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重点阐述了幼师琴法教学过程中的因材施教、电化微格教学、演奏交流、传授学琴要领及幼师声乐教学的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等分层教学方法,体现了教师教学方法的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与不断创新。
关键词:琴法教学 声乐教学 因材施教
引 言
达尔文说:世界上如果没有音乐,那么世界也就不存在了。可见,音乐在世界上占有多么重要的位置。中国古代的教育家孔子早在几千年前就提倡国民音乐教育,这已不是新鲜的话题。《中国音乐教育》杂志2006年9月号刊登的一篇音乐教育研究论文也指出:儿童时代的音乐教育实际上是给人一生精神上的定位。
从古到今,从中到外,都说音乐教育重要。因此,音乐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因此,幼儿园要有高素质的音乐教师,否则,将影响人的一生。因此,作为培养幼儿教师的师范学校或职业中专学校的音乐教师,应把如何培养幼师学生良好的音乐素质作为自己的研究内容。下面仅从幼师生的“弹琴”与“唱歌”两方面谈谈作者的教学方法。
关于幼师生的“弹”——琴法教学的“四步棋”
对于刚招进学校来的幼师生,首先要摸清她们的琴法基础。如枝江职教中心2008年招收的60名幼师生,只有一人
学弹过电子琴,其余的没见过钢琴实物,在掌握了第一手资料、给学生讲明学习键盘乐器的意义和作用之后——
一、找出青少年与儿童学琴的异同点,对症下药,因材施教
十几年来,笔者教过五岁至五十几岁的学弹琴者,但接触者多的还是六、七岁的琴童。六、七岁的儿童起步学习键盘乐器,思想单纯,没有杂念,对新事物感兴趣,爱模仿,但小孩子的自控能力、理解能力不如幼师学生,双手的骨骼没有力度,掌关节易下塌,指关节易内凹,在识谱方面比较粗心,指法方面比较随心所欲,对比较复杂且易变化的节奏把握不准。
十六、七岁的女中专生起步学琴,与六、七岁的孩童相比,虽然晚了十年,但她们的生理、心理已逐渐成熟,自控能力、理解能力、接受能力、模仿能力、综合能力等有所加强,何况,弹琴本属于“手工活儿”,对十几岁的女青少年学生来说,训练起来应比男生灵活,比儿童灵巧,再则,接近成年人的手型更利于弹奏键盘乐器特别是钢琴,至少,一双手的骨骼、肌肉的力度远远超过六、七岁的小孩子。但她们在学琴初期,手型、识谱能力、节奏感等与小孩子相比,没有什么两样,双手骨骼虽然基本定型,但关节灵活性不如小孩子,有的甚至很僵,双手的协调配合往往成了她们弹琴的难点,常常是顾了右手顾不了左手,眼睛顾了视谱又顾不了键盘,遇到困难都比较急躁,不愿苦练,一旦看到他人成功了,就想走捷径,很少用心去体会、记忆。
对此,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吃苦精神,让她们有一个健康的心态,多用名人成功的例子启发学生。在示范弹奏时,尽量放慢速度,让学生能看仔细,能听清楚;因为音乐既是时间、空间的艺术,也是音响、听觉的艺术;在辅导学生弹奏时,应与辅导小孩子一样有耐心;十几岁的女生大都有较强的自尊心,不愿在他人面前服输;遇到难弹的小节或乐句,要告诉学生先放慢几倍的速度弹奏,用上海音乐学院著名钢琴教授方百里老先生的话说,放慢速度弹奏等于把微小的东西用放大镜放大,就看得清楚了,反复多遍,再恢复原速就容易掌握了;再则,要让学生明白四字俗语:熟能生巧。只要刻苦地、反复地、正确地练习,就能成功
二、利用数码相机拍摄学生弹琴过程,实施电化微格教学,一目了然
