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古典诗歌魅力探寻之旅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y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长在诗的国度,沐浴着诗的光辉,我们常常赞叹古典诗词的魅力,常常想自由地走进这个国度,去领略其中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去了解那里的人物风采、民俗风情。但年代的久远、时空的差异,似乎成为横亘在年轻学生与古人之间的无法逾越的屏障。但“中国人时间观念中还有一种超越的思想”(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我们可以超越时空去还原、去领略,从而更好地欣赏古典诗歌的魅力。
  学生的人生经历与古代诗人的遭遇有着天壤之别,因此怎样走近诗人,怎样走进诗境,怎样领略诗情,怎样领悟诗理,就成为古典诗词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立足常识,联系人情,发挥想象,运用还原教学法,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人及其作品。
  一、时代还原,走近作者
  学生可根据自身的现实体验,结合相关历史知识还原出诗人所处时代的情状,以更好地了解作者,理解情感。学生对于羁旅漂泊、战争动乱无任何现实体验,更需要借助于历史知识去了解、探究。
  在教材《唐诗宋词选读》中,编者选择了李清照的《如梦令》和《醉花阴》这两首词,必修四教材中选入了《声声慢》,如能了解时代背景,将有助于理解作品。前两首和后一首分别创作于南渡前期和后期,时代变迁、家庭变故,使得词人的情感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学生要去探究“南渡时期”的特征和作者的经历,这样才能有更全面的分析、更深刻的理解。这就是知人论世,并将原先抽象的概念化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让自己能听到那个时代的声音,能摸到那个时代的脉搏,在文字中重现歌舞升平,在想象中再现战火硝烟,在言谈中重演文人古风。还原富有个性特征的时代,让邈远的历史不再模糊,让处于那个时代的诗人不再孤独。
  二、画面还原,隔空重现
  教师要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的认知,去联想、想象,从而还原出诗人眼前的景象。在此基础上研究诗人的情感,还原出整个意境。在此过程中,学生既能欣赏到南国的清新宁静,又能领略到北方的阔大苍茫;既能仰观浮云落日,又能俯察鱼龙潜跃;既能远视沙汀江水,又能近看枳花槲叶。即使同样的菊花,在诗人赵嘏眼中是“闲雅静穆”的,在词人李清照眼中是憔悴孤寂的。一首唐诗,就是一幅画,虽有浓艳与淡雅之分,但其神是相通的。学生在欣赏诗歌时,可以人为经,以物为纬,以自己的思维为梭,去编织美妙绝伦的画卷。在还原画面时,还要分析诗人是如何运用自然中的这些素材构思出美妙境界的。
  王维的《山居秋暝》是其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之一,形成了空灵、清新、幽静的美学境界。诗人从不同的视角来观察这些景物,描写了它们的不同状态,从而将画面靈动地呈现出来。岑参的边塞诗“意奇语奇”,“风夜吼”写出风之大、风之猛、风之烈,读之令人顿生胆怯之意;“一川碎石”令人不寒而栗,“石乱走”真是险象环生。几句话、几种物象、几个修饰语,将一个险恶的环境烘托而出,给人身临其境之感。画面的还原,有助于学生勾连古今,理解诗意。
  三、形象还原,瞻仰细观
  对于诗歌中人物形象的还原,学生首先要通过诗作找出人物的肖像神情、言谈举止,并在人物的“活动”中分析原因、心理、情感,同时还要结合年代的还原,从更广阔的空间去思考,到人物活动的背后去挖掘,以走进人物的内心。要想听其声,观其形,想其事,悟其情,就要在还原中研究细节,发现美感。
  诗人的经历千差万别,有的遭受贬黜,有的壮志难酬,有的羁旅他乡,有的历经战乱,有的面临生离死别,有的徜徉风花雪月……凡此种种,都与现代学生的生活阅历相去甚远。这时引导学生假设情景,让他们把自己设想成诗人自身,以深入其内心;或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抒情主人公,让他们设身处地从人物角度出发,赏景抒情言志;或让他们穿越到诗人身边,以旁观者的身份去听、去想、去体会。只有这样,才能消除学生与诗人在职业、经历、阅历、情感等各方面的差异,才能促进学生与诗人的融通,才能有利于认知的生成。
  四、情感还原,共鸣生成
