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教学改革的背景下,教学评价体系的转变已经成为主流趋势,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强有力保障,采用较为科学和有效的评教方法,能够及时发现教学中的不足,优化教学方法,为教学手段创新提供参考,可以起到很好的催化与导向作用。基于此,文章将重点研究传统量化方法存在的弊端,并在此基础上改进量化评教模型,引进T标准分,实现量化模型的优化升级,旨在将评价尺度差异彻底消除,确保教师教学得分更加公平、有效,将评价工作推向全新的高度。
关键词:教学质量评价;量化模型;评价系统
一、 引言
在当今社会,教学质量关乎着人才培养计划实施的效果,和人才质量有着直接关系。但是从目前的情况看,学校在教育工作方面的投入和科研工作投入相比相差甚远,究其原因,教学评价方法缺失是主要原因,特别是定量评价方法的缺失。基于这样的现状,探索一种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价方法变得至关重要。
二、 研究背景
近年来,关于教学质量评价方法的探究逐渐深入,急需寻求一种有效的量化方法,帮助学校了解教学现状,及时发现教学中的不足,为改善教学手段提供有力保障。目前已存在众多量化模型,其中指数模型相对常见,应用较多。除此之外,还有多级模糊模型等。无论是哪一种评价模型都具有科学性强的特征,研究价值较高,但是在实际应用中,由于模型操作较强的专业性,很多数学教师对量化方法一时之间很难理解,无论是客观性还是合理性都欠缺,很容易影响评价方法的透明度。除此之外,由于部分评价环节操作起来比较烦琐,在实际应用中需要借助专门软件才可以完成,因此从应用程度来看,现有评价模型的利用率很低,并不理想。为了改善这种现状,需要建立在传统评价方法的基础上,寻找高质量的教学评价体系,确保教育事业的稳步向前。
三、 量化模型分析
(一)评价数据的来源
在构建评价模型时,为了保证教学质量评价的合理性,需要确保评价数据的真实、客观,其中评价数据来源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不容忽视,是模型构建的决定性因素。通常情况下,教学质量评价在划分主体方面主要可以分为学生和“评价委员会”两部分内容。在实际工作中,学校需要结合自身情况,制订明确且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体系必须涵盖各方面的内容,确保教学质量评价的公平和客观,并完成教师质量评价表的制订,无论是“评价委员会”还是学生主体都有权利按照规定的指标完成打分,这就是量化模型构建的原始数据。截至目前,各个学校之间采用的评价指标并不相同,数据的定量制法也完全不同,常见的有百分制、十分制等。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可以完成百分制的转化。“评价委员会”在教学质量评定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其成员组成需要一定的科学性,通常情况下是由懂专业的教师或者是领导组成,主要是小组听课,并完成打分。另外,全体学生也可以参与评价,参与到打分环节,给自己的任课教师打分。
(二)异常数据的剔除
在实际工作中,为了保证教学评价的真实有效,在收集到相关数据之后,还需要对异常数据进行剔除,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只有这样,量化评价模型才能发挥出真实作用,为教学质量改善提供保障。从目前的情况看,教学评价模型的搭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效果往往差强人意,主要表现为教学评价缺乏准确且全面的标准尺度,另外在评分阶段,很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左右,导致教学评价存在片面性,在教师中的权威性不强。站在数理统计的层面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数据偏离平均值距离越远,不正常因素存在的概率就越大。基于此,异常数据剔除可以变相提高评价的客观性与准确度。在此基础上结合统计推断的有关理论可以得出,“评价委员会”的组织形式主要是以听课小组为主,为了保证数据的合理性,一般情况下,去除5%的数据较为合理。在现实工作中,由于“评价委员会”存在较强的学术性和专业性,因此受主观因素的影响较小,可以保证一定的权威性,在评价工作中出现数据异常的概率会比较小,在统计阶段异常数据基本上是不需要剔除的。相反,学生评价主观意识较强,受主观因素影响大,为了保证评价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在具体操作环节,要合理控制参评人数,将最高分和组内最低分去掉,这样的方法更加简单、有效。
(三)评价数据的统计
