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正视,“国学”热被再次掀起。何为国学?1906年时国粹派邓实撰文说:“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邓先生对国学概念的阐述,点明了国学的实用性。语文是一门与国学密切相关的学科,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视引领学生膜拜先贤,让国学经典走进课堂为己任。并尝试在课堂教学中引经据典,丰厚课堂。
一、唐诗宋词,贮存语言食粮
唐诗宋词是中华古典文化的结晶,历经岁月淘洗,千锤百炼,是美文中的美文。让孩子们在记忆的黄金时期诵读诗词,其积累语言、人格养成和情操培养的作用是其他任何手段所无法代替的。鉴于此,我在语文教学中采取了课内拓展与课外延伸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大量背诵唐诗宋词。
(一)课内拓展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在课堂中,通过拓展可以让教材充分发挥“反三”的作用。
如在执教五年级上册语文《秋思》这首古诗时,学生发出疑问:“既然诗人如此想念家乡亲人,为何不回去呢?”一时间,课堂陷入了沉思。我们一起了解诗人写作背景:因朝廷政事,他寄居洛阳十年而不能回家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那时的诗人,家境贫困,眼疾严重。课堂再次掀起千层浪,“既然都如此窘迫了,为什么还要为所谓的政事而在异乡做一个异客呢?”我引出了晋代时,张籍的同乡张翰的一段话:“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蔬菜、纯羹、鲈鱼烩。曰:人生贵得适志,何以羁宦数千里,以要多爵乎?遂命驾而归。”学生更体会到诗人“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的凄苦。
这样的拓展,增加了课堂的底蕴和厚度,也给予学生另一种解读古诗词的方法。
(二)课外延伸
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除了每册中两次古诗词(4—6首)的安排之外,语文园地“日积月累”中古诗句的篇目也占不少的份量。日积月累中古诗句的安排往往有一个统一的主题,如描写春天的、描写田园生活的等等。学习了这样的积累方法后。我引领学生用此方法,积累背诵《小学生必背古诗词》。“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常常惊叹学生的作文中怎么能把古诗词用得那么好。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每当想到家乡亲人时,几颗泪珠就不禁从腮边滚落,我的心里尽是无边的留念、牵挂……(张译井)
这是张译井同学在《二十年后归故乡》一文中写下的开头,一句古诗引人入境,读着也不免怅惘起来。
二、诗经,智取源头活水
我们的教材中,以思念为主题的篇章中多描写到月亮。如《静夜思》《宿建德江》,另外“日积月累”中也出现了很多名句,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在和学生一起品读着这些诗文时,我引出“诗”的源头活水——《诗经》。
《国风》中《月出》是一首月下怀念美人的诗。“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在诗人的眼中,美丽的姑娘如同天上的月亮一样,是那样可望而不可即,甚至只是可想而不可见,怎能不让他心烦意乱,忧思百结。这首诗首次揭示出望月和思念之间的关系,对后代诗人的启发很大,因此有了后来我们所读到的很多“见月怀人,望月思乡”的诗文。
引领学生品悟《月出》凝练的语言所创造出的美好意境。这一启发,竟为学生智取源头活水,自此《诗经》的诵读成了我的课堂内容之一。
著名作家王安忆如此评价《诗经》,她认为“《诗经》琅琅上口,适合从小学到大学的各个年龄段的青少年阅读。”她还说:“读着《诗经》,体会着风雅颂、赋比兴,你就会像被领进一个河汊密布的地带,弥漫的水雾扑面而来,模糊了你的玻璃镜片。《诗经》本身就是一条河流,一条文字之河。”
三、经典读本,启动圣贤智慧
经典诵读是我们实施国学教育的主要途径,而事实上,经典诵读应该分为“经”的诵读和“典”的诵读。当代国学家熊春锦老师在《国学经典导读》中谈到了经和典给予诵读者的不同作用。“经”是世界各民族在获得精神营养和后天智识这两个层面上,能够同时起到教育作用的范本或者文章。诵读可以同时提升人的智和慧。而“典”注重反映历史前人在大智慧情况下产生的一些文字记录,开口诵读,便是弄懂文化的良方。
坚持在我的课堂中诵读《道德经》《孟子》《论语》,学生也给了我很多意外的收获。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习作指导课我是这样上的:
师:读林清玄、冯骥才的散文时,你会有怎样的感受?
生:我们总会觉得轻松愉悦,还能看到作家对于生活的态度。
生:他们的作品都是写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或者一些生活镜头,最后写给他们的启示或者道理。
师:没错的。就像冯骥才先生说的,散文就是写平常生活中的那些最值得写下来的东西,不使劲,不刻意,不矫情,不营造。只是最终写一点感觉,写一点情境,写一点滋味罢了。今天我们也要学习这样的写法,写写生活告诉你的某个道理或某种启示。
生:老师,要写出的道理或启示可以是从经典中得来的吗?
