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小学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管理者,是学校领导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工作的重要助手和骨干力量,是联系各科任教师、学生集体组织的纽带,是沟通学校、社会和家庭各种教育力量的桥梁。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履行不同的职责、完成诸多的任务,因而,对班主任工作中容易出现的心理偏差进行研究和预防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首因效应”及预防
在人的交往中,个体比较重视最先得到的信息,据此对他人下判断而形成第一印象后,对后来的信息就较不重视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应”。这是班主任在新接班的起始阶段,对某个或某些学生所得到的最初的信息因素所引起的心理效应。
在班主任与学生首次接触时,双方相互观察比较仔细,注意比较集中,留下的印象比较深刻。师生的信赖程度和交往深度与第一印象有直接关系。但第一印象只能作为对人知觉的起点,而不能作为终点。也就是说,初次接触,师生不可能互相作出全面的评价,难免有主观性和片面性。第一印象常常会在班主任的心里固定下来,形成心理定势,成为以后对待这个学生的主要依据,使班主任在教育活动中出现不应有的失误。如有位年轻班主任,开学初发现某学生在书桌桌面上涂写,就始终认为该生不爱护公物。克服“首因效应”的办法是,不以貌取人,不凭印象下结论,设法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学生的情况。
(二)“马太效应”及预防
“马太效应”源于《马太福音》,原意是让富有的更富有,让贫穷的更贫穷。由于人们的期望和积极的情感反应,会使所期望的对象向更符合期望者期望的方向发展,即对对象有激励和鼓舞作用。
这一心理偏差可能由皮格马利翁效应(或称罗森塔尔效应、期待效应)引发。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对某个学生的认知而形成一定的期望,促使该学生朝着期望的方向发展,而最终使预言成为现实。古希腊神话中的皮格马利翁迷恋自己精心雕刻的一尊女神像,他的深情期望果真将雕像激活成人,他如愿以偿地和女神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心理学家借用这个神话说明:教师的期望足以影响学生的行为,并产生神奇性教育效果。对一个人传递积极的期望,就会使他进步得更快,发展得更好。反之,向一个人传递消极的期望则会使人自暴自弃,放弃努力。
在班主任工作中,这种现象也时常发生,如“好学生”处处受到优待,而“后进生”往往丧失许多机会和条件。克服的办法是,应以“每个学生都是可教的”為指导思想,不以标准化测试的成绩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而应以每个学生每一方面的充分发展为评价基础。班主任工作以尊重和热爱学生为核心,公平、公正、客观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可持续地发展。
(三)“晕轮效应”及预防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当月晕出现时,我们在月晕的扩展、遮挡下常常看不清月亮。照像时,镜头进光太多,主体影像会出现晕轮,主体反而变得模糊不清。晕轮效应是指由对一个人的整体印象,直接影响到对其具体特征的认识和评价的一种心理现象,极易导致个人偏见。如对某一学生有好感,觉得他一切都好,否则,觉得他一无是处。这种以某一方面优点(或缺点)代替全部优点(或缺点)的倾向,在班主任工作中是时有表现的,并且会产生不良后果。克服的办法是,班主任要客观、公正地评价和认识学生,经常多个角度考察、了解学生,既要看到长处,又要了解不足,不能仅凭学生某一方面的表现而做出终结性的鉴定。特别要努力消除“晕轮”的影响,全面、冷静地评价问题学生,发现他们身上的诸多“闪光点”,并给予适当引导,不以偏概全,就可以避免“因寸朽而弃连抱之材”的情况。
(四)“定型效应”及预防
“定型效应”是指人们对某个群体中的人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生活在同一地域或文化背景中的人们常表现出许多相似性,人们在社会认知中便将这种相似的特点加以归纳、概括到认识中并固定下来,形成刻板印象。刻板印象一旦形成不仅很难改变,而且人们会用它去“同化”某一个体,即只要某一个体被“同化”到群体中,对群体的刻板印象自然也适于认识这个人。类别化在社会认知中可以加快信息加工速度,简化人的认识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执简驭繁的作用。但是,类别化常常导致社会认知出现错误,因为过分简化会隐没了某些个体身上独特的东西。群体中的有些个体虽属于某个群体,但其特征并非与群体特征一致,在这种情况下,类别化就会导致过度概括的错误。当前人的社会经济活动领域、思想观念都在发生巨大变化,如果仍拿以前形成的社会刻板印象去认识人,往往会出现错误。班主任在班级日常生活中,应注意观察学生的具体表现,实事求是地看待学生,以发展的、动态的、辩证的眼光看待学生,决不能仅凭刻板印象主观地给学生下评语,更不能人为地将学生随意地划归到某一群体中。
