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设疑探求——引入概念
所谓数学学习,需要孩子们做好心理准备,带着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经验走进课堂。概念的引入,需要学生的心理对于概念形成做好了准备,这是学生正确形成概念的基础。我们要以学生的心理准备为出发点,结合各种概念的特点及产生的背景,灵活、创造性的因情引入,以激起学生探求动机,切忌单刀直入,强拉硬拽。
(1)在设疑探求中引入概念。求新求异,是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对于未知的问题,小学生具有极强的好奇心,所以我们在课堂中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创造课堂疑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引入概念。
(2)在复习旧知中引入概念。数学的一些概念学习往往是建立在先前概念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延伸和发展,那我们在教学时就可以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下手,进行延伸,导出新概念。例如,在“质数、合数”的概念的教学时,我是这样进行的:先复习什么叫约数?请同学们分别写出1—10的所有整数的约数。它们分别有几个约数?请你给它们分分类,分类后再來说说怎样分?标准分别是什么?从而引出质数和合数的概念。这样的设计,帮助学生理清新、旧知的内在联系,而且能够让学生在学有所用、小试牛刀的成功喜悦中,去主动地学习。
(3)在概念发生过程中引入概念。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是通过新概念的发生过程定义的,对这一类概念的引入我们就可以利用直观演示、动手操作、游戏等方式,在概念的发生过程去认识新概念。
(4)在诱导猜想中引入概念。数学概念中存在着很多关系,比如类似、平行、递进、对比、因果等,这样的关系可以引发多端的猜想,让去探究新概念与相关概念之间的本质联系,从而引入概念。例如:笔者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中,开始教师就揭示课题,然后让学生根据课题进行猜想,马上有学生直觉地提出:“百分数与分数有关”、“百分数与百有关”、“它应该是分数的一种”等等,从而引入新课。通过让学生在课堂上产生猜想,从而兴趣浓厚地去思考验证,使学生的思维在自由联想的天地中获得发展。当然,每一个概念的引入方式都不是单一的,各种引入的方法更不是割裂开来的,它们是相互兼容的,所起的作用也是多维的,在我们选用引入方法时需要我们立足学生,灵活协调地去引用。
二、感知体验——形成概念
要想让学生真正获得概念,光靠好的引入是不够的,需要让学生去亲自体验感知,对其进行抽象和概括,理解其本质属性,形成概念,这是概念教学至关重要的一步。笔者认为形成概念的关键是:学生需要在感知体验中去发现事物或形的规律或本质属性。
(1)在直观感受中形成概念。“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概念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最初它是在人们的感性经验上形成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尽可能的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并在此过程中建立对概念的正确表象。
(2)在尝试和操作中形成概念。操作发现和尝试发现是形成概念的重要方法,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亲历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从而发现规律,掌握新知,形成概念。
尝试是人们认知知事物的重要方式,许多发明创造都是因尝试而成功的。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尝试、发现,如果成功了学生就体验、感知了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如果失败了则可以引导学生找出错误原因,为下一次成功尝试打下基础,每一次尝试都是学生向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新的概念走近了一步。
(3)在归纳发现中形成概念。归纳是我们在数学学习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概念形成的重要方法可以通过对大量的个别材料进行观察、分析、比较、总结而得出。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具体的实例进行观察、分类、比较,在归纳发现中形成概念。例如在“倒数的认识”中,我出示了几个两数相乘的例子(分为两类,一类是倒数相乘,一类是普通的分数相乘)让学生计算后,请学生观察、分类,并说说分类的标准,然后引导学生对乘积为1的一组进行分析,并与另一组进行比较,最后请学生为它们命名,这样不仅使“倒数”的概念非常形象,而且使学生清晰的认识到它的本质属性。
在概念的形成这一环节中,要根据概念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通过学习活动过程,丰富学生的感知,去总结规律形成概念。教师只需对不准确的总结加以引导,这样可以使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双丰收。
三、多维辨析——辨清概念
在学生刚刚建立概念的时候,容易与旧概念发生混淆,所以在总结出概念后,我们不能一味地让学生死记硬背,过度强调这个概念,而是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体会、去区分多个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学会辨析,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1)在对比和类比中理清概念。通过对相似或相近的概念进行对比和类比,可以让学生正确认识知识间的异同关系,防止概念的相互割裂和混淆,明确知识间的联系,建立正确的概念系统。例如,在“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后,对面积与周长、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进行对比,可以让学生明确它们的区别所在。
(2)在反例中理清概念。概念教学中我们要恰当的运用反例,让学生通过对正例和反例的差异对比、反思,理清几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抓住概念的本质属性,找到他们的不同之处,从而进一步理清概念。
(3)在讨论中理清概念。小组合作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方式,在概念的教学中,亦是如此。学生不太能抓住概念的本质,容易被概念的表象所迷惑对于这一现象,我们要及时了解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程度,结合实际情况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入小组学习讨论模式,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参与引导,思维碰撞,使学生对概念的认识更准确、深刻。
例如在“分数的意义”让学生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教学中,让学生分苹果。生1突然说:我发现1/8等于1/7。生2马上反对:那是不可能的!生1:请大家看我分一分。他拿出8个苹果,平均分成了8份,每份是1/8,是一个苹果。接着他又说:我把余下的7个平均分成7份,每份是1/7,也是一个苹果,所以1/8等于1/7。这时有些学生若有所思,有些学生则表示赞同。这个时候让学生小组讨论、汇报,得到结果:这两个分数的单位“1”不一样,所以表示的分数意义也不一样,1/8是把8个苹果平均分成8份,每份是1/8,1/7是把7个气球平均分成7份,每份是1/7,所以应该说8个苹果的1/8等于7个气球的1/7。在这样的讨论中,使学生对单位“1”有了清晰的认识。
