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偶然中,翻看了学生们的语文书,发现学生书上所记的文字甚多,颇为欣慰。可一细看,却发现书上所记的内容大同小异,甚至千篇一律,都是我们教师在课堂上所作讲解的记录,却不禁担忧起来。《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在阅读中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可我们学生书上所记的大同小异的文字分明就不是学生自己阅读后的独特情感体验。试想,长此以往,学生习惯于从老师那里接受,依赖于老师的分析或讲解,没有了自己阅读过程中的独特理解、欣赏、心得,那学生独立阅读习惯的养成、学生阅读鉴赏能力的培养从何谈起?具有独特个性的学生培养又从何谈起?
出于对以上问题的思考,我觉得要培养学生自己独立阅读的习惯和阅读鉴赏能力,可以从先贤们早用的“圈点批注”法开始。
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所以首先就要求学生在读书时,必须拿起笔来。
圈点,就是读书时,利用一套自己能够理解的能代表某方面意义的符号在文章的字、词、句、段上圈点勾划。
例如在生字上注音;
在需要解释的词语下加——;
在关键词语下加……;
在段落的中心句下画----;
在重要的句子下画====;
用│划出段落内部层次;
用‖划出文章的结构段;
用1、2、3、4……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用一、二、三、四……标出结构段的序号;
还可以是一些让自己注意的警示语等。
圈点的过程是读、思、记的组合过程,可促进理解、增强记忆,便于复习,便于检查、摘录,并为下一步的批注作好准备。
批注,也称旁批,就是学生在阅读的时候把读书感想、疑难问题,随手批写在书中的空白地方。可以是对一些生词难字加以注释,可以是给段落层次写大意,也可以是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手法加简评;可以写在相应的句段旁的空白处或是眉首尾;可以在阅读中进行,也可以在回味中补充。它是阅读者自身感受的笔录,体现着阅读者别样的眼光和情怀。所以应鼓励学生自由读、放开读,创新理解与记录。
我们可以把圈点批注法具体运用到阅读教学中的每一步去:
初读时,圈点的重点应是需要注音、注释的生字生词、自然段的序号、文章的中心句或重点语句。
此次圈点主要是读通文章,粗知作者思路,初识文章的框架,即整体感知文章的大概内容,对以后的深入阅读起确定方向的作用。阅读时多采用速读的方式。
再读时,批注的重点应是解决初读时圈点的问题。
圈点的重点应是文章的重点、难点和疑点,重要的、精彩的、有欣赏价值的佳句以及感受最深的句子,结构段的序号,修辞、表达方式、说明方法、论据类型等。此次圈点是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不断提高自学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这种训练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读懂文章,养成边读书边动脑的良好习惯,从而终身获益。阅读时多采用精读的方式。
回读时,主要解决再读过程中圈点的问题或对内容作批注、写感悟。
这个时候就可以评析用词的精妙、欣赏美妙的语句,可以鉴赏文段中手法运用的巧妙,也可以写出自己读某段后或读完全文后的感受。批语可以古为今用、名为俗用,可以流行,可以经典。
如用古诗句“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为“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作批注。
如用名家歌德《少年维特的烦恼》中的“哪个少年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为苏霍姆林斯基《致女儿的信》作批注。
如用名言“胜不骄,败不馁”为傅雷欣赏儿子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作批注。
如用流行的信乐团《死了都要爱》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中“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作批语。
当然,做圈点批注,一定要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进行。读过某一个章节,先要经过思考,找出重点难点,决定哪些地方应该圈点、哪些地方应该勾划、哪些地方要加注、哪些地方要加批,然后再动笔墨。如果在似懂非懂的情况下就乱划一气、胡批一通,反而会影响对文章的深入理解。
其次,圈点使用的符号应该是固定的,不要随意改换,符号的种类也不宜过多。这样才能保证一打开圈点过的书就能看明白。还要注意圈点和勾划的地方不可过多,通篇都加了五花八门的记号,反而看不出哪里是重点了。
第三,还要注意做“批注”时应该做到既言之有物又简明扼要。批注的内容要有分析,不管是褒是贬,都应该说出点根据来,随便加上一些“好”、“绝妙”或者“废话”、“胡说”之类的话是没有用处的。批语应简洁、精练、语言通顺,不能太繁琐,要用自己的话准确概括,做到言简意赅,不应过长,罗哩罗嗦地说不到点子上。
