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价值观是人们对教育价值的看法,即对教育价值的认识、态度、评价等的总称。它是人类价值观在教育方面的具体化,是人们对教育感知、认识的重要内容,是指导、支配和评价教育行为及功效的核心观念,对于整个教育活动起着深刻的导向作用,直接影响着教育的目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当然也直接决定着教育的结果。
在学校管理中,校长的引领作用对于学校的发展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校长决定了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有人说:“一个好校长等于一个好学校,校长的素质如何决定着学校的办学质量怎样。”在学校这个舞台上,校长应该充当领跑者,校长跑得多快,教师们就会跑得多快。在当前倡导树立新的教育价值观的过程中,更是如此。而要真正转变传统的教育价值观,树立科学的教育价值观,摆在校长的面前的问题首先是辨别什么是正确的教育价值观。
一、关于正确教育价值观
一种价值观正确与否,其标准首先是看其是否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能否推动国家振兴和社会进步。那么什么是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呢?答案应该从我国当前社会主义教育的任务和教育方针去寻找。我国教育的性质、任务及教育方针的确立,为我们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指明了方向。正确的教育价值观的价值取向由以下几方面构成。
第一,要完成科学知识的讲授和社会经验的传递,发展学生智育。
第二,要发展学生的智能和体能,使学生形成能力,掌握个人生存和为社会服务的本领。
第三,要重视学生操作能力、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在理论和实践结合上掌握知识,学习技术,习得方法。
第四,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逐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科学的人生观、形成良好道德品质、行为习惯,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和品格。
这一系列教育价值观的确立,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它是在新形势新阶段对每个学校领导者的一个很高的要求。这里面除了必须摒弃陈旧过时的,甚至落后的教育价值观,而且必须注重与时俱进,用最科学、最优秀的教育价值观来引领整个学校的建设。
二、从角色定位的角度引领教育价值观的转变
校长是学校的领导和核心,是学校教育的组织者和决策者。教育价值观的转变和校长息息相关,它跟校长自身的信仰、道德、人格等综合素质是分不开的。换言之,教育价值观实际上就是校长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是其治校经验的辛勤积累。只有避开同质化的竞争,通过校长实践引领,以高尚优秀的精神引导人,以科学规范的制度约束人,以优美高雅的环境陶冶人,从而培育科学的教育价值观,提升学校的形象力、社会知名度与美誉度,才能赢得社会公众的信赖与赞同。
从校长角色定位的角度出发,在引领教育价值观转变的过程中,包括了诸如引领思想观念的突破;引领培育先进的办学思想;引领培育新型的教师文化;引领培育新型的管理文化;引领培育新型的学生文化;引领培育和谐发展文化等。凡此种种,最终应该落实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提升领导力,建设和谐教育环境
和谐是教育工作者崇高的价值追求,和谐的校园才能培养出和谐发展的人才;和谐是重要的社会与教育资源,和谐的校园才能感染每个学生;和谐是学校发展的稳定的动力。作为校长,致力于建设和谐的教育环境,构建和谐校园,是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
一般情况下,我们将和谐校园的内涵分为四个层次:学校与社会的和谐,包括学校与未来社会需要、当前社会需要、社区、家庭之间的和谐;学校内部各组成部分的和谐,即内部管理的和谐;教师与学生的和谐,就是要建立适应现代教育发展需要的新型师生关系;学生个人发展的和谐。而这些方面的和谐,与校长的领导力是密不可分的。
要达到建设和谐教育环境的的目的,校长必须十分注重提升领导力。英国丽木学校校长朗兹把和谐校园比喻为一首交响曲,其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长。他说:“学校就像一个交响乐团,校长就是这支乐团的指挥,校长要调动起所有成员的积极性,齐心协力完成同一首乐曲的演奏。”这说明和谐校园建设的关键是学校领导力,即学校领导集体促进学校发展的能力,包括战略思维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课程与教学指导能力、评价与诊断现状的能力、争取社会支持的能力。这些能力和和谐校园的建设是对应关系。每种能力都相对应于不同层次的和谐内容。作为校长,重视这些领导力的培养,直接关系到了和谐教育环境的建设。
(二)落实科学发展观,凸显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不仅是新时期我党的治国执政理念,也是我国各项工作的指南。科学发展观落实到教育领域,其首要和根本的任务就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树立以人的现代化为本的教育发展观。人的现代化既是现代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又是其内在的组成部分,发展教育既是现代化建设的前提又是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教育优先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由于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并且具有长效性、滞后性、间接性的特点,因此,为了超前为现代化建设储备足够数量的各种类型和层次的人才,就必须实施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否则就有可能制约甚至阻碍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2. 树立以人的社会化为本的教育目的观。马克思主义教育观认为,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是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桥梁和中介,其目的是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同时,教育过程是社会发展需要与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二者互为目的和手段。由于教育不仅是社会延续和发展的需要,也是满足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促进社会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因而,促进社会发展和促进人的发展是教育的两种基本功能,必须坚持以人的社会化为本的教育目的观。重点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既指人通过接受教育习得社会或群体的各种习惯从而实现人的社会化,又指人通过学校教育逐步形成作为个体独立人格和品质的思想、感情和自我观念。因而,校长应当引领全校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状况作为判断教育质量和水平的主要标尺。这个标尺不仅包括作为个体的学生的体力与智力、才能与志趣、思想与品德、性向与特长及综合素质的全面而自由地发展,也应包括作为群体的学生集体的共同进步与协调发展,当然后者必须以个体的全面发展为基础。