师:当然可以了,只要能够写出自己的生活,写出自己的滋味就是好文章。
在这样启发之下,学生写下了这样的写作提纲:
施惠勿念,受恩莫忘。——一个人,当受到别人的恩泽雨露时,千万不要忘记。而给予别人的一点点,也不要时时记在心上,去企求回报。(童奕晨)
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能够做大事的人是不会为一点小小的困难而放弃自己的初衷的。(王罗霓)
长期经典诵读,文化的种子已经在学生的心灵中深深扎根,只要有合适的机会,他们便发芽,便花香馥郁。
国学,博大精深,积淀了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对“国学”的研究学习中,它已悄然潜入我的语文课堂。在课堂中将国学经典拓展和延伸,让文化滋润孩子们纯洁善良的心灵,正是我所追求的更具魅力的语文教学。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持之以恒,掘井及泉,让散落的国学“珍珠”串成一条精致的“项链”,让学生在国学经典的滋养中为语文追本溯源。
一、唐诗宋词,贮存语言食粮
唐诗宋词是中华古典文化的结晶,历经岁月淘洗,千锤百炼,是美文中的美文。让孩子们在记忆的黄金时期诵读诗词,其积累语言、人格养成和情操培养的作用是其他任何手段所无法代替的。鉴于此,我在语文教学中采取了课内拓展与课外延伸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大量背诵唐诗宋词。
(一)课内拓展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在课堂中,通过拓展可以让教材充分发挥“反三”的作用。
如在执教五年级上册语文《秋思》这首古诗时,学生发出疑问:“既然诗人如此想念家乡亲人,为何不回去呢?”一时间,课堂陷入了沉思。我们一起了解诗人写作背景:因朝廷政事,他寄居洛阳十年而不能回家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那时的诗人,家境贫困,眼疾严重。课堂再次掀起千层浪,“既然都如此窘迫了,为什么还要为所谓的政事而在异乡做一个异客呢?”我引出了晋代时,张籍的同乡张翰的一段话:“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蔬菜、纯羹、鲈鱼烩。曰:人生贵得适志,何以羁宦数千里,以要多爵乎?遂命驾而归。”学生更体会到诗人“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的凄苦。
这样的拓展,增加了课堂的底蕴和厚度,也给予学生另一种解读古诗词的方法。
(二)课外延伸
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除了每册中两次古诗词(4—6首)的安排之外,语文园地“日积月累”中古诗句的篇目也占不少的份量。日积月累中古诗句的安排往往有一个统一的主题,如描写春天的、描写田园生活的等等。学习了这样的积累方法后。我引领学生用此方法,积累背诵《小学生必背古诗词》。“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常常惊叹学生的作文中怎么能把古诗词用得那么好。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每当想到家乡亲人时,几颗泪珠就不禁从腮边滚落,我的心里尽是无边的留念、牵挂……(张译井)
这是张译井同学在《二十年后归故乡》一文中写下的开头,一句古诗引人入境,读着也不免怅惘起来。
二、诗经,智取源头活水
我们的教材中,以思念为主题的篇章中多描写到月亮。如《静夜思》《宿建德江》,另外“日积月累”中也出现了很多名句,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在和学生一起品读着这些诗文时,我引出“诗”的源头活水——《诗经》。
《国风》中《月出》是一首月下怀念美人的诗。“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在诗人的眼中,美丽的姑娘如同天上的月亮一样,是那样可望而不可即,甚至只是可想而不可见,怎能不让他心烦意乱,忧思百结。这首诗首次揭示出望月和思念之间的关系,对后代诗人的启发很大,因此有了后来我们所读到的很多“见月怀人,望月思乡”的诗文。
引领学生品悟《月出》凝练的语言所创造出的美好意境。这一启发,竟为学生智取源头活水,自此《诗经》的诵读成了我的课堂内容之一。
著名作家王安忆如此评价《诗经》,她认为“《诗经》琅琅上口,适合从小学到大学的各个年龄段的青少年阅读。”她还说:“读着《诗经》,体会着风雅颂、赋比兴,你就会像被领进一个河汊密布的地带,弥漫的水雾扑面而来,模糊了你的玻璃镜片。《诗经》本身就是一条河流,一条文字之河。”
三、经典读本,启动圣贤智慧
经典诵读是我们实施国学教育的主要途径,而事实上,经典诵读应该分为“经”的诵读和“典”的诵读。当代国学家熊春锦老师在《国学经典导读》中谈到了经和典给予诵读者的不同作用。“经”是世界各民族在获得精神营养和后天智识这两个层面上,能够同时起到教育作用的范本或者文章。诵读可以同时提升人的智和慧。而“典”注重反映历史前人在大智慧情况下产生的一些文字记录,开口诵读,便是弄懂文化的良方。
坚持在我的课堂中诵读《道德经》《孟子》《论语》,学生也给了我很多意外的收获。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习作指导课我是这样上的:
师:读林清玄、冯骥才的散文时,你会有怎样的感受?
生:我们总会觉得轻松愉悦,还能看到作家对于生活的态度。
生:他们的作品都是写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或者一些生活镜头,最后写给他们的启示或者道理。
师:没错的。就像冯骥才先生说的,散文就是写平常生活中的那些最值得写下来的东西,不使劲,不刻意,不矫情,不营造。只是最终写一点感觉,写一点情境,写一点滋味罢了。今天我们也要学习这样的写法,写写生活告诉你的某个道理或某种启示。
生:老师,要写出的道理或启示可以是从经典中得来的吗?
师:当然可以了,只要能够写出自己的生活,写出自己的滋味就是好文章。
在这样启发之下,学生写下了这样的写作提纲:
施惠勿念,受恩莫忘。——一个人,当受到别人的恩泽雨露时,千万不要忘记。而给予别人的一点点,也不要时时记在心上,去企求回报。(童奕晨)
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能够做大事的人是不会为一点小小的困难而放弃自己的初衷的。(王罗霓)
长期经典诵读,文化的种子已经在学生的心灵中深深扎根,只要有合适的机会,他们便发芽,便花香馥郁。
国学,博大精深,积淀了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对“国学”的研究学习中,它已悄然潜入我的语文课堂。在课堂中将国学经典拓展和延伸,让文化滋润孩子们纯洁善良的心灵,正是我所追求的更具魅力的语文教学。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持之以恒,掘井及泉,让散落的国学“珍珠”串成一条精致的“项链”,让学生在国学经典的滋养中为语文追本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