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3月26日,台湾“中山科学研究院”实验中的一架大型无人机,从台东香兰靶场起飞,不到5秒钟便失控起火并坠海。台军对这一损失上千万新台币的事故轻描淡写,不愿证实坠毁的是何种机型。台湾“国防部”军事发言人虞思祖特地表示,“因涉及武器研发测试,援例不予响应。”不难看出,尽管两岸关系逐渐回暖,台军通过发展无人机做大军事力量的野心仍在不断膨胀。
台军一直认为,无人机是平时侦察大陆军情最有效的手段,战时则是攻击大陆雷达站的“杀手锏”武器;为了保护“制胜法宝”E-2K预警机免遭地对空反辐射导弹攻击,台军急需无人机充当假目标诱饵。此外,台军认为发展无人机是“一石二鸟”之举。
陈水扁执政期间,绑上“台独”战车的台军奉行的是“先制反制”的作战思想。为配合舆论造势,诱骗岛内民众,台军无人机的发展情况逐渐从幕后走向台前。2002年7月,台湾发布的“国防报告书”首次公布了台军引进、研制无人机的计划,列出了10项代表“国防”实力的关键技术。其中,位列第10项的正是无人机技术。2005年,台湾《全球防卫》杂志披露,台军炮制攻击大陆的9项“秘密计划”,其中之一的“自杀计划”,就是研制“自杀式”反辐射无人机来攻击大陆东南沿海地区的雷达站。2008年5月,马英九上台执政以来,他表示目前两岸关系虽有改善,但是该维系的建军备战工作绝不容松懈。为了维系两岸和平,充实“国防”实力并展现自我防卫的决心刻不容缓。
美国把无人机列入黑名单
台湾当局每年对美军火订购单中都要求美国向其出售“捕食者”无人机。“捕食者”无人机是美国通用原子公司研制生产的一种中空、长续航时间无人机,是当今世界上经过多次实战检验的先进无人机。在科索沃战争中,“捕食者”是唯一能提供目标图像信息的无人机,在3000米高度对各种地面目标实施准确的实时定位,顺利侦察到南联盟的机动地空导弹阵地、坦克阵地等目标,为北约立下了汗马功劳。在阿富汗战争中,美军首次使用“捕食者”无人机发射“地狱火”反坦克导弹,成功摧毁了一辆塔利班的坦克,首开无人机使用精确制导武器攻击地面目标之先河。美军出动携带“地狱火”导弹的“捕食者”无人机,还曾击毙了本·拉登的助手阿提夫。“捕食者”被台军列为“梦寐以求”的无人机也就不难理解了。
但由于美国国务院禁止美方提供任何敏感性装备零部件给台湾,而“捕食者”是具有极强攻击性的武器,它不符合台军防卫性战略的需要,因而列入了美对台军售的“黑名单”。就在2008年10月3日,美国开启对台超过64亿美元的超级军售。尽管此次军售武器品种多、数量大,却仍未包括“捕食者”,这使得台军高层失望至极,深感无人机计划备受挫折。
台军的第二方案是求购以色列的“哈比”无人机。“哈比”无人机是一种反辐射攻击无人机,由以色列飞机工业公司(IAI)下属的马特拉分公司研制生产。“哈比”与目前广泛应用于侦察、通信的无人机不同,它集无人机、导弹技术于一体,是一种利用敌方雷达辐射的电磁波信号,自动搜索、跟踪并摧毁地面雷达的反辐射武器系统,主要用于攻击防空雷达,功能与反辐射导弹一样。它的造价平均只有5万美元,而活动范围却可达300千米,机头装有16千克炸药,可持续飞行数小时,使用红外线与自动目标辨别系统锁定雷达电磁波后,再沿着电磁波束俯冲撞向雷达天线。据香港媒体报道,台军方已经开始寻求向以色列购买“哈比”无人机的可能性。实际上早在10多年前,以色列就曾向台湾推销过“哈比”,但被台湾所拒绝。时过境迁,由于“哈比”无人机已经出口到韩国等多个国家,加之大陆对无人机的研制、引进工作比台湾更早,台军担心大陆可能已经获得了“哈比”的技术参数,因而在是否引进“哈比”无人机替代“捕食者”的问题上犹豫不决,致使台军方高层人士抱怨说:“只有慢慢等中科院做出我们急需的东西吧!”
