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对于信息化的施工,我们必须要明确其施工的要求和工程监测技术,本文主要针对信息化的施工方法以及施工的流程,以及工程监测展开进行分析,希望能够为今后的施工提供参考。
[关键词]信息化,施工,工程监测
中图分类号:TU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22-0212-01
前言
在我国信息化的施工过程中,必须要明确信息化施工的要求以及施工的策略,在工程监测的每个环节,采取一些信息化的监测手段,也有助于我们提高对于施工工作的相关的监控,提高其成绩水平。
1 信息化施工与工程监测重要性
工程建设中,要实现工程设计,就必须根据施工现场情况,收集信息,调整设计,解决设计与施工之间的矛盾,使工程项目在保证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在预算内如期完成。要做到这一点,施工信息化显得非常重要。施工信息化(或信息化施工)是以建筑业信息化为总目标,在施工过程涉及的各部门、各阶段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开发信息资源,促进施工技术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施工生产效益显著增加的过程,它涉及建筑业管理、建筑设计和施工等一系列活动,是由设计、施工、监测、监理等方面组成的有机整体,它们相互依赖,相互支持,不可分割,缺一不可。其中,监测是信息化施工中的主要内容,为信息化提供了必要的数据基础,为施工设计和实施以及后期维护提供了参数参考和理论支持。
岩土是极其复杂的自然介质,它具有许多不确定的力学特性,为检验认识与论断在岩土工程实麓中的正确程度,同时在出现不利的特殊情况时,进行必要而又恰当的补救,必须采取有效的手段,以针对岩土工程中的应力应变状态进行全过程的监测。因此,信息化施工的概念应不只为科研人员所掌握,而且应被施工管理人员所接收,现场监测成果也不应只是总工程师桌上的摆设,而应成为现场技术人员手中的武器和工具嘲.
2 基坑工程信息化施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大量高层建筑兴建带来大规模基坑工程,也使基坑工程事故不断,东南沿海开放城市高达基坑总数1/3。主要表现为支护结构大位移与破坏,基坑塌方及大面积滑坡,基坑周围道路开裂与塌陷,相邻地下设施变位与破坏,临近建筑物开裂与倒塌,使国民经济与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对全国37个大中城市166起重大基坑事故调查与统计分析发现,任何一起基坑事故都与监测不力或险情预报不准直接有关,与没有实施基坑信息化施工直接相关联。基坑工程信息化施工基础是基坑工程环境监测,它是检验设计正确性和发展岩土工程理论的重要手段,又是及时指导正确施工、避免发生事故必要措施,基坑工程环境监测是基坑在开挖施工处理中,用科学仪器设备与手段对基坑支护结构与周边环境(如土体、建筑物、道路、地下设施等)的位移、变形、倾斜、沉降、应力、开裂、基底隆起、地下水位动态变化、土层孔隙水压力变化等进行综合监测。基坑信息化施工是指充分利用前段基坑开挖监测到的岩土及结构体变位、行为等大量信息,通过与勘察、设计的比较与分析,在判断前段设计与施工合理性基础上,反馈分析与修正岩土力学参数,预测后续工程可能出现新行为与新动态,进行施工设计与施工组织再优化,以指导后续开挖方案、方法、施工,排除险情,实现最佳工程。
3 基坑工程监测技术
3.1 監测目的
基坑工程信息法施工特点决定了基坑工程监测目的。
(1)为基坑施工适时提供反馈信息。
(2)为完善与优化设计提供必要检验信息。
(3)为修改施工与开挖方案提供依据。
(4)为确保安全指导施工进展。
(5)发展岩土工程设计施工理论。
3.2 监测系统设计原则
监测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监测系统设计包括监测方法,设备选取,测点布设,监测对象确定,监测与工程协调,技术与经济综合决策等,其设计原则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3.2.1 可靠性原则采用可靠的仪器设备,建立有代表性测点组成可靠测网,获取可靠信息。
3.2.2 多层次针对性监测原则①针对工程稳定主档因素实施监测。②以位移监测为主,同时考虑其他相关物理量进行系统监测。③仪器监测为主,辅以巡检与宏观调查。④机测式仪器为主,辅以电测,多种不同原理的仪器与方法综合互补使用。⑤建立覆盖工程体(包括地表、基坑及结构体、邻近受影响建筑物与设施)的监测网。
3.2.3 关键部位重点监测原则不同基坑工程,不同支护方法,在不同部位其稳定性态各不相同。稳定性最差、带来影响最为重大、对工程起决定性的均为关键部位,尽早实施重点监测。
