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的世纪里,高职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师德水准和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必须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熟练的系统操作技能。因此,本文主要针对新世纪职业教师的全方面的素质的提高和培养,浅谈一下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新世纪 职业教师 全方位 提高 培养
21世纪要求高职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师德水准和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必须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熟练的系统操作技能;要求教师能够及时掌握教育、专业方面的新信息和产业技术进步的新内容,能够把握时代的脉搏,积极投身于改革,树立终身教育理念,成为高素质职业教育的排头兵。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下工夫进行全方面的培养。
1.转变观念,消除歧视
破除鄙视高等职业教育陈腐观念,加大宣传力度。高职生因为采取的是“双证书”制度,毕业后基本能顶岗上班,与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相比缩短了适应期,因而在企业考核合格后应上浮工资并取消见习期,如果达不到,至少应保证虽不同工,只要是同级就应同酬,即技师应拿工程师工资。
2.重视师德建设,提高师德水准
学生的优良品德的养成得益于教师的言传身教,因此必须提高高职教师师德水准。要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促使教师自觉履行《教师法》规定的义务和职责,增强职业责任感,教书育人,真正为人师表。要建立完善的师德考核机制,并把考核结果作为教师岗位聘任,职称晋升、奖惩的依据,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
3.优化结构
造就“双师型”教师队伍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双证书”要求需要“双师型”师资队伍,所谓“双师型”不仅指教师个体既要有理论知识又要有实践经验,要达到“双师型”的目的,必须从个体结构和整体结构来考虑
首先,应优化教师个体结构。要求做到:(1)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学历层次。根据教师专业发展阶段性关注点的变化,制定培训内容。坚持在职培训为主,脱产培训为辅的原则,加大培训力度;对学历不达标教师限期达到。(2)强化技能培训。专家认为,如果教师处于缺乏技能的状况,要让学生掌握良好的操作技能是不现实的。因此,必须对现有专业教师加强技能培训、技能考核。要使教师做到,要求学生会的技能,自己先掌握,甚至更高一层,使教师由单一教学型向教学、科研、生产实践一体化的“一专多能”型人才转变。
其次,应优化整体结构。(1)按照高职的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要求,调整师资结构,使二者之间基本保持动态平衡。高职教育是以社会需求,以及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为导向不断调整专业设置及课程结构的。(2)招聘引进,加快兼职教师队伍建设。高职院校不能把聘请校外兼职教师作为发展高职教育的权宜之计,而应该作为一项策略来抓。他们的参与将对在校专职教师起到“传、帮、带”的作用。当然,这些“教师”由于是非师范出身,因缺乏系统的教学理论知识,难免出现缺乏教学经验、教学技巧的情况,这时,应对他们进行一段时间的师范化培训,提高他们授课技巧。(3)引入竞争机制。在用人制度上,打破教师职业的“身份制”和职务聘任的“终身制”,变教师“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变“终身聘任”为“竞争上岗”。“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好坏关系到高职教育的成败。要建设好“双师型”教师队伍,除学校采取必要的措施外,有关方面对学校从企业引进专业技术人员和教师评聘工程技术职称等方面,在政策上应该给予大力支持。
4.出台高职教师职称评定新政策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教师职称评定时,强调论文的数量与质量。我国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与晋升都是参照普通高校标准来实施的,这是不科学不合理的。因为普通高校教师主要从事理论教学与理论研究,而高职教师一方面讲授必须够用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主要是进行技能培养,他们之间实际工作相距甚远,可比性不足。因此,我国的高职教师的职称评审和晋升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要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尽快出台高等职院教师职称评聘工作标准,其中要把技能考核等级作为一项重要指标。职称要实行双轨制,即要求有相应的教师职称,同时还要具备初中、高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职称评聘与待遇要挂好钩。从事高职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须是双师型的,因而与同等学历、相同职称的普通高校的教师相比,应上浮工资,使其价值得到应有的体现。
5.启动“名师工程”,重视学科(专业)带头人培养