在完成上述步骤后,评价数据统计变得尤为重要,其统计的质量可以直接影响建模的成效,在教学评价时,因为有两大主体存在,一方面是“评价委员会”;另一方面是学生。两大主体之间,无法掌握统一的评价尺度,由于评价制度的不同,评分差异显著也就在所难免。基于此,为了改善教学评价现状,提高教学评价的可信度,有效计算教学得分,并在此基础上对全体教师进行比较和排序,必须采取更加全面和高效的方法,通过研究表明,“T标准分”法的引进可以实现理想的评价目标。运用“T标准分”,具有一定先进性,能够最大限度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可以一目了然看出教师得分的排名位置,结合“T标准分”的原则和可加性,能够完成教学质量分的计算,最终得出排名结果,确保教学质量评价的合理性。
“T標准分”的计算公式是:T=10Z 50(Z=xi-xs)“T标准分”的取值范围在0~100之间。
1. “评价委员会”的计算方法
“T标准分”量化模型的搭建在实际操作中,需要先成立“评价委员会”,前文已经提到过,“评价委员会”是教学评价的重要主体,一般是由专业性较强的学者组成,不确定因素比较少。通过听取教师课堂教学的方式,评价委员会会给出相应的分数,并结合教师的资质和平时表现,得出综合分数,并计算平均分,这就是原始评价分数,当原始评价分数得到后,再利用公式,将“T标准分”计算出来。
2. 学生评价分数的计算方法
完成评价委员会“T标准分”计算后,还要计算学生主体的“T标准分”,学生通常是以班级为单位完成对任课教师的教学评价。在进行评价时,学生需要全员参与,结合老师的教学表现给予打分,填写评价表,可以参照教学评价指标来完成。值得注意的是,在任课教师打分结束后,还需要对异常数据进行剔除,其中分数过高的或者是分数过低的都属于异常数据,取算术平均数就是原始评价分数,到了这个环节接下来就是借助公式完成“T标准分”的计算。 (四)教学质量评价分数的最终确定
最后环节就是确定教学质量评价分数,由于评价委员会的构成,通常都是由专业较强的人员组成,委员会成员无论是对教学任务还是教学方法都比较熟悉,更容易给出专业性的指导意见。以高中数学课程为例,采用标准化的量化评价体系可以帮助高中数学教师及时发现自身教学方面的不足,给予教师公正、合理的评价,让评价转化为一种激励手段,鼓励教师提升专业技能,扩充知识储备,转变教学模式,将高中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显著提升。除此之外,学生才是教育的主体,是教学服务的主要对象,教学质量评价少不了学生的那部分内容,并且学生和老师接触较多,相对比较了解,教学的全过程全部参与其中,更加拥有发言权。对教学活动评价会更加直观,同时又是教学效果的反馈者,因此在教学质量评价中权重偏大。在实际工作中,为了保证评价的科学性,在进行权重分配时,需要结合学校的真实情况,灵活应对。通过已有资料表明,通常情况下,评价委员会给出的评价占据30%~40%的权重;而学生评价权重通常可以达到60%~70%,这样的设计是较为合理的。
(五)模型合理性分析
1. 评价主体选择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评价主体选择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主要表现在评价主体是由两部分共同组成的,一部分是“评价委员会”;另一部分是学生主体。这样的评价主体组成比较客观和科学,“评价委员会”在进行教学质量评定时,重点主要集中在教学方法、态度以及技巧的评定上,可以合理评价出教师的水平。另一方面,由于学生主体对教学理论并不是十分了解,所以学生评定主要是从切身感受出发,评价更加直接,评价的重点主要在于教师是否具备责任心、辅导是否细致以及师生关系是否融洽等,在情感因素方面侧重偏多。因此,采用“评价委员会”和学生评价互补的方法,具有积极的作用,可以确保教学质量评价达到一定的高度,拥有全面性,实现全方位的教学质量评价,将评价结果作为指导,可以促使教学水平的大幅度提升,将教学质量评价的真实作用发挥出来。
2. “T标准分”应用的科学性
除了评价主体构成科学性比较显著之外,采用“T标准分”这种方法,应用性和科学性也比较强。一方面,该方法是由概率论的知识推演出来的,需要确保原始评价分数的可靠性以及全面性,并在此基础上服从正态分布的原理,因此,采用“T标准分”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从另外的角度进行分析,在评价过程中,评价体系中的学生主体容易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引进“T标准分”,能够从根本上消除评价尺度差异问题,确保教学质量评价的公平性。
四、 结语
综上所述,在教育体系改革和创新的背景下,转变教学评价机制已经变得刻不容缓,随着教学质量要求的不断攀升,教学质量评价也要更加公正和客观,在传统方法的基础上,采用“T标准分”法,可以实现量化评價模型的构建,确保评价的真实性,将教学水平推向全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黄雪敏,叶大慧.高校教师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指标系统构建与实践探究[J].智库时代,2019(38):187-188.
[2]李滢滢.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算法的高校教师教学评价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武汉:湖北工业大学,2018.
