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6月,江苏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的“五严”规定。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工作者们把目光重新聚焦到课堂,纷纷提出“向课堂45分钟要效率”、“打造高效课堂”的口号。新的形势,要求每一位语文教师要在有限的45分钟内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智能,发挥其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我认为,打造语文高效课堂就是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最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
一、激发自学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说:“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可见,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它能促进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开拓视野,激励学生用心去学习、钻研,提高学习效果。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就会感到学习是一件乐事,他们就会更加积极乐观地去参与、轻松愉快地去学习。那么该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
1.重视朗读训练,激发兴趣。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只有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以读激情,才能使他们产生深厚的兴趣去自学课文。特别是不同文体、不同语言风格的文章,一定要让学生在朗读中体验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喜怒哀乐,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悟理。如教《春》一文,我采用各种形式让学生读课文,先让学生自由读,然后请学生作圈点阅读,感受作者感情,再指导学生带着这种感情用轻快、欢愉的语气读,并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从而激发起他们强烈的情感体验,使他们进入最佳的身心愉悦的心境,和作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对于《七颗钻石》这样的童话,更要重视读。童话故事生动的语言、曲折的情节、丰富的想象和爱的主题,用读的形式展现出来,就是讲故事了。在教学中,我指导学生要抑扬顿挫,要有感情,最好适当“扮演”角色,加上初一学生好听的童声,学生一遍比一遍讲得生动,兴趣也越来越浓。
2.精心设疑,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问的是问号。”学贵有疑,巧设疑问是教师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调动学习的积极性的好途径。语文课堂设疑,可在课文的重点或难点之处设疑,可在无疑之处设疑,可以通过比较设疑,等等。如教《我们家的男子汉》,我让学生根据题目来设疑:为什么称一个小男孩为男子汉?他身心上具体有哪些男子汉的表现?从哪些事情上表现出来的?由于抓住了问题来设问,然后让学生来着问题读课文,最后小组自由讨论,学生讨论激烈,学习情绪极高,很快就把握了课文的主要思想。
3.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自主学习兴趣。孔子说:“亲其师,信其道。”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努力营造一种民主、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与学生平等相处,让学生获得心理自由,产生创新学习的欲望,做自主学习的主人。当然,这首先是对教师教态提出的要求,除此之外,我认为,适当地运用一些技巧亦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如角色转换,让学生当老师,当导游,当记者,当大师……或教师和学生分角色朗读。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然而然地会把老师看作是语文课堂上自己不可或缺的学习伙伴。尝到与教师合作的甜头,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来了。
二、教给自学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可见,教给学生的自学方法,至关重要。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我在课堂教学中特别重视把学习“金钥匙”——自学方法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手执钥匙,去打开语文的知识大门。这时的教师,一要当好引导者,二要当好“拉拉队”。记得初一第一篇文言文《郑人买履》,在课上我制定了文言文四步朗读法: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语气,读出智慧。学生往后读文言,都熟门熟路地用四步朗读法,信心增强了,兴趣就有了。