学科(专业)带头人及名教师的水平代表着学校在某学科(专业)的水平,是学校声誉和教学质量的标志。名教师从哪里来?学科(专业)带头人从哪里来?首先要制订名教师标准。标准应从师德水准、学历水平、智能结构、教学能力等方面全面考虑,然后采取有力措施,创造良好成才环境。在注重教师整体素质提高的同时,根据标准,经过科学程序公正地筛选出名教师,再从名教师中筛选出学科(专业)带头人,作为培养目标和对象。在培养过程中委以重任,明确总体和分阶段目标并进行严格考核,提供各种机会,优先送培,优先安排他们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及生产实践研究。特别是要结合学校专业现代化建设,让他们承担学校的教学研究和改革、专业改造、科技创新和课题开发等方面的工作,以提高他们的素质,造就出一批在本校、本地区、本省乃至全国的学科(专业)带头人。
6.及时更新知识
面对现代化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职业教育从专业型向素质型转轨的现实,要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现代化,教师的业务进修、知识更新就显得尤为重要。学校必须克服经费、人员、时间等方面的困难,支持鼓励教师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形式,参加不同程度的进修培训。同时,聘请有关专家到学校讲学,传授教学理论及操作技能,使教师不断掌握教育、科技、专业方面的新信息和产业技术进步的新内容,并内化为一种能力,再传授给受教育者。所有高职教师都必须掌握计算机的使用和多媒体教学课件开发制作方法,并能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
7.教师的生命力来自教育科研
教师的未来和未来的教师,都将与教育科研联系起来。教育科研就是以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为对象,运用科学研究的原则和方法,探寻教育规律及有效教育途径和方法的一种科学实践活动。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独特的兴趣中心和感到焦虑的迫切问题,也都有自己独特的经验、见解、思维方式方法。因此,学校要真正营造出以科研为先导的气氛,使教育科研成为学校教师常规化、普及化的行为,使教育科研能力成为教师具备的基本素质。
8.攻读在职研究生
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工作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它属于研究生教育的范畴,但又不同于培养学术性研究生,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型。在其专业领域内教师应掌握比较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同时作为师资,还要具备从事职业教育所需要的比较扎实的应用性理论和知识。高职教师有着特定的来源、特定的行业界定以及特定的目标,对高职师资培养,首先是学术水平要求达到硕士学位的相应水平,其次是应用性内容,包括教材、教法等方面,也要达到相应的要求。因此,培养高职师资就不能按照学术性人才的标准来要求,不能按照现有学科专业的要求的标准来套,而要按照高职师资培养目标进行培养。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N].中国教育报,2005.11.10.
[2]常州.精心打造高职[N].中国教育报,2004.03.01.
[关键词]新世纪 职业教师 全方位 提高 培养
21世纪要求高职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师德水准和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必须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熟练的系统操作技能;要求教师能够及时掌握教育、专业方面的新信息和产业技术进步的新内容,能够把握时代的脉搏,积极投身于改革,树立终身教育理念,成为高素质职业教育的排头兵。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下工夫进行全方面的培养。
1.转变观念,消除歧视
破除鄙视高等职业教育陈腐观念,加大宣传力度。高职生因为采取的是“双证书”制度,毕业后基本能顶岗上班,与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相比缩短了适应期,因而在企业考核合格后应上浮工资并取消见习期,如果达不到,至少应保证虽不同工,只要是同级就应同酬,即技师应拿工程师工资。
2.重视师德建设,提高师德水准
学生的优良品德的养成得益于教师的言传身教,因此必须提高高职教师师德水准。要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促使教师自觉履行《教师法》规定的义务和职责,增强职业责任感,教书育人,真正为人师表。要建立完善的师德考核机制,并把考核结果作为教师岗位聘任,职称晋升、奖惩的依据,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
3.优化结构
造就“双师型”教师队伍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双证书”要求需要“双师型”师资队伍,所谓“双师型”不仅指教师个体既要有理论知识又要有实践经验,要达到“双师型”的目的,必须从个体结构和整体结构来考虑
首先,应优化教师个体结构。要求做到:(1)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学历层次。根据教师专业发展阶段性关注点的变化,制定培训内容。坚持在职培训为主,脱产培训为辅的原则,加大培训力度;对学历不达标教师限期达到。(2)强化技能培训。专家认为,如果教师处于缺乏技能的状况,要让学生掌握良好的操作技能是不现实的。因此,必须对现有专业教师加强技能培训、技能考核。要使教师做到,要求学生会的技能,自己先掌握,甚至更高一层,使教师由单一教学型向教学、科研、生产实践一体化的“一专多能”型人才转变。