目前,台军成功引进的有以色列产的“搜索者”无人机,“搜索者”无人机是以色列飞机工业公司(IAI)研制生产的第三代中空长航时无人机。“搜索者”无人机采用先进的气动设计、复合材料和巧妙的稳定翼和尾翼,由模块化、通用化的地面控制站进行遥控;新型地面控制站既能延伸无人机的突防距离,又能显示无人机飞行航线下方的三维地形图、任务细节和威胁态势。无人机主要机载设备用于昼间使用的1200毫米彩色CCD视频摄像机和用于夜间观察的前视红外传感器、电子战设备、诱偏设备、通信中继设备、激光目标指示或激光测距仪等。此外,台湾早年曾从美国引进了BQM-74C亚音速侦察靶机,此机长3.95米,重127千克,巡航时速555千米,航程833千米。既可以作靶机,也可以装上电视摄像机、录像机或电子战设备执行侦察任务。
磕磕碰碰的自主研发
台军无人机军购的不顺心意,刺激了台军无人机自主研制技术的不断发展。上世纪90年代初,在对外购无人机进行研究后,台军下令由其管辖的“中山科学研究院”开始着手无人机研制工作。
1995年,台湾“中山科学研究院”独立完成了第一架小型战术无人机,台湾军方将其命名为“天隼Ⅰ”,“天隼Ⅰ”可远距离遥控或自动飞行,实时传送影像,主要用于执行侦察任务,但是没有装备部队。
1996年,台军启动“中翔Ⅰ”无人机计划,旨在开发大型无人机,用于战术侦察、战场与海洋监控、电子干扰和诱饵等军事用途以及交通监视、资源勘探、反走私和反偷渡等非军事用途。1997年,“中翔Ⅰ”无人机样机在台北航展上首度露面,但台军对“中翔Ⅰ”各方面的技术性能不太满意,因此后来“中翔Ⅰ”并未投产。与“中翔Ⅰ”无人机联袂参展的还有“中山科学研究院”与美国雷声公司联合研制的001号无人机,该机更是独苗一根,虽未投产,却为台军的无人机研究积累了丰富的数据。
1998年5月,“天隼Ⅰ”的改进型“天隼Ⅱ”无人机首度试飞成功。2000年,“天隼Ⅱ”无人机在新加坡航展上公开露面。2001年4月,台军“汉光17号”演习时,“天隼Ⅱ”无人机配合“雷霆2000”多管火箭炮实弹射击进行弹着点观测。2001年5月15日,“天隼Ⅱ”无人机在“中山科学研究院”研发成果展示会上再度公开亮相。据台军宣称,该机滞空时间8小时,巡航时速130千米,载重30千克,全系统包括4架无人机、地面导控站及相关地面支持装备。可广泛应用于实时战场监控、威胁目标定位/跟踪、危险区侦察/评估、火炮定位修正、海上/海岸监控、通信中继等军事任务。
2002年,台湾军方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结合先前的经验研制出“中翔II”无人机,并于同年参加了新加坡“亚洲航宇展”。 台军除了积极推进“中翔II计划”之外,“中翔III号计划”也宣告启动。据台军称,新型的“中翔III”无人机将可以飞越台湾海峡,执行侦察任务,具备改装攻击性武器的可能。
2003年9月“汉光19号”演习中,“中翔Ⅲ号”样机被曝首次参与测试。它承担的主要任务是将导弹攻击空中及地面目标的图像中继至演习指挥中心。台湾军方坦言,图像质量并不好。2004年10月,“中翔Ⅲ号”样机进行了一系列复杂气候条件下的长航时、远距离关键性飞行测试。此次测试之后,台军开始考虑为“中翔Ⅲ号”无人机装备合成孔径雷达。2004年12月,台军在2004“国防报告书”中正式公布无人机的研发信息。该报告称,目前研发完成的“天隼Ⅱ”、“中翔Ⅱ”等可执行侦巡任务的无人机,具有长期滞空飞行、短场起降、高载荷及电子反干扰能力。