所谓数学学习,需要孩子们做好心理准备,带着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经验走进课堂。概念的引入,需要学生的心理对于概念形成做好了准备,这是学生正确形成概念的基础。我们要以学生的心理准备为出发点,结合各种概念的特点及产生的背景,灵活、创造性的因情引入,以激起学生探求动机,切忌单刀直入,强拉硬拽。
(1)在设疑探求中引入概念。求新求异,是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对于未知的问题,小学生具有极强的好奇心,所以我们在课堂中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创造课堂疑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引入概念。
(2)在复习旧知中引入概念。数学的一些概念学习往往是建立在先前概念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延伸和发展,那我们在教学时就可以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下手,进行延伸,导出新概念。例如,在“质数、合数”的概念的教学时,我是这样进行的:先复习什么叫约数?请同学们分别写出1—10的所有整数的约数。它们分别有几个约数?请你给它们分分类,分类后再來说说怎样分?标准分别是什么?从而引出质数和合数的概念。这样的设计,帮助学生理清新、旧知的内在联系,而且能够让学生在学有所用、小试牛刀的成功喜悦中,去主动地学习。
(3)在概念发生过程中引入概念。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是通过新概念的发生过程定义的,对这一类概念的引入我们就可以利用直观演示、动手操作、游戏等方式,在概念的发生过程去认识新概念。
(4)在诱导猜想中引入概念。数学概念中存在着很多关系,比如类似、平行、递进、对比、因果等,这样的关系可以引发多端的猜想,让去探究新概念与相关概念之间的本质联系,从而引入概念。例如:笔者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中,开始教师就揭示课题,然后让学生根据课题进行猜想,马上有学生直觉地提出:“百分数与分数有关”、“百分数与百有关”、“它应该是分数的一种”等等,从而引入新课。通过让学生在课堂上产生猜想,从而兴趣浓厚地去思考验证,使学生的思维在自由联想的天地中获得发展。当然,每一个概念的引入方式都不是单一的,各种引入的方法更不是割裂开来的,它们是相互兼容的,所起的作用也是多维的,在我们选用引入方法时需要我们立足学生,灵活协调地去引用。
二、感知体验——形成概念
要想让学生真正获得概念,光靠好的引入是不够的,需要让学生去亲自体验感知,对其进行抽象和概括,理解其本质属性,形成概念,这是概念教学至关重要的一步。笔者认为形成概念的关键是:学生需要在感知体验中去发现事物或形的规律或本质属性。
(1)在直观感受中形成概念。“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概念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最初它是在人们的感性经验上形成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尽可能的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并在此过程中建立对概念的正确表象。
(2)在尝试和操作中形成概念。操作发现和尝试发现是形成概念的重要方法,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亲历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从而发现规律,掌握新知,形成概念。
尝试是人们认知知事物的重要方式,许多发明创造都是因尝试而成功的。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尝试、发现,如果成功了学生就体验、感知了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如果失败了则可以引导学生找出错误原因,为下一次成功尝试打下基础,每一次尝试都是学生向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新的概念走近了一步。
(3)在归纳发现中形成概念。归纳是我们在数学学习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概念形成的重要方法可以通过对大量的个别材料进行观察、分析、比较、总结而得出。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具体的实例进行观察、分类、比较,在归纳发现中形成概念。例如在“倒数的认识”中,我出示了几个两数相乘的例子(分为两类,一类是倒数相乘,一类是普通的分数相乘)让学生计算后,请学生观察、分类,并说说分类的标准,然后引导学生对乘积为1的一组进行分析,并与另一组进行比较,最后请学生为它们命名,这样不仅使“倒数”的概念非常形象,而且使学生清晰的认识到它的本质属性。
在概念的形成这一环节中,要根据概念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通过学习活动过程,丰富学生的感知,去总结规律形成概念。教师只需对不准确的总结加以引导,这样可以使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双丰收。
三、多维辨析——辨清概念
在学生刚刚建立概念的时候,容易与旧概念发生混淆,所以在总结出概念后,我们不能一味地让学生死记硬背,过度强调这个概念,而是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体会、去区分多个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学会辨析,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1)在对比和类比中理清概念。通过对相似或相近的概念进行对比和类比,可以让学生正确认识知识间的异同关系,防止概念的相互割裂和混淆,明确知识间的联系,建立正确的概念系统。例如,在“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后,对面积与周长、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进行对比,可以让学生明确它们的区别所在。
(2)在反例中理清概念。概念教学中我们要恰当的运用反例,让学生通过对正例和反例的差异对比、反思,理清几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抓住概念的本质属性,找到他们的不同之处,从而进一步理清概念。
(3)在讨论中理清概念。小组合作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方式,在概念的教学中,亦是如此。学生不太能抓住概念的本质,容易被概念的表象所迷惑对于这一现象,我们要及时了解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程度,结合实际情况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入小组学习讨论模式,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参与引导,思维碰撞,使学生对概念的认识更准确、深刻。
例如在“分数的意义”让学生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教学中,让学生分苹果。生1突然说:我发现1/8等于1/7。生2马上反对:那是不可能的!生1:请大家看我分一分。他拿出8个苹果,平均分成了8份,每份是1/8,是一个苹果。接着他又说:我把余下的7个平均分成7份,每份是1/7,也是一个苹果,所以1/8等于1/7。这时有些学生若有所思,有些学生则表示赞同。这个时候让学生小组讨论、汇报,得到结果:这两个分数的单位“1”不一样,所以表示的分数意义也不一样,1/8是把8个苹果平均分成8份,每份是1/8,1/7是把7个气球平均分成7份,每份是1/7,所以应该说8个苹果的1/8等于7个气球的1/7。在这样的讨论中,使学生对单位“1”有了清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