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阅学生习作,常让我怵头:不是语言枯涩生硬,就是内容随意捏造,大话套话成人化,哪有还有丁点的孩子气、生活味。如何走出这一误区,成为我冥思苦想的问题。
一个冬天的上午,彤云密布的天空中飘起了零星的雪花。我领着学生品读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熟读解意,诵读体情。分析作者观察山水景物的角度、方法,赞叹苏轼的文采,引导学生写景物时要向苏轼一样去观察、去想象。赏读其间,不知谁说了声:“老师,雪下大了!”我向窗外一看:鹅毛般的大雪洒满了大地。我灵机一动,何不来个学以致用呢?在我的提议下,同学们就用所学的方法赏雪、写雪!说雪花的样子,看雪的形状,议雪中的景象,有了切身的经历,大家快速赶回教室记录所见的雪景。
让我意想不到的是,三年级的学生竟有了自己的想象与比喻,他们把雪花比作粉末、纸屑,说“雪中的冬青围上了洁白的丝巾”,自然而妥帖。还有几个学生竟如苏轼一般,写起诗来:“超级大雪漫天飞,落到地上化成水。课间同学打雪仗,结果全身湿光光。”这是刘潇同学的小诗。虽算不上什么佳作,但展现了学生的生活、个体的心声,这才是纯正的“学生味”。
这件事,让我印象深刻,引发了强烈反思:要学生习作散发学生味,就让他写身边事,观身边景,说想说的话。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注意深入挖掘教材中的“读”与“写”的结合点,既让学生在“读”中悟“写”,又让学生学用结合,提高习作的自觉性。有时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创造性续写;有时利用故事插图进行联想完成习作;有时让学生共议读后感受,写出自己的体会与收获;有时通过变换人稱,进行写作训练。如教学《山中访友》“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作者热切地和这些朋友打招呼,这是第二人称的写法,我就引导学生进行选择性地仿写。“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是的,我是山泉,我要献上心灵的明镜照亮你,赞美你!” 正是这样不拘形势、灵活多样的读写结合,让学生言之有物、言之有情了。所写的每一句话,每一篇文,都是真情的流露,都是个性语言的倾吐。
一个冬天的上午,彤云密布的天空中飘起了零星的雪花。我领着学生品读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熟读解意,诵读体情。分析作者观察山水景物的角度、方法,赞叹苏轼的文采,引导学生写景物时要向苏轼一样去观察、去想象。赏读其间,不知谁说了声:“老师,雪下大了!”我向窗外一看:鹅毛般的大雪洒满了大地。我灵机一动,何不来个学以致用呢?在我的提议下,同学们就用所学的方法赏雪、写雪!说雪花的样子,看雪的形状,议雪中的景象,有了切身的经历,大家快速赶回教室记录所见的雪景。
让我意想不到的是,三年级的学生竟有了自己的想象与比喻,他们把雪花比作粉末、纸屑,说“雪中的冬青围上了洁白的丝巾”,自然而妥帖。还有几个学生竟如苏轼一般,写起诗来:“超级大雪漫天飞,落到地上化成水。课间同学打雪仗,结果全身湿光光。”这是刘潇同学的小诗。虽算不上什么佳作,但展现了学生的生活、个体的心声,这才是纯正的“学生味”。
这件事,让我印象深刻,引发了强烈反思:要学生习作散发学生味,就让他写身边事,观身边景,说想说的话。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注意深入挖掘教材中的“读”与“写”的结合点,既让学生在“读”中悟“写”,又让学生学用结合,提高习作的自觉性。有时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创造性续写;有时利用故事插图进行联想完成习作;有时让学生共议读后感受,写出自己的体会与收获;有时通过变换人稱,进行写作训练。如教学《山中访友》“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作者热切地和这些朋友打招呼,这是第二人称的写法,我就引导学生进行选择性地仿写。“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是的,我是山泉,我要献上心灵的明镜照亮你,赞美你!” 正是这样不拘形势、灵活多样的读写结合,让学生言之有物、言之有情了。所写的每一句话,每一篇文,都是真情的流露,都是个性语言的倾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