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正逢时

来源 :丝路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zah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二○○一年出生,几个小时后零点的钟声敲响后,我来到这世上就有十七个年头了。
  我旁边坐着的是我外公,他一九四二年出生,古稀之年的他几个小时后就有七十六岁了。外公是席上最年长的人,而我则是最小的那个。头和尾相接连了三代,在除夕的夜晚围着一大桌热气腾腾的年夜饭,围成了一个完整的圆。
  亲戚间虽然平时多有联系,但在除夕团圆、齐聚一堂却是少有。故而酒席间觥筹交错、气氛热烈、好不热闹!大舅的童年趣事被大姨曝出,惹得饭桌上笑到一片;堂哥被一桌长辈日常催婚,吞吞吐吐脸上绯红一片;嗞嗞作响的火舌舔着汤盆,云雾萦绕,氤氲一片。正是酒酣耳熟之时,外公端起酒杯,冲着我们这一群小辈遥遥举杯:“今年又是新的一年,在这辞旧迎新之际,我想对你们说,你们小辈可是赶上了好时候,我现在:盼儿女家和体健万事兴、望后代勤奋好学见成效。希望见到你们不断成长,做自己该做的事,在自己的岗位上为带给我们新生活的党和国家贡献力量!”这番祝酒词延续了外公作为一个老干部一贯的风格,与往年的祝福也大同小异,但也许是因为成长中的我对人事变迁之迅速有了更深的感慨,或是即将成年的我对未来多了全所未有的希望与憧憬,使我对这番话生发了前所未有的深入思考---我生正逢时。
  生而为人,我是谁?从何而来?將归何处?哲学的终极问题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主观题。何为生正逢时?也是如此。有人经历动荡却化苦难为财富,到最后余下一份超然与宁静,知足而泰然;有人生活安定却自怨自艾怀才不遇生不逢时,徒增几份烦闷与怨气,压抑而苦闷。在我看来,所谓生正逢时就是有家,有人,有我。
  家最基本的功能就是提供住所,遮风避雨,是丰衣足食的象征,而生在向小康奔去的中国,家所代表的满足,早已在全国的绝大多数地区实现。回忆往昔,从儿时到现在,我自己的生活环境业发生着质的变化,居住上,从一家人挤在狭小而破旧的公寓变为宽敞、明亮的电梯房;饮食上,从以果腹为目的到注重食材营养;出行上,由徒步或挤公交到开私家车,再螺旋上升为绿色出行。不仅城市,在乡村随着“精准扶贫”政策的落实,我远在乡村的大伯大姑也盖上了新房,搬进了新居,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在这个时代“家”所代表的生存早已融入了生活,不再是生活的主题,而是作为丰富生活的坚固的基石,作为美好时代的砥柱,在滚滚的时间洪流中矗立着。
  有家必有人,正是千千万万个家中千千万万个人组成了社会,推动了时代的发展。而所谓生正逢时,在人的层面上就是你可以在这个时代中通过自己的努力融入社会,做出贡献,获得尊重。这实际正是外公所给予我的期许。对此,你可能会有所怀疑,因为,它天经地义,是每一个时代的共性。实际上,在我看来只有在当今社会主义社会的中国才将它真正践行。纵观古今,奴隶制的中国生活由家不由人,出身决定命运。封建制的中国虽然能通过读书取仕改变命运,但上升通道仍太过狭窄。我若穿越到封建的古代,那必是一个因读过书而无德,因对女红一窍不通而笨拙,因过了及笄还未出嫁而被归为是属于无德无才的剩女之流。近代的中国倒是有志青年可大展宏图的好时机,只可惜,乱世生活中,必须的温饱无法保证。横观中外,当今的世界某些角落战乱仍频,民不聊生,在那里生活的人们连基本的人身安全都难以保证。在有些国家、种族观念根生蒂固,重男轻女现象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即便付出再多努力也无济于事,幸而我生于当今中国,使得自己拥有了获得尊重与归属的权利。
  而“有我”是基于家与人之上的更高的一个境界,是对自我的超越。正是这个时代对基础的温饱和精神的归属保障才使我能想到自我这一层成为可能,当然若想要实现,那还少不了自身的努力、顽强的毅力,这就不是时代所能给予的了。
  回过神来,饭桌上热闹依旧,望向围坐在桌边或年轻或苍老的面孔,想象他们所经历的时代,不免多了几分感慨:所生的时代是自己无法掌控的,但生正逢时却是可以通过适应时代甚至改变时代所掌控的。
  抬眼望向窗外,几盏孔明灯穿梭在楼宇之间,载着希望向上飞去。
  作者简介:
  徐舒彤(2001.12.11—),女,汉族,湖北十堰人,现就读于湖北省十堰市东风高级中学高二(10)班。
其他文献
摘 要:在当前藏汉两族文化交流中,藏汉翻译充当了桥梁作用,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于文化传播而言,翻译属于一种特别重要的载体,同时翻译和文化之间存在深层次的内在联系,换而言之,脱离文化因素的翻译往往是苍白无力,甚至漏洞百出的本文基于藏汉翻译中的文化差异进行了系统论述,首先阐述了藏汉翻译的意义,然后重点分析了藏汉翻译中文化差异及其形成原因,旨在为业内人士提供有益参考。  關键词:藏汉翻译;文化差异;分
期刊
