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国防教育事关国家安全和民族生存的问题。初中历史课堂作为培养学生的国防意识、提高学生国防素质的第一场所和重要阵地,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本文以统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为例,介绍了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国防教育的做法,阐述了初中历史教学与国防教育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国防教育;初中历史;渗透
国防教育是唤起人民忧患意识和民族危机感的教育,事关国家安全和民族生存的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对此有明确规定: “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初中应当将国防教育的内容纳入有关课程,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根據我们课题组对镇内老师和学生的问卷调查,当前老师的国防教育意识几乎缺失,学生对国防内容兴趣极大,但学校教育、课堂教学提供的资源少之又少。因此,老师们有责任在日常教学中落实国防教育内容。
在初中的各学科教学中,历史学科在国防知识教育具有独特的优势。近代百年屈辱历史凝聚的“落后就要挨打”“国不可一日无防”认识,赋予国防教育深刻的内涵。下面以《鸦片战争》一课为例,谈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如何参透国防教育。
一、再现历史场景,深究战场失败之因
鸦片战争清王朝战败,何以战败?展示以下史料让学生思考深究“落后就要挨打”的原因:
史料1:整个鸦片战争中,清军到达前线的总人数达20万之多,英国远征军最多时不过2万人。然而本土作战的清军共伤亡22790人左右,英军共伤亡523人,其中阵亡仅69人。
一根据郭廷以《中英鸦片战争史》等整理
看到这些数字,学生目瞪口呆,伤亡为什么会如此“离谱”?教师顺势展示另一则史料。
一根据茅海建《天朝的崩溃一鸦片战争再研究》整理
通过这则史料学生很容易得出战争就是武器水平、国防力量之间的较量。鸦片战争是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一次较量,双方巨大的科技国防实力差距已决定战争结局的必然性,让学生初步理解“国不可一日无防”,增强了对国防重要性的认识。
那武器落后是战场失败的致命原因吗?国防建设肯定不是唯武器论,于是又展示以下史料:
史料3: “五虎破敌”:1841年10月,道光帝派皇侄奕经为统帅,去浙江收复失地。到前线后,奕经拜佛求签,得到“必须有虎头人保佐,才能平安”的签语。他感到有道理,因为洋人是“羊”,虎能吃羊,只要属虎的人出阵,定能制服洋兵。于是他制定了一个“五虎制敌”计划,在寅年(十二属相,寅为虎)、寅月、寅日、寅时,挑选属虎的将士,戴形似虎头的虎皮帽子偷袭敌营。结果,“虎头军”大败而回。
一根据郭廷以《中英鸦片战争史》等整理
史料4:杨芳看到夷舰上的大炮总能击中我,但我却不能击中夷;……夷炮威力远在我炮之上,认定“必有邪教善术者伏其内”,于是广贴告示,“传令甲保遍收所近妇女溺器”作为制胜法宝。他将这些马桶平放在一排排木筏上,命令一位副将在木筏上掌控,以马桶口面对敌舰冲去,以破邪术。
——雷颐《历史:何以至此》
学生一看这些史料就哑然大笑,大笑之后,却是深深的思考和心灵震撼。清军的武器固然落后,但清朝少数将领的愚昧,指挥系统的落后才是战争失败更深层次的原因。教师联系清政府长期闭关自守,对中国外的世界一无所知,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国家发展,每一个国民都是参与者,每一个国民都应该提高国防意识,紧跟世界时代发展潮流,方能屹立于世界之林。
二、讲述英雄故事,彰显英雄爱国情怀
鸦片战争固然有奕经、杨芳等愚味无知的将领,但在两年多的战争中,也涌现出更多维护民族尊严、不计个人得失、慷慨赴死的民族英雄如林则徐、陈连升、关天培、陈化成,等等。教学中通过讲故事,让学生去分析、体验这些民族英雄维护国家尊严、捍卫国家主权的行为与思想。
首先让学生讲述虎门销烟的故事,让学生回到豪气冲天的销烟现场, “若鸦片一日不绝,本大人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的英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林则徐浩然正气的形象深深扎根学生心灵。
接着补充了战前林则徐与友人通信的一则故事,“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如内地之放排炮,连声不断。我放一炮后,须辗转移时,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求其良且熟焉,亦无他深巧耳。不此之务,既远调百万貔貅,恐只供临敌之一哄。”
通过这则故事,让学生看到“开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则徐还在战争爆发之前就已认识到中英双方武器的巨大差距,并已开始未雨绸缪,购买外国炮,买外国船,同时他派人翻译外国所创办的刊物。当统治者还沉迷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中,当百姓们还处于麻木不仁的时候,林则徐站在了时代的前沿,敏锐地意识到国防于国家安全的重要性,让学生树立居安思危意识,认识到和平时代也同样肩负着献身国防的崇高使命。
三、课后灵魂追问,深化国防意识
为了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鸦片战争的本质及意义,提高学生们的国防教育意识,在课堂小结之后,还出示以下史料,进行灵魂追问、民族之问。
