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是一句妇孺皆知、人们耳熟能详的充满古老智慧的格言。长久以来,人们用这句话来教育孩子要以老老实实、实事求是的态度做人、求知——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要不懂装懂,哗众取宠。然而,问题并不仅仅止于此。“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实则蕴藏着中国教育哲学的精神,它集中地体现了中国教育哲学体用一源、明体达用的精神传统。
西方教育哲学是侧重于求知的,存在着一个知识论居先的问题。“求知是人类的本性”支配着整个西方哲学的展开,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坦露了西方教育哲学通过知识来征服自然的野心。在西方并非没有价值理性,而是价值理性是为工具理性服务的。这种关于“用”的知识的张扬掀起了现代化的浪潮,并将“人”的价值置于“效率”与“利用”的价值之下。
中国教育哲学对待“知”的态度是超越性。“知”的目的不在于征服,而在于能够提升德性和更好地“做人”。知识不是不可或缺的,当知识与做人发生矛盾的时候,宁弃知而求德。正如王阳明所说的那样,即使一个字不识,也要堂堂正正地做人。“知识”当然是可以有“用”的,但关于“用”的知识是为“德”所涵摄的。所谓明体而达用,体用一源,不可须臾相离。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言下之意是,知就是不知,不知就是知,知的目的就是知道自己不知。知道“无知”是一种高越于有“用”的知的大智慧。
只有认识到自己的无知,才能承认自身的有限性;只有承认了自身的有限性,人才能去追求“至善”。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知识来启发人们意识到自己的无知,现代人却将拥有知识认为是智力的进步——在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来说,这其实恰是知的沦落。对古人而言,知的东西是“道”,人们在神秘的不可言说之“道”面前只能承认自己的无知和浅薄。可对现代人而言,知“道”不知“道”竟然变成了对于事实或事物了解与否的询问。一旦现代人自认为掌握了世界的秘密和规则,现代人就变得愈加傲慢与粗俗无礼,就越是悖于“人”的价值和尊严。
思想大师舍勒曾经说:“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像今天这个时代这样人类积累了如此众多的知识,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像今天这个时代这样知识以如此引人入胜的方式传递了下去,但从来也没有一个时代像今天这个时代这样,人对自身知道得是如此之少。”人们对那些至关重要的问题已经漠不关心,而以掌握越来越多的“鸡毛蒜皮”来证明人类才智的提高。这的确有些荒诞,而且是一种已经合理化了的荒诞。
援佛入儒的新儒学大师熊十力曾警告说,“学不究体,终成戏论”。先生说:“夫知识论,固为探求本体者所必资,然后人却专在知识论上玩弄,遂至于讳谈本体。西人有警语云:磨刀所以宰羊。今磨刀霍霍,而无羊可宰,岂非怪事?今之喜玩弄知识论,而不承认有本体者,其迷谬正如磨刀之喻。”现代之学其实就是失去了“体”而一味追求“用”的戏论之学。中国传统教育哲学不是“知识”之学,而是“德性”之学;不是达“用”之学,而是明“体”之学。“体”是根本,“用”则是大化之流转。
知道自己无知是一个漫长的修养过程。知道自己无知的过程本质上就是一个知“道”的过程。知“道”的过程有东西方哲学所提供的两个不同的途径:一是“绝圣弃知”,以本心见于大化,直观本心,须知宇宙与人乃息息相关;一是以劳顿的态度求知,而后由博返约,返观本心而得大智慧。前者是东方哲学的态度,此时知识论为下,可有可无;后者是西方哲学的态度,此时知识论为大关键,不可或缺。对东西方哲学而言,共同的问题似都在于如何领悟“知”与“不知”间的辗转流行。
2
教育究竟是教人知识还是教人认识到自己的无知,是个问题。
近现代东西方教育哲学都倾向于认为,知识是人生最主要的方面和生存尺度,所以占有大量的知识也就成了教育的主要目的。“应试教育”的观念其实更重要的不是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个体之间竞争加剧的结果,而是它在骨子里就承认了科学知识的极端重要性。当教育以传授知识作为其根本目的时,与人的存在相关的沉思性知识和默观性知识也就被一劳永逸地抛弃了。教育当然要教给孩子知识,但教给孩子知识的目的归根到底还是为了孩子的幸福生活。因此这些知识必须包含那些对生活来说至关重要的知识,即关于人生的目的和意义的知识。关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知识也就是关于人类的有限性,人在宇宙中的地位的哲学知识。
教师首先要认识到自己的“无知”。他不是一个客观知识的传授者,而是一个通往哲学知识的启发者。他必须以一个“无知”者的身份来引导学生对真理的追求。如果教师高高在上,他将根本地堵塞学生对智慧的追求。这要求教师要以更高的精神追求来面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探求本真的教育意义——“教育的原則,是通过现存世界的全部文化导向人的灵魂觉醒之本源和根基,而不是导向由原初派生出来的东西和平庸的知识”。
说到底,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是人直面“大道”的教育,而不是零散的知识的堆集。那些所谓在知识大爆炸时代成长的人,之所以常常演化为灵魂上匮乏和不健全的人,究其根本是因为沉于知识累积所带来的傲慢,而不是在不可言说的“道”间虔诚葆有自己的“无知”。这其实正是现代教育的根本问题所在。
在某种意义上,对教育来说,只有认识到自己的“无知”,人类才有可能真正获得自己的尊严。
