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材料引起活动,活动引发思维,实验材料的选择、准备,对上好一堂“动起来、动得好”的科学课至关重要。
一、选择生活化的材料
科学课程最基本的特点是从儿童身边的自然事物开始学习活动,以形成对自然进行探究的态度、技能,获取关于自然的知识。小学科学课程中的大部分内容是以学生日常生活为基础的,只要我们处处留心,善于观察,生活中有很多材料是可以利用的。有些我们可以直接利用,有些可以做成教具再运用到课堂中。如《液体的热胀冷缩》一课,师生讨论观察实验的方法:
师:怎样才能让现象更明显呢?
生:可以在水里加一点颜色。
师:这个办法好,加上什么颜色最好呢?
生:可以加红墨水。
生:可以加颜料。
生:可以加彩纸。
……
师:你们谁有红墨水?
生:没有。
师:那就采用第二种办法,你们有吗?(学生哑然)没关系,你们有什么现成的材料吗?
生:我们有黑墨水。
师:那我们就用它了。可是,我还有一个问题,上节课我们用小气球来研究水的热胀冷缩体积变化时,效果明显吗?
生:不明显。
师:(拿出一根玻璃细管)用什么来做更好呢?你们看,用它行吗?
生:好,这样能让我们看得更仔细。
师:可我现在手里只有一根这样的细管,只能我给你们演示了。
生:我们也要做。
生:可以用另外的东西来代替吗?
师:用什么来代替呢?
生:用塑料管。
生:用笔管。
生:用喝牛奶的吸管,我现在手上就有。
师:那好,我们就分组开始实验。
学生兴致勃勃地认真探究起来。可是,没过多久,他们就遇到了麻烦,因为吸管插不进软木塞,怎么办呢?此时,我让学生想一想,这个活塞可以用什么来代替呢?他们思考、交流后,一个学生站起来激动地说:“有啦!有啦!可以用橡皮泥做一个。”同学们恍然大悟,连忙行动起来,不一会儿,个个脸上都露出了笑容,高声欢呼起来:“成功了,成功了,墨水从吸管升上来了,越来越高了……”
在上面的教学片段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巧妙利用生活中的实验材料,主动参与的欲望高涨。
再如,《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一课有个加热蒸发食盐溶液的实验,教科书中的设计是用酒精灯隔着石棉网加热坩埚中的食盐溶液。研究了这个实验装置后,有位同学提出可利用蜡烛、铁片来做加热蒸发的实验,也能看见白色颗粒。我当即肯定了他的想法,并叫他自己回家试试看。第二天,他就带着实验材料,兴致勃勃地演示给全班同学看。
这样的一个小制作,使用以后不仅实验效果好,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度也空前高涨,激发了他们自己动手利用身边材料开展科学探究的热情,使他们认识到只要肯动脑,就能就地取材,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二、让材料具有可操作性
选择材料既要考虑实验的要求和侧重点,又要充分考虑到材料的可操作性,保证实验现象或实验数据能顺利获取。课前,教师要事先做一做实验,了解实验的操作要领、操作难度及耗时情况等,以便合理选材。
如《摆的研究》一课,通过改变摆长、摆角以及摆锤的重量,来探索影响摆动快慢的因素。我们知道摆的摆动频率与摆长有关,与摆锤轻重无关。而系摆绳有些麻烦,每次改变摆绳长度时,学生得解开绳子,用尺子量出要改变的长度。于是我就自制一个摆,改变摆长时,可以把系摆绳的横木一头劈开,把摆绳夹在里面,然后在细线上画上刻度(8cm、16cm、24cm)来改变摆绳的长度。
实验装置改进后,学生在操作时显得“得心应手”,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同样是《摆的研究》一课,有位老师在引导学生探究“摆锤重量对摆摆动快慢的影响”时,对教材中的实验装置也进行了改进。
这位老师为每组的同学准备了形状大小相同、重为2克的若干个橡皮做摆锤。实验时挂上第一块橡皮,增加摆锤的重量至原来的两倍时,在原先的基础上用大头针插上第二块橡皮,摆锤重量变成原来三倍时,再插上第三块橡皮。
