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教育的发展应当与时俱进,山东省威海高区第一小学通过课程教学帮助学生实现了“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通过科技活动校本课程的开展帮学生实现了“四基”中另外“两基”——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的获得,推动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特色人才。
一、 确立学校办学特色
在学习孙元涛校长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学校制定了自己的改革方案。[1]高区一小毗邻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哈工大威海分校两所高校,区内拥有“三星电子”、“卡尔电气”等高科技企业。在明确优势、准确定位的基础上,学校聚焦未来,力求提升科技教育品质与内涵,提高师生的科技素养、创新理念和实践能力,提升快乐教育理念,与科技特色双轨并行,最终实现“创新中育人,快乐中成长”的教育愿景。
在整体发展战略指引下,学校探索形成以“校园科技节”为主线的系列科技教育格局,连续举办了十二届校园科技节,成功承办威海市第三届科技节。师生多次在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课题研究活动以及省市科技创新大赛、机器人大赛等活动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在此基础上学校加强了监督体制,在构建科技特色小学的同时加强学习“四维”督导体制,共绘教育美好蓝图。[2]然而,学校并未停止深度探究系统实践的脚步,进一步提出“以高远的站位展望教育,以前沿的观念思考教育,以全局的眼光审视教育,以开放的思想创办教育”的核心理念,明确了高区一小科技教育的基本方针,即“三个有”:学校办学有特色,教师教学有风格,学生发展有潜力。把科技教育的纵深发展作为首要任务,纳入学校长远规划,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促使学校的科技教育进入百花盛开的春天。
二、 创设科技教育环境
科技教育需要良好的环境氛围,更需要充分的人文积淀。为此,学校加大投入,建设个性化的科技教育环境,营造具有时代特点和学校特色的精神氛围和群体文化。
首先,加强科学实验室、数字探究实验室、航空航模活动室、标本活动室、机器人俱乐部以及气象园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学生提供科学便捷的成长环境。
其次,充分利用走廊、楼梯、教室、活动室等场所,建设“科技长廊”、“科技天地”、“星光大道”等宣传、教育及展示平台,使学生耳濡目染,感受科学的魅力。
再次,广泛整合学校、家长以及社区资源,成立“科技教育专家库”,凝聚教育力量,拓宽教育渠道。
为进一步加强硬件设施,学校先后组织教师参观了北京、江苏、青岛、济南等省内外科技名校,创建了“校园科技馆”,开辟了“科技孵化园”,增设了“成果荟萃”、“现场观摩”、“智慧体验”等集中展示及活动版块。各种交流、展示平台的创设,为选好“圃”、育好“苗”奠定了基础。
三、 培养专职教师团队
创建科技特色学校,离不开一支卓越的教师团队。高区一小科学团队于2010年入选威海市首届名课程团队,经过反复打磨历练,如今已顺利通过考核和认定。四位专职科学教师,分别在物理实验、航空航模、创造发明、信息技术领域各有建树,这支专职团队的力量毋庸置疑,但如何激发潜能、以点带面、提升全体教师的综合战斗力,成为创建科技特色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学校调整行政管理结构,创建“科技教育研究中心”,由分管校长担任中心主任,选聘科技骨干教师担任副主任,形成以科技中心为主、以年级组与学科组为辅、以实验室和活动室为载体的运作机制和由科技中心主任具体负责的管理体系。为提高科技中心的工作能力,学校积极提供机会、搭建平台,通过“外脑启智”、“学习取经”、“科研培训”三个主渠道,全力打造具有先进科学理念、开放科学视野、深厚科学底蕴、创新科学意识的“四有型”科技教师。