为了让学生较快地掌握键盘乐器的弹奏技法,降低琴法教学的难度,笔者想到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便自费近两
千元,购置了一架多功能数码摄录照相机,当学生在老师面前回课时,便摄录学生弹奏一首乐曲的过程,然后再接上电视机,通过大屏幕反复回放给学生看,学生看清了自己的手型、指法、奏法;通过扬声器,学生听到了自己所弹乐曲的节奏、力度、速度等。也可以把这些画面当众播放给其他学生观看,利用暂停键边看教师边有针对性地进行点评,让大家从中看到他人的优缺点,改正自己弹奏中类似的错误。这样一来,学生学习琴法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在平时的训练中也不敢马虎了,而且也给教师带来了教学上的便利。
因为数码摄录机能拍摄出学生在弹琴过程中的每一个动作,容易发现学生细微的问题,教师有“证据”在手,学
生对自己的问题也看得一清二楚,听得一清二楚,所以,这种教学方法又叫微格电化教学法。
三、开展乐器演奏交流展示竞赛等活动,提高学生学琴的积极性,何乐不为
双休日,有小学音乐艺术特长生跟笔者学琴法,年龄一般不过十岁,其中弹琴有收获的也不乏其人,于是笔者便带他(她)到几个中专幼师班,将自己弹得最熟的曲子弹给大姐姐听,让幼师学生有种紧迫感:小我们近十岁的孩子都弹得这么好,我们不敢松懈怠慢,将来到幼儿园去工作,也许园里有四、五岁就学琴的娃娃也敢挑战,要是输给小娃娃,脸面往哪儿搁?小孩子的弹琴表演,实际上给幼师学生是一种鞭策,再让大学生在小学生面前弹一曲,与其说是展示,不如说是在检验她们。在教室放一台钢琴,学生轮流演奏,轮流当听众,请几位教师当评委,说是交流竞赛,而实际上在汇报琴法教与学的成果,何况有数码摄录机经常“跟踪”“曝光”,还愁她们不快学?
四、帮助学生总结学琴经验,传授要领,通俗易懂
笔者根据自己十几年的琴法教学体会,结合各路专家的点滴经验,综合成了《学弹琴,有十看》,要求学生抄在琴法书的扉页上。即:
前五看(以看书为主):
一看谱号:是高音还是低音,因为谱号决定键盘的分组与大致的位置。二看调号:若是C大调,只要没有临时升降记号,弹奏的都是白键。三看节拍号:每一小节要弹多少拍,心中要有数,弹奏时才能突出节拍的强弱关系。四看音符的时值和各种音值组合形成的节奏型,学生在弹奏时才会产生一定的节奏感。五看乐谱中的表情术语及力度速度标记,才能把一首乐曲弹奏得更富有表现力。
后五看(以看自己的动作为主):
一看自己的坐姿是否正确。二看自己的手型是否规范。三看是否按奏法弹奏,是断奏或跳奏的,就要做到该抬手时就抬手。四看指法标记,弹奏时不能随心所欲。五看双手分工。
关于幼师生的“唱”——声乐教学中的“温饱”与“小康”
十年前,笔者撰写的论文《幼师职业中专生唱歌教学的体会与探索》(被收进湖北省学校艺术教育中心、省美育研究会等四家单位编著的《学校艺术教育论文集》,湖北科技出版社出版)阐明了五个观点:照搬教材不是法;过分强求“靠后”弊端多;位置“靠前”应有分寸;因材施教是途径;新的唱法要学习。
但近三年来,本校招收了几届学制为2+1的幼师生(两年在校学习、一年在幼儿园实习)。面对时代不同、社会大环境不断改变、年龄及文化综合素质不一样的二十一世纪的新的教学对象,又该如何进行科学的、有效果的声乐教学呢?用一个新词概括,即“与时俱进”。
一、集体练声,集中解决“温饱”问题
如今从初中招收来的幼师学生,大多数文化素质不高,而音乐中的声乐又属于文化的范畴,加上近几年来艺术教育在初中阶段属于薄弱环节,导致学生的音乐基础参差不齐,即使有点基础的还是小学阶段熏陶的结果,有的仅从电视等现代传媒中略受了点影响,便自以为是,有的音乐潜能没开发出来,甚至不敢开口发声。因此,对这样的音乐“贫困生”,笔者采取的教学方法是:
(一)一开始不能谈唱法、谈歌曲的艺术处理,而要从音准、节奏这两个音乐的基本要素入手,把声乐教学与乐理、视唱、练耳等结合起来教学,从最简单的歌唱姿势、呼吸、发声入手,先着手解决“贫困生”的“温饱”问题。(二)利用集体课,教师当众示范,用真功夫吸引学生,让学生身临其境,对教师产生崇拜,以便师生相互配合,学好声乐。(三)利用集体课,多让学生单人上讲台一练声、二练胆量,树立自信心。(四)利用集体课,纠正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减少声乐教学中的“弯路”。(五)教师把练声曲自弹自唱录制下来,每日早自习前十分钟让科代表用录音机播放,学生集体跟着练声,培养学生自主、自觉学习的精神。
二、集中上大课,从儿童歌曲入手,向成人歌曲过渡,把书中的理论与课堂集中训练结合起来,逐渐提高学生的歌唱水平
(一)集中进行练声活动,并不意味着就解决了音乐“贫困生”歌唱中的“温饱”问题,等于刚把食物送进嘴里。对于大多数音乐感觉差的学生来说,先唱好幼儿歌曲、少儿歌曲,再学唱成人歌曲,一可以遵循由易到难的规律,二为幼师学生将来到幼儿园实习、工作打好基础,解决“下锅米”的问题;三是幼儿少儿歌曲大都简单易学易唱,难度不大,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声乐的积极性,克服学生歌唱中的畏难情绪。
(二)有了唱好幼儿、少儿歌曲的基础、经验,再集中学习成人歌曲,至少有以下两个优点:1、用一个不高不低的调集中歌唱,照顾大多数同学,可以用优生带动差生,把曲调唱准,把节奏唱稳。2、做到整齐地歌唱,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在集中学唱成人歌曲的同时,逐渐加进声乐教学理论,告诉学生如何运用共鸣,如何吐字咬字,如何做到艺术地处理歌曲,如何保护好嗓音等,并把这些理论贯穿到每一首成人歌曲中去体会。
(四)教师还可集中播放示范曲让学生欣赏,利用数码相机拍摄优秀学生演唱一首歌曲的过程,再当众播放给学生观看,总结优点,找出问题,人人当听众,人人当评委,通过各种手段,调动学生学习声乐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歌唱水平。
三、实施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变“大锅饭”为“小炒”
集体课上多了,学生的整体水平提高了,就要根据学生个人的嗓音条件,音域的宽窄、系统的声乐理论在一首歌曲演唱中存在的问题等,实施分层教学,分小组上课。(一)可将班上学生分成高音声部、低音声部两个组上课。一组在教室集中上课,一组到琴 房边弹琴边练声,练歌曲,每组上半节课后再交换训练场地,解决分声部合唱中存在的问题。(二)可将学生按定调的音域分成固定的四人一小组,或二人一小组,或按一首歌曲在歌唱中存在的问题,把学生分成几类,分别纠正。这样一来,教师的工作量增加了,教学环节变得复杂了,但学生的歌唱水平却能得到很快的提高。分小组上课,这也是大学音乐院校采取的教学方法之一。
四、个别辅导课与集体训练合唱相结合,提高层次,学生歌唱水平向“小康”迈进
一是对于嗓音条件好、乐感强、在声乐方面有潜力可挖的优秀生,可采取音乐院校上个别课的办法,实施一对一上课,让在“大锅饭”中“吃不饱”的同学先“富”起来,并给这样的优生经常提供上台独唱的机会,然后用优生去带动基础差的学生,这也叫以“点”带“面”。二是集中训练合唱。这是一项难度较大的工程,是在解决了“温饱”问题的基础上,向“小康”这个高层次迈进的课程。合唱,要求各声部的协和与统一,在力度、速度、音色、音量、情感、配合伴奏和指挥等方面都有一定讲究,因此每一位合唱参与者,都要具有一定的综合素质,这个素质要靠声乐教师平时对学生的培养,逐渐形成。