据2005年8月31日《简氏防务周刊》报道,台军已有5架“中翔Ⅱ”无人机样机的测试和制造工作接近完成。这种新型无人机具有光电和红外探测系统,最大飞行高度为3660米,最高速度为150公里/小时,最长续航时间为10小时。可执行日夜间侦察、战场监视、目标搜索及定位、战场损害评估、通信中继等任务。2005年,台湾《中国时报》披露,“中山科学研究院”拟在技术较为成熟的“中翔Ⅱ”基础上,参考以色列的“哈比”来研发新型“中翔Ⅲ”无人机。据台军内部评估,新型的“中翔Ⅲ”无人机将在2010年研发完成并量产列装,如果未来在卫星传输和射控技术上更加成熟,这种带有隐形特点的无人机,可深入大陆投射反辐射导弹,攻击我方雷达。
除“中山科学研究院”之外,近年来,台军还充分借助民间企业和高校科研力量研制无人机。如“中间试验-1”无人机(MX-1)就是由民间企业天空飞行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中间试验-1”无人机专为海岸监视设计,能执行简单的海岸巡逻任务。它装备有两冲程发动机,最长续航时间5小时,航程400千米,每架飞机的计划成本为1万美元。据台湾“中央社”报道,台湾 “国立”成功大学航空太空工程学系的无人机与微卫星研究团队,继16公里航程“天鹅”号无人机之后,另一架拥有大约150公里航程的“黑面琵鹭”号无人机已经问世。据透露,“黑面琵鹭”号拥有视距外自主飞行以及地面目标追踪、影像回传等先进性能,且具备更低油耗与更高负载能力的特性,能够进行远距离、长时间的视距外飞行。如果把“黑面琵鹭”部署在澎湖甚至金门,就可以对大陆福建沿海地区的动向进行密切监视。
迄今为止,台军自主研发并列装的主战机型只有5架“中翔Ⅱ”无人机和数架“天隼Ⅱ”无人机,难以形成战斗力。“中翔Ⅱ”和“天隼II”无人机列装的数量与台军做大做强无人机的野心反差很大,这让我们不难判断,台军无人机技术其实进展缓慢,研发并不顺利。
台军一直认为,无人机是平时侦察大陆军情最有效的手段,战时则是攻击大陆雷达站的“杀手锏”武器;为了保护“制胜法宝”E-2K预警机免遭地对空反辐射导弹攻击,台军急需无人机充当假目标诱饵。此外,台军认为发展无人机是“一石二鸟”之举。
陈水扁执政期间,绑上“台独”战车的台军奉行的是“先制反制”的作战思想。为配合舆论造势,诱骗岛内民众,台军无人机的发展情况逐渐从幕后走向台前。2002年7月,台湾发布的“国防报告书”首次公布了台军引进、研制无人机的计划,列出了10项代表“国防”实力的关键技术。其中,位列第10项的正是无人机技术。2005年,台湾《全球防卫》杂志披露,台军炮制攻击大陆的9项“秘密计划”,其中之一的“自杀计划”,就是研制“自杀式”反辐射无人机来攻击大陆东南沿海地区的雷达站。2008年5月,马英九上台执政以来,他表示目前两岸关系虽有改善,但是该维系的建军备战工作绝不容松懈。为了维系两岸和平,充实“国防”实力并展现自我防卫的决心刻不容缓。
美国把无人机列入黑名单
台湾当局每年对美军火订购单中都要求美国向其出售“捕食者”无人机。“捕食者”无人机是美国通用原子公司研制生产的一种中空、长续航时间无人机,是当今世界上经过多次实战检验的先进无人机。在科索沃战争中,“捕食者”是唯一能提供目标图像信息的无人机,在3000米高度对各种地面目标实施准确的实时定位,顺利侦察到南联盟的机动地空导弹阵地、坦克阵地等目标,为北约立下了汗马功劳。在阿富汗战争中,美军首次使用“捕食者”无人机发射“地狱火”反坦克导弹,成功摧毁了一辆塔利班的坦克,首开无人机使用精确制导武器攻击地面目标之先河。美军出动携带“地狱火”导弹的“捕食者”无人机,还曾击毙了本·拉登的助手阿提夫。“捕食者”被台军列为“梦寐以求”的无人机也就不难理解了。
