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观是影响教师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对一名入职一年的数学教师的教学观进行研究。她认为教学要注重数学的本质,关注数学的过程,强调数学的应用;她还指出,教学不仅要有启发性,还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理解数学。
[关键词] 数学教学观 课堂教学 个案研究
一、研究综述
教师的教学行为是个性化的,是和教师个人自身的特性紧密相联的[1]。Thompson研究也发现,数学教师的教学观念,与他们的教学行为存在高度的一致性[2]。而对于教师而言,他们入职最初的几年,是个人专业发展的关键时期[3]。因此,研究初职的教学观,既可以为在职教师的培训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建议,同时还可以为职前教师教育的课程改革提供必要的依据。
二、研究方法
(一)数据收集
我们采用录像刺激和结构化访谈的方法,来获取教师分析和评价数学课堂的数据。
(二)课堂录像
录像课为“函数的单调性”的两节同课异构课。为表达方便,我们把重点中学老师执教的录像课称为A,把普通中学教师执教的录像课称为B。
表1 A的教学结构
阶段 具体内容
创设情境 1.教师展示硝酸钾的溶解度和氢氧化钙的溶解度。
2.教师提问:“你们能不能告诉我这两张表格反应了什么问题?”
探究讨论 1.学生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抽象,建立函数模型。
2.学生通过观察得出函数单调性、函数单调区间的定义。
例题分析
1.教师出示例题“根据函数的图像写出单调区间”。学生根据图像确定函数的单调区间。
2.教师进而引出函数单调性的证明。
课堂小结 1.教师总结本课。
表2 B的教学结构
阶段 具体内容
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教师通过对函数的复习引入本课内容——函数的单调性。
观察图像,探索新知 1.教师用小黑板向学生展示二次函数的图像。
2.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得出函数单调性的定义。
问题讨论 1.教师提出4个课堂讨论的问题
例题分析 1.教师引导学生判断函数的单调性。
2.教师证明函数增减性,明确指出证明函数单调性证明的一般步骤。
巩固练习 1.布置课本上的一组练习,并请学生上黑板演示。
小结和作业 1.总结本堂课,并布置课后作业。
(三)数据分析
教师的数学教学观涉及三个方面:(1)数学观——教师对数学是什么的认识[4]。(2)教学观——教师对数学教学目标,教师自身作用,理想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的认识。(3)学习观——教师对数学学习目的和数学学习活动的认识[5]。
根据Schmidt数学教学观的分类法,我们对教师的数学观、教学观、学习观进行二级编码(见表3) [6]。
表3 教师数学教学观的分类
数学观(A)
形式观:把数学看成是由公理、定理、定义等构成的抽象系统 (A1)
算法观:把数学看成是由法则、公式、事实组成的集合 (A2)
过程观:把数学看成是用各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活动,强调方法的多样性和创造性 (A3)
实用观: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一种有用工具 (A4)
发展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态度(B1)
教学观(B)
发展学生交流数学观点的能力(B2)
发展学生的数学理解(B3)
为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做好准备 (B4)
发展学生的数学技能(B5)
发展学生的数学推理(B6)
学生观(C) 关注教学过程还是正确的结果 (C1)
获得理解(C2)
是否使用标准算法(C3)
独立还是合作的学习方式(C4)
学习和掌握技能和算法(C5)
三、研究结果
(一)数学观
受访初职教师的数学观主要表现为形式观与算法观。
1.形式观:揭示概念本质