综上所述,幼师声乐教学,采取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等三种形式,均能提高学生的声乐水平。
关键词:琴法教学 声乐教学 因材施教
引 言
达尔文说:世界上如果没有音乐,那么世界也就不存在了。可见,音乐在世界上占有多么重要的位置。中国古代的教育家孔子早在几千年前就提倡国民音乐教育,这已不是新鲜的话题。《中国音乐教育》杂志2006年9月号刊登的一篇音乐教育研究论文也指出:儿童时代的音乐教育实际上是给人一生精神上的定位。
从古到今,从中到外,都说音乐教育重要。因此,音乐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因此,幼儿园要有高素质的音乐教师,否则,将影响人的一生。因此,作为培养幼儿教师的师范学校或职业中专学校的音乐教师,应把如何培养幼师学生良好的音乐素质作为自己的研究内容。下面仅从幼师生的“弹琴”与“唱歌”两方面谈谈作者的教学方法。
关于幼师生的“弹”——琴法教学的“四步棋”
对于刚招进学校来的幼师生,首先要摸清她们的琴法基础。如枝江职教中心2008年招收的60名幼师生,只有一人
学弹过电子琴,其余的没见过钢琴实物,在掌握了第一手资料、给学生讲明学习键盘乐器的意义和作用之后——
一、找出青少年与儿童学琴的异同点,对症下药,因材施教
十几年来,笔者教过五岁至五十几岁的学弹琴者,但接触者多的还是六、七岁的琴童。六、七岁的儿童起步学习键盘乐器,思想单纯,没有杂念,对新事物感兴趣,爱模仿,但小孩子的自控能力、理解能力不如幼师学生,双手的骨骼没有力度,掌关节易下塌,指关节易内凹,在识谱方面比较粗心,指法方面比较随心所欲,对比较复杂且易变化的节奏把握不准。
十六、七岁的女中专生起步学琴,与六、七岁的孩童相比,虽然晚了十年,但她们的生理、心理已逐渐成熟,自控能力、理解能力、接受能力、模仿能力、综合能力等有所加强,何况,弹琴本属于“手工活儿”,对十几岁的女青少年学生来说,训练起来应比男生灵活,比儿童灵巧,再则,接近成年人的手型更利于弹奏键盘乐器特别是钢琴,至少,一双手的骨骼、肌肉的力度远远超过六、七岁的小孩子。但她们在学琴初期,手型、识谱能力、节奏感等与小孩子相比,没有什么两样,双手骨骼虽然基本定型,但关节灵活性不如小孩子,有的甚至很僵,双手的协调配合往往成了她们弹琴的难点,常常是顾了右手顾不了左手,眼睛顾了视谱又顾不了键盘,遇到困难都比较急躁,不愿苦练,一旦看到他人成功了,就想走捷径,很少用心去体会、记忆。
对此,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吃苦精神,让她们有一个健康的心态,多用名人成功的例子启发学生。在示范弹奏时,尽量放慢速度,让学生能看仔细,能听清楚;因为音乐既是时间、空间的艺术,也是音响、听觉的艺术;在辅导学生弹奏时,应与辅导小孩子一样有耐心;十几岁的女生大都有较强的自尊心,不愿在他人面前服输;遇到难弹的小节或乐句,要告诉学生先放慢几倍的速度弹奏,用上海音乐学院著名钢琴教授方百里老先生的话说,放慢速度弹奏等于把微小的东西用放大镜放大,就看得清楚了,反复多遍,再恢复原速就容易掌握了;再则,要让学生明白四字俗语:熟能生巧。只要刻苦地、反复地、正确地练习,就能成功
二、利用数码相机拍摄学生弹琴过程,实施电化微格教学,一目了然
为了让学生较快地掌握键盘乐器的弹奏技法,降低琴法教学的难度,笔者想到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便自费近两