(五)“求全心理”及预防
“求全心理”是指班主任在心目中往往有一套理想化的评价学生的标准系统,这一系统由于过分追求完美而忽视了班级学生的发展实际和现实差异。作为班主任,把握好评价标准理想性与现实性之间的“度”是非常重要的。过高的要求固然好,但是与学生的实际有距离,学生怎么努力都有可能达不到,会使学生失去自信心。求全心理更不利于班主任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当后进生有了微小的进步,本应受到肯定和表扬,但在求全心理支配下,班主任则不予重视和鼓励,会影响后进生发展的积极性。克服的办法是,班主任要潜心研究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适时、适度、适当地提出教育要求,并引导学生不断地发展。
(六)“文饰心理”及预防
班主任在认知他人的过程中,常常无意识地将自己的个性倾向推衍到学生身上,以此解释学生的行为和心理。这种投射常常能敏感觉察到学生细致入微的心理活动。但是由于班主任与学生处于不同的地位,认知、兴趣、态度、愿望、思想、个性、生活背景不同,因而这种以己度人的认知方式,也会带来认知偏差。班主任可能会为了掩饰自己的错误行为,往往寻找一些关系不大,或根本没有关系的理由来搪塞,认为班主任做的事都是为学生好,都是正确的,即使做错了,也碍于情面、脸面,不能当面向学生承认错误,否则会失去威信。克服的办法是,班主任组织班级活动时,不要自作主张,要放开学生手脚,充分调动其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发挥其想象力,冷静地思考问题,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和学生的言行,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七)“失控心理”及预防
“失控心理”常发生在班主任面对突发事件或问题学生的时候。有的班主任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情感,或暴怒斥责,或讽刺挖苦,或横眉冷对,或喜怒无常。感情失控,不利于班主任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不但谈不上对学生的教育引导,连自身的威信也会随之降低。克服的办法是,班主任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修养、道德修养和性格修养,完善自己的人格,保持饱满的工作热情、积极的情绪情感、达观的人生态度,加强自我调控能力。
(八)“代偿心理”及预防
人的各种生理和心理能力的发展、成熟,虽然依赖于明确分化的生理机能的作用,但总体发展水平方面,表现出一定的互补性和协调性。如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长发挥达到部分补偿,即人的精神力、意志、情绪情感能帮助人战胜残缺与不足。
但是代偿心理过度,班主任可能因为观察能力不太强,而过份相信自己的其他方面的能力一定会替代观察能力,如语言能力或直觉等等。同时,有可能班主任因为心理压力过大,出于“代偿”转移心理,他们寄厚望于学生完成自己的愿望,对学生提出过高、过多的要求,希望学生一味攀登自己没有达到的人生高度。这一心理影响班主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目标作出正确的选择。班主任要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清楚地了解自己、客观地分析自己,充分利用自己所具有的优势,科学合理发挥代偿作用。
(九)“餍足心理”及预防
新上任的班主任,尤其是青年班主任,踏上工作岗位伊始,工作热情很高、劲头十足,时间一长,由于班主任工作的复杂、单调、压力大,就会产生倦怠感。“餍足心理”是指班主任对工作和对学生爱的情感的“餍足”,抑制了其对工作和学生的投入,使工作激情不再、热情衰减甚至使工作陷入瘫痪的僵局。克服的办法是,努力培养工作兴趣和自身发展的欲望,勤思考、多学习,向书本和学生学习,工作中追求创新的乐趣和喜悦,把学生的进步当作自己最大的成功和满足。
(十)“自否心理”及预防
“自否心理”是一种自我轻视和自我怀疑的心理倾向。有的班主任往往怀疑自己的工作能力,特别是当某一项具体工作失败,或发现自己的工作做得没有别的班主任好,或在人生发展过程中遇到不如意时,常常会对自己的知识、能力、人格、甚至身心发展产生怀疑,进而对自己不认同,失去工作的信心和动力。克服的办法是,首先对自己有一个全面而客观的认识,包括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长处和短处,扬长避短、取长补短,着眼于发挥自己的特长。要对自己有信心,更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发展得更好。要相信自己对学生教育的有效性,即使未完成既定任务,也可以从中获取经验。