1.“凡事牵涉到快乐的授受上,就犯不着斤斤计较了”  1920年的上海,9月30日,张爱玲出生在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她的祖父张佩纶是晚清的大学士,祖母李菊藕是李鸿章之女。张爱玲的父亲张廷重沉迷鸦片,挥霍无度,母亲黄逸梵受“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是那个时代的新女性,两人不可避免地争吵。  张爱玲8岁时,父母最终协议离婚。“乱世的人,得过且过,没有真的家”。张爱玲如是说。张爱玲上中学的时候,张廷重再婚
期刊
中国新疆的哈萨克族,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少数民族,也是能歌善舞的民族。主要居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伊犁地区,那里有着美丽的那拉提大草原,其丰富多彩的舞蹈特点也来源于长期在大草原上的生活及劳作,哈萨克族是典型的游牧民族,对大自然十分崇拜,受地域文化之影响,加之多元文化的渗透,在漫长的舞蹈文化发展进程中,哈萨克族有着自身独特的舞蹈风格,同时反映着哈萨克族人民的生活风貌和思想感情。  一、动律风格特
期刊
近代是一个极为独特的历史阶段,国内民生凋敝,国际上强敌环伺,曾经无限辉煌的王朝,如今锈迹斑斑、垂死挣扎。特殊的社会环境和民族心理使得“忧愤”成为一种集体情绪,而文学创作,会有意无意地将这种情感体验诉诸于笔端,并常常与作者的生平遭际、家国之思相融合在一起,给人以不同感受,而龚自珍的诗作就有此特点,《己亥杂诗》的忧愤含有悲感、矛盾、崇高的多层次意蕴。  一 以“悲感”为底色  “忧愤”一般指忧虑而愤慨
期刊
摘 要:被归为英雄传奇小说的《水浒传》,塑造了一批“全忠仗义”的男性形象,“替天行道”的好汉在悖谬的现实中用“朴刀”展开了血的“狂欢”,给予读者一幅幅男性刚健肉体的力量,在作者的笔下,人体和肉体生命都被强烈地夸张化了,在这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及趣味。  关键词:狂欢化;人体美;文化内蕴  《水浒传》的文本充斥着力量的狂欢,血的暴力盛筵,这样的创作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当时的主流价值体系中对主流的男
期刊
摘 要:《逸周书·王会解》在早期并非是单篇流传的文本文献,而是一篇图文共存文献。在后世的描摹及流传过程中,经过了后人多次加工改写,后来图画失传,才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王会解》。  关键词:《逸周书》,图文共存文献,《王会解》  在文字尚未普及和通行的上古时代,图画很少用于纯粹的装饰,唐兰先生在《文字学导论》中有言:“文字的起源是图画。”图画在先秦时代,大都具有纪念、教化、礼仪等实用功能,一些图
期刊
我国对交响作品发展与推广可以追溯到清朝,但壮大和大量优秀作品的涌现是从新中国的50年代开始的。  在2014年,四川爱乐乐团的委约作品《锦绣天府》也是描写四川自然风光的。这首作品是四川爱乐乐团委约当代著名作曲家,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叶小纲先生担纲创作的《锦绣天府》。  其中有一首乐曲叫《我的四川》,这首乐曲从一开始就沁人心脾的纯净,是《锦绣天府》的结尾之曲,在经历了山山水水、人文情怀后,回归到了心灵
期刊
摘 要:中国的艺术歌曲创作从20 世纪20年代就具有借鉴国外艺术歌曲的表现手法,与我国的民族语言、民族气质和民族情感表达方式相结合。随着多元化的兴起和发展,觉醒本土音乐的文化意识,肯定本民族音乐文化的主体性已成为必然。因此,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一定要在学习西方艺术歌曲的精华的同时,也同时继承和发展本民族音乐的优秀传统,挖掘其本土性的精髓。  关键词:艺术歌曲;演唱;技法  引言  艺术歌曲这一新的音
期刊
摘 要: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之下,中西方的文化与艺术展开了多方面的交流与融合。在这个过程中,哥特艺术风格的视觉元素被逐渐地运用在中国服装设计、平面设计、家具设计、游戏原画设计等各个艺术设计领域,在此其中,哥特风格对中国游戏原画设计更是有着显著的影响。哥特风格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中国游戏原画的建筑造型表现、人物造型表现、花纹装饰表现等方面,这种融合哥特元素的游戏原画视觉形象创作方式,开拓了中国游戏原画设计
期刊
摘 要:在五四启蒙时代,各种思潮层出不穷,周作人作为“五四”时期最有影响力的理论家和批评家之一,倡导“人的文学”。他将人、生活、文学紧密结合,发现了生活本真之中的艺术美,倡导在生活中发现艺术,在艺术中品味生活,凸显对日常生活感性的关注。他这种平民立场的文化启蒙方式,有力推动了“人”的发现和解放,在很大程度上,为我国的文学启蒙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对当代文学仍有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启蒙主义;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