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万老师:
您好!
在小学时我是一个十分活泼开朗的女孩,人际关系也不错。可上了初中以后,有一天我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一篇关于“糖尿病”病症的文章,我惊奇地发现自己的身体状况与那些症状非常类似。我开始害怕起来,怀疑自己患上了糖尿病,不知如何是好,又不敢跟家人说,每天都生活在恐惧和担忧之中。从此,我变得胆小、多疑、失眠、沮丧,常常哭泣、懊恼,抱怨自己的生活不快乐,人生无意义。特别是从那时开始对许多病症的消息非常敏感,担心的事情越来越多。本来我认为忍耐一下就会转入正常,可并不是这样,情况反而更加严重了。也想过看心理医生,但不知如何跟父母说。
万老师,我现在该怎么办才好?您能告诉我一些从困境和烦恼中解脱出来的办法吗?
您的学生 小 琪
小 琪同学:
谢谢你对万老师的信任,也很欣慰你在茫然不知所措时能想到向万老师寻求帮助,这说明问题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糟糕。
从你描述的情况来看,万老师觉得你是一位心思细腻、敏感的女孩,并且对自己的一切比较在意和负责。你可能不仅怀疑自己身体有问题,而且心理也有问题。因此,我们可以从这两方面有针对性地来解决问题。
首先针对身体上的问题,你觉得自己好像得了“糖尿病”,那么你可以把自己现在有哪些不舒服的症状一条一条地写下来,将这些症状跟父母说一说,请他们帮你一起来观察,看看这些症状是不是一天比一天更严重。如果病情果真越来越厉害,那么父母自然会带你去医院治疗。
其次,如果所谓的“糖尿病”只是你的猜测,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或者医生的检查,并没有患这种病,那就需要调整心理了。
事实上,身体不舒服的时候,怀疑自己有病是很自然而又必要的,只是每个人关注的程度不同。另外,当我们大量或者长时间地接触和疾病有关的东西,或者我们身边的人得了某种病离开我们的时候,我们的恐惧感就会增强,身体稍有不适,就会担心。这样的怀疑心理一旦延伸,就会变成一种疑心病。
曾经就有这么一个案例,有个叫肖山的同学在毕业前夕体检时正巧感冒发烧。医生在为他听心脏时,自言自语地低声说:“心尖区有点风吹样杂音……”肖山就紧张地问医生是不是心脏病,严重不严重。医生回答他,这是生理性杂音,不要紧的。但肖山同学却放心不下。他联想起上生理卫生课的老师曾说过心脏病是有杂音的,现在医生的话只是安慰自己罢了,于是坚信自己患上了心脏病。从此,他到处求医。虽然许多医生都认为他心脏正常,但他总认为医生在安慰他。后来,他甚至离开所居住的城市,到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四处求医。医生都说他是自己瞎猜疑。他很生气,说:“我难道还真希望自己生病不成?病生在我身上,我自己还不清楚?”最后,经心理医生诊断,肖山同学患的是疑病症。
众所周知,中学阶段是一个比较敏感的阶段,因为学习的压力,以及身体和心理的不断成长成熟,很多中学生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焦虑、怀疑心理。有一些性格比较内向,而且喜欢自我琢磨的同学,总是在面对问题时独自去寻找答案。在从书本、网络和电视中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各种似是而非的信息就会给我们各种暗示。如果是消极的暗示,自然就会使人忧心多虑、疑神疑鬼。
小淇同学,下面提供一些方法给你参考。
1. 保持冷静与理智,寻求事实依据。任何事情都要讲究原因和根据的,所以对任何事情都不要仅凭自己的猜测,妄下结论。碰到疑难问题时,可以找好朋友帮自己分析一下,也可以向老师、父母倾诉一下心中的疑惑。“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只要能跳出迷局,心情自然就舒畅了。
2. 查找问题的根源,并一一验证。因为知识和阅历有限,千万不要自己看了点有关医学方面的书就“对号入座”,认为自己身体上的某些不适与书上描述的症状相似或相近,就诊断自己患上了某病。实际上许多症状也许只是你的一种感觉。如果顽固地认为自己患了某病,那就去正规的医院彻底检查,根除后患。因此,不要独自对照医药书瞎琢磨。
3. 不必过分关注自己,要多参与各种活动。作为一个中学生,我们在认真搞好学习的同时,要努力培养自己各方面的兴趣和爱好,积极参加一些有益的文体活动,增强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将自己的生活丰富、充实起来,把精力、精神集中到与“病”无关的事上,努力放下思想包袱和心理负担,使自己的心理得到彻底的调整。不要“整天围着自己转”,视野要宽广一些,度量要大一些,平时要多为周围人考虑。
4. 通过自我暗示加以调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加强积极的自我暗示,即人们常说的“自我感觉良好”。积极的自我暗示不仅可以克服“无病疑病”的不正常心理状态,而且可以增强自信心,有助于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
小淇同学,希望以上建议能对你有所帮助,也希望你早日能够摆脱烦恼。如果你觉得还有问题,建议你一定要去看医生,寻求专业的帮助。
万 苏
您好!