【作者单位:浙江教育学院,浙江杭州,310012】
责任编辑/孙
(一)“首因效应”及预防
在人的交往中,个体比较重视最先得到的信息,据此对他人下判断而形成第一印象后,对后来的信息就较不重视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应”。这是班主任在新接班的起始阶段,对某个或某些学生所得到的最初的信息因素所引起的心理效应。
在班主任与学生首次接触时,双方相互观察比较仔细,注意比较集中,留下的印象比较深刻。师生的信赖程度和交往深度与第一印象有直接关系。但第一印象只能作为对人知觉的起点,而不能作为终点。也就是说,初次接触,师生不可能互相作出全面的评价,难免有主观性和片面性。第一印象常常会在班主任的心里固定下来,形成心理定势,成为以后对待这个学生的主要依据,使班主任在教育活动中出现不应有的失误。如有位年轻班主任,开学初发现某学生在书桌桌面上涂写,就始终认为该生不爱护公物。克服“首因效应”的办法是,不以貌取人,不凭印象下结论,设法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学生的情况。
(二)“马太效应”及预防
“马太效应”源于《马太福音》,原意是让富有的更富有,让贫穷的更贫穷。由于人们的期望和积极的情感反应,会使所期望的对象向更符合期望者期望的方向发展,即对对象有激励和鼓舞作用。
这一心理偏差可能由皮格马利翁效应(或称罗森塔尔效应、期待效应)引发。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对某个学生的认知而形成一定的期望,促使该学生朝着期望的方向发展,而最终使预言成为现实。古希腊神话中的皮格马利翁迷恋自己精心雕刻的一尊女神像,他的深情期望果真将雕像激活成人,他如愿以偿地和女神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心理学家借用这个神话说明:教师的期望足以影响学生的行为,并产生神奇性教育效果。对一个人传递积极的期望,就会使他进步得更快,发展得更好。反之,向一个人传递消极的期望则会使人自暴自弃,放弃努力。
在班主任工作中,这种现象也时常发生,如“好学生”处处受到优待,而“后进生”往往丧失许多机会和条件。克服的办法是,应以“每个学生都是可教的”為指导思想,不以标准化测试的成绩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而应以每个学生每一方面的充分发展为评价基础。班主任工作以尊重和热爱学生为核心,公平、公正、客观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可持续地发展。
(三)“晕轮效应”及预防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当月晕出现时,我们在月晕的扩展、遮挡下常常看不清月亮。照像时,镜头进光太多,主体影像会出现晕轮,主体反而变得模糊不清。晕轮效应是指由对一个人的整体印象,直接影响到对其具体特征的认识和评价的一种心理现象,极易导致个人偏见。如对某一学生有好感,觉得他一切都好,否则,觉得他一无是处。这种以某一方面优点(或缺点)代替全部优点(或缺点)的倾向,在班主任工作中是时有表现的,并且会产生不良后果。克服的办法是,班主任要客观、公正地评价和认识学生,经常多个角度考察、了解学生,既要看到长处,又要了解不足,不能仅凭学生某一方面的表现而做出终结性的鉴定。特别要努力消除“晕轮”的影响,全面、冷静地评价问题学生,发现他们身上的诸多“闪光点”,并给予适当引导,不以偏概全,就可以避免“因寸朽而弃连抱之材”的情况。
(四)“定型效应”及预防
“定型效应”是指人们对某个群体中的人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生活在同一地域或文化背景中的人们常表现出许多相似性,人们在社会认知中便将这种相似的特点加以归纳、概括到认识中并固定下来,形成刻板印象。刻板印象一旦形成不仅很难改变,而且人们会用它去“同化”某一个体,即只要某一个体被“同化”到群体中,对群体的刻板印象自然也适于认识这个人。类别化在社会认知中可以加快信息加工速度,简化人的认识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执简驭繁的作用。但是,类别化常常导致社会认知出现错误,因为过分简化会隐没了某些个体身上独特的东西。群体中的有些个体虽属于某个群体,但其特征并非与群体特征一致,在这种情况下,类别化就会导致过度概括的错误。当前人的社会经济活动领域、思想观念都在发生巨大变化,如果仍拿以前形成的社会刻板印象去认识人,往往会出现错误。班主任在班级日常生活中,应注意观察学生的具体表现,实事求是地看待学生,以发展的、动态的、辩证的眼光看待学生,决不能仅凭刻板印象主观地给学生下评语,更不能人为地将学生随意地划归到某一群体中。
(五)“求全心理”及预防
