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物理演示实验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xlw3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演示实验可使学生获得生动的感性认识,便于深刻理解教学内容和培养分析、实验能力,使教学活泼生动、有趣。物理教师应提升演示实验的水平。
  关键词:演示实验;能力;兴趣;要求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67 -01
  
  一、演示实验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感性知识
  中学物理的内容虽与日常生活中许多现象有密切的联系,但实际现象常常是复杂的,与许多因素有关。加之中学生尚缺乏有关的物理知识,往往不能深刻地感觉这些现象,更难以找出现象中反应的物理本质。而且有些物理现象似乎与日常生活中给学生的印象不一致。因此有必要要通过演示实验把物理现象的特征突出地显示出来,便学生获得丰富、深刻、正确的感性知识。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
  通过对演示实验讲解、分析,引导学生观察,使学生不仅看到了实验现象,也学习了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的全面性,细致性。
  在讲物质的汽化和液化问题时,八年级教材中常做这样一个演示实验。被加热的沸腾的水汽化,水蒸气由玻璃管喷出,在装有冷水的烧瓶壁外凝结或水滴,靠近烧瓶处有团团白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现象,并注意现象中的一些细节。即沸水瓶中水面上方的气体——水蒸气是无色透明的,玻璃管口附近的气体——水蒸气是无色透明的,靠近烧瓶处的是“白气”。白气不是水蒸气而是细小的水滴。通过细致的观察,学生不仅认识了现象,而且提高了观察能力。
  演示实验中,教师的操作是实验方法、操作方法的示范。在使用天平时,教师总是用镊子夹砝码,学生也会注意遵守操作规程,如果教师用手抓砝码,就无法要求学生用镊子了。
  三、引起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注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有了内在动力。可以得到了的学习效果。
  中学生持续注意的时间一般不超过20分钟,教师在上课时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演示实验则是物理教学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当教师做演示实验时,一些困倦的、平时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都伸长脖子、兴趣盎然地观看。
  演示实验首先是科学实验,要求设计思想正确,操作规范、细致;做为教学实验,还要保证安全、卫生。但是演示实验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做给学生看的实验,因此对它还有一些特殊的要求。
  1.目的明确、切合课题
   演示实验是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密切结合课题,有针对性。围绕某一物理内容的实验可能有很多,要选择与你所要讲述的内容,所要强调的重点联系很密切,对解决学生理解上的难点最有针对性的实验。
   选择演示实验还要考虑这个实验所要达到的具体目的是什么。创造问题情境,引入新课的实验要新颍、有趣;建立概念、规律的实验要程序清楚、现象数据明显。
  2.装置简装、明显可见
  演示实验要力争全班学生都能看清楚,一是看清仪器,二是看清现象。
  仪器尺寸要大,结构昼简单。仪器的不同部分可以涂上不同的颜色,让学生一看就清楚。
  仪器的放置要合适,重点观察部分要突出出来。辅助仪器尽量不让学生看见,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有些不易直接观察到的现象可以设法用电脑模拟表现出来,但不可以为了使现象明显而弄虚作假。
  3.讲解引导,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观察重点上
   学生在观察实验时,往往受个人经验、兴趣的影响,注意力集中在不同的方面。曾做过一个实验,让学生观察“比重计”,然后描述它。不同的学生描述的重点不一样,有的侧重外形,有的侧重构造、装填物,有的注意到刻度的顺序等。因此教师在实验开始对实验目的、观察的重点部位和现象要进行讲述,实验过程中边讲边做,不断提出问题以引导观察。必要时还可以配合板书。
  4.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演示实验有利于学生观察能力的发展,教师也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除让学生多观察外,还要讲述观察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对比观察,由局部到整体,或由整体到局部的观察。
   可以选择一些实验,事先不引导观察,而要求学生观察后复述实验现象。以培养学生独立观察的能力,提高学生观察时的注意力,进行有意识记。同时可以考察学生观察的全面性、细致性。复述后重做实验,学生的印象更清楚,形成的表象更鲜明。
  5.课前认真准备,确保课上一次成功
   演示实验成功与否,直接影响概念的形成与规律的建立,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如果一个实验反复多次都不成功,既耽误了时间,又使学生失去信任感。如演示马德堡半球实验,书上讲述八对马都拉不开,如果课堂上两个学生一下子就拉开了,学生对大气压强大小的概念就模糊了,对书上的讲述也会不相信了。
  参考文献:1.《如何做好初中物理演示实验》甘肃教育2008年第3期
  2.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应渗透STS教育》 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09年第2期
其他文献
