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可我们的语文教学还是存在着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教学效率低、教学效果差,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我们认真研究教学的策略,更新观念,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那么如何进行有效教学?如何在单位时间内提高教学效率,凸显教学效益?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幾点入手。
一、提高教师素质
1.优化语言
教师的课堂语言是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用得好是“锦上添花”,用得不好那是“画蛇添足”。那么,我们该如何准确运用课堂语言呢?
首先,教师要能够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说话应该尽量做到清晰,大小适度,具有亲和力。切忌重复、罗嗦、带口头禅。
其次,教师提问不要过大,过于笼统。否则,学生对于这样的问题要么无法找切入点,要么不围绕课堂预设,乱说一气。一位教师在教学小学三年级《我爱故乡的杨梅》的时候,首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就朗读提问:“你了解了课文的什么内容?”学生一时也不知道从哪些方面回答,于是就出现了冷场的局面。在我看来,这个问题提得有一点大了。其实,老师还不如问学生:这篇课文写了杨梅的哪些方面?而把原来的问题作为课堂结束时的总结性提问,这样也许会好一些。
最后,教师要做到三“要”,三“不讲”。一要简洁,二要精练,三要适时;不讲学生会的,不讲学生学不会的,不讲学生不用学的。我们要明确一点,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课堂,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所以,“有效教学”应该老师尽量少讲,让学生多讲。减少了老师讲的时间,我们就要慎重考虑讲的内容,做到要么不讲,讲就讲至关重要的;要么不说,说就说有助于学生理解的。蔡元培先生说过:“我们教书,是要引起学生的读书兴趣,做教员的不可一句一句或一字一字的都讲给学生听,最好使学生自己去研究,教员不讲也可以,等到学生实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去了解功课时,才去帮助他。”课堂上,我们应该由教给学生知识变成教给学生技能。叶圣陶先生说:“凡为教,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这是我们选择教学内容的宗旨。
2.优化课堂板书
随着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不少教师取消了课堂板书,我们感觉十分不妥。课堂板书是随着课堂教学的进行而适时书写的,它将一节课的知识系统简要勾勒出来,给学生一种自然生成的感觉,让知识的形成过程顺理成章,有利于学生系统理解所学知识,并在头脑中形成知识框架。语文教师的板书尤为重要。从有效的角度考虑,低年级教师在板书课题的时候,一定要做到工整、美观、正确。高年级教师板书要精练,提纲挈领,要让学生对于课堂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教师板书更要注意细节,如:板书时以尽量不挡住学生观察视线为好。
3.优化教学思路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家研究也表明: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是力求探索它,认识它。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并趋向某种事物特有的意向,是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一种体现。教师抓住学生这一强烈的需求,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诱发良好的思维情感,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积极,感知更敏锐,想象更丰富,记忆更牢固。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实际,灵活地对教材进行增删调整,使学生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与教材、教师、同学进行平等对话的主角;还要根据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选择灵活的教学方式,设计富有情趣的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地进行全面的语文实践,即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兴趣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让学生读、写互动。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重要的授课内容,掌握它是学好语文的关键。语文教学既要有对读书的指导,又要有对写作的指导,既要有读的练习,又要有写的练习,全过程体现读写结合,互动互促。我在教《烟台的海》这篇课文时,当读到“烟台的海,是一幅画,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是一壮丽的舞台。”让学生反复朗读后进行仿写,写后再读。通过读写结合,学生不仅明白了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内容,还领悟了作者的表达方法。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多读,多写。读写结合,读写互动。这样做,语文教学就有了保证,学生的语文素养就能能够得到真正的提高。
二、创造有效学习过程
1.学生预习要有效
