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作为教书育人的最高学府,承担着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职能。总览我国高校目前的发展状况,规模扩张和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但在根本职能的实现上缺乏显著成效,高校改革的推进仍未走出困境,主要表现在学术成就、学生质量及精神独立等方面。基于对高校领导体制的类型、权力划分、职责能力及文化制度的分析,对我国高校的现存问题进行探讨,试图从不同的角度全面看待问题,为进一步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改革困境;管理模式;学术精神;学术权力;领导制度文化
教育部2012年《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了我国高校教育的发展方向与改革要求,包括稳定规模、坚持内涵式发展、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健全教育评估制度及推进文化创新等重要方面。
由于担负着未来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的重要使命,高校的改革和发展始终是我国总体改革的一个重要部分,长期以来的转变和调试已使我国高等教育的总体水平有了显著提升,但仍然一些存在尚未解决的问题。在改革的过程中,领导体制因其在高校组织中的核心地位而成为重要的影响因素。从领导体制的角度对高校现存的的问题进行分析,把握主要方面,切实有效地推行改革。
一、我国高校改革困境
为充分发挥高校在教育人才、发展学术和科技创新方面的重要作用,我国高校已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和改革,主要集中在稳定盲目扩张、去行政化以及改革人才培养的模式上,由重数量增长逐渐转向重质量提升,并致力于创建独立的学术氛围,创新人才培养方式。但目前為止,相对高校教育自身要求及社会发展需要,我国高校仍未达到预期目标。
首先,作为高端教育基地,我国高校鲜有大师出现。近些年我国对高等教育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高校在规模和发展速度上有了很大提升,但论及软实力,仍缺乏“为学术狂”的大师群体,缺乏成就卓著的精神领袖,缺乏对文化创新强有力的推动力量。在引领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引导当代大学生的做人和成才方面,仍无法达到公众满意的程度。
其次,高校毕业生的整体素质与社会需求存在较大差距。高校作为向社会输送人才的基地,应使大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整体素质有实质性的提升,使其具备适应社会发展的基本能力。反观现实,我们一方面面临着社会对高精尖人才的渴求,另一方面是人数剧增的大学毕业生高不成低不就,难以与社会有效对接。我国高校在培育社会真正需要的优秀人才并满足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上,做的还远远不够。
最后,高校的自主性和学术精神的独立性受到影响。从其基本职能和价值追求来看,大学崇尚的是思想的自由,思考的是关于历史、政治、文化及时代发展的重大问题,需要辩论和争鸣,需要冲击和碰撞。但目前来讲,我国高校具有强烈的行政色彩,秩序、层级有条不紊,以较多刚性的规定约束了创新的思想和行动,以过多传统的规则压制了开拓的欲望和能力。同时一些社会元素的加入对大学纯净的文化氛围产生了影响,威胁着学术精神的纯粹性。
二、对我国高校领导体制的若干分析
2012年刘延东在《求是》上提出,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提高教育质量,推动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同时“加强领导,为高校教育发展提供重要保障”。在此,“加强领导”即包括完善高校评价体系、改革高校管理体制等,着力提高高校的总体质量和国际化水平。
领导体制,即领导系统中的上下左右之间权力划分和机构组织设置及领导工作制度。在任何一个组织中,领导体制都因其特殊功能居于核心地位,是组织正常运转、有效发挥的重要因素。在高校中,其领导体制主要包括不同人员、部门间的权力划分,院系单位的设置以及领导工作的相关制度。
首先,就领导体制类型来讲,我国高校历经7次改革,最终确定了现在的党委领导下的首长负责制。这种体制下决策权集中,规划统一,效率较高。但较为刚性的管理规则影响了校园文化的多元发展。高校在思想、文化、体育发展等诸多方面需要独立、包容、创新,而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沿袭下来的权威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创新范围的扩大,影响了学术思想的争鸣,学术活动的独立性因也因此受到软性的约束。
其次,在权力地位上,我国高校中行政权力普遍高于学术权力。教师行使学术权力,其对象是广大学生群体;而学校各组织机构的行政人员掌管着除课堂教学之外的行政权力,包括课程的安排和评估的开展,这些都与教学工作密切相关。教师因其工作需要,在教学活动之外的领域均须受制于行政人员,而其教学内容则与后者少有关联,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行政人员相对教师的地位优势,影响了学术权力的地位和权威。
再次,在机构职责方面,较多的行政事务占据了工作重心,对学术活动缺乏有效支持。高校的主要职责是培养人才、科研创新,但由于其规模不断扩张,在教师及学生的管理、教学秩序的保障及学校整体水平的提升上占用了大量的精力,而在学术质量的提升、改进和创新方面则缺乏足够的投入和实质性的支持,导致工作重心的偏移,学术水平发展相对滞后。
