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循正先生遺事

来源 :中国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父親邵循正字心恆,生於1909年,逝於1973年.“文革”結束後,他的學生要我給他寫傳.我覺得我對父親的專業外行,沒有資格給他寫傳.我請他的學生寫傳,我儘可能地提供我所能得到的資料.“文革”中,紅衛兵逼迫我父親交待,他寫過不少交代材料.其中一些是在家裏寫的,我都替他抄了底稿,這些底稿至今還在我手中.我根據底稿寫出《憶父親》,作爲參考材料交給張寄謙先生,由她寫出我父親的第一篇傳,與《邵循正先生歷史論文集》一起出版.以後戴學稷先生和徐如先生又給他寫了更詳細的傳,我認爲這兩篇傳都寫得很好.他們都是從學術和工作角度寫的,但他們不可能了解我父親那一代學人是如何成長和生活的.所以我根據我父親的交代底稿和我平時所見所聞,訪問了老一輩的親友,寫出生活中的父親,不過這不能做傳,只能是軼事.
其他文献
结合当今信息技术发展与国家相关教学改革政策的落实,针对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展开探索与实践,分别对线上与线下教学模式进行介绍,最后构建出混合式教学新模式.并以山西农
基于当前新工科内涵式发展研究现状,着力从工程教育理念、教学组织模式、实践课程体系、工程教师队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质量保障体系6个方面积极探索新工科专业的内涵式发展实施路径,着力培养富有文化素养的应用型工程人才。
结合教学对象特征,依据人的道德伦理认知规律,探讨研究高等工程教育过程中面向低年级学生开设工程伦理课程所面临的教学实践问题.
为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实践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山西大同大学与中国重汽大同齿轮厂签订协议,实施“3+1”人才培养模式.为了解该模式的有效性,以2017年和2018年参加实践学习的学
疫情期间,为按计划、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各地高校纷纷响应教育部“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号召,广泛开启在线教学。结合前期在线教学的初步实践,对在线教学的模式、特点和选择以及在线教学的实施和过程管理进行探讨,介绍教学实践中采取的一些具体措施,以期在保证在线教学质量和提高在线教学效果等方面提供参考与借鉴。
陳建(號清瀾,1497-1567)是明代中後期頗爲異類的一位思想家,主要活動在正德、嘉靖年間,這正是社會激蕩、思潮紛起、學術多彩而開始下沉於民間的時代.作爲一個中下層的士人,陳
期刊
人工智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和新机遇.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引起社会经济生活发生变化,而社会经济生活的变化,必然对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提出了
在分析雷达装备原理与维修课程特征的基础上,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本门课程的开发。首先,培养能够胜任信息化教学的师资队伍;其次,建设能够支撑信息化教学的资源;最后,创新能够提升学习效果的教学模式方法。
对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和补充标准,当前基层教学组织质量保障体系存在内部循环难闭环、外部循环非持续、支持条件弱等问题.应深入理解专业认证理念,建立以学生为中心,内外
基于OBE理念,从社会需求出发进行反向设计,正向实施,制订适应行业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理论与实践课程体系,搭建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实践教育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