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建立职业大学到现在,高职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为社会培养了一批批有用的社会急需的人才,但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正确对待高职教育中的问题对高职教育以后的发展非常重要。
关键词:高职教育 质量 高职院校
背景
从1980年初建立职业大学到现在,我国高职教育已经走过了20多年的发展历程。1996年,全国人大通过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从法律上确定了高职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由此也拉开了高职教育发展的序幕。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中央提出“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工作要求,我国高职教育进入了蓬勃发展的历史新阶段。1996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仅为6%,2002年达到高等教育精英化阶段和大众化阶段的临界点15%,到2005年上升至21%,10年间年均递增1.5个百分点。这其中,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起到了基础性与决定性作用。
一、规模快速发展,但办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2004年,独立设置普通高职高专院校1047所,占全国普通高校总数的60.5%。从招生情况看,2005年全国高职(专科)招生人数达268.1万人,是1998年的5.6倍,而同期全国普通本科招生增长3.6倍。高职(专科)学生招生占全国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数的比例由1998年的39.8%提高到2005年的53.1%,年均递增1.9个百分点。从在校生规模看,2005年全国高职(专科)在校生人数为713万人,占本、专科在校生总数的45.7%,比1998年提高11.3个百分点;从院校数量看,2005年全国独立设置高职(专科)院校1091所,是1998年的2.5倍,占普通高等学校总数的60.9%。在学校数和招生人数不断壮大的同时,高职(专科)院校的校均规模也相应扩大,2002年校均规模为2523人,至2005年增加到3909人。
高职学院招生规模的扩张速度非常惊人,现在非常流行万人大学,一个刚成立的专科学院在五到十年甚至更短的时间里就可以达到万人的规模。大红鹰职业技术学院就是如此。
随着人数的成倍扩张,需要把大部分的资金投入建校舍等必不可少的建设中,一些学校的办学条件的基础性指标呈下降态势。如2004年到2005年,独立设置的高职(专科)院校的生均校舍建筑面积由37.2平方米下降到33.3平方米,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由18.3平方米下降到16.6平方米,生均图书由71.5册下降到64.7册,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也由5802元下降到5492元。若按“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不低于4000元”的合格标准衡量,目前在独立设置的高职(专科)理工农医类院校中,不合格的比例达到21.4%,至少有160所理工农医类职业院校的教学设施未达到合格标准。
另一方面,由于人数的成倍扩张,许多高职院校特别是近年来批准设立的院校基本没有新的财政投入,主要靠收取较高的学费运转,资金来源单一,数量有限,缺口较大。这样就造成实验实习设施和设备投入不足,从而影响了培养质量。其实资金的短缺还表现在高职院校的教师工作量方面。由于多聘一个教师需多负担至少一万元的费用(基本工资另加养老金,公积金等费用),所以为了节省成本,一些学校就提高每位教师的工作量,平均每周每位教师授课达16节以上,有部分甚至达到周课时20节以上。繁重的工作量使从事科研成为空话。
教学质量还体现在教师本身的质量中,在高职院校任职的绝大部分教师都是本科学历,甚至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是专科学历(后来函授成本科,但由于函授生质量很差,基本是花钱买文凭)。就大部分院校而言,两年前,见不到研究生,最多也就二到三人;具有副高职称也很少,不会超过5人,正高职称更是闻所未闻。最近两年由于研究生毕业数量的不断增加,情况有所改变。
二、专业结构不太合理
从分专业的招生数看,2005年普通高职(专科)工科类专业招生人数为107万人,比上一年增长34.3%。工科类招生人数是高职(专科)招生总人数的40%,比上一年提高6.4个百分点,比1998年的26%提高14个百分点。
从院校情况看,2005年全国1091所独立设置的高职(专科)院校中,理工类院校达460所,占总数的42.2%,成为高职(专科)院校的主要力量。
但从各院校上马的专业看还是存在很多问题,一个最明显的例子是,一旦社会上出现哪个热门专业,各院校马上开设,不管准备工作有没有做好,就怕不能抢先,最后的结果是有专业,但学生学不好专业。
三、就业质量不高
从表面上看,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办学取得成效。如:
1. 建立紧密型的校企合作基地(金华职业学院的“五位一体”模式);
2. 订单培养模式(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的冠名班);
3. 官产学合作模式(顺德职业技术学院);
4. 企业高技术高技能人才兼职任教;
5. 行业企业代表参加的专业管理委员会(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
6. 学生和教师定点定时到企业实习和实训等;
7. 职业教育集团化取得进展(唐山职业技术学院);
8. 双证书互通取得成效(新疆克拉玛依职业学院的直通车模式)。
集团化办学初见成效。如目前,组建职教集团方兴未艾,并已初步形成了一些颇具特色的组建模式,其中,高职院校与企业、本科院校、同类中(高)职院校等的结合,是集团化办学的几种主要形式,通过联合,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的办学效能。如上海市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通过跨行业的联合办学,逐步探索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集团化办学新路。
