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抑或隔阂?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OMAO10023331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法国当代女作家安妮·埃尔诺(Annie Ernaux)独创了居于“文学、社会学和历史学之间”的社会自传体裁,以平白中性的笔调书写个人的经历与社会的变迁。在她的社会自传作品中杂糅了上流社会与下层社会、公共与私人、外在与内心等多重对立空间。本文以叙事学理论为依托,从空间的角度入手,剖析其社会自传中的叙事空间,以此揭露作者的内心流亡及无法消弭隔阂实现融合的社会现实。
  关键词:安妮·埃尔诺;社会自传;叙事学;空间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0--02
  引言:
  安妮·埃尔诺在法国当代文坛独树一帜,已逐步跨入经典行列。她的作品大多回忆个人的经历,将写作与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然而,不同于一般的自传作品,安妮·埃尔诺写的“既不是传记当然也不是小说,可能是介于文学、社会学和历史学之间的什么东西吧”。[1]她1940年出生于法国滨海塞纳省的利勒博纳(Lillebonne),父母在诺曼底的小城伊沃托(Yvetot)开了一家咖啡食品杂货店。尽管家境贫寒,但她刻苦学习,成绩斐然。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后,她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在中学教授现代文学,后与一位良好出身的男人结婚,成功地跻身于上流社会阶层。1974年,安妮·埃尔诺开始了她的文学生涯,创作了《空衣橱》(Les Armoires vides)《位置》(La Place)《一个女人》(Une femme)《耻辱》(La Honte)《悠悠岁月》(Les Années)等一系列作品。她的作品由始自终都摈弃了虚构与幻想,以自己及身边人为主题,借鉴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融合了社会进程与个人经历,开创了极具特色的社会自传。安妮·埃尔诺在其社会自传作品中剖析她的父母,她的童年、学业、婚姻、工作等,用一种尽量还原事实本身的中性口吻书写她及她所代表的“阶层变节者”的困惑与迷茫。
  叙事学(narratologie)一词由法国文艺理论家托多罗夫(T.Todorov)1969年在《<十日谈>语法》一书中首次提出,“用以指研究叙事结构的学问”[2]。它在法国兴起,随后迅速扩展到其它国家。虽然根基较浅,但叙事学理论方兴未艾,且不断向纵深发展。根据法国结构主义叙事学提出的故事(récit)与话语(discours)这一对概念,美国著名的叙事学家查特曼(S. Chatman)把文学作品中的叙事空间也区分为“故事空间”与“话语空间”。“‘故事空间’指事件发生的场所或地点,‘话语空间’则是叙事行为发生的场所或环境”。[3]其中,“‘故事空间’在叙事作品中具有重要的结构意义。除了为人物提供了必需的活动场所,‘故事空间’也是展示人物心理活动、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作品题旨的重要方式”。[4]安妮·埃尔诺在她的社会自传中打造了与其个人经历紧密相连的“故事空间”,既包含了下层社会与上流社会的迥异,又囊括了男女家庭内外角色的分歧,还涉及到外在与内心的抗争等。这些相互对立的“故事空间”使一位出身低微,通过奋发努力实现阶层跨越,却依然找不到归属感的女性形象跃然纸上,淋漓尽致地反映了她的心路历程。
  一、“我们那儿”(chez nous)与“在那边”(par là-bas)
  安妮·埃尔诺社会自传中最明显的“故事空间”是她所来源的下层社会与她所跨入的上流社会,这两个对立的阶层在她的身上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安妮·埃尔诺的父母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早早辍学进入工厂工作。但他们不屈服于命运,用自己的双手努力奋斗,开了一家咖啡食品杂货店,成为了小商人。他们把所有的愿望和抱负都寄托在女儿的学业上,希望她成为一个有知识的文化人,可以过得比他们好。安妮·埃尔诺在小城伊沃托度过了青少年时光,生活在她家的咖啡食品杂货店所在的“我们那儿”。这里是穷人们的聚居地,到处是破旧不堪的老房子。“这些老房子的房前带着夹着篱笆的小院和菜园子。住在这些房子里的人,他们的‘经济实力’比较差”[5],说着夹杂着方言土语的法语。而人人讲着标准法语的“在那边”有宽阔的人行道,漂亮的私人住宅,是富人们的领地。“我们那儿”的人们无比羡慕“在那边”的生活,二者几乎没有交集。安妮·埃尔诺从小就感受到了这两个空间的对立,“我们那儿”代表了她极力想要逃离的下层社会,“在那边”则是她梦想进入的上流知识分子阶层。