在文体教学中,常会发现有些课文的结构、写法十分相似。教学这类课文或段落时,教师可依据文体特点,采用“导”、“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先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再扶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掌握读书方法,最后通过“放”让学生运用知识训练技能。如在教学《松鼠》一文第三小节时,我先让学生自由读,想想这段几个层次?每层讲的是什么?然后再读,想想这段话说明了松鼠什么特点?哪些细节可体现这一特点?这样,到阅读第四段时,学生已获得一些“经验”,这时,我相机点拨,学生在“半扶半放”状态中读懂此段。通过前两个自然段的学习实践,学生已获得经验,领悟其法。此时,我就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学第五小节,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留给自学空间
只有学生拥有自学的时间和空间才能算真正拥有学习的主动权。作为学生的合作伙伴,我们要最大限度地在时间上、空间上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机会,尽量让他们自读、自悟、自得。以前听说某学校只准教师课上讲7分钟,后来又缩减为5分钟、3分钟,虽然这种界定时间的做法较为机械,可是这样的提法在落实的过程中让我们明确了讲与不讲的原则:可讲可不讲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学能自己解决的问题不讲,让学生自学解决;对学生尚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适当加以引导,帮扶他通过自学解决。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自体验解决问题获得成功之后的无限乐趣,激活自身学习的潜能。如在教读课文《我的老师》,我牢牢地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尽量让学生去自学、去体会。我先放手让学生自由朗读,借助工具书,疏通字词,然后让学生质疑、讨论、自由汇报,最后让他们回忆小学阶段印象最深刻的一位老师,并讲述有关的一件事情,或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课文段落朗读给大家听,这样,学生跃跃欲试,朗读就更加生动,更加投入,也更加有兴趣,课堂效果大大提高。
四、培养自学习惯
良好的自学习惯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前提条件,而且良好的自学习惯也有助于有限的课堂时间向课后延伸。而习惯的形成,唯一的途径是强化训练。首先让学生明确要培养哪些好的自学习惯,把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贯穿于平时听说读写训练之中,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细心培养,并持之以恒,直到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为了培养学生积累、思考的习惯,我要求学生每天至少读半小时课外书,并按要求记好读书记载本。每天记载如下内容:日期、书名、作者(译者)、阅读章节、阅读用时、内容简介、精彩回放、读后随感等。一学期下来,学生都积累了厚厚的一本,现在这些本子都成了他们的“掌中宝”,每天都要摩挲几遍才放手。有了这些丰厚的积淀,学生积累了知识,丰富了情感,增长了智慧。这些表现在课堂上,无论是发表见解还是写作文章都要精彩很多。实践证明,任何习惯的形成,都必须经过持久的强化训练。所以,我坚持引导学生在语文园地里反复实践,使学生逐步做到习惯成自然。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教给学生自学的一般方法,给学生留有充分的读书、思考、讨论的时间,力求使课堂教学出现一个全体学生积极地学、独立地学、创造性地学的生动活泼的局面,努力打造出有效、高效的语文课堂。
一、激发自学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说:“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可见,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它能促进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开拓视野,激励学生用心去学习、钻研,提高学习效果。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就会感到学习是一件乐事,他们就会更加积极乐观地去参与、轻松愉快地去学习。那么该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
1.重视朗读训练,激发兴趣。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只有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以读激情,才能使他们产生深厚的兴趣去自学课文。特别是不同文体、不同语言风格的文章,一定要让学生在朗读中体验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喜怒哀乐,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悟理。如教《春》一文,我采用各种形式让学生读课文,先让学生自由读,然后请学生作圈点阅读,感受作者感情,再指导学生带着这种感情用轻快、欢愉的语气读,并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从而激发起他们强烈的情感体验,使他们进入最佳的身心愉悦的心境,和作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对于《七颗钻石》这样的童话,更要重视读。童话故事生动的语言、曲折的情节、丰富的想象和爱的主题,用读的形式展现出来,就是讲故事了。在教学中,我指导学生要抑扬顿挫,要有感情,最好适当“扮演”角色,加上初一学生好听的童声,学生一遍比一遍讲得生动,兴趣也越来越浓。
2.精心设疑,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问的是问号。”学贵有疑,巧设疑问是教师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调动学习的积极性的好途径。语文课堂设疑,可在课文的重点或难点之处设疑,可在无疑之处设疑,可以通过比较设疑,等等。如教《我们家的男子汉》,我让学生根据题目来设疑:为什么称一个小男孩为男子汉?他身心上具体有哪些男子汉的表现?从哪些事情上表现出来的?由于抓住了问题来设问,然后让学生来着问题读课文,最后小组自由讨论,学生讨论激烈,学习情绪极高,很快就把握了课文的主要思想。