3. 树立以师生为本的教育管理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主要体现为以师生为本的教育管理观。教育学原理告诉我们,培养人的活动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本质的规定性。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措施,这三者主要是通过师生双方来实现的,因而教育教学过程可以看作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必须坚持以师生为本,充分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随着教育教学活动的拓展,学校教育规模的扩大,相应地需要增加为教育教学活动提供管理服务、教学辅助服务、后勤服务的人员。但是,相对于教育教学工作而言,这些从事管理、教学辅助和后勤服务的工作是派生的、辅助性的工作。具体体现在:
要坚持育人以学生为本。教育的对象(客体)是学生,教育目的的实现必须体现在学生的身心发展和素质提升上,学生是教育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通过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发挥,所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从满足学生的教育需要出发,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学生的个性充分而自由的发展和学生群体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尊重学生学习自主权、选择权,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要坚持办学以教师为本。教育的主体是教育者,教育教学过程的主导者是教师,必须坚持依靠教师、相信教师,尊重教师的教学自主权、学术决策权、民主管理权和校务知情权,没有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劳动就不可能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实现培养目标和教育目的。因而,作为教育工作的领导者和学校工作的管理者,必须在办学过程中坚持以教师为本。
要坚持服务以学生成长为本。从教育服务的角度看,无论是教育过程中的教育者、管理者和服务者,还是两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教育工作者,都从事着教育服务工作。其工作的主要使命和责任是如何实现教育目的,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因此,校长的引领作用,应当体现在以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任务,以服务学生使其健康成长为义不容辞的责任。
总之,校长是学校的领导和核心,是学校教育的组织者和决策者。只有坚持科学的教育价值观,坚持提升服务理念,立足创建和谐校园,才能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在学校的教育活动中受到文化熏陶和价值引领。
在学校管理中,校长的引领作用对于学校的发展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校长决定了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有人说:“一个好校长等于一个好学校,校长的素质如何决定着学校的办学质量怎样。”在学校这个舞台上,校长应该充当领跑者,校长跑得多快,教师们就会跑得多快。在当前倡导树立新的教育价值观的过程中,更是如此。而要真正转变传统的教育价值观,树立科学的教育价值观,摆在校长的面前的问题首先是辨别什么是正确的教育价值观。
一、关于正确教育价值观
一种价值观正确与否,其标准首先是看其是否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能否推动国家振兴和社会进步。那么什么是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呢?答案应该从我国当前社会主义教育的任务和教育方针去寻找。我国教育的性质、任务及教育方针的确立,为我们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指明了方向。正确的教育价值观的价值取向由以下几方面构成。
第一,要完成科学知识的讲授和社会经验的传递,发展学生智育。
第二,要发展学生的智能和体能,使学生形成能力,掌握个人生存和为社会服务的本领。
第三,要重视学生操作能力、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在理论和实践结合上掌握知识,学习技术,习得方法。
第四,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逐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科学的人生观、形成良好道德品质、行为习惯,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和品格。
这一系列教育价值观的确立,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它是在新形势新阶段对每个学校领导者的一个很高的要求。这里面除了必须摒弃陈旧过时的,甚至落后的教育价值观,而且必须注重与时俱进,用最科学、最优秀的教育价值观来引领整个学校的建设。
二、从角色定位的角度引领教育价值观的转变
校长是学校的领导和核心,是学校教育的组织者和决策者。教育价值观的转变和校长息息相关,它跟校长自身的信仰、道德、人格等综合素质是分不开的。换言之,教育价值观实际上就是校长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是其治校经验的辛勤积累。只有避开同质化的竞争,通过校长实践引领,以高尚优秀的精神引导人,以科学规范的制度约束人,以优美高雅的环境陶冶人,从而培育科学的教育价值观,提升学校的形象力、社会知名度与美誉度,才能赢得社会公众的信赖与赞同。
从校长角色定位的角度出发,在引领教育价值观转变的过程中,包括了诸如引领思想观念的突破;引领培育先进的办学思想;引领培育新型的教师文化;引领培育新型的管理文化;引领培育新型的学生文化;引领培育和谐发展文化等。凡此种种,最终应该落实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提升领导力,建设和谐教育环境
和谐是教育工作者崇高的价值追求,和谐的校园才能培养出和谐发展的人才;和谐是重要的社会与教育资源,和谐的校园才能感染每个学生;和谐是学校发展的稳定的动力。作为校长,致力于建设和谐的教育环境,构建和谐校园,是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