  “我们那儿”出身的安妮·埃尔诺通过学习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考取了中学教师资格证,成为了一名知识分子,后来与一位出身良好的男人组建家庭,真正地成为“在那边”的一员。然而“培养哺育过我的学校、家庭和我住过的省份都曾对我产生过潜移默化的影响,造就了我今天的性格特征”。[6]由下层社会跨越至上流社会的安妮·埃尔诺始终感受到这两个对立阶层的隔膜,她无法抹去“我们那儿”的痕迹,内心深处无休止地重复着“耻辱感”,无法真正地融合进“在那边”的世界中。这种挣扎与斗争有力地塑造了作为“阶层變节者”安妮·埃尔诺的形象。
  二、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
  作为法国当代女性,安妮·埃尔诺的社会自传是女性成长与发展的缩影,反映了自二战以来女性在法国社会中的处境与遭遇。她以自身的经历为蓝本,展现了男女在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即家庭内外扮演的不同角色,通过这两重对立的“故事空间”揭露了两性之间依然不平等的社会现实。安妮·埃尔诺描写了若干不同时期、不同阶层的女性亲人,包括她的奶奶、外婆、妈妈、婆婆等。奶奶是一名女工,在鲁昂的工厂里加工布料;外公很早就去世了,外婆一个人纺布织线、洗衣熨衣,支撑整个家庭;妈妈先是工厂女工,后来成为一家勉强维持生计的咖啡食品杂货店的女老板。她们都来源于下层社会,既要照料家庭、养育儿女,又要辛勤劳作、贴补家用,家庭内外都需兼顾。而她的婆婆是一位典型的中产阶级女性,“和我的母亲同岁,但人家依然保持着苗条的身材,面色滋润,双手细腻。她还会弹钢琴,随便什么曲子拿起来便弹,并且经常在家里招待朋友”,[7]她只需照顾好丈夫和孩子,完全不用出去工作,不用为了生计而操劳。不同阶层的女性在家庭内外两重“故事空间”的不同遭遇反映了社会阶层之间的不平等。   安妮·埃爾诺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她是中学教师,丈夫是公务员,成功地改变了自己的命运,由下层社会进入到知识分子阶层,然而她却更深刻地感受到了资产阶级女性被男权凌驾、禁锢的地位。婚后的生活恍若密封于斗室中,工作以外的所有时间都花在照料家庭上,她每天忙得团团转,没有时间思考,没有时间继续追逐文学梦想。而她的丈夫结束工作回到家中,依然可以继续自己的爱好,彻底放松身心,家中的琐事理所当然归属于妻子。这是布迪厄的“男性统治”理论在两性间的真实写照。男性只需完成公共空间的使命,而女性不论多高的学识水平,始终需要协调好家庭内外的关系,扮演贤妻良母的角色。被称为“女版布迪厄”的安妮·埃尔诺对“男性统治”深有体会,男女两性在公共与私人空间的不对等更加加深了二者之间的不公平地位。
  结语:
  安妮·埃尔诺虽然由贫苦的下层社会上升至上流社会,然而她出身的阶层给她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这使她的内心陷入了身份认同的冲突中。一方面她已经回不去她所来源的下层社会,另一方面又无法完全融入上流社会。因此,寻找失去的自我是她的社会自传作品中隐藏的主题。她代表着所有的“阶层变节者”们,代表着被男权压制的女性们,她的个人回忆引起了同时代人的共鸣,事实上书写了整个社会的集体回忆,见证了时间的流逝与时代的变迁。
  注释:
  [1]安妮·埃尔诺著,郭玉梅译.一个女人.天津: 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 p.128.
  [2]西摩·查特曼著,徐强译.故事与话语—小说和电影的叙事结构.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p.1.
  [3]申丹、王丽亚著.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 p.129.
  [4]申丹、王丽亚著.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 p.132.
  [5]安妮·埃尔诺著,郭玉梅译.一个女人.天津: 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 p.154.
  [6]安妮·埃尔诺著,郭玉梅译.一个女人.天津: 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 p.148.
  [7]安妮·埃尔诺著,郭玉梅译.一个女人.天津: 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 p.107.