最后,在高校的领导制度文化中,官僚思想逐渐入侵。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级别意味着权力、地位和声誉。高校的领导职务与行政级别挂钩,一方面有利于统一管理,另一方面则形成了对级别的过分看重和追求,使单纯的学术目标受到沾染。同时,目前的教育评估机制和与级别晋升制度作为激励教师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教学活动的核心地位,教师追求先进,为达到考核标准和高级别的要求而积极准备,对学术科研的精力投入相对减少,根本职责受到影响。
三、总结和深化
基于以上分析,高校的进一步改革可从领导体制的变革入手。首先要改变当前高校较为刚性的管理模式,根据实际情况代之以更加灵活的方式,注重因材施教和分类管理,为多元思想和文化的交融创造有利条件。其次要保证学术权力的崇高地位。管理行政事务的权力十分必要,但不能影响到教师自主权和创新权的发挥,亦不能影响其进行学术探索和变革的主动性。再次要增强对学术活动的重视程度,改变保持稳定的保守观念,以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实际需要为参照,加大对学术科研的资源投入,同时注重提高行政管理效率,不断提升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整体水准。最后,务必要保持学术精神的纯粹和独立。与时俱进是指思想和文化的内容随时代发展而不断扬弃,但对学术本身的追求不能掺杂社会上诸如浮躁、功利之风气,应保持领导体制的文化环境不受沾染,为高校教育提供良好的文化保障。
参考文献
[1] 张一丹.我国高等学校领导体制发展分析[J].苏州大学,2007.
[2] 史晓宇,杨超.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现代大学内部制度建设阶段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07).
[3] 闫光才.大学组织的管理特征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0(04).
[4] 杨东平,顾海兵.十字路口的中国大学体制[N].南方周末,2007(1207).
[5] 肖应红.我国高校学术权力弱化的问题及对策[N].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4(04).
[6] 苏保忠.领导科学与艺术[Z].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7]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Z].2012.
[8] 高等学校暂行规程[Z].1950-8.
[9]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Z].1971.
[10] 全国重点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Z].1978 .
[11] 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条例(草案)[Z].1961-9
[12]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党的建设的通知[Z].1990-7.
[13] 关于调整改革和加速发展高等教育若干问题的意见[Z].1983.
关键词:高校改革困境;管理模式;学术精神;学术权力;领导制度文化
教育部2012年《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了我国高校教育的发展方向与改革要求,包括稳定规模、坚持内涵式发展、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健全教育评估制度及推进文化创新等重要方面。
由于担负着未来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的重要使命,高校的改革和发展始终是我国总体改革的一个重要部分,长期以来的转变和调试已使我国高等教育的总体水平有了显著提升,但仍然一些存在尚未解决的问题。在改革的过程中,领导体制因其在高校组织中的核心地位而成为重要的影响因素。从领导体制的角度对高校现存的的问题进行分析,把握主要方面,切实有效地推行改革。
一、我国高校改革困境
为充分发挥高校在教育人才、发展学术和科技创新方面的重要作用,我国高校已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和改革,主要集中在稳定盲目扩张、去行政化以及改革人才培养的模式上,由重数量增长逐渐转向重质量提升,并致力于创建独立的学术氛围,创新人才培养方式。但目前為止,相对高校教育自身要求及社会发展需要,我国高校仍未达到预期目标。
首先,作为高端教育基地,我国高校鲜有大师出现。近些年我国对高等教育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高校在规模和发展速度上有了很大提升,但论及软实力,仍缺乏“为学术狂”的大师群体,缺乏成就卓著的精神领袖,缺乏对文化创新强有力的推动力量。在引领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引导当代大学生的做人和成才方面,仍无法达到公众满意的程度。
其次,高校毕业生的整体素质与社会需求存在较大差距。高校作为向社会输送人才的基地,应使大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整体素质有实质性的提升,使其具备适应社会发展的基本能力。反观现实,我们一方面面临着社会对高精尖人才的渴求,另一方面是人数剧增的大学毕业生高不成低不就,难以与社会有效对接。我国高校在培育社会真正需要的优秀人才并满足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上,做的还远远不够。
