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实施“建构式生态课堂”的过程中,关键就在学生的“学”这一个过程。基于学生实际,我们必须培养他们的互动自学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优化教学过程。优化教学过程就是让“教”与“学”这两个因素更自然更科学地组合起来,使“教”吸引“学”,“学”促进“教”,达到一种教学上的美的境界。
关键词:互动;数学;建构式生态课堂
经过2009年至2010年“三案·六环节”教学模式的理论探索和教学实践,又经过2010年秋季至2012年的“‘六模块’建构式课堂”的理论探索和教学实践,我校的课堂教学发生了明显变化。学案导学、自主质疑、互动探究、精讲点拨、检测反馈、迁移运用成为课堂教学全新的结构单元,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有效转变,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管理和自主发展能力与习惯的形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促进了教师的学习、实践与研究能力与习惯的形成,激发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改革潜能。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已成为学生学习的常态,“引导学习、组织交流、突出建构、激活思维、注重应用”已成为教师教学的常态。课堂正在成为学生生命生长、潜能形成和个性成长的舞台。为巩固“三案·六环节”教学模式和“‘六模块’建构式课堂”的课堂教学改革成果,继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在“三案·六环节”教学模式注重操作与反思、“‘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注重建构与创生的基础上,“建构式生态课堂”应运而生。
“建构式生态课堂”是推进“三案·六环节”教学模式、实施“‘六模块’建构式课堂”的延续。其核心理念:“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学促教、能学不教”不变。
在实施“建构式生态课堂”的过程中,关键就在学生的“学”这一个过程。我校是一所农村初中,生源素质不好,数学成绩更差。通过抽样调查,数学成绩差的学生有几个共同点:一是对数学课缺乏正确理解,认为学数学没有多大用处。二是学数学是为了应付教师,因此就出现了乱抄别人作业等现象。三是由于缺乏最基本的数学知识及学数学的技能,以致于他们一谈到学数学就害怕,尤其是证明说理题,他们看不懂简单的证明题目,更不用解答了。
基于学生实际,我们必须培养他们的互动自学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优化教学过程。优化教学过程就是让“教”与“学”这两个因素更自然更科学地组合起来,使“教”吸引“学”,“学”促进“教”,达到一种教学上的美的境界。
然而,一些农村教师大大忽略了这点,即对学生“互动自学”的能力的培养,而把功夫下在教师的“讲”上。渐渐地,学生已习惯了课前不预习,上课时漫无目的,教师讲什么,他们就记什么,这样的学生脱离了教师就像没有航标的船只,不知怎样学习;之后离开了学校,也因缺乏自学能力而难以适应社会。因此,我们必须着手培养学生的互动自学能力,而要培养这一能力,就必须重视预习环节。我们要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兴趣爱好,对学生进行分层预习指导;预习设计要体现趣味性、综合性与创新性,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让每个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习得知识、获得能力、体验成功的喜悦。
我们学校积极响应市县教育局的课改精神,努力实施并探索符合我校实际的“建构式生态课堂”。作为一个农村中学,我校的教学成绩一直走在全县农村中学的前列,这完全得益于我们有一支支持课改并有扎实业务能力的教师队伍。今年,我担任九年级数学备课组长,在九年级数学教学方面我们组六位数学老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最终达成了一下几点共识:
一、互动自学,感受成功喜悦
对学生而言,认知的过程就是自我的不断创新的过程,是学生间思维碰撞的过程,时常会有思维火花闪现,这种火花往往会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站在“导”的地位上不失时机、巧妙地以变式题呈现出来,注重开放性和发散性创设阶梯式的“问题”,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合作互动中使学生产生“有梯可上、步步提高”的成功感。如我在上《二次函数》的第二课时时,对学生的心理进行了分析,发现他们喜欢在熟悉的问题上有所发现、有所结论,而不是讲了一道题,再讲另一道题,进行重复的训练。学生的这种问题探究是巩固和扩大知识,同时是吸收、内化知识为能力的过程,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利时机。在此阶段教师要鼓励每一位学生深入思考、注重挖掘、发挥小组合作,“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积极探究,收获成果。让学生在合作交流的探究氛围中思考、质疑、倾听、表述,体会到成功的喜悦,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掌握重点、解决难点,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合理互动,有效促进教学
互动式课堂教学中,力争三个“最佳结合”:
1.注重情感教育,诱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心理活动得到最佳结合。互动式课堂旨在提高学生在互动探究环节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心理活动得到了最佳结合。
2.强化质疑环节,使学生的自学质疑与互动探究得到最佳结合。在教学情境的实施中,学生带着问题去互动探究,提高了互动探究的有效性。
3.教师的精讲点拨与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得到最佳结合。精讲点拨应该是点得到位而不越位,点在学生的困惑之处。
我们在实施课堂教学改革的道路上摸索了两年多,取得的成绩是微不足道的,现在还属于迷茫的阶段。尽管我们有很多困惑,但我们有理由坚信:在市、县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我校行政领导的精诚团结、务实创新之下,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校的课改之路一定会越走越远,硕果累累!我校的教师也会随之成长为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
