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外部不经济的补偿

来源 :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wange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正> 正当全国人民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努力奋斗时,具有历史意义的《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以下简称《邓选》)和《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的公开出版发行和颁布,为我们勾勒了改革的蓝图,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行动纲领和理论基础。认真学习、领会《邓选》和《决定》,从理论上提高认识,并在实践中深入普及和实施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教师法》,为教育改革和发展开辟新领域,应是教育工作者当前最主要的任务。 一
文章讨论了高等教育竞争的概念、特点、作用及其竞争规则和范围,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关于高等教育竞争的四点结论性意见。
本文比较了中国和德国培养人才教育模式的异同。指出德国教育既注重培养学术尖子,又强调培养实用型人才;而中国教育则主要培养理论与实用尽可能结合的人才。德国模式为其经济发展和学术成就作出了突出贡献;中国模式对中国的发展也功不可灭。然而,当今中国教育改革,既要适应市场经济,培养大量实用型人才,又不丢掉“象牙之塔”,要培养高尖学术人才。中国的发展,既应是个经济强国,也应是个学术大国。因此,应借鉴吸取德国教育模式的长处。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在坚持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的基础上,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道德,对搞好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四有”新人,具有重要意义。最近,本刊记者在江苏省南通市邀请当地教育界人士就此问题进行了座谈。现将与会者的发言摘要发表如下。
<正>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研究会德育论专业委员会学术讨论会于1993年10月18—21日在福州召开。会议围绕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与德育观念的更新,市场经济与德育改革和德育原理学科建没等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现将会议讨论情况综述如下。 关于继承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的问题 会议代表普遍认为,中华民族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古国之一。随着中华民族的生息繁衍和
过去,全世界的教育制度总是成为各种趋势的追随者,而不是这些趋势的创造者。现在,教育应当领先于变革,而不是只是对变革作出反映,应当在帮助塑造一个人们期望的21世纪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摘自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圆桌会议报告
<正> 1993年11月,国家教委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在北京举办了“国家教育评价制度国际研讨会”。参加会议的有来自世界银行经济发展研究所特邀的四位高级教育专家,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财务司、考试管理中心、中央教科所以及北京、上海、天津、辽宁、湖北、山西、陕西、甘肃、云南等省市的专家学者。与会者就建立健全国家教育评价制度、全面提高教育质量问题进行了认真的研讨,广泛交流了各自在教育评价领域的经验和最新的调研成果。 1990年,世界全民教育大会提出了人人受到必要的教育的全球性目标,这就需要一套检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