摘 要:化学教学要体现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尊重和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最基本的化学知识和技能,了解化学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尊重;发展潜能;教学方式;创新;兴趣;能力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30
大魔法师的一席话使此人颇受感动,便把道姑菲图苏的品行和所作所为,非常详尽地向他叙述了一遍,并告诉他道姑菲图苏住在兵陵的窑洞中,然后不嫌麻烦地带他到城外,把去道姑居室的路指给他看。   大魔法师对此人的好心肠,一再表示万分感谢。   大魔法师满心欢喜地回到旅館,他仔仔细细地考虑了一番,决定从道姑身上着手,来实施自己的复仇计划。   第二天一大早,大魔法师便来到道姑的住处。可能是由于命运的安排,
( 江苏省沙溪高级中学 江苏 太仓 2154212 )    一、 引言    阅读教学是语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它关系到词汇量的不断扩充,语法知识进一步巩固,写作能力的提高等。《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听、说、读、写要进行综合训练,在进一步提高听说能力的同时,侧重培养阅读能力。《标准》还把教学目标细分成九个级别,其中
摘 要:因此,笔者从分析现状出发,以对当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进行探讨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分析;探讨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26 -01   一、当前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语文教学的目的,不只是培养学生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更应当通过广泛阅读,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文学欣赏能力,陶冶情操,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完
摘 要:本文介绍了初中英语高效课堂模式构建的三个版块。  关键词:高效课堂;自学;质疑;反馈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75 -01   在教育新政下,提高教学质量的重任更加倚重于课堂,高效课堂教学范式的探索便是历史地选择。高效教学范式简单地说是将一节课分成三个阶段,即15分钟,20分钟,10分钟,通过学生自学,订正,反思,讨论,交流,评
摘 要:但长期以来,高中政治课教学仍然处在应试教育的僵化轨道上,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由此,本文从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四化”来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思想政治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高中政治;四化;兴趣;效率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66 -01   前苏联教育学家斯卡特金认为:教育效果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关系到
摘 要: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的体验,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因素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关键词:情感;师生关系;学科情感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10 -01   一、情感是学生学好物理知识的重要因素  有人曾调查了参加第一到第四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决赛的学生对九门学科的学习兴趣情况,其中居于前四位的是物理、数
摘 要:本文介绍了想通过多元智能理论来指导信息技术教学,采用多元化教学手段来开发学生的多种智能,从多角度看待,评价学生,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关键词:多元智能;信息技术;协作学习;多元化  中国分类号:G40-01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32 -02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中小学的必修课程。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与信息技术的发
新课程的实施已有好几年,而这些年的经历也可谓“一波三折”,从最初的理论学习,到后来的实践、总结,从怀疑到肯定,再到愿意为此不断研究、不懈追求,新课程之路走得艰难而坚定,新课程带给我们的已不仅仅是课程的改革、观念的更新,更多的是对教育事业的美好憧憬和奉献于教育事业的满腔热情。    一、课改之初坎坎坷坷    在最初提出“课改”这一说法时,有提反对意见的,有支持的,更多的是冷眼旁观、静观其变、随大流
摘 要:  我们要想出各种方法,把数学思想和思维方法通过课堂传授给学生。  关键词:新颖;拟人;游戏  中国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11 -02   现在职中学生使用的数学课本在内容的处理上是把以前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的内容都放在整个的“概率与数理统计”内,不光如此,现在这部分的内容还包括我们以前计算概率和数据处理的知识,而这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