[3]冷峥峥.高职院校教师教学投入质量评价系统的分析与设计研究[J].纳税,2018(16):252.
作者简介:
杜宗飞,浙江省嘉兴市,浙江省桐乡第一中学。
关键词:教学质量评价;量化模型;评价系统
一、 引言
在当今社会,教学质量关乎着人才培养计划实施的效果,和人才质量有着直接关系。但是从目前的情况看,学校在教育工作方面的投入和科研工作投入相比相差甚远,究其原因,教学评价方法缺失是主要原因,特别是定量评价方法的缺失。基于这样的现状,探索一种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价方法变得至关重要。
二、 研究背景
近年来,关于教学质量评价方法的探究逐渐深入,急需寻求一种有效的量化方法,帮助学校了解教学现状,及时发现教学中的不足,为改善教学手段提供有力保障。目前已存在众多量化模型,其中指数模型相对常见,应用较多。除此之外,还有多级模糊模型等。无论是哪一种评价模型都具有科学性强的特征,研究价值较高,但是在实际应用中,由于模型操作较强的专业性,很多数学教师对量化方法一时之间很难理解,无论是客观性还是合理性都欠缺,很容易影响评价方法的透明度。除此之外,由于部分评价环节操作起来比较烦琐,在实际应用中需要借助专门软件才可以完成,因此从应用程度来看,现有评价模型的利用率很低,并不理想。为了改善这种现状,需要建立在传统评价方法的基础上,寻找高质量的教学评价体系,确保教育事业的稳步向前。
三、 量化模型分析
(一)评价数据的来源
在构建评价模型时,为了保证教学质量评价的合理性,需要确保评价数据的真实、客观,其中评价数据来源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不容忽视,是模型构建的决定性因素。通常情况下,教学质量评价在划分主体方面主要可以分为学生和“评价委员会”两部分内容。在实际工作中,学校需要结合自身情况,制订明确且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体系必须涵盖各方面的内容,确保教学质量评价的公平和客观,并完成教师质量评价表的制订,无论是“评价委员会”还是学生主体都有权利按照规定的指标完成打分,这就是量化模型构建的原始数据。截至目前,各个学校之间采用的评价指标并不相同,数据的定量制法也完全不同,常见的有百分制、十分制等。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可以完成百分制的转化。“评价委员会”在教学质量评定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其成员组成需要一定的科学性,通常情况下是由懂专业的教师或者是领导组成,主要是小组听课,并完成打分。另外,全体学生也可以参与评价,参与到打分环节,给自己的任课教师打分。
(二)异常数据的剔除
在实际工作中,为了保证教学评价的真实有效,在收集到相关数据之后,还需要对异常数据进行剔除,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只有这样,量化评价模型才能发挥出真实作用,为教学质量改善提供保障。从目前的情况看,教学评价模型的搭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效果往往差强人意,主要表现为教学评价缺乏准确且全面的标准尺度,另外在评分阶段,很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左右,导致教学评价存在片面性,在教师中的权威性不强。站在数理统计的层面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数据偏离平均值距离越远,不正常因素存在的概率就越大。基于此,异常数据剔除可以变相提高评价的客观性与准确度。在此基础上结合统计推断的有关理论可以得出,“评价委员会”的组织形式主要是以听课小组为主,为了保证数据的合理性,一般情况下,去除5%的数据较为合理。在现实工作中,由于“评价委员会”存在较强的学术性和专业性,因此受主观因素的影响较小,可以保证一定的权威性,在评价工作中出现数据异常的概率会比较小,在统计阶段异常数据基本上是不需要剔除的。相反,学生评价主观意识较强,受主观因素影响大,为了保证评价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在具体操作环节,要合理控制参评人数,将最高分和组内最低分去掉,这样的方法更加简单、有效。
(三)评价数据的统计
在完成上述步骤后,评价数据统计变得尤为重要,其统计的质量可以直接影响建模的成效,在教学评价时,因为有两大主体存在,一方面是“评价委员会”;另一方面是学生。两大主体之间,无法掌握统一的评价尺度,由于评价制度的不同,评分差异显著也就在所难免。基于此,为了改善教学评价现状,提高教学评价的可信度,有效计算教学得分,并在此基础上对全体教师进行比较和排序,必须采取更加全面和高效的方法,通过研究表明,“T标准分”法的引进可以实现理想的评价目标。运用“T标准分”,具有一定先进性,能够最大限度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可以一目了然看出教师得分的排名位置,结合“T标准分”的原则和可加性,能够完成教学质量分的计算,最终得出排名结果,确保教学质量评价的合理性。