语文教学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课前预习,广大语文教师也都很重视这个环节。因为课前预习,学生通过相关的学习资料,从搜集到整理、阅读与思考,可以获得与文本相关的大量信息,为学习课文奠定坚实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在预习过程中,学生熟读课文,学习生词,理解词句意思。课堂教学中减少了大量的预习时间,教师课堂上进行必要的检查,进行必要的纠正、引导、巩固等,就可以很轻松地实现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我每上一篇新课文之前,都利用自习的时间让学生充分预习,并给学生制定出明确的预习目标。
2.学生讨论要有效
随着新课标的贯彻实施,教师经常运用到分组讨论的学习方法。如何让讨论有效?课前,教师应该给每组指定中心发言人,要求学生人人参与。在学生讨论时,教师一定要走下讲台,倾听学生的发言,了解学生的讨论状态。在很多课堂中,学生的讨论看似热闹,实际上因为组织无效,学生有的相互推辞,有的根本就说一些与课堂教学无关的话,结果讨论时间白白浪费。
3.学生课堂练习和课后积累要有效
要构建有效的课堂语文教学,语文教师要落实知识点,抓准精练点,促成调动学生听说读写思的能动性,形成技能、技巧,达到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及应用,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形成这些技能靠什么,那就要靠练习,靠积累。练习要抓精练点,要有层次性,就像别人为他们准备的丰盛菜肴一样,让学生在练习中去咀嚼、消化、吸收所需要的营养,达到自我反馈、举一反三、由模仿到创造、内化知识的目的,从而掌握一把把开启智慧大门的金钥匙。语文课课后的积累也很重要,因为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靠的就是不断地积淀,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优秀的东西,学生积淀得多了,日子久了,就会在肚子里慢慢“发酵”。
4.学生课堂反思要有效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思”是学习的重要方法,“疑”是启迪思维的钥匙。学必有疑,有疑必有所思。)学生从一个新的角度,多层次、多角度地对已学知识进行全面的考察、分析和思考,可深化对语文知识的理解;通过对已学内容的反思,可获得学习知识的经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留有空余时间让学生冷静下来,对自己的判断、发现、甚至语言表达进行思考,反思方法,这样有利于学生遇到问题时能自觉选择适当的策略,从而逐步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反思中享受快乐,在反思中谋求发展,在反思中获取创新。
总之,语文课是“致力于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的课程,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基础的课程,这就是语文课程的特点。一句话,语文课就是要让学生在绝大部分时间里学习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和口语交际。这是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的目标和宗旨,所以,为了完成这个目标,老师和学生需要共同努力。
一、提高教师素质
1.优化语言
教师的课堂语言是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用得好是“锦上添花”,用得不好那是“画蛇添足”。那么,我们该如何准确运用课堂语言呢?
首先,教师要能够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说话应该尽量做到清晰,大小适度,具有亲和力。切忌重复、罗嗦、带口头禅。
其次,教师提问不要过大,过于笼统。否则,学生对于这样的问题要么无法找切入点,要么不围绕课堂预设,乱说一气。一位教师在教学小学三年级《我爱故乡的杨梅》的时候,首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就朗读提问:“你了解了课文的什么内容?”学生一时也不知道从哪些方面回答,于是就出现了冷场的局面。在我看来,这个问题提得有一点大了。其实,老师还不如问学生:这篇课文写了杨梅的哪些方面?而把原来的问题作为课堂结束时的总结性提问,这样也许会好一些。
最后,教师要做到三“要”,三“不讲”。一要简洁,二要精练,三要适时;不讲学生会的,不讲学生学不会的,不讲学生不用学的。我们要明确一点,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课堂,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所以,“有效教学”应该老师尽量少讲,让学生多讲。减少了老师讲的时间,我们就要慎重考虑讲的内容,做到要么不讲,讲就讲至关重要的;要么不说,说就说有助于学生理解的。蔡元培先生说过:“我们教书,是要引起学生的读书兴趣,做教员的不可一句一句或一字一字的都讲给学生听,最好使学生自己去研究,教员不讲也可以,等到学生实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去了解功课时,才去帮助他。”课堂上,我们应该由教给学生知识变成教给学生技能。叶圣陶先生说:“凡为教,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这是我们选择教学内容的宗旨。
2.优化课堂板书
随着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不少教师取消了课堂板书,我们感觉十分不妥。课堂板书是随着课堂教学的进行而适时书写的,它将一节课的知识系统简要勾勒出来,给学生一种自然生成的感觉,让知识的形成过程顺理成章,有利于学生系统理解所学知识,并在头脑中形成知识框架。语文教师的板书尤为重要。从有效的角度考虑,低年级教师在板书课题的时候,一定要做到工整、美观、正确。高年级教师板书要精练,提纲挈领,要让学生对于课堂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教师板书更要注意细节,如:板书时以尽量不挡住学生观察视线为好。