史料5: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史料6:1843年,魏源的《海国图志》出版,在国内几无反响,印数不过千册。1851年,日本海关在检查中国入境商船时,发现三本此书,如获至宝,连印十五版,极为畅销。1859年,价格已达首版三倍。1862年,日本维新派人士到上海,惊异发现从中国淘来的本国畅销书在中国早已绝版。——摘编自周英杰《
【关键词】国防教育;初中历史;渗透
国防教育是唤起人民忧患意识和民族危机感的教育,事关国家安全和民族生存的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对此有明确规定: “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初中应当将国防教育的内容纳入有关课程,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根據我们课题组对镇内老师和学生的问卷调查,当前老师的国防教育意识几乎缺失,学生对国防内容兴趣极大,但学校教育、课堂教学提供的资源少之又少。因此,老师们有责任在日常教学中落实国防教育内容。
在初中的各学科教学中,历史学科在国防知识教育具有独特的优势。近代百年屈辱历史凝聚的“落后就要挨打”“国不可一日无防”认识,赋予国防教育深刻的内涵。下面以《鸦片战争》一课为例,谈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如何参透国防教育。
一、再现历史场景,深究战场失败之因
鸦片战争清王朝战败,何以战败?展示以下史料让学生思考深究“落后就要挨打”的原因:
史料1:整个鸦片战争中,清军到达前线的总人数达20万之多,英国远征军最多时不过2万人。然而本土作战的清军共伤亡22790人左右,英军共伤亡523人,其中阵亡仅69人。
一根据郭廷以《中英鸦片战争史》等整理
看到这些数字,学生目瞪口呆,伤亡为什么会如此“离谱”?教师顺势展示另一则史料。
一根据茅海建《天朝的崩溃一鸦片战争再研究》整理
通过这则史料学生很容易得出战争就是武器水平、国防力量之间的较量。鸦片战争是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一次较量,双方巨大的科技国防实力差距已决定战争结局的必然性,让学生初步理解“国不可一日无防”,增强了对国防重要性的认识。
那武器落后是战场失败的致命原因吗?国防建设肯定不是唯武器论,于是又展示以下史料:
史料3: “五虎破敌”:1841年10月,道光帝派皇侄奕经为统帅,去浙江收复失地。到前线后,奕经拜佛求签,得到“必须有虎头人保佐,才能平安”的签语。他感到有道理,因为洋人是“羊”,虎能吃羊,只要属虎的人出阵,定能制服洋兵。于是他制定了一个“五虎制敌”计划,在寅年(十二属相,寅为虎)、寅月、寅日、寅时,挑选属虎的将士,戴形似虎头的虎皮帽子偷袭敌营。结果,“虎头军”大败而回。
一根据郭廷以《中英鸦片战争史》等整理
史料4:杨芳看到夷舰上的大炮总能击中我,但我却不能击中夷;……夷炮威力远在我炮之上,认定“必有邪教善术者伏其内”,于是广贴告示,“传令甲保遍收所近妇女溺器”作为制胜法宝。他将这些马桶平放在一排排木筏上,命令一位副将在木筏上掌控,以马桶口面对敌舰冲去,以破邪术。
——雷颐《历史:何以至此》
学生一看这些史料就哑然大笑,大笑之后,却是深深的思考和心灵震撼。清军的武器固然落后,但清朝少数将领的愚昧,指挥系统的落后才是战争失败更深层次的原因。教师联系清政府长期闭关自守,对中国外的世界一无所知,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国家发展,每一个国民都是参与者,每一个国民都应该提高国防意识,紧跟世界时代发展潮流,方能屹立于世界之林。
二、讲述英雄故事,彰显英雄爱国情怀
鸦片战争固然有奕经、杨芳等愚味无知的将领,但在两年多的战争中,也涌现出更多维护民族尊严、不计个人得失、慷慨赴死的民族英雄如林则徐、陈连升、关天培、陈化成,等等。教学中通过讲故事,让学生去分析、体验这些民族英雄维护国家尊严、捍卫国家主权的行为与思想。
首先让学生讲述虎门销烟的故事,让学生回到豪气冲天的销烟现场, “若鸦片一日不绝,本大人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的英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林则徐浩然正气的形象深深扎根学生心灵。
接着补充了战前林则徐与友人通信的一则故事,“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如内地之放排炮,连声不断。我放一炮后,须辗转移时,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求其良且熟焉,亦无他深巧耳。不此之务,既远调百万貔貅,恐只供临敌之一哄。”
通过这则故事,让学生看到“开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则徐还在战争爆发之前就已认识到中英双方武器的巨大差距,并已开始未雨绸缪,购买外国炮,买外国船,同时他派人翻译外国所创办的刊物。当统治者还沉迷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中,当百姓们还处于麻木不仁的时候,林则徐站在了时代的前沿,敏锐地意识到国防于国家安全的重要性,让学生树立居安思危意识,认识到和平时代也同样肩负着献身国防的崇高使命。
三、课后灵魂追问,深化国防意识
为了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鸦片战争的本质及意义,提高学生们的国防教育意识,在课堂小结之后,还出示以下史料,进行灵魂追问、民族之问。
史料5: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史料6:1843年,魏源的《海国图志》出版,在国内几无反响,印数不过千册。1851年,日本海关在检查中国入境商船时,发现三本此书,如获至宝,连印十五版,极为畅销。1859年,价格已达首版三倍。1862年,日本维新派人士到上海,惊异发现从中国淘来的本国畅销书在中国早已绝版。——摘编自周英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