已从单一学科跨越到多学科、多领域,地方高校进行本土音乐教育时,利用高校的综合性优势,建立地区文化研究基地。以梅州嘉应学院为例,1990年,嘉应学院成立了“客家研究所”,10多年来,参与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科研课题60多项,课题涉及人类学、历史学、民俗学、语言学、文学等多学科的研究。在学校客家研究所的多学科、多视角的理论力量支持下,整合各门学科的研究成果,为客家音乐的研究创造良好的客家文化学术氛围。
(二)确立多种途径,完善地方高校本土音乐教育的课堂教学。
(1)架构一种民间艺人与学生的“媒介”,完善地方高校本土音乐教育课堂教学。地方高校进行本土音乐的教育,采用聘请民间艺人走进校园,以讲座或表演的形式,教唱(奏)本土民间音乐,直接让学生体验和了解本土音乐的形态,以“口传心授”为主要传承方式。 “‘口传心授’,就是通过口耳来传其形,以内心领悟来体味其神韵,在传“形”的过程中,对其音乐进行深入的体验和理解” 。这种传承方式是在传“形”的过程中“领悟”,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和体验,而学校安排本土音乐课程的课时一般较少,加大了学习的难度;再者,民间艺人不是“学校式”教育者,并不了解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不能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在这些因素的阻碍下,学生在课堂上基本无法掌握最基本的音乐唱腔。
如何完善民间艺人在课堂上的教唱环节,使“教”与“学”两者之间结合的更加融合?它需要在民间艺人和学生之间架构一个 “媒介”,这个“媒介”必须是受过基础音乐教育,又是长期生活在本土,了解本土音乐的人。简单地说,当民间艺人在课堂进行教唱(奏)时,本土高校教师需要在场参与学唱(奏),配合教学和解说困惑,从文化理论上弥补民间艺人的不足,适当引导教学。这样,学生在课后训练时,才能及时找到“解惑”者(本土教师),从而逐渐掌握本土音乐的风格特点。
(2)构建本土音乐资料库,系统编写本土音乐教材,完善地方高校本土音乐教育的课堂教学。面对经济浪潮的冲击,乡土音乐生存空间越来越狭小,有些甚至民间音乐濒临消失,因此,保护和收集、整理和传承应该同步进行。近几年,嘉应学院以本土音乐教师作为研究客家音乐的生力军,根据客家音乐分类成立研究小组,加快收集本土音乐资源的步伐,认真编写教材,逐步完善本土音乐教育的课堂教学。
(3)建立可操作的评价体系,完善地方高校本土音乐教育课堂教学。建立课堂评价、阶段评价、综合性评价三种评价体系,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保证课堂质量,进一步完善课堂教学。
课堂评价。课堂评价体系采用师生互评、生生互评与自评相结合的形式,强调对评价对象的激励作用。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气氛下积极踊跃表现自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阶段性评价。这一评价主要体现在学期中、末的考核。以客家山歌课的期末考核为例:要求听、辩、唱一首客家山歌,实行抽查式。通过抽查的方式,有了“量”的要求,能比较准确地反映学生学习的实际状况。
综合性评价。举办总结性的山歌音乐会,进行综合评价。自2004年客家山歌进课堂后,嘉应学院举办了10场专题演唱会。每场音乐会经过师生共同努力,精心编排,在即兴表演的环节,现场创编歌词,场上场下互动良好,反响热烈。学生通过对客家山歌的学习、排练、演出、创编,从中领悟地方民间音乐艺术的魅力。
(三)以地方“品牌”音乐为龙头,逐步建立可行性的其他音乐课程。
地方高校进行本土教育,以本土最具特色的乐种或乐器为“品牌”,逐渐带动其他本土音乐,建立可行性本土音乐课程。如福建师范大学开设南音班后,将福建莆田民间流行的拉弦乐器文枕琴,作为二胡专业学生选修的一门乐器等;梅州嘉应学院在客家山歌引入课堂后,逐渐引入 “打竹板”、弹秦琴等器乐训练;舞蹈专业的教师也将客家民间歌舞席狮舞、杯花舞、落地金钱舞引入课堂,逐步丰富本土音乐教育。
以上论述,是以粤东北传统客家山歌引入高校课堂为例,对阻碍本土音乐教育发展的因素,提出的建议和对策。由于各地区的本土音乐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地方高校在实施本土音乐教育时,会遇到各种各样不同的问题。笔者相信,在地方高校教育者和关心本土教育的工作者共同努力下,一定会总结出更多适应本土音乐教育的方法,促进本土音乐教育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润.注重本土音乐教学推进音乐人才成长—试论本土音乐在专业音乐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J].吉林教育教科研版,2007.
[2]龚妮丽.本土音乐在现代音乐教育中的定位[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1.
[3]温萍.粤东奇葩—梅州市民族民间音乐研究[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9.
[4]樊祖荫.音乐与人—中国现当代音乐研究文集[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9.
[5]世界客都的大学―嘉应学院[J].客家人.杂志社第二期,2009.7.
[6]刘富琳.中国传统音乐“口传心授”的传承特征[J].音乐研究,1999.6.
[7]黄忠钊.挖掘乡土资源弘扬民族音乐—谈如何把乡土器乐引进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堂教学. [J]人民音乐,2003.3.
编辑/刘文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