“T標准分”的计算公式是:T=10Z 50(Z=xi-xs)“T标准分”的取值范围在0~100之间。
1. “评价委员会”的计算方法
“T标准分”量化模型的搭建在实际操作中,需要先成立“评价委员会”,前文已经提到过,“评价委员会”是教学评价的重要主体,一般是由专业性较强的学者组成,不确定因素比较少。通过听取教师课堂教学的方式,评价委员会会给出相应的分数,并结合教师的资质和平时表现,得出综合分数,并计算平均分,这就是原始评价分数,当原始评价分数得到后,再利用公式,将“T标准分”计算出来。
2. 学生评价分数的计算方法
完成评价委员会“T标准分”计算后,还要计算学生主体的“T标准分”,学生通常是以班级为单位完成对任课教师的教学评价。在进行评价时,学生需要全员参与,结合老师的教学表现给予打分,填写评价表,可以参照教学评价指标来完成。值得注意的是,在任课教师打分结束后,还需要对异常数据进行剔除,其中分数过高的或者是分数过低的都属于异常数据,取算术平均数就是原始评价分数,到了这个环节接下来就是借助公式完成“T标准分”的计算。 (四)教学质量评价分数的最终确定
最后环节就是确定教学质量评价分数,由于评价委员会的构成,通常都是由专业较强的人员组成,委员会成员无论是对教学任务还是教学方法都比较熟悉,更容易给出专业性的指导意见。以高中数学课程为例,采用标准化的量化评价体系可以帮助高中数学教师及时发现自身教学方面的不足,给予教师公正、合理的评价,让评价转化为一种激励手段,鼓励教师提升专业技能,扩充知识储备,转变教学模式,将高中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显著提升。除此之外,学生才是教育的主体,是教学服务的主要对象,教学质量评价少不了学生的那部分内容,并且学生和老师接触较多,相对比较了解,教学的全过程全部参与其中,更加拥有发言权。对教学活动评价会更加直观,同时又是教学效果的反馈者,因此在教学质量评价中权重偏大。在实际工作中,为了保证评价的科学性,在进行权重分配时,需要结合学校的真实情况,灵活应对。通过已有资料表明,通常情况下,评价委员会给出的评价占据30%~40%的权重;而学生评价权重通常可以达到60%~70%,这样的设计是较为合理的。
(五)模型合理性分析
1. 评价主体选择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评价主体选择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主要表现在评价主体是由两部分共同组成的,一部分是“评价委员会”;另一部分是学生主体。这样的评价主体组成比较客观和科学,“评价委员会”在进行教学质量评定时,重点主要集中在教学方法、态度以及技巧的评定上,可以合理评价出教师的水平。另一方面,由于学生主体对教学理论并不是十分了解,所以学生评定主要是从切身感受出发,评价更加直接,评价的重点主要在于教师是否具备责任心、辅导是否细致以及师生关系是否融洽等,在情感因素方面侧重偏多。因此,采用“评价委员会”和学生评价互补的方法,具有积极的作用,可以确保教学质量评价达到一定的高度,拥有全面性,实现全方位的教学质量评价,将评价结果作为指导,可以促使教学水平的大幅度提升,将教学质量评价的真实作用发挥出来。
2. “T标准分”应用的科学性
除了评价主体构成科学性比较显著之外,采用“T标准分”这种方法,应用性和科学性也比较强。一方面,该方法是由概率论的知识推演出来的,需要确保原始评价分数的可靠性以及全面性,并在此基础上服从正态分布的原理,因此,采用“T标准分”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从另外的角度进行分析,在评价过程中,评价体系中的学生主体容易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引进“T标准分”,能够从根本上消除评价尺度差异问题,确保教学质量评价的公平性。
四、 结语
综上所述,在教育体系改革和创新的背景下,转变教学评价机制已经变得刻不容缓,随着教学质量要求的不断攀升,教学质量评价也要更加公正和客观,在传统方法的基础上,采用“T标准分”法,可以实现量化评價模型的构建,确保评价的真实性,将教学水平推向全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黄雪敏,叶大慧.高校教师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指标系统构建与实践探究[J].智库时代,2019(38):187-188.
[2]李滢滢.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算法的高校教师教学评价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武汉:湖北工业大学,2018.
[3]冷峥峥.高职院校教师教学投入质量评价系统的分析与设计研究[J].纳税,2018(16):252.
作者简介:
杜宗飞,浙江省嘉兴市,浙江省桐乡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