但由于美国国务院禁止美方提供任何敏感性装备零部件给台湾,而“捕食者”是具有极强攻击性的武器,它不符合台军防卫性战略的需要,因而列入了美对台军售的“黑名单”。就在2008年10月3日,美国开启对台超过64亿美元的超级军售。尽管此次军售武器品种多、数量大,却仍未包括“捕食者”,这使得台军高层失望至极,深感无人机计划备受挫折。
台军的第二方案是求购以色列的“哈比”无人机。“哈比”无人机是一种反辐射攻击无人机,由以色列飞机工业公司(IAI)下属的马特拉分公司研制生产。“哈比”与目前广泛应用于侦察、通信的无人机不同,它集无人机、导弹技术于一体,是一种利用敌方雷达辐射的电磁波信号,自动搜索、跟踪并摧毁地面雷达的反辐射武器系统,主要用于攻击防空雷达,功能与反辐射导弹一样。它的造价平均只有5万美元,而活动范围却可达300千米,机头装有16千克炸药,可持续飞行数小时,使用红外线与自动目标辨别系统锁定雷达电磁波后,再沿着电磁波束俯冲撞向雷达天线。据香港媒体报道,台军方已经开始寻求向以色列购买“哈比”无人机的可能性。实际上早在10多年前,以色列就曾向台湾推销过“哈比”,但被台湾所拒绝。时过境迁,由于“哈比”无人机已经出口到韩国等多个国家,加之大陆对无人机的研制、引进工作比台湾更早,台军担心大陆可能已经获得了“哈比”的技术参数,因而在是否引进“哈比”无人机替代“捕食者”的问题上犹豫不决,致使台军方高层人士抱怨说:“只有慢慢等中科院做出我们急需的东西吧!”
目前,台军成功引进的有以色列产的“搜索者”无人机,“搜索者”无人机是以色列飞机工业公司(IAI)研制生产的第三代中空长航时无人机。“搜索者”无人机采用先进的气动设计、复合材料和巧妙的稳定翼和尾翼,由模块化、通用化的地面控制站进行遥控;新型地面控制站既能延伸无人机的突防距离,又能显示无人机飞行航线下方的三维地形图、任务细节和威胁态势。无人机主要机载设备用于昼间使用的1200毫米彩色CCD视频摄像机和用于夜间观察的前视红外传感器、电子战设备、诱偏设备、通信中继设备、激光目标指示或激光测距仪等。此外,台湾早年曾从美国引进了BQM-74C亚音速侦察靶机,此机长3.95米,重127千克,巡航时速555千米,航程833千米。既可以作靶机,也可以装上电视摄像机、录像机或电子战设备执行侦察任务。
磕磕碰碰的自主研发
台军无人机军购的不顺心意,刺激了台军无人机自主研制技术的不断发展。上世纪90年代初,在对外购无人机进行研究后,台军下令由其管辖的“中山科学研究院”开始着手无人机研制工作。
1995年,台湾“中山科学研究院”独立完成了第一架小型战术无人机,台湾军方将其命名为“天隼Ⅰ”,“天隼Ⅰ”可远距离遥控或自动飞行,实时传送影像,主要用于执行侦察任务,但是没有装备部队。
1996年,台军启动“中翔Ⅰ”无人机计划,旨在开发大型无人机,用于战术侦察、战场与海洋监控、电子干扰和诱饵等军事用途以及交通监视、资源勘探、反走私和反偷渡等非军事用途。1997年,“中翔Ⅰ”无人机样机在台北航展上首度露面,但台军对“中翔Ⅰ”各方面的技术性能不太满意,因此后来“中翔Ⅰ”并未投产。与“中翔Ⅰ”无人机联袂参展的还有“中山科学研究院”与美国雷声公司联合研制的001号无人机,该机更是独苗一根,虽未投产,却为台军的无人机研究积累了丰富的数据。