最后,高校的自主性和学术精神的独立性受到影响。从其基本职能和价值追求来看,大学崇尚的是思想的自由,思考的是关于历史、政治、文化及时代发展的重大问题,需要辩论和争鸣,需要冲击和碰撞。但目前来讲,我国高校具有强烈的行政色彩,秩序、层级有条不紊,以较多刚性的规定约束了创新的思想和行动,以过多传统的规则压制了开拓的欲望和能力。同时一些社会元素的加入对大学纯净的文化氛围产生了影响,威胁着学术精神的纯粹性。
二、对我国高校领导体制的若干分析
2012年刘延东在《求是》上提出,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提高教育质量,推动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同时“加强领导,为高校教育发展提供重要保障”。在此,“加强领导”即包括完善高校评价体系、改革高校管理体制等,着力提高高校的总体质量和国际化水平。
领导体制,即领导系统中的上下左右之间权力划分和机构组织设置及领导工作制度。在任何一个组织中,领导体制都因其特殊功能居于核心地位,是组织正常运转、有效发挥的重要因素。在高校中,其领导体制主要包括不同人员、部门间的权力划分,院系单位的设置以及领导工作的相关制度。
首先,就领导体制类型来讲,我国高校历经7次改革,最终确定了现在的党委领导下的首长负责制。这种体制下决策权集中,规划统一,效率较高。但较为刚性的管理规则影响了校园文化的多元发展。高校在思想、文化、体育发展等诸多方面需要独立、包容、创新,而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沿袭下来的权威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创新范围的扩大,影响了学术思想的争鸣,学术活动的独立性因也因此受到软性的约束。
其次,在权力地位上,我国高校中行政权力普遍高于学术权力。教师行使学术权力,其对象是广大学生群体;而学校各组织机构的行政人员掌管着除课堂教学之外的行政权力,包括课程的安排和评估的开展,这些都与教学工作密切相关。教师因其工作需要,在教学活动之外的领域均须受制于行政人员,而其教学内容则与后者少有关联,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行政人员相对教师的地位优势,影响了学术权力的地位和权威。
再次,在机构职责方面,较多的行政事务占据了工作重心,对学术活动缺乏有效支持。高校的主要职责是培养人才、科研创新,但由于其规模不断扩张,在教师及学生的管理、教学秩序的保障及学校整体水平的提升上占用了大量的精力,而在学术质量的提升、改进和创新方面则缺乏足够的投入和实质性的支持,导致工作重心的偏移,学术水平发展相对滞后。
最后,在高校的领导制度文化中,官僚思想逐渐入侵。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级别意味着权力、地位和声誉。高校的领导职务与行政级别挂钩,一方面有利于统一管理,另一方面则形成了对级别的过分看重和追求,使单纯的学术目标受到沾染。同时,目前的教育评估机制和与级别晋升制度作为激励教师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教学活动的核心地位,教师追求先进,为达到考核标准和高级别的要求而积极准备,对学术科研的精力投入相对减少,根本职责受到影响。
三、总结和深化
基于以上分析,高校的进一步改革可从领导体制的变革入手。首先要改变当前高校较为刚性的管理模式,根据实际情况代之以更加灵活的方式,注重因材施教和分类管理,为多元思想和文化的交融创造有利条件。其次要保证学术权力的崇高地位。管理行政事务的权力十分必要,但不能影响到教师自主权和创新权的发挥,亦不能影响其进行学术探索和变革的主动性。再次要增强对学术活动的重视程度,改变保持稳定的保守观念,以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实际需要为参照,加大对学术科研的资源投入,同时注重提高行政管理效率,不断提升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整体水准。最后,务必要保持学术精神的纯粹和独立。与时俱进是指思想和文化的内容随时代发展而不断扬弃,但对学术本身的追求不能掺杂社会上诸如浮躁、功利之风气,应保持领导体制的文化环境不受沾染,为高校教育提供良好的文化保障。
参考文献
[1] 张一丹.我国高等学校领导体制发展分析[J].苏州大学,2007.
[2] 史晓宇,杨超.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现代大学内部制度建设阶段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07).
[3] 闫光才.大学组织的管理特征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0(04).
[4] 杨东平,顾海兵.十字路口的中国大学体制[N].南方周末,2007(1207).
[5] 肖应红.我国高校学术权力弱化的问题及对策[N].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4(04).
[6] 苏保忠.领导科学与艺术[Z].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7]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Z].2012.
[8] 高等学校暂行规程[Z].1950-8.
[9]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Z].1971.
[10] 全国重点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Z].1978 .
[11] 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条例(草案)[Z].1961-9
[12]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党的建设的通知[Z].1990-7.
[13] 关于调整改革和加速发展高等教育若干问题的意见[Z].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