另外,作批注要在原书适当的地方写你的真实感受,写不下可用其他纸张。有什么写什么,不拘一格。如果该书你准备阅读多次,注意每次用不同的笔写。
教会学生圈点批注的方法后,要坚持让学生拿起笔来读书,这样学生的书上一定会呈现出万紫千红、百花齐放的精彩画面。
出于对以上问题的思考,我觉得要培养学生自己独立阅读的习惯和阅读鉴赏能力,可以从先贤们早用的“圈点批注”法开始。
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所以首先就要求学生在读书时,必须拿起笔来。
圈点,就是读书时,利用一套自己能够理解的能代表某方面意义的符号在文章的字、词、句、段上圈点勾划。
例如在生字上注音;
在需要解释的词语下加——;
在关键词语下加……;
在段落的中心句下画----;
在重要的句子下画====;
用│划出段落内部层次;
用‖划出文章的结构段;
用1、2、3、4……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用一、二、三、四……标出结构段的序号;
还可以是一些让自己注意的警示语等。
圈点的过程是读、思、记的组合过程,可促进理解、增强记忆,便于复习,便于检查、摘录,并为下一步的批注作好准备。
批注,也称旁批,就是学生在阅读的时候把读书感想、疑难问题,随手批写在书中的空白地方。可以是对一些生词难字加以注释,可以是给段落层次写大意,也可以是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手法加简评;可以写在相应的句段旁的空白处或是眉首尾;可以在阅读中进行,也可以在回味中补充。它是阅读者自身感受的笔录,体现着阅读者别样的眼光和情怀。所以应鼓励学生自由读、放开读,创新理解与记录。
我们可以把圈点批注法具体运用到阅读教学中的每一步去:
初读时,圈点的重点应是需要注音、注释的生字生词、自然段的序号、文章的中心句或重点语句。
此次圈点主要是读通文章,粗知作者思路,初识文章的框架,即整体感知文章的大概内容,对以后的深入阅读起确定方向的作用。阅读时多采用速读的方式。
再读时,批注的重点应是解决初读时圈点的问题。
圈点的重点应是文章的重点、难点和疑点,重要的、精彩的、有欣赏价值的佳句以及感受最深的句子,结构段的序号,修辞、表达方式、说明方法、论据类型等。此次圈点是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不断提高自学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这种训练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读懂文章,养成边读书边动脑的良好习惯,从而终身获益。阅读时多采用精读的方式。
回读时,主要解决再读过程中圈点的问题或对内容作批注、写感悟。
这个时候就可以评析用词的精妙、欣赏美妙的语句,可以鉴赏文段中手法运用的巧妙,也可以写出自己读某段后或读完全文后的感受。批语可以古为今用、名为俗用,可以流行,可以经典。
如用古诗句“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为“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作批注。
如用名家歌德《少年维特的烦恼》中的“哪个少年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为苏霍姆林斯基《致女儿的信》作批注。
如用名言“胜不骄,败不馁”为傅雷欣赏儿子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作批注。
如用流行的信乐团《死了都要爱》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中“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作批语。
当然,做圈点批注,一定要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进行。读过某一个章节,先要经过思考,找出重点难点,决定哪些地方应该圈点、哪些地方应该勾划、哪些地方要加注、哪些地方要加批,然后再动笔墨。如果在似懂非懂的情况下就乱划一气、胡批一通,反而会影响对文章的深入理解。
其次,圈点使用的符号应该是固定的,不要随意改换,符号的种类也不宜过多。这样才能保证一打开圈点过的书就能看明白。还要注意圈点和勾划的地方不可过多,通篇都加了五花八门的记号,反而看不出哪里是重点了。
第三,还要注意做“批注”时应该做到既言之有物又简明扼要。批注的内容要有分析,不管是褒是贬,都应该说出点根据来,随便加上一些“好”、“绝妙”或者“废话”、“胡说”之类的话是没有用处的。批语应简洁、精练、语言通顺,不能太繁琐,要用自己的话准确概括,做到言简意赅,不应过长,罗哩罗嗦地说不到点子上。
另外,作批注要在原书适当的地方写你的真实感受,写不下可用其他纸张。有什么写什么,不拘一格。如果该书你准备阅读多次,注意每次用不同的笔写。
教会学生圈点批注的方法后,要坚持让学生拿起笔来读书,这样学生的书上一定会呈现出万紫千红、百花齐放的精彩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