千元,购置了一架多功能数码摄录照相机,当学生在老师面前回课时,便摄录学生弹奏一首乐曲的过程,然后再接上电视机,通过大屏幕反复回放给学生看,学生看清了自己的手型、指法、奏法;通过扬声器,学生听到了自己所弹乐曲的节奏、力度、速度等。也可以把这些画面当众播放给其他学生观看,利用暂停键边看教师边有针对性地进行点评,让大家从中看到他人的优缺点,改正自己弹奏中类似的错误。这样一来,学生学习琴法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在平时的训练中也不敢马虎了,而且也给教师带来了教学上的便利。
因为数码摄录机能拍摄出学生在弹琴过程中的每一个动作,容易发现学生细微的问题,教师有“证据”在手,学
生对自己的问题也看得一清二楚,听得一清二楚,所以,这种教学方法又叫微格电化教学法。
三、开展乐器演奏交流展示竞赛等活动,提高学生学琴的积极性,何乐不为
双休日,有小学音乐艺术特长生跟笔者学琴法,年龄一般不过十岁,其中弹琴有收获的也不乏其人,于是笔者便带他(她)到几个中专幼师班,将自己弹得最熟的曲子弹给大姐姐听,让幼师学生有种紧迫感:小我们近十岁的孩子都弹得这么好,我们不敢松懈怠慢,将来到幼儿园去工作,也许园里有四、五岁就学琴的娃娃也敢挑战,要是输给小娃娃,脸面往哪儿搁?小孩子的弹琴表演,实际上给幼师学生是一种鞭策,再让大学生在小学生面前弹一曲,与其说是展示,不如说是在检验她们。在教室放一台钢琴,学生轮流演奏,轮流当听众,请几位教师当评委,说是交流竞赛,而实际上在汇报琴法教与学的成果,何况有数码摄录机经常“跟踪”“曝光”,还愁她们不快学?
四、帮助学生总结学琴经验,传授要领,通俗易懂
笔者根据自己十几年的琴法教学体会,结合各路专家的点滴经验,综合成了《学弹琴,有十看》,要求学生抄在琴法书的扉页上。即:
前五看(以看书为主):
一看谱号:是高音还是低音,因为谱号决定键盘的分组与大致的位置。二看调号:若是C大调,只要没有临时升降记号,弹奏的都是白键。三看节拍号:每一小节要弹多少拍,心中要有数,弹奏时才能突出节拍的强弱关系。四看音符的时值和各种音值组合形成的节奏型,学生在弹奏时才会产生一定的节奏感。五看乐谱中的表情术语及力度速度标记,才能把一首乐曲弹奏得更富有表现力。
后五看(以看自己的动作为主):
一看自己的坐姿是否正确。二看自己的手型是否规范。三看是否按奏法弹奏,是断奏或跳奏的,就要做到该抬手时就抬手。四看指法标记,弹奏时不能随心所欲。五看双手分工。
关于幼师生的“唱”——声乐教学中的“温饱”与“小康”
十年前,笔者撰写的论文《幼师职业中专生唱歌教学的体会与探索》(被收进湖北省学校艺术教育中心、省美育研究会等四家单位编著的《学校艺术教育论文集》,湖北科技出版社出版)阐明了五个观点:照搬教材不是法;过分强求“靠后”弊端多;位置“靠前”应有分寸;因材施教是途径;新的唱法要学习。
但近三年来,本校招收了几届学制为2+1的幼师生(两年在校学习、一年在幼儿园实习)。面对时代不同、社会大环境不断改变、年龄及文化综合素质不一样的二十一世纪的新的教学对象,又该如何进行科学的、有效果的声乐教学呢?用一个新词概括,即“与时俱进”。
一、集体练声,集中解决“温饱”问题
如今从初中招收来的幼师学生,大多数文化素质不高,而音乐中的声乐又属于文化的范畴,加上近几年来艺术教育在初中阶段属于薄弱环节,导致学生的音乐基础参差不齐,即使有点基础的还是小学阶段熏陶的结果,有的仅从电视等现代传媒中略受了点影响,便自以为是,有的音乐潜能没开发出来,甚至不敢开口发声。因此,对这样的音乐“贫困生”,笔者采取的教学方法是:
(一)一开始不能谈唱法、谈歌曲的艺术处理,而要从音准、节奏这两个音乐的基本要素入手,把声乐教学与乐理、视唱、练耳等结合起来教学,从最简单的歌唱姿势、呼吸、发声入手,先着手解决“贫困生”的“温饱”问题。(二)利用集体课,教师当众示范,用真功夫吸引学生,让学生身临其境,对教师产生崇拜,以便师生相互配合,学好声乐。(三)利用集体课,多让学生单人上讲台一练声、二练胆量,树立自信心。(四)利用集体课,纠正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减少声乐教学中的“弯路”。(五)教师把练声曲自弹自唱录制下来,每日早自习前十分钟让科代表用录音机播放,学生集体跟着练声,培养学生自主、自觉学习的精神。