1998年5月,“天隼Ⅰ”的改进型“天隼Ⅱ”无人机首度试飞成功。2000年,“天隼Ⅱ”无人机在新加坡航展上公开露面。2001年4月,台军“汉光17号”演习时,“天隼Ⅱ”无人机配合“雷霆2000”多管火箭炮实弹射击进行弹着点观测。2001年5月15日,“天隼Ⅱ”无人机在“中山科学研究院”研发成果展示会上再度公开亮相。据台军宣称,该机滞空时间8小时,巡航时速130千米,载重30千克,全系统包括4架无人机、地面导控站及相关地面支持装备。可广泛应用于实时战场监控、威胁目标定位/跟踪、危险区侦察/评估、火炮定位修正、海上/海岸监控、通信中继等军事任务。
2002年,台湾军方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结合先前的经验研制出“中翔II”无人机,并于同年参加了新加坡“亚洲航宇展”。 台军除了积极推进“中翔II计划”之外,“中翔III号计划”也宣告启动。据台军称,新型的“中翔III”无人机将可以飞越台湾海峡,执行侦察任务,具备改装攻击性武器的可能。
2003年9月“汉光19号”演习中,“中翔Ⅲ号”样机被曝首次参与测试。它承担的主要任务是将导弹攻击空中及地面目标的图像中继至演习指挥中心。台湾军方坦言,图像质量并不好。2004年10月,“中翔Ⅲ号”样机进行了一系列复杂气候条件下的长航时、远距离关键性飞行测试。此次测试之后,台军开始考虑为“中翔Ⅲ号”无人机装备合成孔径雷达。2004年12月,台军在2004“国防报告书”中正式公布无人机的研发信息。该报告称,目前研发完成的“天隼Ⅱ”、“中翔Ⅱ”等可执行侦巡任务的无人机,具有长期滞空飞行、短场起降、高载荷及电子反干扰能力。
据2005年8月31日《简氏防务周刊》报道,台军已有5架“中翔Ⅱ”无人机样机的测试和制造工作接近完成。这种新型无人机具有光电和红外探测系统,最大飞行高度为3660米,最高速度为150公里/小时,最长续航时间为10小时。可执行日夜间侦察、战场监视、目标搜索及定位、战场损害评估、通信中继等任务。2005年,台湾《中国时报》披露,“中山科学研究院”拟在技术较为成熟的“中翔Ⅱ”基础上,参考以色列的“哈比”来研发新型“中翔Ⅲ”无人机。据台军内部评估,新型的“中翔Ⅲ”无人机将在2010年研发完成并量产列装,如果未来在卫星传输和射控技术上更加成熟,这种带有隐形特点的无人机,可深入大陆投射反辐射导弹,攻击我方雷达。
除“中山科学研究院”之外,近年来,台军还充分借助民间企业和高校科研力量研制无人机。如“中间试验-1”无人机(MX-1)就是由民间企业天空飞行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中间试验-1”无人机专为海岸监视设计,能执行简单的海岸巡逻任务。它装备有两冲程发动机,最长续航时间5小时,航程400千米,每架飞机的计划成本为1万美元。据台湾“中央社”报道,台湾 “国立”成功大学航空太空工程学系的无人机与微卫星研究团队,继16公里航程“天鹅”号无人机之后,另一架拥有大约150公里航程的“黑面琵鹭”号无人机已经问世。据透露,“黑面琵鹭”号拥有视距外自主飞行以及地面目标追踪、影像回传等先进性能,且具备更低油耗与更高负载能力的特性,能够进行远距离、长时间的视距外飞行。如果把“黑面琵鹭”部署在澎湖甚至金门,就可以对大陆福建沿海地区的动向进行密切监视。
迄今为止,台军自主研发并列装的主战机型只有5架“中翔Ⅱ”无人机和数架“天隼Ⅱ”无人机,难以形成战斗力。“中翔Ⅱ”和“天隼II”无人机列装的数量与台军做大做强无人机的野心反差很大,这让我们不难判断,台军无人机技术其实进展缓慢,研发并不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