每年政府都要统计各学院就业,公布就业率、签约率。而高职院校遥遥领先,有部分学院的就业率甚至达到100%。从数据看,高职院校就业形势非常好,也没人怀疑,因为专业性强,用人单位喜欢,而且高职生对工作条件要求比较低。从绝对数来看的确如此。然而一个读计算机的学生去从事收银员的职业,这能不能算就业率呢?其实这种现象非常普遍。另外由于高职院校竞争激烈,而就业率关系重大,所以一到三年级班主任就不停催学生签约,出现很多签约不就业的情况,到熟人单位签约但不去就业,有的就业马上下岗,或从事同专业没任何关系的职业。由于种种原因就业质量不高。
四、区域分布不合理
从数量上看,越发达的地区高职院校越多条件也越好。高职院校虽然也是全省甚至全国招生,但大部分还是本地生。
一方面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许多重大而艰巨的任务。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及建设创新型国家,都需要培养一大批能够解决生产技术难题的高技能人才,对人力资源结构和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的招生数量还会持续增加。另一方面,各地高职院校要注重把握学校适度规模,提高竞争力,强化高职教育理念与特色,注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把“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作为我国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任务。由于高职教育发展迅速,提高质量的任务更加艰巨。今后一段时间,高职教育必须转变传统的人才培养观念,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加强与行业、企业的结合,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增强培养面向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高技能人才的能力。为此,高职教育必须着力内涵建设,调整专业结构,注重提高质量,提高办学效益,通过建设一批高水平示范性高职院校等重大工程,抓住机遇,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推动我国高职教育持续健康的发展。总之,要真正办好高职院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柏岳.中国教育现状沉思录.上海:山东文谊出版社,2002.
[2]杨晓升.中国教育,还等什么?.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1.
[3]刘家丰.素质教育概论.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1.
[4]钟志贤.中国基础教育的使命.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
[5]张楚廷.素质:中国教育的深思.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高职教育 质量 高职院校
背景
从1980年初建立职业大学到现在,我国高职教育已经走过了20多年的发展历程。1996年,全国人大通过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从法律上确定了高职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由此也拉开了高职教育发展的序幕。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中央提出“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工作要求,我国高职教育进入了蓬勃发展的历史新阶段。1996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仅为6%,2002年达到高等教育精英化阶段和大众化阶段的临界点15%,到2005年上升至21%,10年间年均递增1.5个百分点。这其中,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起到了基础性与决定性作用。
一、规模快速发展,但办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2004年,独立设置普通高职高专院校1047所,占全国普通高校总数的60.5%。从招生情况看,2005年全国高职(专科)招生人数达268.1万人,是1998年的5.6倍,而同期全国普通本科招生增长3.6倍。高职(专科)学生招生占全国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数的比例由1998年的39.8%提高到2005年的53.1%,年均递增1.9个百分点。从在校生规模看,2005年全国高职(专科)在校生人数为713万人,占本、专科在校生总数的45.7%,比1998年提高11.3个百分点;从院校数量看,2005年全国独立设置高职(专科)院校1091所,是1998年的2.5倍,占普通高等学校总数的60.9%。在学校数和招生人数不断壮大的同时,高职(专科)院校的校均规模也相应扩大,2002年校均规模为2523人,至2005年增加到3909人。
高职学院招生规模的扩张速度非常惊人,现在非常流行万人大学,一个刚成立的专科学院在五到十年甚至更短的时间里就可以达到万人的规模。大红鹰职业技术学院就是如此。
随着人数的成倍扩张,需要把大部分的资金投入建校舍等必不可少的建设中,一些学校的办学条件的基础性指标呈下降态势。如2004年到2005年,独立设置的高职(专科)院校的生均校舍建筑面积由37.2平方米下降到33.3平方米,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由18.3平方米下降到16.6平方米,生均图书由71.5册下降到64.7册,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也由5802元下降到5492元。若按“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不低于4000元”的合格标准衡量,目前在独立设置的高职(专科)理工农医类院校中,不合格的比例达到21.4%,至少有160所理工农医类职业院校的教学设施未达到合格标准。