二、集中上大课,从儿童歌曲入手,向成人歌曲过渡,把书中的理论与课堂集中训练结合起来,逐渐提高学生的歌唱水平
(一)集中进行练声活动,并不意味着就解决了音乐“贫困生”歌唱中的“温饱”问题,等于刚把食物送进嘴里。对于大多数音乐感觉差的学生来说,先唱好幼儿歌曲、少儿歌曲,再学唱成人歌曲,一可以遵循由易到难的规律,二为幼师学生将来到幼儿园实习、工作打好基础,解决“下锅米”的问题;三是幼儿少儿歌曲大都简单易学易唱,难度不大,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声乐的积极性,克服学生歌唱中的畏难情绪。
(二)有了唱好幼儿、少儿歌曲的基础、经验,再集中学习成人歌曲,至少有以下两个优点:1、用一个不高不低的调集中歌唱,照顾大多数同学,可以用优生带动差生,把曲调唱准,把节奏唱稳。2、做到整齐地歌唱,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在集中学唱成人歌曲的同时,逐渐加进声乐教学理论,告诉学生如何运用共鸣,如何吐字咬字,如何做到艺术地处理歌曲,如何保护好嗓音等,并把这些理论贯穿到每一首成人歌曲中去体会。
(四)教师还可集中播放示范曲让学生欣赏,利用数码相机拍摄优秀学生演唱一首歌曲的过程,再当众播放给学生观看,总结优点,找出问题,人人当听众,人人当评委,通过各种手段,调动学生学习声乐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歌唱水平。
三、实施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变“大锅饭”为“小炒”
集体课上多了,学生的整体水平提高了,就要根据学生个人的嗓音条件,音域的宽窄、系统的声乐理论在一首歌曲演唱中存在的问题等,实施分层教学,分小组上课。(一)可将班上学生分成高音声部、低音声部两个组上课。一组在教室集中上课,一组到琴 房边弹琴边练声,练歌曲,每组上半节课后再交换训练场地,解决分声部合唱中存在的问题。(二)可将学生按定调的音域分成固定的四人一小组,或二人一小组,或按一首歌曲在歌唱中存在的问题,把学生分成几类,分别纠正。这样一来,教师的工作量增加了,教学环节变得复杂了,但学生的歌唱水平却能得到很快的提高。分小组上课,这也是大学音乐院校采取的教学方法之一。
四、个别辅导课与集体训练合唱相结合,提高层次,学生歌唱水平向“小康”迈进
一是对于嗓音条件好、乐感强、在声乐方面有潜力可挖的优秀生,可采取音乐院校上个别课的办法,实施一对一上课,让在“大锅饭”中“吃不饱”的同学先“富”起来,并给这样的优生经常提供上台独唱的机会,然后用优生去带动基础差的学生,这也叫以“点”带“面”。二是集中训练合唱。这是一项难度较大的工程,是在解决了“温饱”问题的基础上,向“小康”这个高层次迈进的课程。合唱,要求各声部的协和与统一,在力度、速度、音色、音量、情感、配合伴奏和指挥等方面都有一定讲究,因此每一位合唱参与者,都要具有一定的综合素质,这个素质要靠声乐教师平时对学生的培养,逐渐形成。
综上所述,幼师声乐教学,采取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等三种形式,均能提高学生的声乐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