3.2.4 方便实用原则减少施工与监测间相互干扰,系统的埋设、安装、监测要方便实用。
3.2.5 经济合理原则基坑都是临时工程,监测时间短、范围不大,应尽量考虑低价实用。不追求仪器先进性,以降低监测费用。
3.3 监测主要内容
现场监测主要针对支护结构、周围环境、岩土性状受施工影响进行,基坑监测方法有以下内容。
(1)支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监测,可用位移收敛计、精密光学经纬仪、伸缩仪进行测量。
(2)支护结构倾斜监测,可用高精度测斜仪、光学经纬仪测斜。
(3)支护结构沉降观测,用精密水准仪。
(4)支护结构应力监测,用钢筋应力计。
(5)支护结构受力监测,采用锚杆测力计监测锚杆受力状况,对钢管内支撑,以测压应力传感器或应变仪监测受力状态变化。
(6)基坑开挖前支护结构完整性检测。如用低应变动测法检测支护桩桩身状况。
(7)邻近建筑物的沉降、倾斜、开裂发生时间与发展过程监测。
(8)邻近构筑物、道路、地下管网设施的沉降和变形监测。
(9)岩土性状在施工影响下变化监测,包括表层沉降与水平位移,深层沉降和倾斜监测,以判断基坑边坡稳定性。桩侧土压力测试。可用钢弦式或电阻应变式压力盒测试。基坑开挖后的基底隆起监测。土层孔隙水压力变化测试。可用振弦式孔隙压力计、电测式测压计和数字式钢弦频率接收仪测试。地下水位动态监测,以及渗漏、冒水、管涌、冲刷观测。肉眼巡视与裂缝观测。
3.4 监测方案
所有岩土工程、基坑工程、矿山地压控制、露天边坡工程等,其监测方案均有相似步骤与内涵,其主要步骤有以下几点。
(1)收集与工程相关的岩土、地质、结构物、周围环境资料,确定对稳定性影响主控因素、环节、作用方式、显现过程与特点。
(2)现场踏勘与工程类比分析。
(3)监测方案拟定与测网布设。
(4)按整体布设、局部实施方式,在实施过程中进一步调整、补充与完善。监测方案一般包括工程概况、预期目的、稳定性主控因素与灾变宏观特征、监测对象与内容、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监测方法与仪器、监测网布设、监测内外业、反馈分析与险情预报、成果处理与信息化施工、工作周期、监测费用、技术经济分析等。
结束语
在我们当前的信息化施工的环节,工程监测技术也是非常关键的,所以本文对于信息化施工和工程监测技术进行了总结和分析。能够为今后的相关的工作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 周晓军.广惠高速公路段高边坡滑坡整治[J].山西建筑,2016.(01).45.
[2] 吴正生,高军,黄振鹤.铜陵至黄山高速公路高边坡治理技术[J].中国水运,2016,(07).25.
[3] 王明生,张振平.基于GIS的铁路路基三维可视化技术研究[N].工程图学学报,2016,(01).19.
[4] 王明生,张振平.GIS环境下铁路路基三维建模方法研究[J].铁道运输与经济,2017,(01).23.
[5] 谭伟源,梅卓兴,张立财.软土地基实测沉降推算地基总沉降[J].广东土木与建筑,2017,(11).93.
[关键词]信息化,施工,工程监测
中图分类号:TU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22-0212-01
前言
在我国信息化的施工过程中,必须要明确信息化施工的要求以及施工的策略,在工程监测的每个环节,采取一些信息化的监测手段,也有助于我们提高对于施工工作的相关的监控,提高其成绩水平。
1 信息化施工与工程监测重要性
工程建设中,要实现工程设计,就必须根据施工现场情况,收集信息,调整设计,解决设计与施工之间的矛盾,使工程项目在保证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在预算内如期完成。要做到这一点,施工信息化显得非常重要。施工信息化(或信息化施工)是以建筑业信息化为总目标,在施工过程涉及的各部门、各阶段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开发信息资源,促进施工技术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施工生产效益显著增加的过程,它涉及建筑业管理、建筑设计和施工等一系列活动,是由设计、施工、监测、监理等方面组成的有机整体,它们相互依赖,相互支持,不可分割,缺一不可。其中,监测是信息化施工中的主要内容,为信息化提供了必要的数据基础,为施工设计和实施以及后期维护提供了参数参考和理论支持。
岩土是极其复杂的自然介质,它具有许多不确定的力学特性,为检验认识与论断在岩土工程实麓中的正确程度,同时在出现不利的特殊情况时,进行必要而又恰当的补救,必须采取有效的手段,以针对岩土工程中的应力应变状态进行全过程的监测。因此,信息化施工的概念应不只为科研人员所掌握,而且应被施工管理人员所接收,现场监测成果也不应只是总工程师桌上的摆设,而应成为现场技术人员手中的武器和工具嘲.