责任编辑赵霭雯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是一句妇孺皆知、人们耳熟能详的充满古老智慧的格言。长久以来,人们用这句话来教育孩子要以老老实实、实事求是的态度做人、求知——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要不懂装懂,哗众取宠。然而,问题并不仅仅止于此。“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实则蕴藏着中国教育哲学的精神,它集中地体现了中国教育哲学体用一源、明体达用的精神传统。
西方教育哲学是侧重于求知的,存在着一个知识论居先的问题。“求知是人类的本性”支配着整个西方哲学的展开,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坦露了西方教育哲学通过知识来征服自然的野心。在西方并非没有价值理性,而是价值理性是为工具理性服务的。这种关于“用”的知识的张扬掀起了现代化的浪潮,并将“人”的价值置于“效率”与“利用”的价值之下。
中国教育哲学对待“知”的态度是超越性。“知”的目的不在于征服,而在于能够提升德性和更好地“做人”。知识不是不可或缺的,当知识与做人发生矛盾的时候,宁弃知而求德。正如王阳明所说的那样,即使一个字不识,也要堂堂正正地做人。“知识”当然是可以有“用”的,但关于“用”的知识是为“德”所涵摄的。所谓明体而达用,体用一源,不可须臾相离。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言下之意是,知就是不知,不知就是知,知的目的就是知道自己不知。知道“无知”是一种高越于有“用”的知的大智慧。
只有认识到自己的无知,才能承认自身的有限性;只有承认了自身的有限性,人才能去追求“至善”。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知识来启发人们意识到自己的无知,现代人却将拥有知识认为是智力的进步——在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来说,这其实恰是知的沦落。对古人而言,知的东西是“道”,人们在神秘的不可言说之“道”面前只能承认自己的无知和浅薄。可对现代人而言,知“道”不知“道”竟然变成了对于事实或事物了解与否的询问。一旦现代人自认为掌握了世界的秘密和规则,现代人就变得愈加傲慢与粗俗无礼,就越是悖于“人”的价值和尊严。
思想大师舍勒曾经说:“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像今天这个时代这样人类积累了如此众多的知识,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像今天这个时代这样知识以如此引人入胜的方式传递了下去,但从来也没有一个时代像今天这个时代这样,人对自身知道得是如此之少。”人们对那些至关重要的问题已经漠不关心,而以掌握越来越多的“鸡毛蒜皮”来证明人类才智的提高。这的确有些荒诞,而且是一种已经合理化了的荒诞。
援佛入儒的新儒学大师熊十力曾警告说,“学不究体,终成戏论”。先生说:“夫知识论,固为探求本体者所必资,然后人却专在知识论上玩弄,遂至于讳谈本体。西人有警语云:磨刀所以宰羊。今磨刀霍霍,而无羊可宰,岂非怪事?今之喜玩弄知识论,而不承认有本体者,其迷谬正如磨刀之喻。”现代之学其实就是失去了“体”而一味追求“用”的戏论之学。中国传统教育哲学不是“知识”之学,而是“德性”之学;不是达“用”之学,而是明“体”之学。“体”是根本,“用”则是大化之流转。
知道自己无知是一个漫长的修养过程。知道自己无知的过程本质上就是一个知“道”的过程。知“道”的过程有东西方哲学所提供的两个不同的途径:一是“绝圣弃知”,以本心见于大化,直观本心,须知宇宙与人乃息息相关;一是以劳顿的态度求知,而后由博返约,返观本心而得大智慧。前者是东方哲学的态度,此时知识论为下,可有可无;后者是西方哲学的态度,此时知识论为大关键,不可或缺。对东西方哲学而言,共同的问题似都在于如何领悟“知”与“不知”间的辗转流行。
2
教育究竟是教人知识还是教人认识到自己的无知,是个问题。
近现代东西方教育哲学都倾向于认为,知识是人生最主要的方面和生存尺度,所以占有大量的知识也就成了教育的主要目的。“应试教育”的观念其实更重要的不是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个体之间竞争加剧的结果,而是它在骨子里就承认了科学知识的极端重要性。当教育以传授知识作为其根本目的时,与人的存在相关的沉思性知识和默观性知识也就被一劳永逸地抛弃了。教育当然要教给孩子知识,但教给孩子知识的目的归根到底还是为了孩子的幸福生活。因此这些知识必须包含那些对生活来说至关重要的知识,即关于人生的目的和意义的知识。关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知识也就是关于人类的有限性,人在宇宙中的地位的哲学知识。
教师首先要认识到自己的“无知”。他不是一个客观知识的传授者,而是一个通往哲学知识的启发者。他必须以一个“无知”者的身份来引导学生对真理的追求。如果教师高高在上,他将根本地堵塞学生对智慧的追求。这要求教师要以更高的精神追求来面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探求本真的教育意义——“教育的原則,是通过现存世界的全部文化导向人的灵魂觉醒之本源和根基,而不是导向由原初派生出来的东西和平庸的知识”。
说到底,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是人直面“大道”的教育,而不是零散的知识的堆集。那些所谓在知识大爆炸时代成长的人,之所以常常演化为灵魂上匮乏和不健全的人,究其根本是因为沉于知识累积所带来的傲慢,而不是在不可言说的“道”间虔诚葆有自己的“无知”。这其实正是现代教育的根本问题所在。
在某种意义上,对教育来说,只有认识到自己的“无知”,人类才有可能真正获得自己的尊严。
责任编辑赵霭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