这样改进的目的是让学生方便操作,可他没有考虑到该实验装置的可操作性、科学性。当插入第二块、第三块橡皮时,摆锤的重量是发生改变了,同时摆锤的重心也悄悄地发生改变,导致整个摆长也发生了变化。我们要充分地权衡所改进、设计的实验材料是不是科学的、严谨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只有在这些条件都符合,才能更好地提高探究效率。
三、给学生自主选择实验材料的空间
教材中设计的实验材料不一定能满足每一个实验的要求,或者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会有一些不便之處。有时学生想的材料,可能比教材中的更好、更方便。我们要为学生提供大量丰富的实验材料供他们自主选择,要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材料,学生可以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情况创造性地寻找和使用材料。对于同一个实验,每组学生使用的材料可以不同,要让学生根据各自的想法,各取所需。下面是《比较水的多少》一课的教学片段:
师:(指着学生桌上的两瓶水)请同学们观察一下桌子上的两瓶水,哪瓶水多呢?请说说你的理由。
生:我认为是1号瓶中的水多,因为1号瓶中的水高一点。
生:我认为是2号瓶水多,因为2号瓶比1号瓶粗。
(学生各抒己见,都觉得自己是对的。)
师:到底是1号瓶中水多,还是2号瓶中水多呢?看来光用眼睛观察是无法准确比较的。除了用眼睛观察外,我们还有别的更好的方法吗?各小组讨论,看看你们小组能想到几种方法?需要什么材料?比一比哪组方法最多。
(学生讨论。)
师:请汇报交流结果。
生:我们小组的方法是把两个瓶子里的水分别倒在两个相同的杯子里来比较,哪瓶水高,哪瓶水就多。需要的材料是两只相同的杯子。
生:我们的方法比第一小组的简单,我们只需要一个杯子就可以了。先把1号瓶的水倒入一只杯子,做上水位记号,再倒回1号瓶;然后把2号瓶的水倒入这只杯子,做上水位记号,就可以比较了。
生:我们小组的方法更简单,再找一只与1号瓶一样的瓶子,把2号瓶的水倒入这只瓶子里,比较两只瓶子里的水就可以了。我们需要的材料是一只与1号一样的瓶子。
生:我想把水倒在相同的杯子里,用天平称。
生:我们小组是把水放入一个带有孔的杯子里流,看看哪个流的时间长。
从以上教学片段可以看出,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自行设计方案,到材料超市中选取所需材料,验证自己的想法,学习兴趣浓厚,都能积极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
浙江省庆元县实验小学
(323800)
(本栏目责任编辑 刘绍江)
一、选择生活化的材料
科学课程最基本的特点是从儿童身边的自然事物开始学习活动,以形成对自然进行探究的态度、技能,获取关于自然的知识。小学科学课程中的大部分内容是以学生日常生活为基础的,只要我们处处留心,善于观察,生活中有很多材料是可以利用的。有些我们可以直接利用,有些可以做成教具再运用到课堂中。如《液体的热胀冷缩》一课,师生讨论观察实验的方法:
师:怎样才能让现象更明显呢?
生:可以在水里加一点颜色。
师:这个办法好,加上什么颜色最好呢?
生:可以加红墨水。
生:可以加颜料。
生:可以加彩纸。
……
师:你们谁有红墨水?
生:没有。
师:那就采用第二种办法,你们有吗?(学生哑然)没关系,你们有什么现成的材料吗?
生:我们有黑墨水。
师:那我们就用它了。可是,我还有一个问题,上节课我们用小气球来研究水的热胀冷缩体积变化时,效果明显吗?
生:不明显。
师:(拿出一根玻璃细管)用什么来做更好呢?你们看,用它行吗?
生:好,这样能让我们看得更仔细。
师:可我现在手里只有一根这样的细管,只能我给你们演示了。
生:我们也要做。
生:可以用另外的东西来代替吗?
师:用什么来代替呢?