四、 培养自主创新人才
学校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个维度出发,将培养学生综合性创新素质共识于教师、融会于学科、扎根于课堂。譬如数学学科,启发学生算法多样化、一题多解,培养发散思维;语文学科,倡导文本改写、续写、扩写,训练创作思维;再如五年级级部开展的科学创新训练课程,从头脑风暴技能、特性列举技能等方面,培养创新思维等等。[3]通过实践,教师初步掌握了创造主体教育教学、创造过程教育教学、发散与集中教育教学、思维定势打破教育教学、辩论式教育教学、探索式教育教学等课堂教学模式。每个学科、每一节课、每位教师都会随时关注学生的创新素质,将科技特色课程化的教育理念落到实处。
目前,学校普及科技类的校本课程有低年级《运动与科技》、中年级《科学与生活》、高年级《科学自由行》,提高科技类的校本课程有《科幻画》、《飞向蓝天》、《多彩创意泥》、《我们爱发明》、《炫动四驱车》、《快乐机器人》等。学校依托校本课程,积极培养学生特长,踊跃参加各类竞赛。以项目为例,2012年开设机器人校本课,仅一年时间,先后三次组队参加山东省青少年机器人大赛、FLL机器人世锦赛山东省赛区选拔赛、第十届WRO世界机器人奥林匹克竞赛中国赛区山东选拔赛,取得了1个一等奖、5个二等奖,学校被评为“第十三届山东省青少年机器人大赛优秀组织奖”。
为了促进校园里“科技幼苗”的茁壮成长,学校为学生们提供了广阔的“科技新舞台”。“校园科技节”更是为学校全体师生提供了科技实践与展示的广阔舞台。经过11年磨砺、积淀,我校逐步以“普及中提高,实践中创新”为突破口,提升形成“主题鲜明、赛项普及、全员参与、成果显著”四大特色。每届科技节,通常历时三个月,分两个阶段:一是“发明创造”阶段,设有科幻画、小发明、创意设计、科学论文、电脑动画、网页制作六个赛项;二是“科技运动会”阶段,设有弹射飞机、四驱车、机器人等10余个个人参赛项目,以及大象穿纸、鸡蛋撞地球、神奇纸桥4个团体项目。科技节已经成为我校学生自己的节日、独特的节日、盛大的节日,也是家校联动、校企联动的绝佳契机。
五、 科技教育硕果累累
春风拂煦花千树,风劲扬帆正当时。近年来,学校科技教育硕果累累,师生科技类作品获国家、省市级奖励281人,培养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预备小院士”30人。辛大维、秦时月、刘科良三位同学发明的“钢珠滚动梯形槽式地震报警器”、“钢珠滚动式地震报警器”、“破(薄)冰器”成功申报了国家级“实用新型专利”,陈博文等同学的5项作品正在申报专利的流程中。两任校长被评为山东省青少年科技教育“春晖奖”十大杰出科技校长,宋福东老师被评为威海市十大优秀科技教师,荣获省级以上优秀指导教师80余次。学校被评为“中国少年科学院科普教育示范基地”、“山东省地震科普示范学校”、“山东省数字科技馆地方工作站”、“威海市科普示范学校”、“威海市科普教育基地”,荣获“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课题研究优秀组织奖”、“综合实践科研课题全国优秀实验学校”、“山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组织奖”、“山东省青少年机器人大赛优秀组织奖”、“威海市科技节优秀组织奖”、“威海市‘和谐校园’及发明创造‘和谐教育贡献奖’”等等。先后接待全国各地教育考察团860多人次。威海市委市政府、威海市教育局、威海市地震局、威海市科技局、威海市科协等相关部门主要领导及专家多次实地调研,对学校科技教育理念、氛围、思路、定位等高度褒奖。学校科技教育成果及经验,在山东省科技教育年会暨山东省科技创新现场会交流推广,《现代中小学教育》、《山东电视台》、《山东教育电视台》、《威海电视台》等多家报刊、媒体进行了刊载、报道。
2013年10月,学校十年科技教育的结晶——《创新中育人 快乐中成长》一书正式编辑、出版、发行,这标志着学校“科技与文化并行”双轨发展的步伐越来越稳健,思路越来越成熟。
参考文献
[1] 王元芳.构建“四维”督导体制,共绘教育美好蓝图——关于建设珠海区小学督学责任区的思考[J].中国教师,2013(5).
[2] 李颖.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J].新课程:上,2013(9).