关键词:互动;数学;建构式生态课堂
经过2009年至2010年“三案·六环节”教学模式的理论探索和教学实践,又经过2010年秋季至2012年的“‘六模块’建构式课堂”的理论探索和教学实践,我校的课堂教学发生了明显变化。学案导学、自主质疑、互动探究、精讲点拨、检测反馈、迁移运用成为课堂教学全新的结构单元,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有效转变,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管理和自主发展能力与习惯的形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促进了教师的学习、实践与研究能力与习惯的形成,激发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改革潜能。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已成为学生学习的常态,“引导学习、组织交流、突出建构、激活思维、注重应用”已成为教师教学的常态。课堂正在成为学生生命生长、潜能形成和个性成长的舞台。为巩固“三案·六环节”教学模式和“‘六模块’建构式课堂”的课堂教学改革成果,继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在“三案·六环节”教学模式注重操作与反思、“‘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注重建构与创生的基础上,“建构式生态课堂”应运而生。
“建构式生态课堂”是推进“三案·六环节”教学模式、实施“‘六模块’建构式课堂”的延续。其核心理念:“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学促教、能学不教”不变。
在实施“建构式生态课堂”的过程中,关键就在学生的“学”这一个过程。我校是一所农村初中,生源素质不好,数学成绩更差。通过抽样调查,数学成绩差的学生有几个共同点:一是对数学课缺乏正确理解,认为学数学没有多大用处。二是学数学是为了应付教师,因此就出现了乱抄别人作业等现象。三是由于缺乏最基本的数学知识及学数学的技能,以致于他们一谈到学数学就害怕,尤其是证明说理题,他们看不懂简单的证明题目,更不用解答了。
基于学生实际,我们必须培养他们的互动自学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优化教学过程。优化教学过程就是让“教”与“学”这两个因素更自然更科学地组合起来,使“教”吸引“学”,“学”促进“教”,达到一种教学上的美的境界。
然而,一些农村教师大大忽略了这点,即对学生“互动自学”的能力的培养,而把功夫下在教师的“讲”上。渐渐地,学生已习惯了课前不预习,上课时漫无目的,教师讲什么,他们就记什么,这样的学生脱离了教师就像没有航标的船只,不知怎样学习;之后离开了学校,也因缺乏自学能力而难以适应社会。因此,我们必须着手培养学生的互动自学能力,而要培养这一能力,就必须重视预习环节。我们要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兴趣爱好,对学生进行分层预习指导;预习设计要体现趣味性、综合性与创新性,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让每个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习得知识、获得能力、体验成功的喜悦。
我们学校积极响应市县教育局的课改精神,努力实施并探索符合我校实际的“建构式生态课堂”。作为一个农村中学,我校的教学成绩一直走在全县农村中学的前列,这完全得益于我们有一支支持课改并有扎实业务能力的教师队伍。今年,我担任九年级数学备课组长,在九年级数学教学方面我们组六位数学老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最终达成了一下几点共识:
一、互动自学,感受成功喜悦
对学生而言,认知的过程就是自我的不断创新的过程,是学生间思维碰撞的过程,时常会有思维火花闪现,这种火花往往会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站在“导”的地位上不失时机、巧妙地以变式题呈现出来,注重开放性和发散性创设阶梯式的“问题”,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合作互动中使学生产生“有梯可上、步步提高”的成功感。如我在上《二次函数》的第二课时时,对学生的心理进行了分析,发现他们喜欢在熟悉的问题上有所发现、有所结论,而不是讲了一道题,再讲另一道题,进行重复的训练。学生的这种问题探究是巩固和扩大知识,同时是吸收、内化知识为能力的过程,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利时机。在此阶段教师要鼓励每一位学生深入思考、注重挖掘、发挥小组合作,“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积极探究,收获成果。让学生在合作交流的探究氛围中思考、质疑、倾听、表述,体会到成功的喜悦,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掌握重点、解决难点,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合理互动,有效促进教学
互动式课堂教学中,力争三个“最佳结合”:
1.注重情感教育,诱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心理活动得到最佳结合。互动式课堂旨在提高学生在互动探究环节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心理活动得到了最佳结合。
2.强化质疑环节,使学生的自学质疑与互动探究得到最佳结合。在教学情境的实施中,学生带着问题去互动探究,提高了互动探究的有效性。
3.教师的精讲点拨与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得到最佳结合。精讲点拨应该是点得到位而不越位,点在学生的困惑之处。
我们在实施课堂教学改革的道路上摸索了两年多,取得的成绩是微不足道的,现在还属于迷茫的阶段。尽管我们有很多困惑,但我们有理由坚信:在市、县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我校行政领导的精诚团结、务实创新之下,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校的课改之路一定会越走越远,硕果累累!我校的教师也会随之成长为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