生:用塑料管。
生:用笔管。
生:用喝牛奶的吸管,我现在手上就有。
师:那好,我们就分组开始实验。
学生兴致勃勃地认真探究起来。可是,没过多久,他们就遇到了麻烦,因为吸管插不进软木塞,怎么办呢?此时,我让学生想一想,这个活塞可以用什么来代替呢?他们思考、交流后,一个学生站起来激动地说:“有啦!有啦!可以用橡皮泥做一个。”同学们恍然大悟,连忙行动起来,不一会儿,个个脸上都露出了笑容,高声欢呼起来:“成功了,成功了,墨水从吸管升上来了,越来越高了……”
在上面的教学片段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巧妙利用生活中的实验材料,主动参与的欲望高涨。
再如,《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一课有个加热蒸发食盐溶液的实验,教科书中的设计是用酒精灯隔着石棉网加热坩埚中的食盐溶液。研究了这个实验装置后,有位同学提出可利用蜡烛、铁片来做加热蒸发的实验,也能看见白色颗粒。我当即肯定了他的想法,并叫他自己回家试试看。第二天,他就带着实验材料,兴致勃勃地演示给全班同学看。
这样的一个小制作,使用以后不仅实验效果好,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度也空前高涨,激发了他们自己动手利用身边材料开展科学探究的热情,使他们认识到只要肯动脑,就能就地取材,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二、让材料具有可操作性
选择材料既要考虑实验的要求和侧重点,又要充分考虑到材料的可操作性,保证实验现象或实验数据能顺利获取。课前,教师要事先做一做实验,了解实验的操作要领、操作难度及耗时情况等,以便合理选材。
如《摆的研究》一课,通过改变摆长、摆角以及摆锤的重量,来探索影响摆动快慢的因素。我们知道摆的摆动频率与摆长有关,与摆锤轻重无关。而系摆绳有些麻烦,每次改变摆绳长度时,学生得解开绳子,用尺子量出要改变的长度。于是我就自制一个摆,改变摆长时,可以把系摆绳的横木一头劈开,把摆绳夹在里面,然后在细线上画上刻度(8cm、16cm、24cm)来改变摆绳的长度。
实验装置改进后,学生在操作时显得“得心应手”,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同样是《摆的研究》一课,有位老师在引导学生探究“摆锤重量对摆摆动快慢的影响”时,对教材中的实验装置也进行了改进。
这位老师为每组的同学准备了形状大小相同、重为2克的若干个橡皮做摆锤。实验时挂上第一块橡皮,增加摆锤的重量至原来的两倍时,在原先的基础上用大头针插上第二块橡皮,摆锤重量变成原来三倍时,再插上第三块橡皮。
这样改进的目的是让学生方便操作,可他没有考虑到该实验装置的可操作性、科学性。当插入第二块、第三块橡皮时,摆锤的重量是发生改变了,同时摆锤的重心也悄悄地发生改变,导致整个摆长也发生了变化。我们要充分地权衡所改进、设计的实验材料是不是科学的、严谨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只有在这些条件都符合,才能更好地提高探究效率。
三、给学生自主选择实验材料的空间
教材中设计的实验材料不一定能满足每一个实验的要求,或者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会有一些不便之處。有时学生想的材料,可能比教材中的更好、更方便。我们要为学生提供大量丰富的实验材料供他们自主选择,要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材料,学生可以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情况创造性地寻找和使用材料。对于同一个实验,每组学生使用的材料可以不同,要让学生根据各自的想法,各取所需。下面是《比较水的多少》一课的教学片段:
师:(指着学生桌上的两瓶水)请同学们观察一下桌子上的两瓶水,哪瓶水多呢?请说说你的理由。
生:我认为是1号瓶中的水多,因为1号瓶中的水高一点。
生:我认为是2号瓶水多,因为2号瓶比1号瓶粗。
(学生各抒己见,都觉得自己是对的。)
师:到底是1号瓶中水多,还是2号瓶中水多呢?看来光用眼睛观察是无法准确比较的。除了用眼睛观察外,我们还有别的更好的方法吗?各小组讨论,看看你们小组能想到几种方法?需要什么材料?比一比哪组方法最多。
(学生讨论。)
师:请汇报交流结果。
生:我们小组的方法是把两个瓶子里的水分别倒在两个相同的杯子里来比较,哪瓶水高,哪瓶水就多。需要的材料是两只相同的杯子。
生:我们的方法比第一小组的简单,我们只需要一个杯子就可以了。先把1号瓶的水倒入一只杯子,做上水位记号,再倒回1号瓶;然后把2号瓶的水倒入这只杯子,做上水位记号,就可以比较了。
生:我们小组的方法更简单,再找一只与1号瓶一样的瓶子,把2号瓶的水倒入这只瓶子里,比较两只瓶子里的水就可以了。我们需要的材料是一只与1号一样的瓶子。
生:我想把水倒在相同的杯子里,用天平称。
生:我们小组是把水放入一个带有孔的杯子里流,看看哪个流的时间长。
从以上教学片段可以看出,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自行设计方案,到材料超市中选取所需材料,验证自己的想法,学习兴趣浓厚,都能积极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
浙江省庆元县实验小学
(323800)
(本栏目责任编辑 刘绍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