3.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自主学习兴趣。孔子说:“亲其师,信其道。”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努力营造一种民主、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与学生平等相处,让学生获得心理自由,产生创新学习的欲望,做自主学习的主人。当然,这首先是对教师教态提出的要求,除此之外,我认为,适当地运用一些技巧亦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如角色转换,让学生当老师,当导游,当记者,当大师……或教师和学生分角色朗读。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然而然地会把老师看作是语文课堂上自己不可或缺的学习伙伴。尝到与教师合作的甜头,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来了。
二、教给自学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可见,教给学生的自学方法,至关重要。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我在课堂教学中特别重视把学习“金钥匙”——自学方法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手执钥匙,去打开语文的知识大门。这时的教师,一要当好引导者,二要当好“拉拉队”。记得初一第一篇文言文《郑人买履》,在课上我制定了文言文四步朗读法: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语气,读出智慧。学生往后读文言,都熟门熟路地用四步朗读法,信心增强了,兴趣就有了。
在文体教学中,常会发现有些课文的结构、写法十分相似。教学这类课文或段落时,教师可依据文体特点,采用“导”、“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先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再扶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掌握读书方法,最后通过“放”让学生运用知识训练技能。如在教学《松鼠》一文第三小节时,我先让学生自由读,想想这段几个层次?每层讲的是什么?然后再读,想想这段话说明了松鼠什么特点?哪些细节可体现这一特点?这样,到阅读第四段时,学生已获得一些“经验”,这时,我相机点拨,学生在“半扶半放”状态中读懂此段。通过前两个自然段的学习实践,学生已获得经验,领悟其法。此时,我就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学第五小节,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留给自学空间
只有学生拥有自学的时间和空间才能算真正拥有学习的主动权。作为学生的合作伙伴,我们要最大限度地在时间上、空间上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机会,尽量让他们自读、自悟、自得。以前听说某学校只准教师课上讲7分钟,后来又缩减为5分钟、3分钟,虽然这种界定时间的做法较为机械,可是这样的提法在落实的过程中让我们明确了讲与不讲的原则:可讲可不讲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学能自己解决的问题不讲,让学生自学解决;对学生尚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适当加以引导,帮扶他通过自学解决。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自体验解决问题获得成功之后的无限乐趣,激活自身学习的潜能。如在教读课文《我的老师》,我牢牢地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尽量让学生去自学、去体会。我先放手让学生自由朗读,借助工具书,疏通字词,然后让学生质疑、讨论、自由汇报,最后让他们回忆小学阶段印象最深刻的一位老师,并讲述有关的一件事情,或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课文段落朗读给大家听,这样,学生跃跃欲试,朗读就更加生动,更加投入,也更加有兴趣,课堂效果大大提高。
四、培养自学习惯
良好的自学习惯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前提条件,而且良好的自学习惯也有助于有限的课堂时间向课后延伸。而习惯的形成,唯一的途径是强化训练。首先让学生明确要培养哪些好的自学习惯,把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贯穿于平时听说读写训练之中,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细心培养,并持之以恒,直到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为了培养学生积累、思考的习惯,我要求学生每天至少读半小时课外书,并按要求记好读书记载本。每天记载如下内容:日期、书名、作者(译者)、阅读章节、阅读用时、内容简介、精彩回放、读后随感等。一学期下来,学生都积累了厚厚的一本,现在这些本子都成了他们的“掌中宝”,每天都要摩挲几遍才放手。有了这些丰厚的积淀,学生积累了知识,丰富了情感,增长了智慧。这些表现在课堂上,无论是发表见解还是写作文章都要精彩很多。实践证明,任何习惯的形成,都必须经过持久的强化训练。所以,我坚持引导学生在语文园地里反复实践,使学生逐步做到习惯成自然。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教给学生自学的一般方法,给学生留有充分的读书、思考、讨论的时间,力求使课堂教学出现一个全体学生积极地学、独立地学、创造性地学的生动活泼的局面,努力打造出有效、高效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