3.优化教学思路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家研究也表明: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是力求探索它,认识它。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并趋向某种事物特有的意向,是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一种体现。教师抓住学生这一强烈的需求,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诱发良好的思维情感,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积极,感知更敏锐,想象更丰富,记忆更牢固。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实际,灵活地对教材进行增删调整,使学生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与教材、教师、同学进行平等对话的主角;还要根据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选择灵活的教学方式,设计富有情趣的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地进行全面的语文实践,即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兴趣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让学生读、写互动。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重要的授课内容,掌握它是学好语文的关键。语文教学既要有对读书的指导,又要有对写作的指导,既要有读的练习,又要有写的练习,全过程体现读写结合,互动互促。我在教《烟台的海》这篇课文时,当读到“烟台的海,是一幅画,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是一壮丽的舞台。”让学生反复朗读后进行仿写,写后再读。通过读写结合,学生不仅明白了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内容,还领悟了作者的表达方法。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多读,多写。读写结合,读写互动。这样做,语文教学就有了保证,学生的语文素养就能能够得到真正的提高。
二、创造有效学习过程
1.学生预习要有效
语文教学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课前预习,广大语文教师也都很重视这个环节。因为课前预习,学生通过相关的学习资料,从搜集到整理、阅读与思考,可以获得与文本相关的大量信息,为学习课文奠定坚实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在预习过程中,学生熟读课文,学习生词,理解词句意思。课堂教学中减少了大量的预习时间,教师课堂上进行必要的检查,进行必要的纠正、引导、巩固等,就可以很轻松地实现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我每上一篇新课文之前,都利用自习的时间让学生充分预习,并给学生制定出明确的预习目标。
2.学生讨论要有效
随着新课标的贯彻实施,教师经常运用到分组讨论的学习方法。如何让讨论有效?课前,教师应该给每组指定中心发言人,要求学生人人参与。在学生讨论时,教师一定要走下讲台,倾听学生的发言,了解学生的讨论状态。在很多课堂中,学生的讨论看似热闹,实际上因为组织无效,学生有的相互推辞,有的根本就说一些与课堂教学无关的话,结果讨论时间白白浪费。
3.学生课堂练习和课后积累要有效
要构建有效的课堂语文教学,语文教师要落实知识点,抓准精练点,促成调动学生听说读写思的能动性,形成技能、技巧,达到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及应用,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形成这些技能靠什么,那就要靠练习,靠积累。练习要抓精练点,要有层次性,就像别人为他们准备的丰盛菜肴一样,让学生在练习中去咀嚼、消化、吸收所需要的营养,达到自我反馈、举一反三、由模仿到创造、内化知识的目的,从而掌握一把把开启智慧大门的金钥匙。语文课课后的积累也很重要,因为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靠的就是不断地积淀,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优秀的东西,学生积淀得多了,日子久了,就会在肚子里慢慢“发酵”。
4.学生课堂反思要有效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思”是学习的重要方法,“疑”是启迪思维的钥匙。学必有疑,有疑必有所思。)学生从一个新的角度,多层次、多角度地对已学知识进行全面的考察、分析和思考,可深化对语文知识的理解;通过对已学内容的反思,可获得学习知识的经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留有空余时间让学生冷静下来,对自己的判断、发现、甚至语言表达进行思考,反思方法,这样有利于学生遇到问题时能自觉选择适当的策略,从而逐步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反思中享受快乐,在反思中谋求发展,在反思中获取创新。
总之,语文课是“致力于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的课程,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基础的课程,这就是语文课程的特点。一句话,语文课就是要让学生在绝大部分时间里学习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和口语交际。这是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的目标和宗旨,所以,为了完成这个目标,老师和学生需要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