其次,应优化整体结构。(1)按照高职的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要求,调整师资结构,使二者之间基本保持动态平衡。高职教育是以社会需求,以及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为导向不断调整专业设置及课程结构的。(2)招聘引进,加快兼职教师队伍建设。高职院校不能把聘请校外兼职教师作为发展高职教育的权宜之计,而应该作为一项策略来抓。他们的参与将对在校专职教师起到“传、帮、带”的作用。当然,这些“教师”由于是非师范出身,因缺乏系统的教学理论知识,难免出现缺乏教学经验、教学技巧的情况,这时,应对他们进行一段时间的师范化培训,提高他们授课技巧。(3)引入竞争机制。在用人制度上,打破教师职业的“身份制”和职务聘任的“终身制”,变教师“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变“终身聘任”为“竞争上岗”。“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好坏关系到高职教育的成败。要建设好“双师型”教师队伍,除学校采取必要的措施外,有关方面对学校从企业引进专业技术人员和教师评聘工程技术职称等方面,在政策上应该给予大力支持。
4.出台高职教师职称评定新政策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教师职称评定时,强调论文的数量与质量。我国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与晋升都是参照普通高校标准来实施的,这是不科学不合理的。因为普通高校教师主要从事理论教学与理论研究,而高职教师一方面讲授必须够用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主要是进行技能培养,他们之间实际工作相距甚远,可比性不足。因此,我国的高职教师的职称评审和晋升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要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尽快出台高等职院教师职称评聘工作标准,其中要把技能考核等级作为一项重要指标。职称要实行双轨制,即要求有相应的教师职称,同时还要具备初中、高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职称评聘与待遇要挂好钩。从事高职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须是双师型的,因而与同等学历、相同职称的普通高校的教师相比,应上浮工资,使其价值得到应有的体现。
5.启动“名师工程”,重视学科(专业)带头人培养
学科(专业)带头人及名教师的水平代表着学校在某学科(专业)的水平,是学校声誉和教学质量的标志。名教师从哪里来?学科(专业)带头人从哪里来?首先要制订名教师标准。标准应从师德水准、学历水平、智能结构、教学能力等方面全面考虑,然后采取有力措施,创造良好成才环境。在注重教师整体素质提高的同时,根据标准,经过科学程序公正地筛选出名教师,再从名教师中筛选出学科(专业)带头人,作为培养目标和对象。在培养过程中委以重任,明确总体和分阶段目标并进行严格考核,提供各种机会,优先送培,优先安排他们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及生产实践研究。特别是要结合学校专业现代化建设,让他们承担学校的教学研究和改革、专业改造、科技创新和课题开发等方面的工作,以提高他们的素质,造就出一批在本校、本地区、本省乃至全国的学科(专业)带头人。
6.及时更新知识
面对现代化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职业教育从专业型向素质型转轨的现实,要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现代化,教师的业务进修、知识更新就显得尤为重要。学校必须克服经费、人员、时间等方面的困难,支持鼓励教师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形式,参加不同程度的进修培训。同时,聘请有关专家到学校讲学,传授教学理论及操作技能,使教师不断掌握教育、科技、专业方面的新信息和产业技术进步的新内容,并内化为一种能力,再传授给受教育者。所有高职教师都必须掌握计算机的使用和多媒体教学课件开发制作方法,并能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
7.教师的生命力来自教育科研
教师的未来和未来的教师,都将与教育科研联系起来。教育科研就是以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为对象,运用科学研究的原则和方法,探寻教育规律及有效教育途径和方法的一种科学实践活动。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独特的兴趣中心和感到焦虑的迫切问题,也都有自己独特的经验、见解、思维方式方法。因此,学校要真正营造出以科研为先导的气氛,使教育科研成为学校教师常规化、普及化的行为,使教育科研能力成为教师具备的基本素质。
8.攻读在职研究生
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工作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它属于研究生教育的范畴,但又不同于培养学术性研究生,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型。在其专业领域内教师应掌握比较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同时作为师资,还要具备从事职业教育所需要的比较扎实的应用性理论和知识。高职教师有着特定的来源、特定的行业界定以及特定的目标,对高职师资培养,首先是学术水平要求达到硕士学位的相应水平,其次是应用性内容,包括教材、教法等方面,也要达到相应的要求。因此,培养高职师资就不能按照学术性人才的标准来要求,不能按照现有学科专业的要求的标准来套,而要按照高职师资培养目标进行培养。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N].中国教育报,2005.11.10.
[2]常州.精心打造高职[N].中国教育报,2004.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