她强调概念的教学,认为A中的老师处理定义要比B中的老师好,她说:
他挖掘得很透彻,定义都分析得很透彻,启发学生一步步把定义引导出来。有的老师可能就是直接看图像,然后让学生说一下就直接给出定义。【01-46】① (A11)②。
对于B中的教师,她说:
他直接给出定义,然后是运用,一些例题讲得很投入【07-05】(A12)。
他定义花的时间相对不是很多,结论都是他自己得出的【08-40】(A13) 。
第一节课,关键还是定义,重点还是定义。我觉得他定义就是一带而过。他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解题上面【10-32】 (A14) 。
定义要花大部分时间,他这个定义花的时间太少了。【11-40】 (A15) 。
谈及自己的数学课堂,她表示函数概念定义是课堂教学的重点。教师应当启发学生得出定义,然后再用定义证明函数的单调性。
她指出,教师揭示概念要到位,要结合具体情境,概括概念,分析要透彻。同时,她认为教师在处理定义与习题的时间比例上,应把大部分的时间花在概念定义上。
2.算法观:归纳法则公式
从她对A提出的建议,可以看出她对归纳法则公式的看法:
讲完例题的时候,我想让学生总结一下,就是把证明单调性的步骤总结一下【05-12】(A21) 。
她很看重对证明步骤的总结,认为在函数单调性证明的教学中,要强调3个步骤。总结步骤,可以帮助学生明确解题思路,有针对性的分析问题。 (二)教学观
访谈中,她只是对数学态度,数学交流,数学理解,数学准备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1.数学态度:将数学与其他学科结合
数学态度即是教师对数学教学的一种认识。她认为教师应具备将数学与其他学科结合的素质。她指出,A中的教师所举的例题是跨学科的,而不是孤立的数学知识。在谈到一个优秀教师应该具备的知识和能力时,她说:
应该是具备一些综合素质,不可能说只会你学的这一门,应是数理化方面都要稍微了解【18-55】(B11) 。
现在是信息时代,还是多掌握一些,多了解一些比较好【19-15】(B12) 。
她认为,教师应当将数学与其他学科互相融合,教师应当顺应时代的变化,掌握更多与学科相关的知识,丰富自己对数学的认识。
2.数学交流:教学要有启发性
所谓数学交流,就是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师生间、生生间以数学为载体,通过互动而展开讨论。她提倡启发式教学。在访谈中,她多次提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她评价A:
他启发学生,然后一步步把定义引导出来【02-05】(B21) 。
这个定义不是老师直接给出的,他是找学生一起探讨出来的,是以学生为主体的【02-54】(B22) 。
对于B中的教师,她说:
定义是他自己给出的,并没有探讨。【08-09】 (B23) 。
“任意”也是自己说出来的,我觉得学生根本就没有体会【08-48】(B24) 。
她认为,教好数学最有效的方法是启发学生,让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B25) 。
3.教学方式:反对讲授为主的教学
她反对以讲授为主的教学。她不同意课堂教学就是讲授和解释学科知识的说法(B26),她也不认为好的教学会发生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中(B27)。她也不同意直接讲授方法是最好的教学法,尽管它能够覆盖更多的信息或知识 (B28)。
4.数学理解:站在学生的角度理解数学
教师对数学的理解可以体现在他(她)对一堂课的重难点的把握。受访教师倾向于A中教师的做法。对于B中的教学,她说:
讲区间的时候,他涉及到了高等数学的知识【07-18】(B31) 。
间断,我估计学生一开始都还不懂什么叫间断【10-56】(B33) 。
他那节课的高数思想还渗透得满深的。但我觉得,不应该是这节课的重点【11-06】(B34) 。
她认为,教师应当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把握本堂课的重难点,而不是知识渗透得越深越好。该讲的地方要花时间讲,要讲得透彻,涉及到超出学生接受范围的知识不讲或花相对少的时间就可以了。
(三)学习观
在访谈中,受访教师强调要关注教学过程,认为学生在学习时理解更重要。
1.关注教学过程
访谈中,她更欣赏A的课堂,她说:
“任意性”的话应该说两个老师都是强调的,但是侧重不太一样。一个是跟学生一起探讨出来的,一个是主要是他自己得出的这个结论【13-45】”。我赞同前者的做法(C11)。
在她看来,学生过程的参与要比教师仅仅给予一个结果更有意义。
2.理解更重要
她认为,学生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数学。当她被问及,学习是否意味着学生要记住老师所讲的内容时,她果断回答不同意(C21)。她说,数学的学习应该是个理解的过程,数学的教学应该是教学生如何理解数学。只有学生理解了,才能更好地应用。
四、结论与讨论
在研究中,受访的初职教师强调了数学课堂应当注重揭示概念的本质,并要及时归纳总结。她的教学观也是旗帜鲜明的。她认为,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将数学与其它学科相结合起来,认为教学要有启发性,反对以讲授为主的教学,强调站在学生的角度理解数学。但是,她似乎忽略了发展学生的数学技能和推理。比如,在证明函数的单调性这一问题时,代数式的恒等变形,事实上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而受访教师似乎忽略了这一点。
她强调了数学教学应当关注教学过程,帮助学生获得理解,但是没有谈到学生应当采取哪些学习方式。比如,如何处理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关系?事实上,合作交流应以独立思考为基础,否则就会流于形式[7]。
参考文献:
[1] 黄兴丰, 李士锜. 数学课堂: 教师的观念与实践[J]. 数学教育学报, 2006(8)
[2] Alba, Gonzalez, Thomps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Conceptions of Mathematics and Mathematics teaching to Instructional practice [J]. Education Study in Mathermatics, 1984(15).
[3] 唐卫海, 韩维莹, 仝文. 专家教师与新手教师教学行为的比较[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1).
[4] 黄毅英. 数学观研究综述[J]. 数学教育学报, 2002(2).
[5] Ernest P. The Knowledge, Beliefs and Attitudes of the Mathematics Teacher: A Model [J]. 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Teaching, 1989, 15(1) .
[6] Schmidt,W.,Tatto,M.T.,Bankov,K.,Blomeke,S.,Cedillo,T.,Cogan,L.,et al.. The Preparation Gap : Teacher Education for Middle School Mathematics in Six Countries[M]. East Lansing, MI: Mathematics Teaching in the 21st Century, 2007.
[7] 黄兴丰, 范良火. 课程改革驱动下的数学课堂实践[J]. 数学教育学报, 2009(6).
[关键词] 数学教学观 课堂教学 个案研究
一、研究综述
教师的教学行为是个性化的,是和教师个人自身的特性紧密相联的[1]。Thompson研究也发现,数学教师的教学观念,与他们的教学行为存在高度的一致性[2]。而对于教师而言,他们入职最初的几年,是个人专业发展的关键时期[3]。因此,研究初职的教学观,既可以为在职教师的培训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建议,同时还可以为职前教师教育的课程改革提供必要的依据。
二、研究方法
(一)数据收集
我们采用录像刺激和结构化访谈的方法,来获取教师分析和评价数学课堂的数据。
(二)课堂录像
录像课为“函数的单调性”的两节同课异构课。为表达方便,我们把重点中学老师执教的录像课称为A,把普通中学教师执教的录像课称为B。
表1 A的教学结构
阶段 具体内容
创设情境 1.教师展示硝酸钾的溶解度和氢氧化钙的溶解度。
2.教师提问:“你们能不能告诉我这两张表格反应了什么问题?”
