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究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性眩晕内科方案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来我院接受治疗的颈性眩晕患者9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三组,A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式(劲复汤联合倍他司汀治疗),B组采用中医治疗(劲复汤剂),C组采用西医治疗(倍他司汀)。观察三组患者各组眩晕障碍(DHI)评分以及症状改善天数。
结果:三组患者治疗前眩晕障碍(DHI)评分分别为(55.75±6.21)、(54.81±6.23)、(56.15±6.13),治疗后眩晕障碍(DHI)评分分别为(18.41±2.21)、(22.81±3.13)、(23.62±3.46);症状改善天数分别为(2.1±0.5)、(3.6±0.8)、(3.7±0.8)。
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治疗颈性眩晕具有明显疗效,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 颈性眩晕 劲复汤 倍他司汀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6-0363-02
颈性眩晕其概念最早于1955年提出,目前西医颈性眩晕的主要治疗手段有手术治疗和药物对症治疗[1],手术费用较高,而且患者需承受很大痛苦,而药物治疗主要扩张脑血管,改善脑灌注,临床效果较好。中医治疗常用的方法有推拿按摩牵引穴位注射以及服用活血化瘀药,但由于某些患者由于病情原因无法采用推拿按摩牵引治疗,因此药物治疗是大多数情况下的选择[2],本院为研究中西医药物治疗效果开展了此次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来我院接受治疗的颈性眩晕患者92例,男性44例(47.83%),女性48例(52.17%),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三组,A组30例,其中男性14例(46.67%),女性16例(53.33%),年龄35~71岁,平均(55.9±4.6)岁;B组31例,其中男性15例(48.39%),女性16例(51.61%),年龄34~70岁,平均(54.2±4.5)岁;C组31例,其中男性15例(48.39%),女性16例(51.61%),年龄35~72岁,平均(56.2±4.8)岁,组间一般资料如患者病程,年龄,性别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A组患者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在对患者进行基础治疗的同时给予劲复汤联合倍他司汀药物治疗,劲复汤由葛根、川芎、羌活、地龙、地鳖虫、水蛭等组成,患者水煎服,每天一剂,倍他司汀(广东邦民制药厂有限公司)每次口服8mg,一天三次。B组患者接受中医治疗,在对患者进行基础治疗的同时给予劲复汤治疗,药物用法用量同A组;C组患者在接受同样基础治疗同时给予西医药倍他司汀治疗,药物用法用量同A组。一周为一个疗程,三组患者均接受两个疗程的治疗[3]。
1.3 疗效评价标准。对患者眩晕障碍(DHI)进行评分,并统计症状改善天数,如果患者眩晕障碍(DHI)评分越低,说明症状改善效果越好,治疗效果越好;而症状改善天数越短则说明治疗效果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8.0软件进行分析,建立数据库,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的相关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数据对比采取X2检验进行验证。如果统计得出P>0.05,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则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眩晕障碍(DHI)评分以及症状改善天数比较如表1。
3 讨论
颈性眩晕这一名词最早于1955年提出,是一种常见疾病,眩晕主要是由于各种因素导致大脑供血不足而引起,引起颈性眩晕的原因有许多,包括椎动脉因素影响导致血流障碍,颈背部的软组织病变引起眩晕中枢疾病等。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颈性眩晕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而且患者年龄越来越低;因此有必要探究出一种疗效确切的治疗手段;中西医临床有多种治疗手段,但由于药物治疗具有费用低、效果好的优点,因此是临床使用最普遍的方式;倍他司汀作为一种组胺类药物能有效改善血流量,同时抗血液凝聚,可有效增加脑部血液供应,劲复汤具有活血化瘀、舒筋活络、引经作用,也可改善脑部血液供应,是临床治疗颈性眩晕常用药,我院为探究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性眩晕内科方案的临床效果开展了此次研究[4]。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采用中西医结合方式治疗的患者与只采用中医或西医治疗的患者相比相关症状改善更明显,治疗效果更好;治疗前三组患者眩晕障碍(DHI)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A组患者眩晕障碍(DHI)评分明显低于B组和C组,而且症状改善时间也比B、C两组短,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因此我们得出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在内科治疗颈性眩晕具有明显疗效,患者短时间内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因此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振刚.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性眩晕66例临床观察[J].国医论坛.2008,7(03):147—149
[2] 邹永英,曹少华,陆湖清,等.颈性眩晕的中医药治疗概况[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8(01):609—611
[3] 霍清萍,梁芳,魏德芝,王宇新,等.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性眩晕内科方案的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7(01):365—366