2 基坑工程信息化施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大量高层建筑兴建带来大规模基坑工程,也使基坑工程事故不断,东南沿海开放城市高达基坑总数1/3。主要表现为支护结构大位移与破坏,基坑塌方及大面积滑坡,基坑周围道路开裂与塌陷,相邻地下设施变位与破坏,临近建筑物开裂与倒塌,使国民经济与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对全国37个大中城市166起重大基坑事故调查与统计分析发现,任何一起基坑事故都与监测不力或险情预报不准直接有关,与没有实施基坑信息化施工直接相关联。基坑工程信息化施工基础是基坑工程环境监测,它是检验设计正确性和发展岩土工程理论的重要手段,又是及时指导正确施工、避免发生事故必要措施,基坑工程环境监测是基坑在开挖施工处理中,用科学仪器设备与手段对基坑支护结构与周边环境(如土体、建筑物、道路、地下设施等)的位移、变形、倾斜、沉降、应力、开裂、基底隆起、地下水位动态变化、土层孔隙水压力变化等进行综合监测。基坑信息化施工是指充分利用前段基坑开挖监测到的岩土及结构体变位、行为等大量信息,通过与勘察、设计的比较与分析,在判断前段设计与施工合理性基础上,反馈分析与修正岩土力学参数,预测后续工程可能出现新行为与新动态,进行施工设计与施工组织再优化,以指导后续开挖方案、方法、施工,排除险情,实现最佳工程。
3 基坑工程监测技术
3.1 監测目的
基坑工程信息法施工特点决定了基坑工程监测目的。
(1)为基坑施工适时提供反馈信息。
(2)为完善与优化设计提供必要检验信息。
(3)为修改施工与开挖方案提供依据。
(4)为确保安全指导施工进展。
(5)发展岩土工程设计施工理论。
3.2 监测系统设计原则
监测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监测系统设计包括监测方法,设备选取,测点布设,监测对象确定,监测与工程协调,技术与经济综合决策等,其设计原则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3.2.1 可靠性原则采用可靠的仪器设备,建立有代表性测点组成可靠测网,获取可靠信息。
3.2.2 多层次针对性监测原则①针对工程稳定主档因素实施监测。②以位移监测为主,同时考虑其他相关物理量进行系统监测。③仪器监测为主,辅以巡检与宏观调查。④机测式仪器为主,辅以电测,多种不同原理的仪器与方法综合互补使用。⑤建立覆盖工程体(包括地表、基坑及结构体、邻近受影响建筑物与设施)的监测网。
3.2.3 关键部位重点监测原则不同基坑工程,不同支护方法,在不同部位其稳定性态各不相同。稳定性最差、带来影响最为重大、对工程起决定性的均为关键部位,尽早实施重点监测。
3.2.4 方便实用原则减少施工与监测间相互干扰,系统的埋设、安装、监测要方便实用。
3.2.5 经济合理原则基坑都是临时工程,监测时间短、范围不大,应尽量考虑低价实用。不追求仪器先进性,以降低监测费用。
3.3 监测主要内容
现场监测主要针对支护结构、周围环境、岩土性状受施工影响进行,基坑监测方法有以下内容。
(1)支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监测,可用位移收敛计、精密光学经纬仪、伸缩仪进行测量。
(2)支护结构倾斜监测,可用高精度测斜仪、光学经纬仪测斜。
(3)支护结构沉降观测,用精密水准仪。
(4)支护结构应力监测,用钢筋应力计。
(5)支护结构受力监测,采用锚杆测力计监测锚杆受力状况,对钢管内支撑,以测压应力传感器或应变仪监测受力状态变化。
(6)基坑开挖前支护结构完整性检测。如用低应变动测法检测支护桩桩身状况。
(7)邻近建筑物的沉降、倾斜、开裂发生时间与发展过程监测。
(8)邻近构筑物、道路、地下管网设施的沉降和变形监测。
(9)岩土性状在施工影响下变化监测,包括表层沉降与水平位移,深层沉降和倾斜监测,以判断基坑边坡稳定性。桩侧土压力测试。可用钢弦式或电阻应变式压力盒测试。基坑开挖后的基底隆起监测。土层孔隙水压力变化测试。可用振弦式孔隙压力计、电测式测压计和数字式钢弦频率接收仪测试。地下水位动态监测,以及渗漏、冒水、管涌、冲刷观测。肉眼巡视与裂缝观测。
3.4 监测方案
所有岩土工程、基坑工程、矿山地压控制、露天边坡工程等,其监测方案均有相似步骤与内涵,其主要步骤有以下几点。
(1)收集与工程相关的岩土、地质、结构物、周围环境资料,确定对稳定性影响主控因素、环节、作用方式、显现过程与特点。
(2)现场踏勘与工程类比分析。
(3)监测方案拟定与测网布设。
(4)按整体布设、局部实施方式,在实施过程中进一步调整、补充与完善。监测方案一般包括工程概况、预期目的、稳定性主控因素与灾变宏观特征、监测对象与内容、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监测方法与仪器、监测网布设、监测内外业、反馈分析与险情预报、成果处理与信息化施工、工作周期、监测费用、技术经济分析等。
结束语
在我们当前的信息化施工的环节,工程监测技术也是非常关键的,所以本文对于信息化施工和工程监测技术进行了总结和分析。能够为今后的相关的工作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 周晓军.广惠高速公路段高边坡滑坡整治[J].山西建筑,2016.(01).45.
[2] 吴正生,高军,黄振鹤.铜陵至黄山高速公路高边坡治理技术[J].中国水运,2016,(07).25.
[3] 王明生,张振平.基于GIS的铁路路基三维可视化技术研究[N].工程图学学报,2016,(01).19.
[4] 王明生,张振平.GIS环境下铁路路基三维建模方法研究[J].铁道运输与经济,2017,(01).23.
[5] 谭伟源,梅卓兴,张立财.软土地基实测沉降推算地基总沉降[J].广东土木与建筑,2017,(1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