探究讨论 1.学生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抽象,建立函数模型。
2.学生通过观察得出函数单调性、函数单调区间的定义。
例题分析
1.教师出示例题“根据函数的图像写出单调区间”。学生根据图像确定函数的单调区间。
2.教师进而引出函数单调性的证明。
课堂小结 1.教师总结本课。
表2 B的教学结构
阶段 具体内容
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教师通过对函数的复习引入本课内容——函数的单调性。
观察图像,探索新知 1.教师用小黑板向学生展示二次函数的图像。
2.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得出函数单调性的定义。
问题讨论 1.教师提出4个课堂讨论的问题
例题分析 1.教师引导学生判断函数的单调性。
2.教师证明函数增减性,明确指出证明函数单调性证明的一般步骤。
巩固练习 1.布置课本上的一组练习,并请学生上黑板演示。
小结和作业 1.总结本堂课,并布置课后作业。
(三)数据分析
教师的数学教学观涉及三个方面:(1)数学观——教师对数学是什么的认识[4]。(2)教学观——教师对数学教学目标,教师自身作用,理想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的认识。(3)学习观——教师对数学学习目的和数学学习活动的认识[5]。
根据Schmidt数学教学观的分类法,我们对教师的数学观、教学观、学习观进行二级编码(见表3) [6]。
表3 教师数学教学观的分类
数学观(A)
形式观:把数学看成是由公理、定理、定义等构成的抽象系统 (A1)
算法观:把数学看成是由法则、公式、事实组成的集合 (A2)
过程观:把数学看成是用各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活动,强调方法的多样性和创造性 (A3)
实用观: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一种有用工具 (A4)
发展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态度(B1)
教学观(B)
发展学生交流数学观点的能力(B2)
发展学生的数学理解(B3)
为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做好准备 (B4)
发展学生的数学技能(B5)
发展学生的数学推理(B6)
学生观(C) 关注教学过程还是正确的结果 (C1)
获得理解(C2)
是否使用标准算法(C3)
独立还是合作的学习方式(C4)
学习和掌握技能和算法(C5)
三、研究结果
(一)数学观
受访初职教师的数学观主要表现为形式观与算法观。
1.形式观:揭示概念本质
她强调概念的教学,认为A中的老师处理定义要比B中的老师好,她说:
他挖掘得很透彻,定义都分析得很透彻,启发学生一步步把定义引导出来。有的老师可能就是直接看图像,然后让学生说一下就直接给出定义。【01-46】① (A11)②。
对于B中的教师,她说:
他直接给出定义,然后是运用,一些例题讲得很投入【07-05】(A12)。
他定义花的时间相对不是很多,结论都是他自己得出的【08-40】(A13) 。
第一节课,关键还是定义,重点还是定义。我觉得他定义就是一带而过。他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解题上面【10-32】 (A14) 。
定义要花大部分时间,他这个定义花的时间太少了。【11-40】 (A15) 。
谈及自己的数学课堂,她表示函数概念定义是课堂教学的重点。教师应当启发学生得出定义,然后再用定义证明函数的单调性。
她指出,教师揭示概念要到位,要结合具体情境,概括概念,分析要透彻。同时,她认为教师在处理定义与习题的时间比例上,应把大部分的时间花在概念定义上。
2.算法观:归纳法则公式
从她对A提出的建议,可以看出她对归纳法则公式的看法:
讲完例题的时候,我想让学生总结一下,就是把证明单调性的步骤总结一下【05-12】(A21) 。
她很看重对证明步骤的总结,认为在函数单调性证明的教学中,要强调3个步骤。总结步骤,可以帮助学生明确解题思路,有针对性的分析问题。 (二)教学观
访谈中,她只是对数学态度,数学交流,数学理解,数学准备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1.数学态度:将数学与其他学科结合
数学态度即是教师对数学教学的一种认识。她认为教师应具备将数学与其他学科结合的素质。她指出,A中的教师所举的例题是跨学科的,而不是孤立的数学知识。在谈到一个优秀教师应该具备的知识和能力时,她说:
应该是具备一些综合素质,不可能说只会你学的这一门,应是数理化方面都要稍微了解【18-55】(B11) 。
现在是信息时代,还是多掌握一些,多了解一些比较好【19-15】(B12) 。
她认为,教师应当将数学与其他学科互相融合,教师应当顺应时代的变化,掌握更多与学科相关的知识,丰富自己对数学的认识。
2.数学交流:教学要有启发性
所谓数学交流,就是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师生间、生生间以数学为载体,通过互动而展开讨论。她提倡启发式教学。在访谈中,她多次提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她评价A:
他启发学生,然后一步步把定义引导出来【02-05】(B21) 。
这个定义不是老师直接给出的,他是找学生一起探讨出来的,是以学生为主体的【02-54】(B22) 。
对于B中的教师,她说:
定义是他自己给出的,并没有探讨。【08-09】 (B23) 。
“任意”也是自己说出来的,我觉得学生根本就没有体会【08-48】(B24) 。
她认为,教好数学最有效的方法是启发学生,让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B25) 。
3.教学方式:反对讲授为主的教学
她反对以讲授为主的教学。她不同意课堂教学就是讲授和解释学科知识的说法(B26),她也不认为好的教学会发生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中(B27)。她也不同意直接讲授方法是最好的教学法,尽管它能够覆盖更多的信息或知识 (B28)。
4.数学理解:站在学生的角度理解数学
教师对数学的理解可以体现在他(她)对一堂课的重难点的把握。受访教师倾向于A中教师的做法。对于B中的教学,她说:
讲区间的时候,他涉及到了高等数学的知识【07-18】(B31) 。
间断,我估计学生一开始都还不懂什么叫间断【10-56】(B33) 。
他那节课的高数思想还渗透得满深的。但我觉得,不应该是这节课的重点【11-06】(B34) 。
她认为,教师应当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把握本堂课的重难点,而不是知识渗透得越深越好。该讲的地方要花时间讲,要讲得透彻,涉及到超出学生接受范围的知识不讲或花相对少的时间就可以了。
(三)学习观
在访谈中,受访教师强调要关注教学过程,认为学生在学习时理解更重要。
1.关注教学过程
访谈中,她更欣赏A的课堂,她说:
“任意性”的话应该说两个老师都是强调的,但是侧重不太一样。一个是跟学生一起探讨出来的,一个是主要是他自己得出的这个结论【13-45】”。我赞同前者的做法(C11)。
在她看来,学生过程的参与要比教师仅仅给予一个结果更有意义。
2.理解更重要
她认为,学生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数学。当她被问及,学习是否意味着学生要记住老师所讲的内容时,她果断回答不同意(C21)。她说,数学的学习应该是个理解的过程,数学的教学应该是教学生如何理解数学。只有学生理解了,才能更好地应用。
四、结论与讨论
在研究中,受访的初职教师强调了数学课堂应当注重揭示概念的本质,并要及时归纳总结。她的教学观也是旗帜鲜明的。她认为,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将数学与其它学科相结合起来,认为教学要有启发性,反对以讲授为主的教学,强调站在学生的角度理解数学。但是,她似乎忽略了发展学生的数学技能和推理。比如,在证明函数的单调性这一问题时,代数式的恒等变形,事实上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而受访教师似乎忽略了这一点。
她强调了数学教学应当关注教学过程,帮助学生获得理解,但是没有谈到学生应当采取哪些学习方式。比如,如何处理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关系?事实上,合作交流应以独立思考为基础,否则就会流于形式[7]。
参考文献:
[1] 黄兴丰, 李士锜. 数学课堂: 教师的观念与实践[J]. 数学教育学报, 2006(8)
[2] Alba, Gonzalez, Thomps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Conceptions of Mathematics and Mathematics teaching to Instructional practice [J]. Education Study in Mathermatics, 1984(15).
[3] 唐卫海, 韩维莹, 仝文. 专家教师与新手教师教学行为的比较[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1).
[4] 黄毅英. 数学观研究综述[J]. 数学教育学报, 2002(2).
[5] Ernest P. The Knowledge, Beliefs and Attitudes of the Mathematics Teacher: A Model [J]. 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Teaching, 1989, 15(1) .
[6] Schmidt,W.,Tatto,M.T.,Bankov,K.,Blomeke,S.,Cedillo,T.,Cogan,L.,et al.. The Preparation Gap : Teacher Education for Middle School Mathematics in Six Countries[M]. East Lansing, MI: Mathematics Teaching in the 21st Century, 2007.
[7] 黄兴丰, 范良火. 课程改革驱动下的数学课堂实践[J]. 数学教育学报, 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