  参考文献:
  [1]安妮·埃尔诺著,郭玉梅译.一个女人.天津: 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
  [2]西摩·查特曼著,徐强译.故事与话语—小说和电影的叙事结构.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申丹、王丽亚著.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
其他文献
摘 要:作为“80后”作家的领军人物,韩寒真正进入公众视线是从在学生时代的《杯中窥人》在新概念作文比赛中获得第一名开始的。之后,因为他本人受到社会关注,所以他的退学行为饱受社会争议,成为“韩寒现象”。本文从韩寒作品的叛逆和批判现实主题出发,探讨韩寒眼中的另类世界。  关键词:韩寒;韩寒现象;现实主题  作者简介:王一帆(1991-),男,汉族,浙江嘉善人,海南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秋风  吹走了夏天  阵阵秋雨含情脉脉地  轻唱着  浅秋的韵律和诗行  绵绵秋雨  你是不是夏日里  那朵朵的白云  瓜熟蒂落  飘然而下  绵綿秋雨  你是不是  还会  变成白云朵朵  飞翔在蔚蓝的天空
摘 要:《闷与狂》不仅是王蒙耄耋之年的长篇小说,同时也是继《王蒙自传》三部曲之后的另一部“王蒙自传”。它颠覆了自传写作的常规,显示出一定的异质性,是王蒙跨文体写作的蓝本。《闷与狂》在语言的狂欢中洋溢着乐观主义的精神。印象式书写展示了王蒙丰富的内心世界。散文化、诗化的形式也是对自传写作传统的挑战。  关键词:“王蒙自传”;《闷与狂》;印象;狂欢;散文化  作者简介:杨笑(1991-),中国海洋大学文
摘 要:对《论语》中“贤贤易色”的理解,古今学者多有分歧,以杨伯峻先生为代表的一派认为“贤贤易色”即“尊敬贤者,轻视美色”,以王念孙为代表的另一派则认为“贤贤易色”即“以贤为贤,将对美色的渴慕热望,更易为对贤人的渴望热慕”。本文通过出土文献帛书《五行》与《孔子诗论》中对《关雎》的阐释提供的相关线索进行论述,结合新的语法成果,认为“贤贤易色”应该理解为“应该解释为以贤为贤,改易颜色。”。  关键词:
摘 要:意大利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可以说是二战之后世界文坛中最耀眼的一颗明星之一了。他那令人赞叹的小说创作技巧、充满智慧和想象的写作风格,他致力于穷尽小说艺术的无限可能性,以拓荒者的勇气和智慧不断开辟出新疆界被人们誉为“作家中的作家”。异化主题是卡尔维诺创作中极为关注的话题,而《意大利童话》中所展示的所反映的不仅仅是意大利民族的历史与现实,一定程度上也是整个人类的歷史与现实,其中对人类自我本质的丧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3--01  “中国式”的话剧发展立足于中国的社会现实,吸取中国传统艺术的精华,借鉴了西方话剧的发展经验,去粗取精,糅合了多种现代化的元素,自成一家,形成了与众不同的发展道路  (一)新鲜元素,活跃舞台  ①舞台写实元素加入  “中国式”话剧比较重视舞台的直观感受,重视舞台意境的营造和气氛的渲染,有时导演为
摘 要:本文通过对文本的解读,探讨了荒谬的看法的形成;“看法”使原本良善的人性瓦解、使虚伪人性膨胀,作用于人的自尊心主导人的心理和行为最终催生悲剧的问题。  关键词:看法;尊严;悲剧  作者简介:李莹(1993-),山东临沂人,青岛大学2015级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作家作品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4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8--02  获1999年第71届奥斯卡提名奖的伊朗电影《小鞋子》,两年内连获五次电影节奖项。这确实是一部非常经典的电影。故事是围绕妹妹莎拉的一双丢失的旧鞋子展开的,影片自始至终都没有离开过对这双鞋子的讲述,所以片名译为《小鞋子》,它还有另一个译名《天堂的孩子》,我认为后者更能传达出影片的意蕴。而这些意蕴都
那个辗转难眠的夜  幸好遇见了你  你是  媽妈吟唱的摇篮  曲拥我酣然入梦  那个跳动欢喜的清晨  幸好遇见你  你是炎炎夏日里的一缕清风  把舒爽吹进了  我轻盈的脚步里  幸好遇见你  你是  山间淙淙的清泉  浇灌着  我的诗发了芽
“他给我发最后一条消息,说请不要以任何方式再联系我。可笑不可笑?竟然有这种男人。”朋友说着说着又哭了,显然,这句分手告别词像一把剑直插心底,聽说她在约我见面之前,已经分别找了另外几个朋友,犹如名医会诊,众人都没能把剑拔出来,换几道手后,终于轮到我了。  她主要是不忿,他凭什么用这种态度对她?她对他够好了,朋友把交往一年来,陆陆续续送男友的每一样礼物都列出来,一周年送的BV公文包,生日时的iPh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