[3] 姜浩宁.特色与品牌——聚焦学校特色建设[M].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白文军】
一、 确立学校办学特色
在学习孙元涛校长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学校制定了自己的改革方案。[1]高区一小毗邻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哈工大威海分校两所高校,区内拥有“三星电子”、“卡尔电气”等高科技企业。在明确优势、准确定位的基础上,学校聚焦未来,力求提升科技教育品质与内涵,提高师生的科技素养、创新理念和实践能力,提升快乐教育理念,与科技特色双轨并行,最终实现“创新中育人,快乐中成长”的教育愿景。
在整体发展战略指引下,学校探索形成以“校园科技节”为主线的系列科技教育格局,连续举办了十二届校园科技节,成功承办威海市第三届科技节。师生多次在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课题研究活动以及省市科技创新大赛、机器人大赛等活动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在此基础上学校加强了监督体制,在构建科技特色小学的同时加强学习“四维”督导体制,共绘教育美好蓝图。[2]然而,学校并未停止深度探究系统实践的脚步,进一步提出“以高远的站位展望教育,以前沿的观念思考教育,以全局的眼光审视教育,以开放的思想创办教育”的核心理念,明确了高区一小科技教育的基本方针,即“三个有”:学校办学有特色,教师教学有风格,学生发展有潜力。把科技教育的纵深发展作为首要任务,纳入学校长远规划,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促使学校的科技教育进入百花盛开的春天。
二、 创设科技教育环境
科技教育需要良好的环境氛围,更需要充分的人文积淀。为此,学校加大投入,建设个性化的科技教育环境,营造具有时代特点和学校特色的精神氛围和群体文化。
首先,加强科学实验室、数字探究实验室、航空航模活动室、标本活动室、机器人俱乐部以及气象园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学生提供科学便捷的成长环境。
其次,充分利用走廊、楼梯、教室、活动室等场所,建设“科技长廊”、“科技天地”、“星光大道”等宣传、教育及展示平台,使学生耳濡目染,感受科学的魅力。
再次,广泛整合学校、家长以及社区资源,成立“科技教育专家库”,凝聚教育力量,拓宽教育渠道。
为进一步加强硬件设施,学校先后组织教师参观了北京、江苏、青岛、济南等省内外科技名校,创建了“校园科技馆”,开辟了“科技孵化园”,增设了“成果荟萃”、“现场观摩”、“智慧体验”等集中展示及活动版块。各种交流、展示平台的创设,为选好“圃”、育好“苗”奠定了基础。
三、 培养专职教师团队
创建科技特色学校,离不开一支卓越的教师团队。高区一小科学团队于2010年入选威海市首届名课程团队,经过反复打磨历练,如今已顺利通过考核和认定。四位专职科学教师,分别在物理实验、航空航模、创造发明、信息技术领域各有建树,这支专职团队的力量毋庸置疑,但如何激发潜能、以点带面、提升全体教师的综合战斗力,成为创建科技特色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学校调整行政管理结构,创建“科技教育研究中心”,由分管校长担任中心主任,选聘科技骨干教师担任副主任,形成以科技中心为主、以年级组与学科组为辅、以实验室和活动室为载体的运作机制和由科技中心主任具体负责的管理体系。为提高科技中心的工作能力,学校积极提供机会、搭建平台,通过“外脑启智”、“学习取经”、“科研培训”三个主渠道,全力打造具有先进科学理念、开放科学视野、深厚科学底蕴、创新科学意识的“四有型”科技教师。
四、 培养自主创新人才