在小学时我是一个十分活泼开朗的女孩,人际关系也不错。可上了初中以后,有一天我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一篇关于“糖尿病”病症的文章,我惊奇地发现自己的身体状况与那些症状非常类似。我开始害怕起来,怀疑自己患上了糖尿病,不知如何是好,又不敢跟家人说,每天都生活在恐惧和担忧之中。从此,我变得胆小、多疑、失眠、沮丧,常常哭泣、懊恼,抱怨自己的生活不快乐,人生无意义。特别是从那时开始对许多病症的消息非常敏感,担心的事情越来越多。本来我认为忍耐一下就会转入正常,可并不是这样,情况反而更加严重了。也想过看心理医生,但不知如何跟父母说。
万老师,我现在该怎么办才好?您能告诉我一些从困境和烦恼中解脱出来的办法吗?
您的学生 小 琪
小 琪同学:
谢谢你对万老师的信任,也很欣慰你在茫然不知所措时能想到向万老师寻求帮助,这说明问题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糟糕。
从你描述的情况来看,万老师觉得你是一位心思细腻、敏感的女孩,并且对自己的一切比较在意和负责。你可能不仅怀疑自己身体有问题,而且心理也有问题。因此,我们可以从这两方面有针对性地来解决问题。
首先针对身体上的问题,你觉得自己好像得了“糖尿病”,那么你可以把自己现在有哪些不舒服的症状一条一条地写下来,将这些症状跟父母说一说,请他们帮你一起来观察,看看这些症状是不是一天比一天更严重。如果病情果真越来越厉害,那么父母自然会带你去医院治疗。
其次,如果所谓的“糖尿病”只是你的猜测,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或者医生的检查,并没有患这种病,那就需要调整心理了。
事实上,身体不舒服的时候,怀疑自己有病是很自然而又必要的,只是每个人关注的程度不同。另外,当我们大量或者长时间地接触和疾病有关的东西,或者我们身边的人得了某种病离开我们的时候,我们的恐惧感就会增强,身体稍有不适,就会担心。这样的怀疑心理一旦延伸,就会变成一种疑心病。
曾经就有这么一个案例,有个叫肖山的同学在毕业前夕体检时正巧感冒发烧。医生在为他听心脏时,自言自语地低声说:“心尖区有点风吹样杂音……”肖山就紧张地问医生是不是心脏病,严重不严重。医生回答他,这是生理性杂音,不要紧的。但肖山同学却放心不下。他联想起上生理卫生课的老师曾说过心脏病是有杂音的,现在医生的话只是安慰自己罢了,于是坚信自己患上了心脏病。从此,他到处求医。虽然许多医生都认为他心脏正常,但他总认为医生在安慰他。后来,他甚至离开所居住的城市,到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四处求医。医生都说他是自己瞎猜疑。他很生气,说:“我难道还真希望自己生病不成?病生在我身上,我自己还不清楚?”最后,经心理医生诊断,肖山同学患的是疑病症。
众所周知,中学阶段是一个比较敏感的阶段,因为学习的压力,以及身体和心理的不断成长成熟,很多中学生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焦虑、怀疑心理。有一些性格比较内向,而且喜欢自我琢磨的同学,总是在面对问题时独自去寻找答案。在从书本、网络和电视中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各种似是而非的信息就会给我们各种暗示。如果是消极的暗示,自然就会使人忧心多虑、疑神疑鬼。
小淇同学,下面提供一些方法给你参考。
1. 保持冷静与理智,寻求事实依据。任何事情都要讲究原因和根据的,所以对任何事情都不要仅凭自己的猜测,妄下结论。碰到疑难问题时,可以找好朋友帮自己分析一下,也可以向老师、父母倾诉一下心中的疑惑。“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只要能跳出迷局,心情自然就舒畅了。
2. 查找问题的根源,并一一验证。因为知识和阅历有限,千万不要自己看了点有关医学方面的书就“对号入座”,认为自己身体上的某些不适与书上描述的症状相似或相近,就诊断自己患上了某病。实际上许多症状也许只是你的一种感觉。如果顽固地认为自己患了某病,那就去正规的医院彻底检查,根除后患。因此,不要独自对照医药书瞎琢磨。
3. 不必过分关注自己,要多参与各种活动。作为一个中学生,我们在认真搞好学习的同时,要努力培养自己各方面的兴趣和爱好,积极参加一些有益的文体活动,增强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将自己的生活丰富、充实起来,把精力、精神集中到与“病”无关的事上,努力放下思想包袱和心理负担,使自己的心理得到彻底的调整。不要“整天围着自己转”,视野要宽广一些,度量要大一些,平时要多为周围人考虑。
4. 通过自我暗示加以调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加强积极的自我暗示,即人们常说的“自我感觉良好”。积极的自我暗示不仅可以克服“无病疑病”的不正常心理状态,而且可以增强自信心,有助于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
小淇同学,希望以上建议能对你有所帮助,也希望你早日能够摆脱烦恼。如果你觉得还有问题,建议你一定要去看医生,寻求专业的帮助。
万 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