  “时移世易,情随事迁。”尽管时空有差异,但人类的情感是共通的,只要能把握住情感这根弦,我们就能奏出各种奇妙的音乐。学生在重现的过程中既提升了阅历,又陶冶了性情、滋润了心田。当然情感的形成绝非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它或受诗人所处时代的影响,或与其眼前环境相关,或因其所见之物的触发,而在各种因素当中,人物的经历是最为主要的。
  冯延巳的《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这首词展现了“闲情”,而这种情感又“不可确指”。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还原出画面,把自己想象成那个“独立小桥”之人,并结合相关历史信息去揣摩人物心理,在联想中比较,在共鸣中生成,从而更好地理解其中“悔恨、愤激、哀伤的种种情感”(唐圭章《词学论丛·论词之做作法》)。只要我们能看到诗人眼中的梧桐黄花,能听到诗人耳中的细雨西风,也就能感知到诗人把酒寻觅的愁怨。
  时光不可倒流,历史不会重演,但我们可以站在诗人的角度去听、去想,去凝视万物,去思接千载。还原能让我们享受古典诗歌的魅力,更有助于我们踏上追寻古典诗词之美的旅程。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红桥高级中学(225108)
其他文献
文学作品内容及其存在的意义是为提供一个“结构(或导读)图”,让读者自主参阅、自行实践、自我感知;而其中留下的疑问、空白、结局等现象,是让读者根据所思、所感、所悟进行个性化“填补”。在这些有意或无意留下的“缺失”中,或来自作者的某种“暗示”,或来自情节线索、结构对话等映射出来的“秘密枝节”。根植于文本内容的这些“缺失”不是“无中尽有”,就是“意犹未尽”,只要我们认真阅读,有效发掘,善于体悟,就会跃然
“深入推进教师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形成优秀人才争相从教、教师人人尽展其才、好老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在2017年11月20日召开的十九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
屯子商务在我国是新兴迅速发展的行业,发展电子商务是21世纪的必然趋势也是时代进步的标志,发展电子商务也是新世纪我国面临的艰巨的任务,本文在分析我国网络购物人数迅速增加,市
閱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素养生成的关键步骤。但是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总是按部就班地先字词、再讲解、再识记,整个过程缺少互动,缺少质疑,因而也就缺少一份灵动。灵动,就是让学生自主地走进阅读文本,以自己的方式感知文本,在互动中改善他们的思维品质,提升他们的阅读素养。所以,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让阅读“动”起来,要让过程具有“灵性”。  一、让学生在阅读中体验情感  对学生而言,阅读的过程也是
以价值补偿的思路对军队武器装备资产进行折旧计提,反映装备资产的价值变动情况,推动武器装备全寿命周期费用的管理。
课外阅读是学生拓展知识、开阔视野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综合语文素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大力推行,如何加强学生课外阅读指导成为了农村高中语文教学中面临的重大课题。教师要从现阶段学生对课外阅读的需求着手,结合实际情况从多方面加强阅读指导工作,并对教学方法进行不断创新与完善,以此从根本上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质量,充分发挥课外阅读的价值。  一、教给学生阅读文章的方法  与课堂阅读教学不同
长焰煤种煤的挥发分高,火焰长,燃点低,瓦斯易引燃煤炭,在防灭火的过程中需要使用两头过丝的G40管子。套丝机卡盘外部的旋转机构容易滑丝,出现工件夹不紧的情况,为此自制顶套,
延迟焦化装置钻杆断裂的主要原因为钻杆接头平焊胀接,操作温度较高,加剧了酸性物质对钻杆腐蚀。对此提出接头坡口对焊螺纹连接方案,并对焊缝进行局部镀锌防腐处理。
群文阅读是常见的语文教学手段,对于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升大有脾益。所谓群文阅读,实际就是一种围绕固定议题,选择适宜的文章,让教师与学生们共同围绕议题,依据所选择的文章展开阅读的独特阅读形式。而究竟如何才能有效将群文阅读引入到语文课堂之中呢?本文将结合笔者自身的实际教学经验,谈一谈语文教学中群文阅读的具体实施。  一、迁移型群文阅读,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阅读技能、提升语文素养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