学校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个维度出发,将培养学生综合性创新素质共识于教师、融会于学科、扎根于课堂。譬如数学学科,启发学生算法多样化、一题多解,培养发散思维;语文学科,倡导文本改写、续写、扩写,训练创作思维;再如五年级级部开展的科学创新训练课程,从头脑风暴技能、特性列举技能等方面,培养创新思维等等。[3]通过实践,教师初步掌握了创造主体教育教学、创造过程教育教学、发散与集中教育教学、思维定势打破教育教学、辩论式教育教学、探索式教育教学等课堂教学模式。每个学科、每一节课、每位教师都会随时关注学生的创新素质,将科技特色课程化的教育理念落到实处。
目前,学校普及科技类的校本课程有低年级《运动与科技》、中年级《科学与生活》、高年级《科学自由行》,提高科技类的校本课程有《科幻画》、《飞向蓝天》、《多彩创意泥》、《我们爱发明》、《炫动四驱车》、《快乐机器人》等。学校依托校本课程,积极培养学生特长,踊跃参加各类竞赛。以项目为例,2012年开设机器人校本课,仅一年时间,先后三次组队参加山东省青少年机器人大赛、FLL机器人世锦赛山东省赛区选拔赛、第十届WRO世界机器人奥林匹克竞赛中国赛区山东选拔赛,取得了1个一等奖、5个二等奖,学校被评为“第十三届山东省青少年机器人大赛优秀组织奖”。
为了促进校园里“科技幼苗”的茁壮成长,学校为学生们提供了广阔的“科技新舞台”。“校园科技节”更是为学校全体师生提供了科技实践与展示的广阔舞台。经过11年磨砺、积淀,我校逐步以“普及中提高,实践中创新”为突破口,提升形成“主题鲜明、赛项普及、全员参与、成果显著”四大特色。每届科技节,通常历时三个月,分两个阶段:一是“发明创造”阶段,设有科幻画、小发明、创意设计、科学论文、电脑动画、网页制作六个赛项;二是“科技运动会”阶段,设有弹射飞机、四驱车、机器人等10余个个人参赛项目,以及大象穿纸、鸡蛋撞地球、神奇纸桥4个团体项目。科技节已经成为我校学生自己的节日、独特的节日、盛大的节日,也是家校联动、校企联动的绝佳契机。
五、 科技教育硕果累累
春风拂煦花千树,风劲扬帆正当时。近年来,学校科技教育硕果累累,师生科技类作品获国家、省市级奖励281人,培养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预备小院士”30人。辛大维、秦时月、刘科良三位同学发明的“钢珠滚动梯形槽式地震报警器”、“钢珠滚动式地震报警器”、“破(薄)冰器”成功申报了国家级“实用新型专利”,陈博文等同学的5项作品正在申报专利的流程中。两任校长被评为山东省青少年科技教育“春晖奖”十大杰出科技校长,宋福东老师被评为威海市十大优秀科技教师,荣获省级以上优秀指导教师80余次。学校被评为“中国少年科学院科普教育示范基地”、“山东省地震科普示范学校”、“山东省数字科技馆地方工作站”、“威海市科普示范学校”、“威海市科普教育基地”,荣获“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课题研究优秀组织奖”、“综合实践科研课题全国优秀实验学校”、“山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组织奖”、“山东省青少年机器人大赛优秀组织奖”、“威海市科技节优秀组织奖”、“威海市‘和谐校园’及发明创造‘和谐教育贡献奖’”等等。先后接待全国各地教育考察团860多人次。威海市委市政府、威海市教育局、威海市地震局、威海市科技局、威海市科协等相关部门主要领导及专家多次实地调研,对学校科技教育理念、氛围、思路、定位等高度褒奖。学校科技教育成果及经验,在山东省科技教育年会暨山东省科技创新现场会交流推广,《现代中小学教育》、《山东电视台》、《山东教育电视台》、《威海电视台》等多家报刊、媒体进行了刊载、报道。
2013年10月,学校十年科技教育的结晶——《创新中育人 快乐中成长》一书正式编辑、出版、发行,这标志着学校“科技与文化并行”双轨发展的步伐越来越稳健,思路越来越成熟。
参考文献
[1] 王元芳.构建“四维”督导体制,共绘教育美好蓝图——关于建设珠海区小学督学责任区的思考[J].中国教师,2013(5).
[2] 李颖.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J].新课程:上,2013(9).
[3] 姜浩宁.特色与品牌——聚焦学校特色建设[M].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白文军】