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道中考力臂题想到的对初中物理教学思路的启示

来源 :考试·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seysa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考物理试题,对初中物理教学有着强烈的导向作用,现就2011年广州市中考物理试题中,选出一例,本文介绍由一道中考力臂题想到的对初中物理教学思路的启示
  关键字:中考 初中 物理试题 教学思路
  【中图分类号】 G427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2011年广州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物理科的最后一题的第二小题是这样的:
  某同学在一根有等间距刻度的均匀杠杆两侧挂上每个质量都相等的钩码进行实验.杠杆静止于水平状态的三次实验情境如图17所示。
  根据图17的实验,该同学得出结论:
  只要满足“阻力×阻力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动力×动力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杠杆就能平衡
  a.这个结论是否正确?
  b.用图18所示的装置,怎样通过实验来说明该结论是否正确.
  这道题目为我们对力臂的教学引发了思考,我们应如何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力臂,如何进行教学会收到好的效果?
  一、背景
  初中物理教学中“力臂”作为物理概念,从认知结构来看,学生的学习有同化和顺应两种方式。同化是把新学习的概念和规律整合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使认知结构得到丰富和扩展,但总的模式不发生根本的变化。顺应则是新学习的概念或规律,在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不能够同化的,只有改造或重建原有的认知结构后才能接受和容纳。而“力臂”概念是顺应的认知方式。“力臂”作为教材内容的呈现,目前从多种版本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来看,为了方便地从有刻度的杠杆上直接读取力臂大小,都是将杠杆调至水平位置后,杠杆左右添加钩码,使杠杆达到平衡状态,这样测出几组数据,从而探究得到杆杠平衡的条件。这种特殊情况下的教学,使学生获得清晰的力臂表象,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了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就是力臂的定势思维。因而“先入为主”在以后画力臂等有关问题中常常出现失误。
  二、力臂教学中的两种思路
  力臂概念的教学一直以来是我们探讨的难点,它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杠杆平衡条件的探究、理解、掌握。教学的程序一般可划分为引入、形成、深化和巩固四个阶段。深化和巩固阶段一般都是采用举例、练习的方法,多画几个力臂示意图,多分析几种类型就可以了。大家最纠结的还是引入和形成阶段。通过多年的教学我对两种思路有不同的看法:
  思路一:首先通过实例让学生认识杠杆,然后介绍杠杆的五要素,直接告之力臂概念,并通过作图来强化。
  优点:开门见山,直接。
  缺点:事倍功半。虽然教师讲解透彻,但学生就是反反复复地问你:什么是力臂?什么是力的作用线?画的力臂示意图错误不断。老师不得不对力的作用点、力的作用线、支点到力的作用线距离等相关概念反复讲解。经过多次举例讲解,直到你无奈地怀疑自己的教学方法时,80%学生才掌握力臂。另外发现学生对三角板不会用、放,教师只好示范。
  原因: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只是从字面上机械的记忆、套用。为什么经过大量分析实例和反复画图、在不断的修改中才能掌握?因为这个反复的过程就是学生的感知过程,要形成正确概念,这个过程必不可少,教师直接告之的初衷是为了省时间,殊不知认知规律是不可违背的,教师想要的快速高效结果,只有所有孩子接受能力非凡才能達到,所以,你不必再为力臂难教而纠结。
  思路二:通过实例认识杠杆支点、动力和阻力后,在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时,加入用弹簧测力计斜拉的实验,让学生认识到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而非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由此水到渠成得出力臂概念。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缺点:麻烦。教师逐步引导学生探究,势必麻烦不断,一波三折。
  优点:事半功倍。
  原因:学生亲自做实验,通过自己的摸索、思考、发现,可以使学生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了解“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与“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的区别,此时告之力臂概念内容是水到渠成。较之第一种思路,更深刻和典型,得出杠杆平衡条件的同时,对力臂也真正理解了,形成理性认识。
  三、 中考物理试题对初中物理教学思路的启示
  1、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创设问题的启发性,保持思维的持续性。
  提问不是简单的“是非问”:“对不对”、“哪个对”等,而是要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去思考,去发现:找规律,找结论。要让学生多知道几个“为什么”,这样才可以达到理想的效果,才能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好的问题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达到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桃”的效果。在合适的问题情境中,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但怎样保持这种积极性,使其持续下去而不中断呢?教师提出问题后,一般要让学生先作一番思考。思考时间的长短,是与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密切相关的。教师可根据实际的情况,必要时教师可作适当的启发引导。教师的启发要遵循学生思维的规律,因势利导,循序渐进,不要强制学生按照教师提出的方法和途径去思考问题,喧宾夺主,尤其是现在的物理考试中开放性的题目越来越多。教师的启发要与学生的思维同步,大大地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2、创设问题中要注意增强学生的信心
