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主—互动课堂的灵魂在于“自主、合作与探究”,学生在学案的指导下自主与合作学习、展示学习成果,教师则负责纠错、解惑、升华、小结。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把传统课堂的优点与自主互动方式有效融合,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效率。
一、教学设计——展现思想的力量
《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公认的教师难备、学生难学的一节课,其时间跨度大、知识点繁多,且内容比较抽象。学习本课,首先要让学生体会到学的感受、思的乐趣、悟的喜悦,继而引领学生增加知识储备。我将教学思路总结为四个方面。
第一,知识系统化。课堂需要解决以下问题:“化”什么?怎么“化”?“化”作什么?“化”的影响是什么?上述问题要求对庞杂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进行系统梳理,学生能够通过学案中的问题掌握相关知识。
第二,主干知识问题化。针对本环节知识理论性强、较为枯燥的特点,我进行了如下设计:如果我们班级同学在假期进行以探寻毛泽东思想为主题的红色之旅,我们可以分为四个小组奔赴湖南、井冈山、延安、北京。让我们分别整理毛泽东思想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贡献。
第三,理清内在联系。寻找历史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是构建历史知识结构的灵魂。从这个角度来讲,本课必须透彻讲解邓小平理论和毛泽东思想的内在联系如何,贯穿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灵魂是什么。让学生通过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获得历史的一种贯通感。
第四,抽象问题形象化。通过教学设计化解难点,如把马克思对社会主义社会的描述设计为一个公式,学生通过阅读材料列出以下公式:社会主义=公有制 计划经济 按劳分配-(商品 货币)(以发达资本主义阶段为基础)。
二、自主学习——激趣设疑环节不能丢
以《欧洲宗教改革》一课为例,对信仰无神论、以马克思唯物主义为意识形态的公民来讲,真正理解基督教内涵是很困难的,对中学生而言更是如此。这节课的难点不仅在于内容繁多、概念难以理解等问题,更在于教师和学生对基督教知识的隔膜。如果把一节有关信仰和心灵的教育课上成上成千巴巴的、纯技术层面传授知识课,这节课就失去了灵魂。为此,我翻阅了与基督教有关的大量资料。在此过程中,我了解到特蕾莎修女,她的事迹令我感到震撼。我把特蕾莎修女的事迹作为素材进行导人设计。我在图片中向同学们展示一位瘦弱文静的女性,告诉同学们,她于1979年获取诺贝尔奖,印度政府在她去世后为其举行国葬,千万人为她的离去而落泪。图片与解说引发了同学们的兴趣,有的同学猜测她是政界人士,也有同学认为她可能是慈善家,还有人认为她是非政府组织的领袖。我告诉同学们,她就是被誉为“活圣人”的特蕾莎修女,“活着就是爱”是其人生格言。她是一名虔诚的基督教徒,17岁只身来到印度,一辈子帮助穷人、病人和所有无助的人。2009年10月4日,特蕾莎修女被评为三位最受尊崇的诺贝尔奖得主之一。由此,引申到信仰对一个人的巨大影响,从而导入与基督教相关的《欧洲宗教改革》一课。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活了,带着问题去填写学案的效果明显好于让学生直接去翻书抄答案。
三、展示——精选恰当的内容
如果一味设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可能会一时兴起争着发言。当学生只顾表现自己时,几乎没有心思去探究知识的奥妙——课堂开放了,学生自主了,可是基本的课堂游戏规则没有了。教师成了旁观者,学习效果适得其反,这实际上是把自主学习异化为放任自流。不必要与不恰当的设计可能导致学习的浅层化和庸俗化,对学生知识结构的合理化以及历史学习能力的培养均无益处。
有鉴于此,我对《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展示课设计如下:查找与本课相关的政治、经济和思想史等资料,用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革命和建设的成就和曲折,构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函数曲线,从而体会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曲折的发展历程,理解历史“拐点”的内涵。
一、教学设计——展现思想的力量
《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公认的教师难备、学生难学的一节课,其时间跨度大、知识点繁多,且内容比较抽象。学习本课,首先要让学生体会到学的感受、思的乐趣、悟的喜悦,继而引领学生增加知识储备。我将教学思路总结为四个方面。
第一,知识系统化。课堂需要解决以下问题:“化”什么?怎么“化”?“化”作什么?“化”的影响是什么?上述问题要求对庞杂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进行系统梳理,学生能够通过学案中的问题掌握相关知识。
第二,主干知识问题化。针对本环节知识理论性强、较为枯燥的特点,我进行了如下设计:如果我们班级同学在假期进行以探寻毛泽东思想为主题的红色之旅,我们可以分为四个小组奔赴湖南、井冈山、延安、北京。让我们分别整理毛泽东思想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贡献。
第三,理清内在联系。寻找历史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是构建历史知识结构的灵魂。从这个角度来讲,本课必须透彻讲解邓小平理论和毛泽东思想的内在联系如何,贯穿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灵魂是什么。让学生通过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获得历史的一种贯通感。
第四,抽象问题形象化。通过教学设计化解难点,如把马克思对社会主义社会的描述设计为一个公式,学生通过阅读材料列出以下公式:社会主义=公有制 计划经济 按劳分配-(商品 货币)(以发达资本主义阶段为基础)。
二、自主学习——激趣设疑环节不能丢
以《欧洲宗教改革》一课为例,对信仰无神论、以马克思唯物主义为意识形态的公民来讲,真正理解基督教内涵是很困难的,对中学生而言更是如此。这节课的难点不仅在于内容繁多、概念难以理解等问题,更在于教师和学生对基督教知识的隔膜。如果把一节有关信仰和心灵的教育课上成上成千巴巴的、纯技术层面传授知识课,这节课就失去了灵魂。为此,我翻阅了与基督教有关的大量资料。在此过程中,我了解到特蕾莎修女,她的事迹令我感到震撼。我把特蕾莎修女的事迹作为素材进行导人设计。我在图片中向同学们展示一位瘦弱文静的女性,告诉同学们,她于1979年获取诺贝尔奖,印度政府在她去世后为其举行国葬,千万人为她的离去而落泪。图片与解说引发了同学们的兴趣,有的同学猜测她是政界人士,也有同学认为她可能是慈善家,还有人认为她是非政府组织的领袖。我告诉同学们,她就是被誉为“活圣人”的特蕾莎修女,“活着就是爱”是其人生格言。她是一名虔诚的基督教徒,17岁只身来到印度,一辈子帮助穷人、病人和所有无助的人。2009年10月4日,特蕾莎修女被评为三位最受尊崇的诺贝尔奖得主之一。由此,引申到信仰对一个人的巨大影响,从而导入与基督教相关的《欧洲宗教改革》一课。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活了,带着问题去填写学案的效果明显好于让学生直接去翻书抄答案。
三、展示——精选恰当的内容
如果一味设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可能会一时兴起争着发言。当学生只顾表现自己时,几乎没有心思去探究知识的奥妙——课堂开放了,学生自主了,可是基本的课堂游戏规则没有了。教师成了旁观者,学习效果适得其反,这实际上是把自主学习异化为放任自流。不必要与不恰当的设计可能导致学习的浅层化和庸俗化,对学生知识结构的合理化以及历史学习能力的培养均无益处。
有鉴于此,我对《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展示课设计如下:查找与本课相关的政治、经济和思想史等资料,用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革命和建设的成就和曲折,构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函数曲线,从而体会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曲折的发展历程,理解历史“拐点”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