“求全心理”是指班主任在心目中往往有一套理想化的评价学生的标准系统,这一系统由于过分追求完美而忽视了班级学生的发展实际和现实差异。作为班主任,把握好评价标准理想性与现实性之间的“度”是非常重要的。过高的要求固然好,但是与学生的实际有距离,学生怎么努力都有可能达不到,会使学生失去自信心。求全心理更不利于班主任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当后进生有了微小的进步,本应受到肯定和表扬,但在求全心理支配下,班主任则不予重视和鼓励,会影响后进生发展的积极性。克服的办法是,班主任要潜心研究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适时、适度、适当地提出教育要求,并引导学生不断地发展。
(六)“文饰心理”及预防
班主任在认知他人的过程中,常常无意识地将自己的个性倾向推衍到学生身上,以此解释学生的行为和心理。这种投射常常能敏感觉察到学生细致入微的心理活动。但是由于班主任与学生处于不同的地位,认知、兴趣、态度、愿望、思想、个性、生活背景不同,因而这种以己度人的认知方式,也会带来认知偏差。班主任可能会为了掩饰自己的错误行为,往往寻找一些关系不大,或根本没有关系的理由来搪塞,认为班主任做的事都是为学生好,都是正确的,即使做错了,也碍于情面、脸面,不能当面向学生承认错误,否则会失去威信。克服的办法是,班主任组织班级活动时,不要自作主张,要放开学生手脚,充分调动其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发挥其想象力,冷静地思考问题,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和学生的言行,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七)“失控心理”及预防
“失控心理”常发生在班主任面对突发事件或问题学生的时候。有的班主任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情感,或暴怒斥责,或讽刺挖苦,或横眉冷对,或喜怒无常。感情失控,不利于班主任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不但谈不上对学生的教育引导,连自身的威信也会随之降低。克服的办法是,班主任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修养、道德修养和性格修养,完善自己的人格,保持饱满的工作热情、积极的情绪情感、达观的人生态度,加强自我调控能力。
(八)“代偿心理”及预防
人的各种生理和心理能力的发展、成熟,虽然依赖于明确分化的生理机能的作用,但总体发展水平方面,表现出一定的互补性和协调性。如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长发挥达到部分补偿,即人的精神力、意志、情绪情感能帮助人战胜残缺与不足。
但是代偿心理过度,班主任可能因为观察能力不太强,而过份相信自己的其他方面的能力一定会替代观察能力,如语言能力或直觉等等。同时,有可能班主任因为心理压力过大,出于“代偿”转移心理,他们寄厚望于学生完成自己的愿望,对学生提出过高、过多的要求,希望学生一味攀登自己没有达到的人生高度。这一心理影响班主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目标作出正确的选择。班主任要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清楚地了解自己、客观地分析自己,充分利用自己所具有的优势,科学合理发挥代偿作用。
(九)“餍足心理”及预防
新上任的班主任,尤其是青年班主任,踏上工作岗位伊始,工作热情很高、劲头十足,时间一长,由于班主任工作的复杂、单调、压力大,就会产生倦怠感。“餍足心理”是指班主任对工作和对学生爱的情感的“餍足”,抑制了其对工作和学生的投入,使工作激情不再、热情衰减甚至使工作陷入瘫痪的僵局。克服的办法是,努力培养工作兴趣和自身发展的欲望,勤思考、多学习,向书本和学生学习,工作中追求创新的乐趣和喜悦,把学生的进步当作自己最大的成功和满足。
(十)“自否心理”及预防
“自否心理”是一种自我轻视和自我怀疑的心理倾向。有的班主任往往怀疑自己的工作能力,特别是当某一项具体工作失败,或发现自己的工作做得没有别的班主任好,或在人生发展过程中遇到不如意时,常常会对自己的知识、能力、人格、甚至身心发展产生怀疑,进而对自己不认同,失去工作的信心和动力。克服的办法是,首先对自己有一个全面而客观的认识,包括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长处和短处,扬长避短、取长补短,着眼于发挥自己的特长。要对自己有信心,更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发展得更好。要相信自己对学生教育的有效性,即使未完成既定任务,也可以从中获取经验。
【作者单位:浙江教育学院,浙江杭州,310012】
责任编辑/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