一般情况下,我们将和谐校园的内涵分为四个层次:学校与社会的和谐,包括学校与未来社会需要、当前社会需要、社区、家庭之间的和谐;学校内部各组成部分的和谐,即内部管理的和谐;教师与学生的和谐,就是要建立适应现代教育发展需要的新型师生关系;学生个人发展的和谐。而这些方面的和谐,与校长的领导力是密不可分的。
要达到建设和谐教育环境的的目的,校长必须十分注重提升领导力。英国丽木学校校长朗兹把和谐校园比喻为一首交响曲,其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长。他说:“学校就像一个交响乐团,校长就是这支乐团的指挥,校长要调动起所有成员的积极性,齐心协力完成同一首乐曲的演奏。”这说明和谐校园建设的关键是学校领导力,即学校领导集体促进学校发展的能力,包括战略思维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课程与教学指导能力、评价与诊断现状的能力、争取社会支持的能力。这些能力和和谐校园的建设是对应关系。每种能力都相对应于不同层次的和谐内容。作为校长,重视这些领导力的培养,直接关系到了和谐教育环境的建设。
(二)落实科学发展观,凸显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不仅是新时期我党的治国执政理念,也是我国各项工作的指南。科学发展观落实到教育领域,其首要和根本的任务就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树立以人的现代化为本的教育发展观。人的现代化既是现代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又是其内在的组成部分,发展教育既是现代化建设的前提又是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教育优先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由于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并且具有长效性、滞后性、间接性的特点,因此,为了超前为现代化建设储备足够数量的各种类型和层次的人才,就必须实施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否则就有可能制约甚至阻碍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2. 树立以人的社会化为本的教育目的观。马克思主义教育观认为,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是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桥梁和中介,其目的是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同时,教育过程是社会发展需要与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二者互为目的和手段。由于教育不仅是社会延续和发展的需要,也是满足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促进社会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因而,促进社会发展和促进人的发展是教育的两种基本功能,必须坚持以人的社会化为本的教育目的观。重点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既指人通过接受教育习得社会或群体的各种习惯从而实现人的社会化,又指人通过学校教育逐步形成作为个体独立人格和品质的思想、感情和自我观念。因而,校长应当引领全校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状况作为判断教育质量和水平的主要标尺。这个标尺不仅包括作为个体的学生的体力与智力、才能与志趣、思想与品德、性向与特长及综合素质的全面而自由地发展,也应包括作为群体的学生集体的共同进步与协调发展,当然后者必须以个体的全面发展为基础。
3. 树立以师生为本的教育管理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主要体现为以师生为本的教育管理观。教育学原理告诉我们,培养人的活动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本质的规定性。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措施,这三者主要是通过师生双方来实现的,因而教育教学过程可以看作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必须坚持以师生为本,充分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随着教育教学活动的拓展,学校教育规模的扩大,相应地需要增加为教育教学活动提供管理服务、教学辅助服务、后勤服务的人员。但是,相对于教育教学工作而言,这些从事管理、教学辅助和后勤服务的工作是派生的、辅助性的工作。具体体现在:
要坚持育人以学生为本。教育的对象(客体)是学生,教育目的的实现必须体现在学生的身心发展和素质提升上,学生是教育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通过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发挥,所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从满足学生的教育需要出发,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学生的个性充分而自由的发展和学生群体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尊重学生学习自主权、选择权,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要坚持办学以教师为本。教育的主体是教育者,教育教学过程的主导者是教师,必须坚持依靠教师、相信教师,尊重教师的教学自主权、学术决策权、民主管理权和校务知情权,没有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劳动就不可能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实现培养目标和教育目的。因而,作为教育工作的领导者和学校工作的管理者,必须在办学过程中坚持以教师为本。
要坚持服务以学生成长为本。从教育服务的角度看,无论是教育过程中的教育者、管理者和服务者,还是两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教育工作者,都从事着教育服务工作。其工作的主要使命和责任是如何实现教育目的,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因此,校长的引领作用,应当体现在以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任务,以服务学生使其健康成长为义不容辞的责任。
总之,校长是学校的领导和核心,是学校教育的组织者和决策者。只有坚持科学的教育价值观,坚持提升服务理念,立足创建和谐校园,才能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在学校的教育活动中受到文化熏陶和价值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