[4] 石蕴鹏,杨光福.颈性眩晕中西医结合治疗现状与进展[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1,11(03):771—772
方法:选取来我院接受治疗的颈性眩晕患者9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三组,A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式(劲复汤联合倍他司汀治疗),B组采用中医治疗(劲复汤剂),C组采用西医治疗(倍他司汀)。观察三组患者各组眩晕障碍(DHI)评分以及症状改善天数。
结果:三组患者治疗前眩晕障碍(DHI)评分分别为(55.75±6.21)、(54.81±6.23)、(56.15±6.13),治疗后眩晕障碍(DHI)评分分别为(18.41±2.21)、(22.81±3.13)、(23.62±3.46);症状改善天数分别为(2.1±0.5)、(3.6±0.8)、(3.7±0.8)。
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治疗颈性眩晕具有明显疗效,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 颈性眩晕 劲复汤 倍他司汀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6-0363-02
颈性眩晕其概念最早于1955年提出,目前西医颈性眩晕的主要治疗手段有手术治疗和药物对症治疗[1],手术费用较高,而且患者需承受很大痛苦,而药物治疗主要扩张脑血管,改善脑灌注,临床效果较好。中医治疗常用的方法有推拿按摩牵引穴位注射以及服用活血化瘀药,但由于某些患者由于病情原因无法采用推拿按摩牵引治疗,因此药物治疗是大多数情况下的选择[2],本院为研究中西医药物治疗效果开展了此次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来我院接受治疗的颈性眩晕患者92例,男性44例(47.83%),女性48例(52.17%),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三组,A组30例,其中男性14例(46.67%),女性16例(53.33%),年龄35~71岁,平均(55.9±4.6)岁;B组31例,其中男性15例(48.39%),女性16例(51.61%),年龄34~70岁,平均(54.2±4.5)岁;C组31例,其中男性15例(48.39%),女性16例(51.61%),年龄35~72岁,平均(56.2±4.8)岁,组间一般资料如患者病程,年龄,性别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A组患者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在对患者进行基础治疗的同时给予劲复汤联合倍他司汀药物治疗,劲复汤由葛根、川芎、羌活、地龙、地鳖虫、水蛭等组成,患者水煎服,每天一剂,倍他司汀(广东邦民制药厂有限公司)每次口服8mg,一天三次。B组患者接受中医治疗,在对患者进行基础治疗的同时给予劲复汤治疗,药物用法用量同A组;C组患者在接受同样基础治疗同时给予西医药倍他司汀治疗,药物用法用量同A组。一周为一个疗程,三组患者均接受两个疗程的治疗[3]。
1.3 疗效评价标准。对患者眩晕障碍(DHI)进行评分,并统计症状改善天数,如果患者眩晕障碍(DHI)评分越低,说明症状改善效果越好,治疗效果越好;而症状改善天数越短则说明治疗效果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8.0软件进行分析,建立数据库,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的相关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数据对比采取X2检验进行验证。如果统计得出P>0.05,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则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眩晕障碍(DHI)评分以及症状改善天数比较如表1。
3 讨论
颈性眩晕这一名词最早于1955年提出,是一种常见疾病,眩晕主要是由于各种因素导致大脑供血不足而引起,引起颈性眩晕的原因有许多,包括椎动脉因素影响导致血流障碍,颈背部的软组织病变引起眩晕中枢疾病等。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颈性眩晕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而且患者年龄越来越低;因此有必要探究出一种疗效确切的治疗手段;中西医临床有多种治疗手段,但由于药物治疗具有费用低、效果好的优点,因此是临床使用最普遍的方式;倍他司汀作为一种组胺类药物能有效改善血流量,同时抗血液凝聚,可有效增加脑部血液供应,劲复汤具有活血化瘀、舒筋活络、引经作用,也可改善脑部血液供应,是临床治疗颈性眩晕常用药,我院为探究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性眩晕内科方案的临床效果开展了此次研究[4]。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采用中西医结合方式治疗的患者与只采用中医或西医治疗的患者相比相关症状改善更明显,治疗效果更好;治疗前三组患者眩晕障碍(DHI)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A组患者眩晕障碍(DHI)评分明显低于B组和C组,而且症状改善时间也比B、C两组短,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因此我们得出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在内科治疗颈性眩晕具有明显疗效,患者短时间内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因此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振刚.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性眩晕66例临床观察[J].国医论坛.2008,7(03):147—149
[2] 邹永英,曹少华,陆湖清,等.颈性眩晕的中医药治疗概况[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8(01):609—611
[3] 霍清萍,梁芳,魏德芝,王宇新,等.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性眩晕内科方案的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7(01):365—366
[4] 石蕴鹏,杨光福.颈性眩晕中西医结合治疗现状与进展[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1,11(03):771—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