另一方面,由于人数的成倍扩张,许多高职院校特别是近年来批准设立的院校基本没有新的财政投入,主要靠收取较高的学费运转,资金来源单一,数量有限,缺口较大。这样就造成实验实习设施和设备投入不足,从而影响了培养质量。其实资金的短缺还表现在高职院校的教师工作量方面。由于多聘一个教师需多负担至少一万元的费用(基本工资另加养老金,公积金等费用),所以为了节省成本,一些学校就提高每位教师的工作量,平均每周每位教师授课达16节以上,有部分甚至达到周课时20节以上。繁重的工作量使从事科研成为空话。
教学质量还体现在教师本身的质量中,在高职院校任职的绝大部分教师都是本科学历,甚至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是专科学历(后来函授成本科,但由于函授生质量很差,基本是花钱买文凭)。就大部分院校而言,两年前,见不到研究生,最多也就二到三人;具有副高职称也很少,不会超过5人,正高职称更是闻所未闻。最近两年由于研究生毕业数量的不断增加,情况有所改变。
二、专业结构不太合理
从分专业的招生数看,2005年普通高职(专科)工科类专业招生人数为107万人,比上一年增长34.3%。工科类招生人数是高职(专科)招生总人数的40%,比上一年提高6.4个百分点,比1998年的26%提高14个百分点。
从院校情况看,2005年全国1091所独立设置的高职(专科)院校中,理工类院校达460所,占总数的42.2%,成为高职(专科)院校的主要力量。
但从各院校上马的专业看还是存在很多问题,一个最明显的例子是,一旦社会上出现哪个热门专业,各院校马上开设,不管准备工作有没有做好,就怕不能抢先,最后的结果是有专业,但学生学不好专业。
三、就业质量不高
从表面上看,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办学取得成效。如:
1. 建立紧密型的校企合作基地(金华职业学院的“五位一体”模式);
2. 订单培养模式(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的冠名班);
3. 官产学合作模式(顺德职业技术学院);
4. 企业高技术高技能人才兼职任教;
5. 行业企业代表参加的专业管理委员会(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
6. 学生和教师定点定时到企业实习和实训等;
7. 职业教育集团化取得进展(唐山职业技术学院);
8. 双证书互通取得成效(新疆克拉玛依职业学院的直通车模式)。
集团化办学初见成效。如目前,组建职教集团方兴未艾,并已初步形成了一些颇具特色的组建模式,其中,高职院校与企业、本科院校、同类中(高)职院校等的结合,是集团化办学的几种主要形式,通过联合,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的办学效能。如上海市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通过跨行业的联合办学,逐步探索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集团化办学新路。
每年政府都要统计各学院就业,公布就业率、签约率。而高职院校遥遥领先,有部分学院的就业率甚至达到100%。从数据看,高职院校就业形势非常好,也没人怀疑,因为专业性强,用人单位喜欢,而且高职生对工作条件要求比较低。从绝对数来看的确如此。然而一个读计算机的学生去从事收银员的职业,这能不能算就业率呢?其实这种现象非常普遍。另外由于高职院校竞争激烈,而就业率关系重大,所以一到三年级班主任就不停催学生签约,出现很多签约不就业的情况,到熟人单位签约但不去就业,有的就业马上下岗,或从事同专业没任何关系的职业。由于种种原因就业质量不高。
四、区域分布不合理
从数量上看,越发达的地区高职院校越多条件也越好。高职院校虽然也是全省甚至全国招生,但大部分还是本地生。
一方面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许多重大而艰巨的任务。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及建设创新型国家,都需要培养一大批能够解决生产技术难题的高技能人才,对人力资源结构和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的招生数量还会持续增加。另一方面,各地高职院校要注重把握学校适度规模,提高竞争力,强化高职教育理念与特色,注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把“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作为我国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任务。由于高职教育发展迅速,提高质量的任务更加艰巨。今后一段时间,高职教育必须转变传统的人才培养观念,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加强与行业、企业的结合,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增强培养面向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高技能人才的能力。为此,高职教育必须着力内涵建设,调整专业结构,注重提高质量,提高办学效益,通过建设一批高水平示范性高职院校等重大工程,抓住机遇,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推动我国高职教育持续健康的发展。总之,要真正办好高职院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柏岳.中国教育现状沉思录.上海:山东文谊出版社,2002.
[2]杨晓升.中国教育,还等什么?.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1.
[3]刘家丰.素质教育概论.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1.
[4]钟志贤.中国基础教育的使命.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
[5]张楚廷.素质:中国教育的深思.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