  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在设问时应注意顾及不同层次的学生,增强其参与的信心。信心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中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强烈的探求欲望,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而且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要善于发现他们在原有基础上的点滴进步并给予表扬,寻找失败中成功因素,并给予鼓励从而保护他们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增强学习信心。
  3、全方位、全身心推动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要从根本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我们还需做到:
  (1)、教师必须改变独占讲台满堂灌的做法,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创设活泼的课堂气氛,创造民主开放的教学局面,将教学过程视为师生共享经验的过程,真正转变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事实证明,课改要求我们教师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教育促进者、组织者等角色转变。作为教育组织者、促进者的教师,其任务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自己去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提高学生的认知兴趣和求知欲望。同时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多研究、多讨论、多交流。甚至是有机会时多合作,只有如此,教师这个组织者,促进者才能在新课改中发挥自己的作用,这样才可能促进学生转变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
  (2)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上“探究型的课”时,教师应相信学生的思维能力,相信学生集体智慧,决不能将教师思考的结果强加给学生,剥夺学生动脑的权利。“探究型的课”重点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通过分组实验解决问题。在教学中应采用大量的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及小试验,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我认为中考物理试题,对初中物理教学有着强烈的导向作用,我们在初中物理教学时思路要及时调整,努力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造适宜的情境,真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他文献
当前,由于种种原因,供销社的资金紧张状况不仅未能得到缓解,且有加剧之势,长此下去,将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为了解决当前的资金紧张问题,我认为主要应采取以下措施。
作者报告1例少见的脑膜中动脉动脉瘤合并脑膜瘤。 患者女性,82岁,因进行性头痛,意识模糊伴左侧肢体无力6个月入院。此前,无颅脑损伤及癫痫发作史。查体:颅神经未见异常,左侧
经济体制改革正在向纵深发展,围绕着怎样增强企业活力,建立和完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企业经营机制,探索和创造了多种企业经营模式,诸如租赁制、资产经营责任制、承包制和
青铜器是我国历史的瑰宝,对其进行考古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目前,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学者们在青铜器考古中已经大量运用现代技术。基于此,本文对青铜器考古常用的分析方法进
<正>曲阜鲁故城出土。匜长34厘米,宽17厘米,通高19厘米,造型规整,器型优美。器身椭圆形,流较窄、微上翘,兽首鋬,四夔龙蹄形扁足。口、流下饰窃曲纹,腹饰瓦棱纹,錾饰重环纹。
期刊
脑脊液(CerebrospinalFruidCSF)从脉络丛产生,经蛛网膜颗粒回流到血液中,该观点延续了一个多世纪。由于蛛网膜颗粒在回流CSF中所起的主要作用,其它的回流路径长期被忽略。早
小脑毛霉菌病1例报告郭密刘群包雪英苏丹颖脑型毛霉菌病近年来在我国逐有报道,但多数报导病变部位主要在大脑,其次为脑膜及基底节部,而发生在小脑尚报道极少,现将我们经手术证实小
这学期六年级同学将会迎来人生的第一次大考验——小升初毕业考试。为了使同学们在毕业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王老师针对以往毕业考试中经常考到的知识点,进行简要的分析,以供大家参考。  考点1:数的读写、数的改写及求近似数  重点考查同学们对数的读写、数的改写及求近似数的方法的掌握情况。  例1根据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全国总人口为1295330000人,这个数读作()人,省略“亿”后面的尾数约为()人
中国保护消费者基金会成立于1989年,业务主管单位是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保护消费者合法利益、提高消费者地位为宗旨;积极履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学校文化从其功能上讲,是教育的一部分。现在强调学校文化,只不过是在恢复原有的由于过于强调学校政治功能时期而缺失的文化功能。我校就是按照这样一种理解而确立、实践、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